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第2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不仅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而且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恶化了国际关系。‎ ‎(2)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罗斯福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罗斯福新政之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知能强化课Ⅰ 从大危机到大调整—自由放任的美国和罗斯福新政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具体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分期付款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价狂跌。‎ ‎3.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 ‎4.影响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 ‎(2)国际关系:‎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二)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胡佛在奉行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的同时,也部分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 ‎(1)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 ‎(2)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二、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具体可划分下列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33年到1935年,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医治创伤,结束混乱状态。第二阶段是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第一阶段着重于复兴,第二阶段着重于改革,而救济贯穿两个阶段的始终。‎ ‎1.经济新政 ‎(1)措施:以《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和《工业复兴法》为核心的经济措施是“新政”的主体。经济措施执行的效果决定着“新政”的成败。事实证明,罗斯福的经济措施总体上是正确的。这些措施遏制了经济大萧条,虽有曲折却一步一步地把美国经济引向复苏。‎ ‎(2)作用:罗斯福经济新政的根本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经济的模式,使其从自由放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为国家干预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从新政开始,联邦政府承担起确保经济正常运转的责任,不仅要宏观调控,还要通过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险等途径积极介入分配,经济运行的好坏可以说成了判断政府成败的关键,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放任自由主义宣告结束。‎ ‎2.社会救济与保障新政 ‎(1)措施:‎ 直接救济 开展紧急社会救济以直接救济为主,即直接向贫困人群发放救济金、食品和其他物资 实施“以工代赈”‎ 作为一种救济方式,“以工代赈”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创设工作岗位,让救济对象参加工作,获得报酬,从而解决自己乃至家庭的生计问题 制定社会保障法 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不久即安排人起草社会保障方面的法案,要求该法案能使每一个美国公民的生活都有保障 ‎  (2)作用:社会保障新政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国家干预社会生活,让联邦政府为个人和社会福利承担重要的责任。罗斯福关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 一系列立法行动和措施,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3.环境保护新政 ‎(1)措施:‎ 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和组织 如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等 环境保护立法 ‎1933年,国会通过《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同年,国会所通过的《农业调整法》中也有鼓励休耕的内容 实施环境保护工程建设 小工程以水土保持示范区为代表,1937~1941年,各州共建立500多个水土保持示范区。大工程以田纳西河流域整治工程为代表 ‎(2)作用:首先,新政把19世纪末开始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推向高潮,促进了美国资源保护体系的初步形成。其次,新政创造的生态环境遗产为战后美国的环保运动和环保主义奠定了思想和人文基础。最后,罗斯福开创的政府大规模干预资源保护的政策实践对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强化对环境问题的干预有直接影响。‎ ‎4.政治体制新政 ‎(1)措施:积极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大政府”,设立新的总统办公室;扮演“议长”角色,频频使用否决权;使最高法院成为“罗斯福法院”。‎ ‎(2)作用:使美国国家体制发生重要变化,将“总统中心”或“总统主导”巩固下来并制度化,使以国会为中心的近代总统制向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过渡得以实现。‎ ‎5.外交新政 ‎(1)措施:从拒绝承认苏联到美苏建交;从“恶邻外交”到“睦邻外交”;从孤立主义到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作用:美国与苏联建交,既有抵制德、日、意法西斯的考虑,又有向苏联出售农产品的考虑。美国对拉美实行“睦邻外交”,既有防止法西斯渗入和影响拉美的目的,又有更好控制拉美这一重要的原料供应、商品输出和投资市场的目的。美国介入反法西斯战争,成为“民主国家兵工厂”,全速开动军事工业和相关民用工业,既可达到支援反法西斯国家的目的,又可达到彻底解决国内失业问题的目的。‎ 综上所述,多维的罗斯福新政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它是经济新政、社会保障新政、环境保护新政、政治体制新政和外交新政等的综合体。‎ 三、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及其评价 ‎1.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时代潮流 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实力 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民主传统 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理论依据 ‎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个人因素 罗斯福的个人努力 ‎2.多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 现代化角度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了经济危机,探索出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文明角度 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流浪等),缓和了社会紧张局势 生态文明角度 罗斯福新政中的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整体史观角度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共同反映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借鉴,这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 [史学者说]‎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及性质 新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是历史上进步主义传统的继续;新政的改良措施具有进步意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功尝试;新政为战后美国政府特别是民主党政府的调整和改革措施提供了一种模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不谋而合;新政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并着重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 ‎ ‎1.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对策:‎ ‎①提高关税:可以阻止、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②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教训:‎ ‎①‎ 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眼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②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③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2.