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七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8 年 6 月,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开始正式运转,热功率 1 万千瓦; 同年 8 月,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建成。这些成就有助于 A.缓和紧张的中苏关系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 D.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解析】材料主要论述了原子能的发展状况,所以这些成就有助于中国进入原 子能时代,故 C 项符合题意;中国在原子能上取得的成就反而使苏联对中国更加 防范,A 项错误;当时一五计划已经结束,科教兴国战略远未提出,B、D 两项错 误。 【答案】C 2.1960 年聂荣臻为主管核工业的二机部申请 8587 名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他在 给中央的信中说:“为了加速开展这项工作,及早突破这套技术,今年下决心 多投入一些人是必要的。”材料表明 A.中国加速了对尖端人才的培养 B.尖端武器研制需大量科技人才 C.政府正在对核武器研制倾斜 D.左倾错误已影响到科研活动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核武器研 制是一项尖端科技,因而它需要众多的科技人才支持,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 是向政府申请人才,因而不能推知中国对尖端人才培养的速度如何,A 项错误;申 请结果如何,仅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C 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左倾错误与科研之 间的关系,排除 D 项。 【答案】B 3.1970 年,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前,周恩来再三 强调,务必保证卫星上的《东方红》乐曲响起来,并且能让世界各国人民听到。 材料表明“东方红一号”卫星 A.主要是为挑战美苏霸权 B.改善了当时的国内形势 C.主要侧重于其政治意义 D.完善了中国的航天体系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红》乐曲在当时代表着中国 的意识形态,这说明“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侧重于政治意义,故 C 项正确;中 国发射卫星意在打破美苏空间垄断,没有挑战美苏霸权之意,A 项错误;东方红一 号卫星的发射并未改变当时中国国内形势,B 项错误;仅凭某一颗卫星的发射不能 推知中国的航天体系已经完善,排除 D 项。 【答案】C 4.下列为某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一部人物音乐剧的相关评价。该人物音乐剧应是 ※以“大跃进”、随后的饥荒问题及“文化大革命” 为时代背景 ※塑造了一个真正探索者、开拓者和奉献者的光辉 形象 ※具有湖湘民族色彩,演绎中国农民为国奉献的情 感故事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A.《袁隆平》 B.《王选》 C.《邓稼先》 D.《杨利伟》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涉及的是“文革”、开拓,又是与农业相关, 因而可知,具备这一系列相关背景的人物是袁隆平,故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1989 年 6 月,邓小平指出:“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 湖南的水稻原来增长 15%—20%,最近有个新发现,又可以增长 20%,证明潜力 还是大的。”材料表明邓小平认为 A.中国水稻研究还很落后 B.湖南水稻研发具有示范作用 C.农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 D.科学对农业进步有助推作用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邓小平认为,解决科学问题对农业问题会有很大帮 助,它可以推动农业进步,故 D 项符合题意;中国水稻有增长空间并不表明中国 水稻研究还很落后,也说明不了它在全国就已经起到了示范作用,排除 A、B 两项; 水稻研发的增长点与因地制宜没有必然联系,由材料信息不能推知邓小平之意,排 除 C 项。 【答案】D 6.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 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 出来的杂交水稻。据统计,从 1976 年到 1998 年,水稻累计增产已达 3.5 亿吨。 材料反映出 A.中国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B.政府大力支持对水稻的研发 C.中国水稻的种植进一步扩大 D.科技对农业的推动作用突显 【解析】在袁隆平等的技术指导下,中国水稻出现增产,这说明科技对农业的 推动已具有突出作用,故 D 项正确;仅凭杂交水稻的种植不能推知民众吃饭问题 是否解决,A 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水稻的推广应用是否是政府所为,B 项错误;累计增产有可能是种植面积扩大,有可能是单产产量提高,因而不能推知 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C 项错误。 【答案】D 7.1999 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 1%,2000 年,中国科学家按照人类基因组计划部署,如期完成。材料表明中国在 A.生命科学研究中被边缘化 B.积极参与生命科学研究 C.逐步跨入生命科学大国 D.大力提倡生命健康意识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作为唯一一个发展中大国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 并如期完成任务,这说明中国在积极参与生命科学研究,故 B 项正确;中国尽管 只完成了 1%的序列,但这并不代表在生命科学其他领域也未占主要地位,A 项错 误;仅从中国在某个领域里的贡献,不能推知中国逐步跨入生命科学大国,C 项错 误;中国是否在大力提倡生命健康,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D 项错误。 【答案】 B 8.在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上,中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9 年,中国研制出“天河 一号”,每秒运算 4.7 千万亿次,仅次于美国;2013 年,中国研制出“天河 二号”,每秒运算 5.49 亿亿次,居世界第一位。这反映出中国 A.在高科技研制上注重创新卓越 B.在尖端技术上已走在世界前列 C.比美国更加重视高科技的研发 D.