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历史试卷 答题时间:90 分钟试卷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 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了当时 A. 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 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D. 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出现天下统一的趋势,许多 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表明国家统一已经是历 史发展趋势,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排除 A;战国时期,许 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但不能体现“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排除 B;材料反映 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不能体现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紧扣关键信息并联 系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解答。 2.西汉廷尉张汤用法苛刻严峻,十分注意迎合汉武帝所好,他最为拿手的是以《春秋》古义 治狱,审理案件完全以皇帝意旨为准绳,并推而广之,把汉武帝对于疑难案件的批示制定为 律令程式,作为以后办案的依据。这说明当时 A. 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B. 儒法互为表里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仍以法家为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西汉廷尉张汤用法苛刻严峻,……他最为拿手的是以《春秋》古义治狱, 审理案件完全以皇帝意旨为准绳”来看,西汉的案件审理即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又融合 和儒家义理,说明当时的儒法互为表里。B 正确;君权神授指的是君主的权力由上天赐予的, 材料未体现,A 错误;依据材料“西汉廷尉张汤用法苛刻严峻”来看,当时法家思想依然存在, 未形成真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家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以法家为主 - 2 -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 错误。故选 B。 3.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 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A. 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 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 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 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 心’”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发明本心,认识圣贤之心,体现了一定 的平等思想。依据材料中“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信息可知,这体现了一定程度的 叛逆思想,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意识,并非个人修养;C 选 项错误,王阳明的主张并未解放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在南宋以后长 期居于统治地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D 选项错误,明清三大思想家并不只是对陆九渊、王阳 明心学的继承与发扬,而是对整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4.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 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宗羲、唐甄们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 制度,并没有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制度,本质上属于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不属于资 产阶级民主思想,故选 C;早期启蒙思想带有民主色彩,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排除 A; 早期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不能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 B;D 材料 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5.古代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 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 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B. 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C. 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 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 3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只有一步之遥”“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 时所造成的火灾”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学子思想观念大都比较封闭,保守,缺乏创新意 识,因此在科技发明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排 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排除 C 项;从“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 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发有一定的基础,并非十分薄弱,排除 D 项。 故选 A 6.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 俗画。这表明宋代 A. 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B. 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 C. 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D. 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答案】D 【解析】 根据“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结合所学,宋朝社会经济发展, 推动文化繁荣,出现适应士大夫和富民需要的文人画,和平民喜爱的通俗画,丰富了人们精 神生活,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士大 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并没体现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文人士 大夫影响力巨大,排除 C。 7.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 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 A. 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B. 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C. 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D. 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 【答案】C 【解析】 - 4 - 【详解】根据材料“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借助艺术可以培养 人的理性”可见两者都提倡理性,故 C 选项正确;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故 A 选项说法有误, 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教育使人认识美德,故 B 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提及教会束缚和复兴文 化,故 D 选项排除。 8.西欧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认为来世的得救高于现世生活,但他们也歌颂人性的尊严;12 世 纪的抒情诗欢呼四季之美,赞美爱情的欢乐;13 世纪的雕刻家更注意对人类如实描绘,人物 雕像变得更合乎自然比例,面部的表情也更加如实。这反映出人文主义在西欧 A. 已深入到各阶层 B. 源于宗教信仰 C. 促进了思想解放 D. 历史较为久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歌颂人性的尊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 文主义在西欧有着悠久的历史,D 选项符合题意;经院哲学家、诗人和雕塑家体现的人文主义 不能说明其已经深入到“社会各阶层”,A 选项错误;文学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 不能说明其“源于宗教信仰”,B 选项错误;中世纪文学艺术中体现的人文主义,不能说明其 促进了思想解放,C 选项错误。 