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 A.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 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 C.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D. 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男子采桑,女子喂蚕,体现的是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故D项正确;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材料均没有体现,故排除ABC三项。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礼崩乐坏 B. 铁犁牛耕使用 C. 井田制瓦解 D. 赋税制度改革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使用及普及,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揭示的是礼乐制度,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属于生产关系的变化,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B。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方式,以下与其产生无关的是 A.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耕作技术的进步 C. 土地私有制出现 D. 农产品的商品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和牛耕逐渐推广,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 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产品商品化出现于唐宋以来商品经济发达的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的产生无关,错误,所以选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4. “霍光妻遗淳于越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材料反映了 A. 西汉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B. 霍显家开办丝织业手工工场 C. 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 D. 西汉时中原丝织业高超技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时期的丝织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宝光妻传其法”可见材料反映的是宝光妻高超的丝织业水平,被“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是指中原地区的技术水平的传播,正确的选项是D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BC项不是材料主要表达的。 5.中国古代的私营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具体表现为集市的设置和日常管理、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严禁欺诈和欺行霸市等方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 政府曾实行重商政策 B. 私营商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C. 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立法 D. 用法律手段规范商业行为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说明古代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商业活动,D正确;封建社会国家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材料说明政府用立法管理商业活动,并不能说明私营商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私营商业同样受到打击,B错误;材料中的立法措施并不是比较完整的经济立法,C错误。 6.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菸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可能出现于何时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白银在我国作为大规模流通的货币和新航路的开辟有关,明代,西班牙大帆船从美洲源源不断运来白银购买中国商品,才使得中国有足够银子作为普通的货币大量流通。故选D。 7.“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材料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 “重农抑商 B. 工商皆本 C. 自由放任 D. 重商主义 【答案】A 【解析】材料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减少商人数量并压抑商人的社会地位,引导人民从事农业而非商业,这是重农抑商的思想,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自由放任和重商主义,排除BCD。故选A。 8.新航路开辟后,来自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货币金属匮乏的中国消除了自从北宋以来持续数百年的“钱荒”。由此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A. 部分地区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B. 各地区的商业往来和市场扩大 C.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D. 使国内白银贬值,物价上涨 【答案】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后,新的农作物传入中国,中国内地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白银的流入,市场不断扩大,商业往来逐渐扩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是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外来白银进入中国,白银数量增加,必然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9.从地理大发现到1640年间,至少有180吨黄金和17000吨白银被运往欧洲,而真实的数据可能至少是这一数量的一倍。黄金和白银的流入对欧洲的影响是 A. 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 B. 加剧美洲的贫困落后 C. 使商品价格持续下跌 D. 意大利地位日益凸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带来的影响,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至少有180吨黄金和17000吨白银被运往欧洲”、“真实的数据可能至少是这一数量的一倍”,材料主旨揭示的是大量黄金流入欧洲,这无疑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不是“对欧洲的影响”,排除;C项“持续下跌”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只说了对意大利的影响,而且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 10.马克思在分析英国打败荷兰原因时指出:“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下列最能论证马克思这一观点的是 A. 1588年,英国凭借先进的炮火技术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B. 17世纪,荷兰商船数欧洲第一,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C. 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 D. 英国将抢夺的金银用于奢侈品的消费 【答案】C 【解析】16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霸主,但它凭借的是发达的金融和商业,而英国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最终打败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并建立了世界霸权,因此最能印证马克思的观点,故选C;1588年英国尚未建立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而西班牙也不属于商业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印证马克思的观点,排除A;荷兰被成为“海上马车夫”印证的是商业资本的繁荣,排除B;将抢夺的金银用于奢侈品消费的是西班牙,排除D。故选C。 1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B.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C.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答案】D 【解析】 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主要国家几乎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英国经济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A错误;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结果,不是造成这种转变的政治前提,B错误;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不是造成这种转变的政治前提,C错误。 12.阅读“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880)”对比表,对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880))(单位:%) A. 制度创新是各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B. 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工业领跑世界 C. 独立战争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 D. 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工业的严重落后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截止188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相对份额遥遥领先,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故选B;英国工业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而非制度创新,排除A;截止183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相对份额都没有占据优势,说明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并不是独立战争的促进,排除C;中国工业落后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并不仅仅是闭关锁国,排除D。故选B。 13.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 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 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 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题干材料主要体现的洋纱的进口日多问题。从洋纱的销售范围看,到了川楚之地,由此可知A表述错误;BC在题干材料信息中史实不足,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故正确答案选D。 14.19世纪中叶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 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 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 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是发展资本主义,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一方面带来了被侵略和奴役,另一方面是促使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化,即近代化历程,其表现在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思想上的人性化和科学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商品化,这是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清政府统治迅速土崩瓦解是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之后,不是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B选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迅速崩溃;D选项错误,农民起义在中国古代屡次出现,不是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汉阳铁厂创办时,负责提供设备的英方曾提出化验煤焦及铁砂样品的要求,但张之洞却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办一份可也。”结果由于设备与铁质不符,造成大量浪费。这说明 A. 外国资本主义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B. 洋务企业还不具备近代工业特征 C. 张之洞思想观念落后于同时代的国人 D. 洋务派仍然受天朝上国观念束缚 【答案】D 【解析】由“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办—份可也”可虽然以看出张之洞虽然创办近代工业,但是还具有中国的盲目自大,天朝上国的观念,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题干主要描述的是中国自身的弊端没有体现西方资本主义的阻碍;B项说法错误,洋务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具备近代工业的特征的;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把张之洞与国人思想观念进行比较。 16.如图中四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四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D曲线代表的是何种经济形式 A. 自然经济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D.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前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A曲线是自然经济,排除A;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被没收为国营经济,D 曲线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出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被没收为国营经济,C曲线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战期间出现黄金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后变为公有制经济,B曲线符合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故选B。 17.清末状元张審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张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 创办学堂 B. 兴办实业 C. 编练新军 D. 自强求富 【答案】B 【解析】根据”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可知张謇认为兴办实业是解决教育、军事的根本措施,即体现了其兴办实业的主张,故选B;张謇认为”目前之急“的关键是兴办实业,而非创办学堂、编练新军和自强求富,排除ACD。故选B。 18.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 大办工业及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D.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B项正确;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是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方针,故A项错误;1958年提出大办工业及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故C项错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的方针,故D项错误。 