开始走上尖端技术的研发之路 【解析】中国从 2009 年到 2013 年间计算机的研制突飞猛进,最终名列世界第 一,这说明中国的科学研究者在高科技研制上注重创新卓越,故 A 项正确;中国 科学研究在某一个点上有领先世界的一面,不意味着其他尖端科技也走在世界前 列,B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说美国是否重视科研,C 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未体现 开始之意,D 项错误。 【答案】A 9.针对文艺界和科学界所出现的“左”苗头,党中央及时提出了“百花齐放”和 “百家争鸣”的方针。党中央的相关措施 A.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B.扭转了文艺上“左”倾思潮 C.旨在发挥人们的创新精神 D.助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文艺界和科学界所出现的“左” 苗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这一方针旨在激发人们的创新激情以进行建设社会主 义,故 C 项符合题意;这一方针继承了古代中国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并未扭转文 艺上“左”倾思潮,A、B 两项错误;双百方针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没有必然的因 果联系,D 项错误。 【答案】C 10.毛泽东指出,单靠行政命令的办法,禁止接触错误思想和丑恶现象是不能解决 中国社会和思想问题的,错误东西的存在可以推动人们更好的同它斗争,在大 风大浪中发展。材料说明当时中国 A.意识形态斗争较为激烈 B.允许不同思想进行辩论 C.允许错误思想温和发展 D.淡化融合不同学派界限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认为一些错误思想的存在反而可以推动正确 思想的发展,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允许不同思想进行辩论,故 B 项正确;这些不同 的思想不一定就是不同的意识形态,A 项错误;错误东西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 这不能说明当时中国允许它们温和发展,C 项错误;允许不同思想争鸣并非是淡化 融合不同学派界限,D 项错误。 【答案】B 11.1956 年 5 月,毛泽东说“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的百家 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并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 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这意味着 A.文艺领域各种观点都可以发表 B.中国学术研究将失去正确方向 C.政府对学术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D.“双百”方针需要有政治前提 【解析】毛泽东指出,双百方针是有必要的 ,但是必须在宪法范围之内,超出 宪法范围的学术艺术观点那就是违法的了,因此“双百”方针需要有政治前提,故 D 项正确;各种观点都可以发表、政府对学术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明显与题意不符, A、C 两项错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争鸣,不能得出中国学术研究将失去正确 方向这一结论,B 项错误。 【答案】D 12.1959 年,茹志鹃创作的《高高的白杨树》富有人情味和人性色彩,写法上文 笔细腻,清新明快,切入角度小,细节丰富传神,人物形象鲜明感人,但因被 人指责没有描写“英雄人物”而遭多方批判。此类事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当时 A.文艺批评的政治色彩浓厚 B.新中国文化事业万象更新 C.新中国文艺成就已被抹杀 D.文艺战线出现万马齐喑局面 【解析】根据材料“但因被人指责没有描写‘英雄人物’而遭多方批判”可知, 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万象更新,B 项错误;批判某一个文学作品不意味着抹 杀了新中国文艺成就,也不能得出当时中国文艺展现已经万马齐喑了,C、D 两项 错误。 【答案】A 13.在 1964 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浜》、《红灯记》 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这几 个剧目在“文革”中几乎成了当时仅有的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材料所述现象 A.体现了无产阶级文艺发展方向 B.反映了现代京剧的发展风格 C.实际是对“双百”方针的破坏 D.显现了文艺正确的发展方向 【解析】由材料中的“1964 年前后”“样板”“当时仅有的可以公开演出的剧 目”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文艺被“左”倾错误所控制,违背了文艺“双百”方针 的发展方向,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对材料意思理解不准确。 【答案】C 14.1979 年 5 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短篇小说选集,该选集编 选些在 1956~1957 年间有着广泛影响,后来被打成“毒草”的作品,一经出版 立刻引起轰动,并且在一年内再版。这反映出 A.出版界思想解放的景象 B.上海改革开放正式启动 C.社会创新作品严重不足 D.民众对短篇小说的欢迎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曾经的“毒草”在今天改革开放时期被认为是鲜花, 因而可知这是出版社乱反正的表现,是思想解放的表现,故 A 项正确;仅从材料 信息不能推知上海改革开放正式启动,B 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被打成“毒草” 的作品的解放,这时人们思想解放的表现,并非创新作品严重不足,C 项错误;引 【答案】A 15.1979 年,邓小平在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坚持百花齐放、推 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 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这意味着 A.“百花齐放”方针的确立 B.文艺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 C.文艺界拨乱反正任务完成 D.文艺界率先开始对外开放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邓小平的言论实际上是对文艺领城“百花齐放”方 针的重申,这必然有助于纠正文艺领城“左”的错误,推动文艺工作的开展,故 B 项正确;“百花齐放”方针的正式提出是在 1956 年前后,A 项错误;C、D 两项说 法与材料意图无关,也不符合史实。 