9.加尔文认为“一个被上帝挑选的人,他的内心深处必定充满了对上帝的信仰,他在道德行 为、宗教社会活动、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等方面也必定表现出淳朴友爱和勤奋节俭的美德。” 这一思想 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 C. 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意识觉醒 D. 破除了人们对于神学的迷信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一个被上帝挑选的人,……也必定表现出淳朴友爱和勤奋节俭的美德” 并结合宗教改革的内容来看,加尔文巧妙的将人的命运交给自己,鼓励人们积极努力,促进 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神学依据。B 正确;宗教改革并非反对宗教信仰, 不反对信仰上帝,A 错误;材料反映了加尔文思想对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促进,但不能体现对 资产阶级民主意识觉醒的促进,C 错误;加尔文只是反对天主教的统治,破除了人们对于神学 的迷信不符合史实,D 错误。故选 B。 10.文艺复兴不单纯是文学艺术的复兴和辉煌,宗教改革也不仅是宗教仪式的简化和革新,启 - 5 - 蒙运动更不全是思想的领悟和觉醒,它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价值更为巨大,且表现出了非常 接近的一致性。这里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 ) A. 批判君主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体系 B. 彰显了人文意识和冲击了神权束缚 C. 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提出设想 D. 都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有力地冲击了神权的束 缚,故选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没有“批判君主专制”,排除 A;CD 不符合文艺复兴和宗教 改革,排除。 11.伏尔泰说:“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这是非常奇异的。”伏尔泰 所说的“永恒的法则” A. 准确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 B.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 C. 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D. 推动近代实验科学的诞生 【答案】A 【解析】 根据“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结合所学,法则指牛顿的经典力学体 系,根据此法则,准确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A 正确;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排除 B;理性主义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排除 C;伽利略推动近代实验科学的诞生,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结合牛顿经 典力学的知识分析解答。 12.“普朗克的假说与经典的光学说和电磁学说相对立,使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使人们对 物质的粒子性和放射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这说明此”假说 A. 推动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B. 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C. 完善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 D. 直接促进了相对论的提出 【答案】A 【解析】 - 6 - 【详解】本题考查量子论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 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普朗克的量子论,使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使人们对物质的粒 子性和放射性有了更深的了解,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深入到了微观世界,A 项正确;B、C 项是爱因斯坦的成就,排除;D 项直接表述错误,排除。故选 A。 13.有学者对某类绘画作了如下描述:“强调纯客观的描写,表现出时空间意识或时间意识的 一种视觉感受”“摆脱情结与题材束缚,充分发挥线条与色彩本身的价值”。属于这种艺术 风格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日出·印象》 D. 《格尔尼 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强调纯客观的描写,表现出时空间意识或时间意识的一种视觉感受”“摆 脱情结与题材束缚,充分发挥线条与色彩本身的价值”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艺术风格属于 印象主义。《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代表作品。C 正确;《自由引导人 民》属于浪漫主义艺术风格,A 错误;《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艺术风格,B 错误;《格尔尼卡》 是立体主义代表作品,D 错误。故选 C。 14.“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 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 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C. 第二次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 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洋务派与顽固派关于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方式之争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国体之 - 7 - 争,体现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在曲折中发展,故选 D 项;第一次“体 用之争”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采用西方科技挽救统治危机,第二次则是维新派与洋务派 关于国体之争,实质不同,排除 A 项;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如何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 B 项;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争论也没有清楚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排除 C 项。故选 择 D 项。 15.孙中山在《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一文中指出,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 人民的贫困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 有由委任得来的,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美国代表院中,往 往有愚蠢无知的人夹杂在内。材料表明,孙中山 A. 使三民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B. 开始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C. 对西方社会的弊端有较清醒认识 D. 意欲放弃走英美式代议制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孙中山主要表达的是英国财富的贫富分化以及美国官员的选拔存在 很多流弊,据此孙中山是在强调在进行了民族和民主革命之后,需要借鉴欧美国家的弊端, 对西方社会的弊端有较清新认识,故选 C 项;孙中山对“三民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是在其晚 年的时候实现转变的,故排除 A 项;同样孙中山开始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指的是孙中 山在晚年实现“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故排除 B 项;从材料提供的关键信息来看,孙 中山并没有放弃走英美式道路的念头,故排除 D 项。 16.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 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 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 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 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D.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答案】D 【解析】 - 8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熟练掌握历史发展线索。西学的传入冲击中 国传统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思想,也冲击封建专制制度,求民主、反专制是近代政治潮流。而 儒家思想维护的是没落的封建专制思想。A 项与题干关系不大。