对罗斯福新政的新认识及其新启示 新认识 新的理论 放弃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 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在美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新启示 金融稳定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 就业保障 ‎“以工代赈”,启动市场,扩大就业;实施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职能 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效能,市场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国际合作 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 聚焦主题(一)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对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解释,我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中寻找原因,近年来则侧重于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状况和特征中找原因,将研究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问题上。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对经济危机原因的分析不可能有定论 B.社会制度分析法已经无法解释经济危机 C.历史研究需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 D.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选C 充分的研究有利于获得正确的认识,“不可能有定论”的说法过于武断,A项错误;社会制度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变化不等于说社会制度分析法无法解释经济危机,B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 ‎2.有一张汽车上的出卖说明,内容大致是:“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我所有的钱都已在股市中化为乌有了。”与这种现象最相对应的情景是(  )‎ A.“牛奶面包供不应求”‎ B.“找工作如登天一般”‎ C.“为共渡难关各国亲密无间”‎ D.“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解析:选B 根据“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股市”可知本题考查的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如此少的钱能买走汽车,表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过剩”,故排除A项。危机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故C项错误。随着经济危机的进一步蔓延,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故D项错误。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出现了大量的失业者,故B项正确。‎ ‎[思维升华] 多一个角度,长一分历史见识 关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传统史学观点认为: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是“分期付款和市场虚假繁荣”,导火线是“纽约股市的崩溃”。除此之外,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有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种:①资本主义制度根源说;②有效需求不足说;③证券投机过热说。‎ 在备考复习中,要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不应迷信权威,要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样在考试中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3.到1933年3月,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美国全国18 600家银行大多数已没有支付能力,相继关门;财政部已发不出联邦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破产”从本质上表明(   )‎ A.美国的财政金融已陷于崩溃局面 B.美国承受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差 C.改变自由放任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D.美国的经济地位在迅速地下降 解析:选C 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金融领域,美国的财政金融已陷于崩溃局面不能反映本质,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表明承受经济危机能力的强弱,故B项错误;材料中“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了”表明自由放任政策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故C项正确;美国的经济地位在迅速地下降,不能体现本质内容,故D项错误。‎ ‎4.下图是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的统计情况。由此可知经济危机(  )‎ A.导致美国人对婚姻缺乏信心 B.降低了美国人口增长率 C.使美国的离婚率先增后减 D.强化了美国人的家庭观念 解析:选D 从图片可以看出,1927~1929年美国的离婚率相对较高,而1930年离婚率大幅度降低,可见经济危机强化了美国人的家庭观念,故选D项。A项说法与材料信息相悖,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经济危机爆发于1929年,1927~1928年离婚率的升高与经济危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5.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借书人数新增了200万到300万,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据此推断,图书管理员可能听到借阅者说的是(  )‎ A.“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 B.“幸好有图书馆,我中午可以打个瞌睡、晚点回公司。”‎ C.“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每天守在壁炉边收听广播。”‎ D.“幸好有图书馆,我和全家不至于冻死在街头。”‎ 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自1929年以来借书人数新增了200万到300万”“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迁移1929~1933年美国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可知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人员失业,并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人们以借阅图书来缓解精神压力,促进了图书流通,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思维升华] 经济大危机的双重影响 第3、4、5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创设历史情境考查经济大危机的两面影响,意在说明其危害与机遇的两重性。我们应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看待:‎ ‎(1)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深(如第3题);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机制调整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信号。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启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2)经济大危机改变了美国人的观念,强化了家庭意识,使美国向着福利国家迈进(如第4题)。‎ ‎(3)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平民大量失业,造成人们的消费、购买能力下降,但却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诸如美国电影业、广播业、图书报刊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第5题)。“米老鼠”“唐老鸭”等非成年人角色备受欢迎,恰恰是经济危机下人们逃避现实、寻求心理慰藉的一种体现。‎ 复习备考时,不仅要注意经济危机对政治统治、社会矛盾、国际关系的影响,还要注意经济危机对当时文化产业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等方面的影响。‎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6.