-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18/16/54/d26be2d4a08274c74432543346a900c8/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18/16/54/d26be2d4a08274c74432543346a900c8/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18/16/54/d26be2d4a08274c74432543346a900c8/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考点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考点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历史背景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方针 (1)“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________”: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4.成就 (1)苏联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同中国建交。 (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苏结盟。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 (2)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1953年12月,________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1954年,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表明中国外交的成熟。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1954年) (1)目的:和平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 (2)成果:中国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协议。 (3)意义: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________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亚非会议(1955年) (1)背景:战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2)成果:中国提出“________”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3)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形成了“万隆精神”。 答案:一边倒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周恩来 大国 求同存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深受苏联的影响,体现在政治体制、外交方针、经济模式、文化教育等方面,加快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速度,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重点理解] 1.影响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 (1)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是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性因素。 (2)国际形势的变化。 (3)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4)综合国力的变化。 2.“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 (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二是指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2)“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3.运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2016·江苏卷] 提示: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由中、苏、英、美及相关国家参加,根据周恩来的建议,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统治。材料中的国际会议指的就是日内瓦会议。 (2)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2015·广东卷]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中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表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中美贸易急剧减少”就是这一政策的表现。 (3)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2015·江苏卷] 提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材料说明台湾问题已牵涉中美外交问题。 (4)“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2015·上海卷] 提示:1955年,29个亚非国家举行万隆会议,尽管与会国家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存在着矛盾和分歧,但与会国家也面临着许多共同任务,为此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跟进题组] 1.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 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 答案:A 解析:从图表可知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很少,说明新中国外交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故A项正确;新中国建立第一年与10国建交,可知美国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没有实现,故B项错误;从图表可知,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很少,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底提出,与题中1949—1953年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答案:B 解析:“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题目中并未涉及有关这一概念的信息,故A项错误;毛泽东会见缅甸总理时说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同时提及亚非会议邀请中方代表的问题,表明希望双方遵循互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故B项正确;题目中主要阐述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无关,故C项错误;万隆精神是万隆会议的产物,时间为1955年,与题目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3.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 ) A.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 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 C.倡导和平共处,谋求周边稳定 D.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然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不可能冲击两极格局,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故B项正确。谋求周边稳定指的是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与万隆会议无关,故C项错误。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与万隆会议无关,故D项错误。 主题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图表证史——“一边倒”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个月内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 1 1949年10月2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 1949年10月4日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3 1949年10月5日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4 1949年10月6日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5 1949年10月6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6 1949年10月6日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7 1949年10月7日 波兰人民共和国 8 1949年10月16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 9 1949年10月27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0 1949年11月23日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1 1950年1月18日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论从史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中国刚成立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 2.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要性 (1)由国际局势决定:当时世界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敌视新中国,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则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2)由中国面临的险恶形势决定:当时国内的革命、建设需要一定的国际支持和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3)由革命性质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要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取得其支持和合作。 3.史料探史——新中国的外交智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史料 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探究 据史料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答案:原因:解决财政困难;解决国家周边的安全防务问题;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理解:从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转变。 4.史料探史——日内瓦会议 史料 有些报刊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比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上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探究 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在日内瓦会议上,根据周恩来提出的建议,和平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中发挥了大国作用。 5.重点讲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政策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 ①“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②这一外交方针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提醒 完成课时作业(二十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