B 项有点关系,但只是皮毛, 不能反映本质。C 项也不是根源。只有 D 项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与转型,知识分子的救国思想 逐步深入。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儒家思想地位下降(课标外) 17.1917 年至 1918 年,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互助社”,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 李大钊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傅斯年等分别成立“国民社”、“新潮社”。这最 能说明 A. 民主革命的成果显著 B. 西方社会思潮迅速传播 C. 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 D. 共产主义获得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成果,排除 A;材料体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组织 民主政治社团,传播西方思想,故选 B;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的信息,排除 C;D 中“普遍 认同”太绝对,排除 D。 18.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 革命。五四运动以后,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 盟军”。这些论断发表于( ) A. 大革命时期 B. 井冈山时期 C. 延安时期 D. 建国初期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是民主革命分两步走,属于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延安时期发表的《新民主 主义论》,C 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 1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 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 动;1978 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 21 世纪后,党中央提出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 9 - 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讲的是 1957 年到 1978 年,中国共产党治国口 号的变化,从 1957 年的“赶英超美”,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口号的变化,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 熟。故答案为 D 项。A 项,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本 题所述时间跨度不符,排除;B 项,题目中未涉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 变化过程,排除;C 项,“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的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不同时期的继承、发展,不存在“变化”一说,排除。 20.1978 年 2 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学术讨论和文艺评论中有争论的问题,不要轻率作结 论,更不要采用简单的行政方法去处理,应当通过充分讨论和实践的方法去解决”。这一政 策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基本原则 B. 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促使八个“样板戏”在全国推广 D. 形成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双百方针”的内涵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 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材料中“对学术讨论和文艺评论中有争论的问题,不要轻率 作结论,更不要采用简单的行政方法去处理,应当通过充分讨论和实践的方法去解决”体现 了“双百方针”的基本原则,故 A 正确;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属于政治问题,不属于学术和 文艺问题,排除 B;文革期间八个“样板戏”在全国推广,是“双百方针”被破坏造成文艺凋 零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C;材料反映的“双百方针”,是繁荣文艺、发展科学的政策, 没有形成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 D。 21.1952 年,新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多所高校取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 10 - 专业。至 1953 年,文科、财经、政法这三类的学生比例占 14.9%,仅保留了 14 所综合性大学。 这反映出此时 A. 文教水平低下的现状 B. 盲目开展建设的心态 C. 收紧意识形态的目的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高校院系大调整砍掉了大量文科专业,理工科成为优势学 科,这一做法,符合当时国家需要大量理工科人才参与工业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是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故 D 项正确。A 项,高校院系大调整并不能反映当时文教水平 低下,排除。B 项,高校院系大调整体现了策略性而非盲目性,排除。C 项,高校院系大调整 主要在于为工业化服务,与意识形态无直接联系,排除。 22.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 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 在 A. 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B. 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C. 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D. 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可见商鞅执法严格,无论何种情况, 均不能减刑,这是对贵族特权的否定和贵族横行的打击,故排除 B,C 符合题意;在阶级社会, 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而且商鞅的法治本质上也是人治,做不到真正的公正性,故 A 符合题 意;材料主旨是打击贵族特权而非控制人民,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3.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 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 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 11 - 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而且孝文帝上溯至黄帝,说明其目的 在于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选项 B 正确;拓跋氏原本就是皇族,选项 A 排除;更改皇族 姓氏不能推动整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选项 C 排除;鲜卑族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民族,地位高于 汉族,排除 D。 24.如表为神宗即位时北宋的财政状况。据此可知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300—6800 万缗 军费 约 4800 万缗 官俸 约 1200 万缗 皇室 约 720 万缗 祭祀 约 325 万缗 岁币 75 万两绢 A. 庞大军费支出是北宋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B. 北宋屈辱外交丧失国家主权 C. 王安石变法未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D.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经济困难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格中神宗即位时财政支出的数量大于财政收入,体现了北宋中期财政困难,D 项正 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不是北宋灭亡的原因,A 项 错误;北宋屈辱外交丧失国家主权与材料无关,B 项错误;神宗即位时王安石还没有开始变法, C 项错误。 - 12 - 25.法国总理达拉第在签订《慕尼黑协定》后,心中已经准备好回国时面对国人的嘘声,没想 到迎接他的巴黎民众不但没有嘘声,反而一片兴奋,欢迎“伟大”的总理归来。材料主要说 明了 A. 法国民众存在背离现实的和平主义情绪 B. 国际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软弱无力 C. 法国与德国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 D. 法国统治者竭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A 【解析】 【详解】《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法国人民一片兴奋,这实质上反映出法国民众对以牺牲弱 小国家换取和平的这种和平主义思想的错误认识,这是背离现实的和平主义,故 A 正确;材 料信息不是说国际联盟的作用,故 B 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法国与德国法西斯势力利益逐 步趋同,故 C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国人民态度,不是强调统治者,故 D 错误。 