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课标版第十单元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作业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第十单元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探考情 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新中国民主 制度的确立 与外交成就 (1)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迈入世界外交舞台 五年内未考 — — ★☆☆ 社会主义建 设的起步与 社会变迁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2)票证制度;铁路;报刊;电视台 2019课标Ⅰ,31,4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学习苏联经验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 2019课标Ⅲ,31,4分 1953年年画对劳动的宣传与歌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2019课标Ⅱ,41(2),10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税率调整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2018课标Ⅰ,31,4分 运用漫画形式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2017课标Ⅱ,41(2),10分 “一五”计划时期的矿业发展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2016课标Ⅱ,31,4分 “一五”计划时期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减少折射的实质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毛泽东思想的 新发展与人民 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2)人民教育的奠基 2017课标Ⅲ,31,4分 运用图画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 2015课标Ⅱ,31,4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俄文教育发展折射的实质 历史解释 分析解读 1949—1956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教育等知识点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治制度建设、外交的考查较少。试题多采用新史料,设置新情境,注重核心价值观引领,突出能力立意,预计未来高考中会延续这一特点。 备考建议:(1)政治方面,重点把握两个“三”,中国近现代三部宪法(或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三大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深受国际局势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外交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创设稳定的国际环境,这是学习的切入点。(3)纵向把握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发展的脉络,注意与西方经济模式、苏联模式的对比分析。 【真题探秘】 破考点 练考向 【单元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阶段特征 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这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政治方面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按照宪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构成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基石 外交方面 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一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经济方面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总路线精神的指引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同步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思想文化方面 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探讨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 【考点集训】 考点一 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外交成就 1.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此举( ) A.促进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推动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D.促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答案 C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说明( ) 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制的完善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答案 D 3.下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此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 ) 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 B.男女政治平等有了宪法保障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答案 C 4.下表为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总人数176人),这表明( ) 类别 人数 比例 政府 9 5.11% 民主党派 6 3.41% 团体 4 2.27% 驻区机关 8 4.55% 工人 53 30.11% 文教卫生 24 13.64% 私营工商业 13 7.39% 少数民族 13 7.39% 宗教 4 2.27% 街道居民 42 23.86% A.民主和法治原则得以确立 B.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正式形成 C.人大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 D.少数民族地区代表实行普选制 答案 C 5.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 C 6.分析我国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文献的内容,后者较之前者最大的不同点是( ) A.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坚持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 D.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 答案 A 7.在万隆会议上,伊拉克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宣称共产主义是扰乱世界和平的国际势力,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提出要像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对此,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 ) A.奋力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B.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 C.首次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 D 8.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由1950年的3.6亿美元提高到1957年的7.67亿美元。这一变化主要在于( ) A.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放松 B.中国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C.中国优先发展与亚非国家关系 D.万隆会议拓展了中国国际空间 答案 D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变迁 1.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宣传画《新买的牛》,画上写道:“卖罢余粮赶回集,买头牛来添套犁,大家看了都欢喜,增加生产更积极。”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 A 2.1953年毛泽东在全国财经会议指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此言论( ) A.推动社会主义改造 B.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发展 C.贯彻落实宪法精神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 A 3.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基于( ) A.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B.国家全面建设的需要 C.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D.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 答案 C 4.如图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答案 B 5.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D 6.1956年,安徽芜湖有的农业合作社实行了“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的办法。河北邢台县将主要农作物的夏季管理包到户的社占全县总社数的一半。这些措施意在( ) A.对农业合作社进一步探索 B.改革农村的土地所有制 C.强化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 D.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答案 A 7.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上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这一呼吁针对的是( ) A.“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势头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右倾保守”思想 C.知识分子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A 8.1952年和1957年部分项目产量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长率(%) 原煤(万吨) 6 649 13 000 96 原油(万吨) 43.6 146 235 钢(万吨) 135 535 296 生铁(万吨) 193 594 208 纱(万吨) 65.6 84.4 29 由上表可知( ) A.“大跃进”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B.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效益 C.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D.我国工业结构严重失衡 答案 C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刘少奇同志认为新中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大国”,“从实际看,当时我国工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现代工业只占工业的30%,而且我国旧有的工业是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工业,经济上不能独立……农业也十分落后,分散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材料二 安徽省滁县地区在最初的农村改革中,相当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对改革抱观望态度。