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演练: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 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断发 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应对社会问题,故 A 项正确;B 项是这一变 化的影响,故 B 项错误;黄老之学的过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 发展,故 C 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但不是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 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答案:D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里的“儒 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解析:儒学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较注重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 善。汉代儒学汲取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形成了新儒学。由此 可知,本题选 C 项。 答案:C 4.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 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 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 A.“大一统”的主张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天人感应”学说 D.“三纲五常”学说 解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 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 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 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大一统”的 主张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不合题意, 故 B 项错误;“天人感应”学说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三纲五常” 学说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 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 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 ) A.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 B.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 C.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 D.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解析:A 项表述不足以表述“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 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表述不 完整,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分封的原则是血缘关系,题 目中并未体现,故 B 项错误;题目中“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 妻子受命于丈夫”涉及的是家庭关系,与敬天法祖无关,故 C 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体现了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的思 想主张,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D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就设立 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 善的性, 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 性成善。 ——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 教化的理论根据》 材料三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 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 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 《孝经》等经典。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 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儒学在民间的推广取得 了怎样的地位? 答案:(1)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评价:神化君权,维护君 主专制;规劝君主,缓和矛盾。 (2)主张:社会教化。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 民的责任。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县学校。 (3)内容:识字习字;儒家经典;规范礼仪。地位:在民间开始处 于独尊地位。 基础巩固 1.阅读下列图表,图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 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 记述 出处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 二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 年表》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 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史记·吕太后本纪》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 之灾,民则家给人足。” 《史记·平淮书》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解析:“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指汉初经济残 破社会不稳;“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是指汉初实行无为而治 的思想;“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 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 人足”是指通过无为而治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 A 项 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恢复发展经济而不是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故 B 项错误;小国寡民说法错误,故 C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势 力的发展,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 A.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 解析:西汉初年,经济遭到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 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C 3.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 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 董仲舒( ) A.主张约束君权 B.支持君权神授 C.迷信崇拜君权 D.主张“大一统” 解析:“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 人君”可见对君主有一定的约束力,故 A 项正确;“董仲舒借自然现象 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没有解释君权的来源,故 B 项错误;“人 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不能体 现对君权的迷信,故 C 项错误;“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 败的结症”与国家是否统一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A 4.据《汉书》载,汉武帝之孙刘贺,幼年继承王位,不久因种种 劣迹、不学无术被废黜,封为海昏侯。后来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 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依据材料,可以得出 ( ) A.郡国并行制已废除 B.《汉书》记载不足为信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解析:郡国并行制始于西汉,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故 A 项错 误;材料强调的是刘贺墓出土儒家简书、孔子像,而非《汉书》的可 信度,故 B 项错误;由材料“汉武帝之孙刘贺,幼年继承王位”“刘贺 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可 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 C 项正确;《论语》成为儒家经典是在宋以后, 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 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 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 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 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 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 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 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 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解析: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道德,但不能等同于儒家道 德与法律地位等同,故 A 项错误;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 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道德,说明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故 B 项 正确;魏晋时期法律体系儒家化完成,故 C 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说明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但和材料无关,故 D 项错 误。 答案:B 6.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 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 “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 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体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 趋向,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性,故 A 项错误;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合一、天人 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 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董氏儒学 的发展基础,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 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 C 项结论,故 C 项错误;材料中陆贾、叔孙通、 贾谊等人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思想,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故 D 项错误。 答案:B 7.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 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 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 ) 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解析:判案依据是汉代律法,且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 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 书”,与材料中“西汉中期”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动辄引经据 典”是儒家经典而不是司法程序,故 B 项错误;司法从有了皇帝就是 工具,与材料中“西汉中期以后”“春秋决狱”无关,故 C 项错误;“西 汉中期以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材料中“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 秋决狱之风”是在司法领域的体现,故 D 项正确。 答案:D 8.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 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倡导的下列观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春秋大一统”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三纲五常” D.设立太学 解析:“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使儒学充满了神秘色彩, 使皇帝权力具有了神圣的色彩。因此,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宗 教化的进程。上述观点得到了皇帝的推崇,儒学逐渐取得独尊的地位,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孔子教主化的历程也由董仲舒 开启。 答案:B 能力提升 9.(2019·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 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 等各种思想。促进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解析:先秦时期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自然不可能被统治者 接受。但长期战争,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 以汉初采取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 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 的权威形成严重威胁。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自然就派 上了用场,于是儒家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便形成了新儒学。由 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吸收的特征是现实统治的需要。故答 案为 C。 答案:C 10.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 展开争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 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 1123 年高丽(今朝鲜半岛)类似 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谦让步遵从。这表 明( ) A.礼乐制度发扬光大 B.中朝关系源远流长 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儒家伦理影响深远 解析:礼乐制度维护的是西周的分封等级秩序,故 A 项错误;材 料中高丽运用中国的礼仪制度化解矛盾,不能体现出中朝关系源远流 长,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与外戚的礼仪制度,不是解决君 臣矛盾,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公事从臣礼,私事从子礼,可知是维 护封建君臣等级和父子伦理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 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 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 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 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 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 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 容的矛盾……对于荀子主张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 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所以 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 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其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 答案:(1)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 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2)态度:批判。 理由: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如依据材料答具体原因亦可) 补充和发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 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