【答案】B 16.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设立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曹禺 戏剧文学奖,以奖励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家。 上述奖项的设立 A.助推了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 B.引领了新时期文学的新思潮 C.表明了文学改革的持续深化 D.清除了文学的“左”倾障碍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中国 设立了众多文学奖项,这些奖项的设置推动新时期文学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 面,助推了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故 A 项正确;这些文学奖项能鼓励人们从事文 学创作,但是否起到引领文学新思潮的作用,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B 项错误; 没有比较,无法得出文学改革持续深化的结论,C 项错误;众多奖项的设置不能等 同于文学“左”倾障碍的消除,D 项错误。 【答案】A 17.1950 年,《人民教育》刊文要求中等以上学校系统的揭露、批判美帝国主义 过去在中国所传播的一切有毒害的思想影响,包括所谓美国生活方式、美国科 学、文化等。这反映出新中国教育 A.已出现“左倾”冒进思想 B.侧重于政治的同时忽视了科技 C.政策具有政治性和时代性 D.在世界上与美国进行全面博弈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对美国在留下的痕迹作了比较全面的清算, 这一政策是对美国封锁新中国作出的反映,是一个时代的反映,故 C 项正确;清 除美国印痕不能表明新中国教育政策的冒进,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新中国教育对 科技忽视的信息,B 项错误;仅从清算美国有毒有害的思想不能说明新中国在世界 上与美国全面博弈,D 项错误。 【答案】C 18.读新、旧中国教育发展比较表。由此标信息可以推知新中国 A.初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B.已经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注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D.侧重于提高在校人数规模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新中国教育在各级学校整体人数、学校数量都较旧中 国高峰期有显著发展,这表明新中国重视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故 C 项符合题 意;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不仅仅表现为初高等学校的出现和在校人数的增多,A 项 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当时文盲人数在减少,但不能推知青壮年已基本被扫除,排 1965学校数 比旧中国高 峰期增长 1965 年 在 校 生人数 比旧中国高 峰时增长 高等学校 434 所 1.1 倍 67.4 万人 3.3 倍 中等学校 80993所 14.1 倍 1432 万人 6.9 倍 小学 1681939 所 4.9 倍 11620.9 万人 3.9 倍 除 B 项;在校人数规模确有提高,但不能表明新中国对提高在校人数规模有所侧 重,排除 D 项。 【答案】C 19.“文革 ”时期,虽然坚持了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两个必须 ”的教育方针; 但“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 的方针,在实践上异化为 “为阶级斗争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实践上异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教育方针的 这种“异化” A.适应了工业跃进建设的需要 B.与当时国家政治气候格格不入 C.巩固和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 D.阻碍了对教育方针的理性探讨 【解析】按材料逻辑,教育被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和政治的奴婢,阻碍了对 教育方针的理性探讨,故 D 项正确;这种错误的教育方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A 项错误;该“异化”与当时国家政治气候的相一致,B 项错误;这种错误的教育方 针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C 项错误. 【答案】D 20.《记忆图刊》刊登一组题为“白卷也能上大学的年代”回忆图文,“白卷也能 上大学”主要得益于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B.《义务教育法》的正式实施 C.“文革”期间推荐上大学的政策 D.“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复 【解析】“白卷也能上大学的年代”是“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故 C 正确;职业教育重视实用技能和知识,不可能“白卷也能上大学”,A 项错误;B、 D 两项均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1.1978 年至 1997 年,我国高等教育共培养本专科生和研究生 18O1.15 万人, 其中博士生 6 万人,硕士生 39.46 万人。这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 A.逐渐实现了国际领先 B.弥补了“文革”造成的损失 C.形成了多层次的格局 D.遵循了精英教育的发展路线 【解析】从专科生到本科生再到研究生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多层次的格 局“21 工程”建设也体现出了这一点,故 C 项正确;A 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文 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成的损失已经形成,难以弥补,B 项错误;1978 年至 1997 年,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数相对较少是有其深的历史厚因的,不能就此说明我国 高等教育循精英教育路线,D 项错误。 【答案】C 22.邓小平提出,教自要面向现代化。要求中国现代教育必须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主 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模式。这一“要求” A.说明了教育教学手段需要现代化 B.