改革的领导者及时规定了在农村这场大变革中干部的身份不变,报酬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在这项改革的试点中,广东、福建等省的口粮销售价提高一倍左右,但是由于对居民发放了相应的补贴,加以适当的宣传解释工作和其他配套措施,结果消费者情绪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大动荡。……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使企业成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营自主权的、真正自负盈亏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分散国家所承担风险的重要措施。 ——摘编自厉以宁等《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说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体制改革中体现出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的意义。(6分) 答案 (1)说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连年的战争,使中国经济趋于崩溃,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业落后,体系不完善;经济成分复杂多样,特别是封建经济根深蒂固,改造困难;缺乏相应的经济建设经验,只能在苏联的经验上缓步前行。 (2)原则:平衡原则;补偿原则;疏导原则;分散原则;稳定原则。 意义:提高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有助于走向市场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企业的自主性,减轻了国家负担。 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的奠基 1.在1950年的扫盲运动中,《凉山彝族汉语文扫盲课本》第1册中,最初级的笔画练习都是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人民政府”等词汇来进行的。在《广州农民速成识字课本》第1课的注音词表中,主要有“中央”“解放”“南昌”“东方”“光明”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确立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B.探索舆论宣传的全新形式 C.提高农民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素养 D.构建与国家政权对应的意识形态 答案 D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 ) A.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B.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 C.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凋零的局面 D.使报纸杂志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答案 B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的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 ) A.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 B.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C.揭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 D.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答案 A 4.1952年,中国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高等学校由211所减为182所,其中综合性院校由55所减为13所,工科院校由33所增加为39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加为32所,农林院校由17所增加为29所。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这次高校院系调整( ) A.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仿效了英美高校体系,限制人文社会科学 C.是在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情况下作出的举措 D.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调整工作的重心 答案 A 5.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据此说明当时国家( ) 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 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看中内地、西部发展工业的优势 答案 B 探史料 提能力 探究一 从屈辱到独立自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史料呈现 史料1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①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 ——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致辞(1949年11月8日) 史料2 新中国确立了“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的外交目标,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投入到②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业中去。为了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划清界限,新中国政府决定“另起炉灶”,采取“谈判建交”政策……而对于西方在中国的种种特权,新中国则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按国籍、行业逐步彻底清除西方列强在中国所攫取和拥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③以实现彻底的独立,揭开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办外交的新篇章。 ——张胜军《比较视角下的新中国外交:独立、平等和责任》 史料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④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⑤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 个“共”字,既⑥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坚决抛弃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目标和方针政策 史料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 史料 解读 时空 定位 根据史料1中的“1949年”、史料2中的“新中国”、史料3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亚洲诞生”等信息可判断三则史料论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重点 阐释 史料1:①近代中国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要对此进行一个彻底的改变,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史料2:②③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目标是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史料3:④⑤⑥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亚洲诞生及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史料 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同时这一政策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史料应用 1.据史料1,“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答案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据史料2,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 基本目标: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影响: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为国家顺利开展建设创造了条件。 3.据史料3,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答案 原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 4.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因。 答案 特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平等外交;积极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外交关系。 原因: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国际局势带来的压力;维护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地位的需要。 探究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 史料呈现 史料1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①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1954年6月14日) 史料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④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史料3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⑤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共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工业极为落后 史料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史料3:过渡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史料 解读 时空 定位 根据史料2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史料3中的“1953年”等信息可判断史料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 史料 解读 重点 阐释 史料1:①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重工业落后 史料2:②③④表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基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从国情出发,借鉴苏联经验的结果 史料3:⑤说明要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史料 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国防实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方针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开展的背景,其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背景: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依据: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根据史料2,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因:重工业基础薄弱;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需加强国防建设和发展经济;借鉴苏联的经验。 3.