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除此之外,用于公共工程的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解析:选B 可将材料中的“1929年”“美国政府”转换为胡佛总统执政时期。材料中美国政府的举措反映出国家实施了对经济的部分干预,排除A项,故选B项。凯恩斯主义包罗甚广,胡佛总统并未实践其主张,C项错误。胡佛总统的举措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D项错误。‎ ‎7.1929~1933年在胡佛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大量公路,开工兴建了胡佛水坝(右图);设立周转基金用于资助农场主组建销售合作组织,确定最低销售价格;成立国家信贷公司、紧急就业委员会,以应对当时的问题。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D.实施了成效显著的措施 解析:选C 由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胡佛执政时期针对大危机实施了一定的国家干预措施,无法说明其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局部信息,无法说明其对经济的干预是“全面”干预,B项错误;胡佛和罗斯福都对经济进行了国家干预,故胡佛的干预措施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思维升华] 客观评价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长期以来,胡佛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指责和误解,历史教科书充斥着这位“无能总统”的惨淡形象。‎ 有学者认为,胡佛虽然在大萧条中思想准备不足,但还是有所作为的,在主观上试图力挽狂澜,主张政府干预,而非完全地自由放任。他在自己的经济哲学和治国经验的指导下,从一开始就为控制经济衰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胡佛并非一位无能、无为的总统,也不是自由放任主义的典型代表,并且他的反危机措施和罗斯福“新政”有多方面的联系。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以免其重蹈覆辙。‎ 聚焦主题(二) 罗斯福新政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下面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解析:选D 材料图片中显示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促使经济复苏,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胡佛坚持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使经济形势恶化,故A项错误;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是在1933年,故B项错误;根据图中曲线走势可知,C项表述错误。‎ ‎2.罗斯福1933年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1 500个营地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其依据是(  )‎ A.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B.降低农产品价格,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C.将提供就业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增加扩大就业,基本消除了经济危机 解析:选C 解题注意提炼材料信息,“资源保护队”“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250万青年参与”“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公园”,这表明大量的青年通过参与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就业机会,有了一定的收入来源,C项符合题意。罗斯福将整顿金融置于新政的首位,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基本消除了经济危机”表述错误,排除。‎ ‎3.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 A.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选D 将题干中“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与“实施社会保障计划”联系起来可知,所得税方案是为了保障底层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思维升华] 罗斯福新政的本质 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罗斯福,其新政措施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大型的生态工程建设既保护了美国生态环境,又有效解决了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失业等问题(如第2题),缓和了社会紧张局势(如第3题),保证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第1题)。但是其根本目的并非质疑或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为了有效地缓和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4.1933年以后的10年内,美国由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多达3 556项,联邦行政官僚机构扩大了5倍,罗斯福通过向国会提出特别咨文、写信等方式,把“总统破例向国会提出立法草案”的做法变成了一种经常性的活动,这反映出(  )‎ A.新政破坏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B.新政中存在总统滥用权力的现象 C.新政并没有任何实质性效果 D.新政使“三权分立”格局面临失衡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总统滥用权力的现象材料没有体现,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政取得一定的成果,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根据“美国由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多达3 556项,联邦行政官僚机构扩大了5倍”“把‘总统破例向国会提出立法草案’的做法变成了一种经常性的活动”等可知,新政使总统的行政权得到扩张,D项表述符合题意。‎ ‎5.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是罗斯福政府推行“以工代赈”的具体表现,所以其目的在于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以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故选A项。‎ ‎[思维升华] 客观认识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虽然取得巨大成功,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新政中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如第5题)。为美国此后连年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不断上升播下了种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滞胀”埋下了隐患;新政大大扩张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许多立法后来被联邦最高法院宣布为违宪。再比如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民主政治(如第4题)。原因在于新政期间,为了有效进行经济干预,总统权力急剧扩张,打破了美国三权分立下权力制衡的框架。所以,尽管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取得了成功,但在政治上罗斯福多被攻击为“独裁者”“专制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干预政策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削弱。所以,对于罗斯福新政应多角度分析、全方位认识。‎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思考] 史料一的观点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提示] 国家干预经济。‎ ‎[史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思考]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提示] 举例:新政中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实质: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有力地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知能强化课Ⅱ 从大发展到大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后附“高考研究课”]‎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政策 ‎1.二战后经济政策的调整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调整。第一次大的调整发生在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第二次大的调整发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经济“滞胀”时期;第三次大的调整发生在90年代初。