推动教育增加了经济方面的课程 C.有利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D.回应了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决策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教育与现代化、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强调教育为经 济建设服务,这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致,故 D 项错误;A、B 两 项都是对材料的误解;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本质,排除 C 项。 【答案】D 23.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实施了 211 和 985 工程,一批重点院校和重点实验室迅 速壮大,涌现出了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中国上述教育工程的实 施 A.改变了高等教育落后面貌 B.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加速了国民素质整体提升 D.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性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实验室的壮大和校办企业的出现,缩短了科学技术 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也就密切了经济和教育的关系,故 B 项符合题意;当时中 国高等教育是否落后,仅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A 项错误;高校教育不能代表国民 素质的整体提升,C 项错误;校办企业的创办也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就具有大众性, D 项错误。 【答案】B 24.195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此后经数次修改,最 新的第九套广播体操于 2011 年 8 月 8 日发布。这一年也是全民健身日。广播体 操的数次修改 A.反映了政府对体育的重视 B.增强了青少年身体素质 C.使中国逐渐成为体育强国 D.满足了全民健身的需求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的广播体操在 60 年里,经过了 8 次修改,这表 明政府对人民身体素质的重视,故 A 项正确;修改的效果如何从材料中不能得知, B 项错误;今天中国不能算是体育强国,C 项错误;仅凭政府在广播体操领域里的 修改,是无法满足全民健身需求的,D 项错误。 【答案】A 第 II 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1956 年春,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 《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把发展以原子弹、氢弹为代表的 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苏联专家撤走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下决心自力更生发 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这坚定了国防科研人员突破“两弹一星”科技难关的信心和 勇气。科研人员大力协同,“娃娃博士”邓稼先带着他的 28 星宿啃着饼干挑灯夜 战,用原始的珠算计算着各种数据,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材料二 中国的原子弹爆炸以后,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逊表示中国的核试验 “不出所料”,让美国的盟国不必担心,并说中国有弹没枪。中国的导弹、氢弹相 继研制出来以后,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 1969 年表示: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 其 7.5 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当勃列日涅夫想趁新中 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对中国进行核打击时,最终又在中国所举行的地下核试验面前退 缩了。 ——材料一二均整理自肖学祥、张伟《新中国两弹一星研制及其对国防科技发 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背景及成功原因。 (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影响。(8 分) 【解析】 第一小题第一问考查新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背景,这一问答案组织主要已结合 所学知识。当时中国国防科技落后,但迫切需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美国为首的 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包围、威胁。第二问考查新中国研制两弹一星成 功的原因,这一问的思路应采用主客观思路。从主观上讲,广大科研人员大力协同、 团结一心、迎难而上、艰难攻关。从客观上讲,中共中央、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制 定了长远的战略规划,大力支持尖端武器的研制。 第二小题考查新中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影响,这应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回答。 就国内而言,使中国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中国人民社会 主义建设的信心;就国际而言,有利于壮大第三世界的力量,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 平。 【答案】 (1)背景:新中国国防科技落后,但迫切需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美国为首 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包围、威胁。(4 分)原因:中共中央、中国 政府高瞻远瞩,制定了长远的战略规划,大力支持尖端武器的研制;广大科研人员 大力协同、团结一心、迎难而上、艰难攻关。(6 分) 影响:打破了美苏对新中国的核讹诈、核威胁,使中国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 中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有利于壮大第三世界的力 量,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8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百花奖创办于 1962 年,是由周思来总理特地指明举办的电影大奖。 