26.下列发生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美国“大萧条”开始 ②苏联成立 ③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④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A. ①③②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②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大萧条”开始于 1929 年; ②苏联成立于 1922 年;③日本发动“九一八事 变” 是在 1931 年;④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于 1936 年,故 D 正确。 27.1936 年,日本东京申办 1940 年奥运会成功,然而两年后日本决定放弃举办这届奥运会。 其原因可能是 A. 受经济危机打击,无力举办 B. 深陷中国战场泥潭,无心举办 C. 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带头反对 D. 发动侵略战争,遭到国际社会抵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等国奥委会 代表抗议日本侵略,破坏世界和平,违反奥林匹克精神。开罗会议后,在国际社会的抵制和 - 13 - 压力下,日本奥委会不得不宣布 1940 年日本无法举行奥运会。故 D 项正确。 28.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聚会,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同时,也是 人类打破画地为牢的陋习、消除意识形态差距、共同承担起道义和责任的先例。这一“历史 性的聚会”是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结合所学可知, 1944 年 5 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的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故 B 项正确。A 项,1943 年 11 月 27 日开罗会议提出 “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侵略”,排除。C 项,1945 年 2 月雅尔塔会议在于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排 除。D 项,1945 年 7 月波茨坦会议的召开在于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 安排,排除。 29.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 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 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B 选项错在十月革命不是直接受到科学社会 主义的影响;C 选项错在后两项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D 选项后面两项不是包含关系, 没有直接联系;A 选项每一环节都是上一环节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名师点睛】对于这种类型的历史问题,我们在回答的时候要首先明确材料要求的是什么关 系。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有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和选择关系。而在 - 14 - 选项中往往会出现这几种关系的互相干扰,所以我们要先理清各个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有 的时候历史事件之间可能没有关系,因此不必过于拘泥于确定具体的关系,只要看是否满足 材料要求的关系即可。 以下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 0、1、1、3 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 得分。 30.西周初年,分封的大国多在边远地区,如晋、齐、燕等国,远离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带。 这一布局旨在 A. 加强对外开疆拓土 B. 促进边远地区开发 C. 构筑边疆安全屏障 D. 防范异姓诸侯叛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的大国多在远离周王室统治的边远地区,其主要目的 是为了拱卫王室、构筑边疆安全屏障,故 C 正确;对外开疆拓土、防范异姓诸侯叛乱不是主 要目的,故 AD 错误;促进边远地区开发是客观影响,故 B 错误。 31.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 人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物 品也用丝织品。这反映了 A. 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 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 C. 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 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用于上层社会的的仪 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D 正确;A 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 说法错误, 西周时期礼制兴盛;桑蚕文化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礼制在西周,C 排除。 32.有学者统计,《史记》中有关汉人议论秦朝教训的记载“有作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 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汉书》也多次痛批秦始皇。这样的评论 A. 根源于当朝统治者的需要 B. 导致秦始皇成暴政代名词 C. 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 D. 成为研究秦制的主要依据 【答案】C 【解析】 - 15 - 【详解】“有作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汉书》也多次痛批秦 始皇”表明这样的评论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 C 正确;《汉书》《史记》是私家著史,排 除 A;秦始皇暴政在前,评论在后,两者不构成直接因果关系,排除 B;D 中“主要”表述绝 对,研究主要依据史料,排除。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 1902 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 “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 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 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1925 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 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 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 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 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 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 充满爱国热情。 中共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 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指出梁启超与 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 【答案】(1)背景:①民族危机深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民族意识觉醒。③在西方近代 民族主义影响下,中国近代民族理论逐渐形成。④梁启超认识到民族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 潮流,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⑤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需要相应的政治理论 作支撑。 - 16 - 差异:梁启超重“文化”,认为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章太炎重“血统”, 认为有汉民族血统的民族才属于中华民族。 目的:梁启超试图借助满洲贵族掌控的清王朝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章太炎则希 望通过排满革命(民族革命)建立汉民族为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意义:①经历一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 现多元化,“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 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②“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推动“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 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 (1)背景:根据“‘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 1902 年提出的”结合所学,20 世纪初中 国的时代特征,分别从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意识觉醒、西方近代 民族主义影响、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和梁启超个人的认识等方面分析回答。 