‎ ‎(1)第一次经济政策调整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罗斯福政府实施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在这次经济政策调整中,各国政府职能急剧扩张,对经济生活干预的范围较广、力度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国有化程度;尽量扩大就业;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参与并主导国民收入再分配等。‎ ‎(2)第二次经济政策调整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的“滞胀”困境,英美等国大刀阔斧地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这次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有:紧缩货币,削减国家的直接社会福利支出,推行社会福利计划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推行以股权分散化为特征的“人民资本主义”;实行有利于富人和企业的税制改革,刺激投资等。‎ ‎(3)第三次经济政策调整 这次调整的背景是西方国家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以后,普遍陷入“双高”状态,即政府公共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债务居高不下。这次调整遵循“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一手削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开支,另一手调整税收,降低利率,以此来刺激消费与投资。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主流经济思想的演变 ‎(1)凯恩斯主义挽救了大危机中的西方经济,其经济理论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石。二战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全面奉行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创下了西方经济增长的黄金30年。但凯恩斯主义的过度推行使得国家经济功能膨胀,政府债台高筑,再加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了。‎ ‎(2)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消退,自由市场思潮卷土重来,货币主义学派(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重塑“无形之手”‎ 理论,形成了新自由主义。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石,推行私有化浪潮,将二战后西方国家支撑经济的框架统统打碎。‎ ‎(3)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奉行“第三条道路”,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政府,将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力主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等等)和理性预期学派(奉行比货币学派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结合起来,使美国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二、建立“福利国家”——社会保障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但仍继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规模。‎ ‎4.评价 ‎(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 [史学者说] ‎ 社会福利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来说,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 ‎ 三、第三产业兴起——经济结构 ‎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3.作用 ‎(1)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2)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3)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四、“新经济”出现——增长模式 ‎1.定义:它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规模收益递增为特征、以享受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外部性为条件、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而存在的经济形态。‎ ‎2.背景: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3.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4.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及实质 ‎(1)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③财政政策调节。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聚焦主题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 B.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 C.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D.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解析:选C 冷战结束于1991年,材料反映的是1996年、1997年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且美国国防开支总体上并没有下降,A项不符合题意;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就进行了,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新经济”时代,以信息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使美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项正确;D项说法正确,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结构发生了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如钢铁、采矿、纺织等,被称为“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和小型化新兴工业,如电子、核能、宇航、激光等,被称为“朝阳工业”,获得迅猛发展。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  )‎ A.逐步从工业经济跨入知识经济时期 B.在国家干预下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 C.传统经济萎缩而新兴经济如日中天 D.成为经济发达制度健全的福利国家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夕阳工业”是指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形成的产业,“朝阳工业”则是指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形成的产业。材料体现了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故A项符合题意。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陷入“滞胀”境地,故B项错误;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经济所占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传统经济萎缩,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思维升华] 美国“新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新经济”的主要发源地是美国,其发展“新经济”主要凭借五个因素:一是多年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市场体系和信用制度;二是比较充足的技术储备;三是得益于各国移民而形成的雄厚人力资源和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四是可以不断进行创新实验的风险投资机制;五是着眼于全球化的政府公共政策。正是凭借这些因素,美国“新经济”或网络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中美两国国情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发展新经济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而必须从国情出发,从现实的发展阶段出发,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享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在全面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实现自主性创新,在满足内需过程中形成产业规模和标准,在总体跟进战略中求主动,以求后来居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3.