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并分析中国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答案 基本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工业化强国。 不同:不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主张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五年高考】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9课标Ⅲ,31,4分)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 D 2.(2018课标Ⅰ,31,4分)右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 D 3.(2017课标Ⅲ,31,4分)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 C 4.(2016课标Ⅱ,31,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 A 5.(2015课标Ⅱ,31,4分)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 D 6.(2015课标Ⅰ,31,4分)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7.(2019课标Ⅱ,41,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 答案 (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8.(2017课标Ⅱ,41,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答案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北京文综,18,4分)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2.(2019江苏单科,11,3分)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 D 3.(2019海南单科,11,2分)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答案 D 4.(2019江苏单科,12,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 B 5.(2018北京文综,19,4分)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 A 6.(2018江苏单科,12,3分)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 A 7.(2017江苏单科,12,3分)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 B 8.(2017天津文综,9,4分)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 D 9.(2016海南单科,24,2分)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答案 D 10.(2016江苏单科,12,3分)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 A 11.(2016江苏单科,13,3分)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 D 12.(2015广东文综,17,4分)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答案 B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外交成就 1.(2015安徽文综,17,4分)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答案 C 2.(2015上海单科,27,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 答案 C 3.(2015江苏单科,12,3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 D 4.(2015上海单科,30,2分)“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 ) 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 答案 C 5.(2014江苏单科,8,3分)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 A 6.(2014广东文综,18,4分)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答案 B 7.(2014江苏单科,9,3分)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答案 C 8.(2014四川文综,8,4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答案 B 9.(2015四川文综,14,18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 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 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序号 批准时间 条文节录 4 1791年 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 10 1791年 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15 1870年 第一款 合众国或其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前此曾为奴隶之关系而拒绝或剥夺合众国公民之投票权 22 1951年 第一款 无论何人,当选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 26 1971年 第一款 年满十八岁或十八岁以上之合众国公民之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关系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 ——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 材料二 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 ①1945年4月,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 ②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④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参照①②,帮助小颂同学完成对③④的整理和陈述。(12分)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政治文明建设历程中的共同经验,并举其他相关史实证明。(6分) 答案 (2)1949年9月,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选举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完成了建国使命,开启了历史新纪元。(6分)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政协章程,政协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6分) (3)要求:观点正确,史实任举一例,史论相符。(6分) 10.(2014浙江文综,39,9分)(节选)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分) 答案 (1)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 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 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变迁 1.(2014课标Ⅱ,31,4分)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 C 2.(2014课标Ⅰ,31,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B 3.(2016天津文综,13,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 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 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6分)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4分) 答案 (3)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4)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的奠基 1.(2013课标Ⅱ,31,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 A 2.(2014天津文综,9,4分)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答案 B 【三年模拟】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72分) 1.(2020届安徽蚌埠一检,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英国外交部估计,如果情况正常,中英之间潜在的贸易量将会翻番,况且香港的经济繁荣依赖于与中国内地的转口贸易。这种估计 ( ) A.推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 B.导致西方对华态度发生逆转 C.促成了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出现 D.立足于承认中国的革命成果 答案 D 2.(2020届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9月测试,31)下图为1950年大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漫画《恢复生产,发展城乡交流》。该漫画反映了(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生产状况 B.人民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支持 C.三大改造的实现 D.“左”倾错误的扭转 答案 A 3.(2020届河南洛阳期中,14)下表是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增长情况统计表,材料反映了( ) 钢 煤 棉花 发电 粮食 比1949年增长(%) 753.8 105 193.3 68.4 44.8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长(%) 46.2 7.5 53.6 21.8 9.3 A.苏联援助我国工业建设 B.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C.国民经济恢复成效突出 D.新制度推动国民经济复兴 答案 C 4.(2020届安徽“皖南八校”摸底,12)1952年12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要“集中力量保证重工业的建设”,但“决不能理解为可以忽视轻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贸易合作事业和运输事业的发展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至放松对这些事业的领导”。材料主要表明中共中央当时( ) A.投资规划不够科学 B.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 C.重点倾向改善民生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答案 B 5.(2020届全国大联考一联,16)1953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选举法》,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尽管人民对选举了解不多,但据统计,当时登记选民总数为323 809 684人,占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这说明( ) A.政协会议职能日益扩大 B.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 C.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D.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 答案 C 6.(2020届天一大联考“皖豫联盟体”一测,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方面作出的一大创造性贡献。这说明我国的政党制度( ) 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B.为各国政党建设提供了借鉴 C.调动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热情 D.