差异:根据“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 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得出梁启超重“文化”,认为接受了中华文化 的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根据“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 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得出章太炎重 “血统”,认为有汉民族血统的民族才属于中华民族。 目的:根据两人的派别以及主张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试图借助满洲贵族掌控的清王 朝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章太炎则希望通过排满革命(民族革命) 建立汉民族为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意义:根据“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 信力”概括得出:“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根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全面抗战爆发 后”“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 这样的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大革命,推翻 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 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7 - 材料一 克里木战争中,俄国被打败,丧失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它充分暴露了俄国 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据不完全统计,1825—1855 年共爆发农奴暴动 674 次,其 中 1845—1854 年就达 348 次……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 地化程度。太平天国革命势力波及 18 省,攻占过 600 多个城池,坚持斗争十多年,部分地主 阶级企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军事装备和生产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 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严誌钰《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之比较》 材料二 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取消封建武士俸禄,取消封 建行会组织,准许买卖自由。沙皇政府对上层建筑也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这 些改革指施是以保护地主阶级既得利益为出发点的。在如何发展近代工业上,在明治政府的 大力支持下,日本近代工业发展迅速;而沙皇俄国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近代工业才开始 了真正的起步。日本文化教育改革是在明治政府的极端重视与推动之下实行的,改革过程中 善于吸取西方文化和选择利己的教育经验,并频繁地进行总结和调整。俄国文化教育向资产 阶级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它的军事的、封建的、神学的性质,以致使它具有更大的反 动性。 ——余龙生《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若干政策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洋务运动背景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政策措施的不同点,并说 明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相同点:两者都在封建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发生危机的情况下,为维持统治而 进行的改革;在客观上都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都是为适应 19 世纪世界形势的发展而求 变、求强。 (2)不同点: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改革态度不一;如何发展近代工业上,支持力度不同; 在发展近代教育上,重视程度相异。 启示:改革政策措施要注重顶层设计;要落实有力。 【解析】 【详解】(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克里木战争中,俄国被打败,丧失了欧洲大陆的霸主 地位。它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据不完全统计,1825—1855 年共 爆发农奴暴动 674 次”,“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太平天国 革命势力波及 18 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交困、统治危机、世界近代化潮流 - 18 - 等方面,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洋务运动的相同背景。 (2)不同点:根据材料二中“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取消封建武 士俸禄……沙皇政府……以保护地主阶级既得利益为出发点的”,“在明治政府的大力支持 下,日本近代工业发展迅速;而沙皇俄国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近代工业才开始了真正的 起步”,“日本文化教育改革是在明治政府的极端重视与推动之下实行的,……俄国文化教 育……的军事的、封建的、神学的性质,以致使它具有更大的反动性”等信息,结合所学知 识,从发展资本主义的态度、支持力度和发展近代教育的重视程度等方面,比较俄国农奴制 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政策措施的不同。启示:依据材料两则材料和问题,结合农奴制改革、 洋务运动以及明治维新的结果,从改革政策的设计、落实等方面分析成败得失。 35.材料 1941 年 12 月是已经变成全球战争的这次大战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当月苏联 在莫斯科周围开始的反攻证明,闪电战至少在这里是失败了。而且,尽管日本在太平洋战争 头六个月内的辉煌战果严重打击了同盟国,但是失去的领土(甚至是新加坡或菲律宾)从总 战略的角度讲实际上都并不真正极为重要。更重要的是,日本的行动以及希特勒无必要的对 美宣战,最终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参战了。诚然,单单工业生产力并不能保证军事实力—— 尤其是德国的作战能力说明,简单地人对人和美元对美元的比较是很荒唐的——但是,大同 盟(丘吉尔喜欢这么叫)比起轴心国来在物资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并且它的生产基地也远离 德国和日本武装部队,因此它拥有建立一支压倒优势的军事力量所需的资源和机会,而任何 一个早期的法西斯侵略对手都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力量。实际上,在第二年,托克维尔在 1835 年关于出现两极世界的预言最终即将实现。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41 年 12 月成为“第二个重要转折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参战给二战和战后世界带来的影响。 【答案】(1)苏联最终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太平洋战 争爆发,美国卷入大战;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改变了战争总体力量的对比,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 政策从保持中立到走向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道路;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与苏联对抗, 形成两极格局。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中“当月苏联在莫斯科周围开始的反攻证明,闪电战至少在这 里是失败了。”、“日本的行动以及希特勒无必要的对美宣战,最终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 19 - 参战了。”、“大同盟(丘吉尔喜欢这么叫)比起轴心国来在物资方面占有很大优势”等信 息结合所学从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闪电战”的破产、美国卷入战争、反法西斯同盟 力量的增强等方面说明这一原因。 (2)影响:依据材料中“大同盟(丘吉尔喜欢这么叫)比起轴心国来在物资方面占有很大优 势,并且它的生产基地也远离德国和日本武装部队,因此它拥有建立一支压倒优势的军事力 量所需的资源和机会,”、“托克维尔在 1835 年关于出现两极世界的预言最终即将实现。” 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战争总体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的影响、美国对外政 策的变化、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等方面说明美国参战给二战和战后世界带来的影响。 - 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