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①政府注重保障儿童权益 ②国家承担全部的福利开支 ③挫伤劳动者工作积极性 ④福利制度消除了社会贫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A 材料中有专门的儿童津贴一项,据此可以看出政府注重保障儿童的权益,①正确;福利开支主要来自于税收,由公民和社会共同承担,②错误;材料中月收入50英镑的要比月收入80英镑的实际收入还要高,这必然会挫伤部分劳动者的积极性,③正确;材料仅仅给出了月收入50~200英镑的人群的津贴、纳税、实际收入等情况,并不能说明福利制度是否消除了社会贫困,④错误。故答案为A项。‎ ‎4.1982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取消了与收入关联的疾病与失业救济,对失业者的救济改为应纳税津贴;同年通过的《社会保障与住房补贴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作为补偿,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该政策的制定(  )‎ A.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B.调整了福利国家运行方式 C.推卸了政府的社会责任 D.增加了雇主的税收负担 解析:选B 根据材料无法推断该政策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故A项错误;该政策的制定改变了福利支出完全由政府承担的运行方式,改由政府、雇主、雇员共同承担,故B项正确;该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而非推卸政府的社会责任,故C项错误;由“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可知,雇主的税收负担并未明显增加,故D项错误。‎ ‎[思维升华]‎ 西方福利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以上两题均立足家国情怀关注民生,考查了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运行及影响。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现代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正义的思想,反映了人的生存机会的平等,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改革调整三个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福利制度对保障人民基本需求,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进行比较借鉴,可以为我国福利制度改革提供经验教训。‎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思考] 史料一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教你读史] 读史料一要注意抓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进行分析;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提示] 发展状况: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具体内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史料二] 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 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思考] 依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分析史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 ‎[教你读史] 读史料二要从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中发现与之前经济危机的不同,从凯恩斯主义的相关内容上分析其不能解决“滞胀”的原因。‎ ‎[提示] 不同: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原因: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 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 ‎[考过什么]‎ ‎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卷别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全国卷Ⅰ ‎2013·胡佛干预经济政策 ‎2015·社会保障制度 全国卷Ⅱ ‎2014·美国经济危机 全国卷Ⅲ ‎2017·美国“滞胀”后减少国家干预 全国卷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在过去的新课标全国卷高考中命题率不高,已考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主干知识,2017年全国卷Ⅲ结合社会现实热点考查了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在今后的备考中仍要关注主干知识,注意现实热点与教材内容的衔接,注重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怎样考的]‎ ‎1.(2017·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解析:选A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材料信息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故A项正确;B项是经济调整方式之一,不是目的;此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缩减福利,C项错误;此举意在更多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而非恢复到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D项错误。‎ ‎2.(2015·全国卷Ⅰ)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解析:选B 本题关键信息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由材料“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故选B项;A、D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C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故排除。‎ ‎3.(2014·全国卷Ⅱ)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解析:选C 如果美国重现经济繁荣,那么人们会因忙于工作而减少去电影院的次数,A项错误;经济危机中人们大批失业,精神不振,B项错误;“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说明人们在电影院寻找精神上的慰藉,C项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 ‎4.(2013·全国卷Ⅰ)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胡佛干预政策的部分内容,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故排除;B项中提高关税并不具有借鉴性,故排除;C项“自愿”一词说明此政策并非干预的政策,故排除;政府向公共工程贷款,属于干预措施,为后来罗斯福推行“以工代赈”提供了借鉴,故选择D项。‎ ‎[规律总结] ‎ ‎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美国“社会保障”题的命制,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精神和以公平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的命题立意。本题也契合当今养老问题的热点,以退休人员养老金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关注中国老龄社会到来的养老问题。在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的高考中,还利用了人们熟知的童星秀兰·邓波儿作为题干的材料,再现大危机时代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试题呈现方式新颖活泼,贴近生活。‎ ‎  ‎ ‎[还可能怎样考]‎ 从国际视野下看中国道路,认识世界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及其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是高考命题的新角度。可以渗透价值观的引领,如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从学术热点的角度命题,考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等。也可以从反猜题的角度,通过新材料的补充,弥补知识的空缺,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体现“‎ 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的命题立意。‎ ‎[热点预测]‎ ‎1.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色的励志读物讲的都是华尔街的故事,而商业广告也致力于宣传这种对“成功”(即快速致富)的膜拜。比如汉密尔顿牌手表的广告词是:“你能告诉一个成功的男人他实现成功的时刻吗?”这种现象(  )‎ A.有助于美国人民快速发财致富 B.成为美国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C.