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答案 A 7.(2020届安徽“皖南八校”一联,11)万隆会议之前,亚非地区除朝鲜、蒙古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外,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仅5个;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有11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1960—1964年有14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这说明万隆会议( ) A.扩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使中国外交战略发生根本转变 C.消除了亚非各国的误解 D.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 A 8.(2020届天一大联考“皖豫联盟体”一测,13)下图是1952—1955年中国沿海与内地工业产值比重(%)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沿海工业发展出现衰退 B.内地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心 C.农业发展已落后于工业 D.工业不均衡局面有所改善 答案 D 9.(2019四川绵阳二模,29)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 A.缘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主要缘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答案 C 10.(2019宁夏银川一中二模,30)据统计,1949—1952年,山西忻县有8 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 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了5倍多。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土地改革过程的曲折性 B.促使国家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 C.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说明农村城镇化的效果显著 答案 B 11.(2019广西柳州、南宁等八市联考,31)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 ) 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 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 答案 A 12.(2019江西名校联盟二检,31)下图是《苏联专家援建新中国》宣传画。这一宣传画主要反映出( ) A.中苏两国外交的本质特征 B.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方针 C.中苏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 D.工农业生产受到苏联影响 答案 B 13.(2019四川成都二诊,31)下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这一作品( ) A.旨在动员农民积极参加人民公社 B.意在刻画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 C.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风格 D.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答案 D 14.(2019安徽蚌埠一模,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陈云在中共八大上也提出“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等观点。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 A.已经明确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 B.领导人对市场手段已有所关注 C.推行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开始暴露 答案 B 15.(2019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联考,31)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营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 A.提高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答案 C 16.(2019东北名校联考,31)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中写道:“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共产党首倡第三次国共合作 B.解决台湾问题时机已经成熟 C.大陆希望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 D.“一国两制”得到了两岸同胞的高度认可 答案 C 17.(2018江西二测,10)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级党政机关受理的群众来信来访情况。下列对此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年份 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 1951年 有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问题最多 1952年 控告各机关干部贪污和资本家申诉不服处分以及群众要求就业的问题居多 1953年 以检举控告各级机关干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问题为主 1954年 关于普选和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信访量呈现上升趋势 A.我国已建立起群众来信来访的专门处理机构 B.来信来访为党政机关与群众沟通的唯一渠道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D.信访内容多与党的政策及各项中心工作相关 答案 D 18.(2018云南大理检测,31)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 “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棉纱 361.8万件 500万件 棉布 11 163.4万匹 16 372.1万匹 食用植物油 72.4万吨 155.2万吨 面粉 299万吨 467万吨 盐 346万吨 593.2万吨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轻工业发展已经超过欧美 C.已经完成了轻工业改造 D.国家对民生领域比较重视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9.(2020届安徽“皖南八校”摸底,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0年,新疆少数民族贵族张格尔利用广大回民对清廷驻新疆官员的残暴和腐化的愤恨与不满,勾结阿富汗的英国殖民势力,发动了长达8年之久的叛乱。在平定张格尔叛乱之后,道光帝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加派官员,增加驻军。同时,制定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大力整治贪官污吏,对回民群众实施安抚措施。清廷修复了与浩罕国(今哈萨克斯坦周边地区)的关系,准许“该夷仍旧通商,其茶叶、大黄俱在所不禁,并免其货税”。 ——摘编自朱亚非、李瑶《从张格尔叛乱看清朝 边疆防御之得失》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陆地边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国家决定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少数民族参与政权的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1947年至1965年,先后设立了内蒙古、宁夏、广西、新疆和西藏等民族自治区。1949年后,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等十几所民族院校,并定期开设民族培训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4年,建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了支持生产建设兵团,中共中央推行了移民支边政策,大批青年和官兵积极响应。50年代,苏联向中国提供的156项工程援助,其中一大部分安排在了云南、甘肃和黑龙江等陆地边疆地区。 ——摘编自李庚伦《试析中国共产党陆地边疆治 理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边疆治理与清政府治理新疆措施的异同点。(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边疆治理的看法。(4分) 答案 (1)相同点:建立行政机构,强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尊重边疆民族的传统,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重视边疆经济建设。(4分,答出两点即可) 不同点:清政府强调整饬边疆吏治,注重军队作用。(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设专门民族院校,增强少数民族自治能力;推行移民支边政策。(3分,答出三点即可) (2)看法:治理边疆需依法而治;制定民族政策要因地制宜。(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2019云南昆明一中摸底一,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沿用历代匠籍制度,凡在籍手工业工匠必须受工役管理机构的支配,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者则允许亲身服役。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今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但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对手工业产品实行限价收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将个体手工业写入“共同纲领”,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手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若干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小组为解决原料、购销产品困难而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此后出现了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合作、按劳分配。“一五”计划中规定:“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1955年底中央制定了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要求在两年内完成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6月,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摘编自萧国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201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手工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手工业政策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手工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答案 (1)演变:由有限控制到不再控制;由劳役制到雇役制;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3分) 原因: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国家赋役制度的演变。(3分,任答3点即可) (2)特点:国家引导和扶持发展;自主发展与政府规划相结合;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4分) 评析: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工作作风。(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