百花奖代表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并由观众投票产生奖项,因此又被称为“观 众奖”。百花奖也是中国历文最为悠久和最有群众基础的电影大奖。 材料二 伤痕文学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 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高小说《伤 痕》。“反思小说”主要指 1979 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 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花奖”中“百花”的主要含义,并简 要分析“百花奖”创立时的经济背景。(7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伤痕文学”与“反思小说”的共同特点。 (9 分) 【解析】 第一小题第一问考查“百花”的主要含义,相对简单。其含义是:体现了“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针。第二问考查“百花奖”创立时的经济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经济背景有:落实“八字”方针,纠正“左”倾错误,国民 经济逐渐恢复与发展。 第二小题考查“伤痕文学”与“反思小说”的共同特点。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伤痕文学”与“反思小说”从文学风格上来说都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体现了关注人和人性的人文主义色移。从创作素材来说,都以“文革”对社会发展 的影响为写作背景。从思想和目的来说,都反映了反思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 道路的主题。 【答案】 (1)含义: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针。(3 分)背景: 落实“八字”方针,纠正“左”倾错误,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与发展。(4 分) (2)特点:都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体现了关注人和人性的人文主义色移;都以 “文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写作背景;都以反思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 为主题。(9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实力的东进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掀起了学习西 方文明的热潮,纷纷致力于探索富国强兵之路。洋务教育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结果,其内在的导因在于那个时期社会需求结 构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无论是兴办军事工业时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科学 技术还是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洋务派都深感人才匮乏。 ——摘编自张雪蓉《论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建设》 材料二 1949-2008 年新中国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教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8 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7 分)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3 分) 【解析】 第一小题考查洋务教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这一问较为简单,直接结合所 学知识即可。 第二小题第一问考查现象。由表格小学初中入学率这一信息可知现象之一是义 务教育基本普及。由高等教育在校人数纵比可知现象之二是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第 二问考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这一问应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来组织答案,政治 上政府支持,经济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科技上人民对国民素质提高 的期待,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第三小题考查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属于认识类设问。这一类型的设问相对 较为简单,可从多个角度回答,也可从一个角度展开来答,当然从广度来组织答案 小学入学率(%) 初中入学率(%) 高校人数(万人) 1949 年 20 6 12 1978 年 90 61 22.8 2008 年 99.5 98.50 2907 会更好一些。答案角度应包括教育与政府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及教育与国情 的关系等等。 【答案】 (1)影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军事、翻译人才;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 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8 分) (2)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3 分) 主要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全面教育方针的提出;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提升; 政府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人民对国民素质提高 的期待,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4 分) (3)认识: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相 应的经济基础;教育应立足国情,与世界相结合,取长补短。(3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