19.据统计,1978—1988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递增9.2%,其中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63.7%,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消亡 B.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 C.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D. 城市经济建设指标的压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78—1988年……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63.7%”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到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与城市经济建设指标的压缩无关,故D项排除。 20. 发生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史实是 A.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 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答案】D 【解析】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故D项正确。 21.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两国的做法 A. 有利于调节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B.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 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 D. 刺激了各国的出口贸易 【答案】B 【解析】19世纪上半期英国降低关税是为了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打开世界市场,,这客观上使其他国家提高而关税;经济危机中,美国等国提高关税是为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这又使其他国家纷纷建立了关税壁垒,故B正确。材料中的这些做法不利于调节贸易纠纷,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做法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反而加重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故C错误;关税壁垒减少了各国的出口贸易,故D错误。 22.下列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史与论,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每小时最低工资为10美分 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B 企业纷纷接受政府提出的“蓝鹰”行动计划 体现了企业的自由选择权 C 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生活保障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 1936年凯恩斯提出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 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最大规模的实践 【答案】C 【解析】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C;规定工人的每周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为工人提供保障,而不是提高就业率,排除A;企业接受政府的”蓝鹰计划“体现了国家干预,而非企业的自由选择权,排除B;对凯尔斯主义的最大规模实践出现在二战以后,排除D。故选C。 23.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这一调整指的是 A. 发展“混合经济” B. 推广“新经济” C. 建立“福利国家” D. 实行计划经济 【答案】C 【解析】 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行社会保障和福利措施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减少了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即建立了“福利国家”,故选C;发展”混合经济“是英国经济的特点,排除A;推广”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排除B;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并没有实行计划经济,而是采取国家干预,排除D。故选C。 24.列宁认识到:“在经济战线上…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导致了这次“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经济战线上……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已经不合时宜,损害了群众利益,故A正确。当时新经济政策还未实行,故B排除。当时农业集体化运动也未推行,故C排除。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故D排除。 25.列宁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是 A. 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B.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C. 实行余粮收集制 D. 禁止自由贸易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列宁所说的“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指的是A项,因为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BCD三个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选项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 26. 斯大林曾说:“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这说明斯大林认为 ①核心任务是实现工业化 ②工业化是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途径 ③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条件 ④工业化快速得了到实现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看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紧迫性,①②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答案选C。 27. “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的“他” A. 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趸 B. 致力于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 C. 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 D. 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由材料中“……古巴部署导弹……”可以知道这讲的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赫鲁晓夫,他选择了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还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 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最后也是失败了。B、D选项不符合史实,C选项包含在A选项中,所以答案选A。 28.自关贸总协定成立以来,美日贸易旷日持久,美欧农产品之争相持不下,而总协定对此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这说明 A. 美国挑起各国的经济矛盾 B. 总协定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 C. 总协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D. 规范化法制化的世贸体系建立 【答案】C 【解析】关贸总协定无法解决美日贸易和美欧农产品争端的问题,说明关贸总协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选C;根据材料内容无法证明各国的经济矛盾是美国挑起的,排除A;BD项说法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 29.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 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B.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C. 大国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它们的建立意味着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故选A。二战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实现了民族独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瓦解,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二战后美苏两国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从战时合作关系走向了战后对抗的关系,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由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联系并不密切,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30.西方学者认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材料表明 A. 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体系崩溃 B. 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的“全球化” C. 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D. 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西方学者认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表明1989年东欧剧变及其引起的苏联解体具有划时代意义,使社会主义国家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据此可以知道两极格局的瓦解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故B项是正确的。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体系崩溃的标志是1991年经济互助委员会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排除A;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题干没有提及区域集团化,排除D。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抖,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硕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协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材料二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荚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材料四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 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 威克,……用大量事实说明 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化的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英国治理环境的措施。 【答案】(1)原因:立法推动圈地运动;重视科技;工业革命(蒸汽机的运用)。 (2)影响:推动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严重恶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措施: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促进了环境的治理和改善。 【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旨在考查归纳、概况材料信息,并准确归因的能力。紧扣材料一信息“1750年”、“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等,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发展、圈地运动的进行、工业革命的开展等。 (2)本问考查的是英国工业化的影响,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紧扣材料二、三信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可是煤烟带给荚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等,结合相关史实,重点注意从以下维度展开:推动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严重恶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考查的是英国治理环境的措施,旨在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紧扣材料四信息“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等,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以下方面: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斗争推动环境改善等。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 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 “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城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根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以后,“东亚”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的局限;列强入侵;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 (2)成效: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 (3)因素:实业救国的思潮;技术设备先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原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国民政府的恶意通货膨胀;帝国主义的掠夺。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主要和中国传统经济形态、经济政策和列强入侵有关。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场“自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成效主要是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所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主要是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法令。 (3)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东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30年代“东亚”快速发展的因素主要和实业救国思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自身技术设备先进有关。1937年后,“东亚”的衰败则与战争爆发、官僚资本主义压迫、通货膨胀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有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