不利于美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D.折射出美国经济政策即将转变 解析:选C 根据“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色的励志读物讲的都是华尔街的故事,而商业广告也致力于宣传这种对‘成功’(即快速致富)的膜拜”可知,这种快速致富的模式主要是指股票投机,投机就是追逐高收益但具有高风险,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股票投机不利于美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故C项正确;美国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转变的,故D项错误。‎ ‎2.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  )‎ 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解析:选D 苏联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实际上就停止了,故A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时采取的措施,故B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英美等国把大量机器设备销往苏联,对苏联来说是巨大的机遇,故C项错误;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D项正确。‎ ‎3.1933年3月,罗斯福政府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在让25万名失业青年获得工作的同时规定每人每月工资30美元,但必须扣除25美元寄回家中。此做法(   )‎ A.旨在提高青年人的节俭意识 B.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救济面 C.极大压缩了社会消费能力 D.培养了青年人的爱家精神 解析:‎ 选B 青年人获得工作和工资,得到救济的同时,工资大部分寄回家里,让家庭成员也得到社会保障,间接扩大社会的救济面,故B项正确。 ‎ ‎4.“特别是1996年起,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基本实现了经济学家们梦想的零通货膨胀率下的充分就业水平。”材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干预的加强 B.混合经济的完善 C.第三产业的兴起 D.信息技术的推动 解析:选D 上述现象被称为“新经济的胜利”。此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适当减少,故A项错误;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不是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第三产业的兴起属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是材料中经济增长模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信息技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模式变化,是材料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面是1928年4~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表。图表反映的汽车消费主流方式对美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隐患是(   )‎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A.工人极端贫困     B.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汽车价格暴涨 D.汽车生产商提高质量 解析:选B 材料体现出信贷是汽车消费的主流方式,这种消费方式实质是一种提前消费,易形成市场繁荣的假象,刺激资本家扩大生产,脱离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容易造成资金周转不利企业破产,故B项正确。‎ ‎2.1931年12月,美国总统胡佛在向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大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这说明该计划(   )‎ A.坚持了自由放任政策 B.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 C.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性 D.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 解析:‎ 选C 材料体现胡佛向国会提交复兴计划大纲,说明并非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在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的措施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复兴计划大纲及内容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复兴计划大纲中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有利于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但材料未体现计划实行的效果,故D项错误。‎ ‎3.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   )‎ 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解析:选C 进入20世纪,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由主义而非重商主义,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在这一时期还尚未提出和实施,故B项错误;正是由于自由主义的盛行导致的经济缺乏国际规则,才使得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和转移危机的做法,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政治危机的相关描述,故D项错误。‎ ‎4.以当代美国默里·N.罗斯巴德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 A.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 B.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 C.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 D.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胡佛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同时分析了强制干预又带来负面问题,由此得出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故B项正确;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胡佛的问题不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而是无法渡过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开创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的是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 ‎5.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要表达的是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故C项正确。‎ ‎6.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南方有这样的说法: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在棉苗之间穿行,就连它们也不会践踏农田。以此来讽刺罗斯福政府调整农业的政策。这说明(  )‎ A.内战后南北矛盾没有彻底消除 B.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继续下跌 C.农业调整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D.部分人不理解新政的指导思想 解析:选D 结合史实可知美国南北方的主要矛盾是关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为缓解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故B项错误;事实证明,罗斯福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帮助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其实施的农业措施并没有违背经济规律,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对工业和农业的计划指导,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不同,因此国内有不同意见,出现材料中的讽刺言论,故D项正确。‎ ‎7.(2018·河北“名校联盟”联考)“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 A.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解析:选C 美元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主要影响对外贸易,与国内消费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1971年美元贬值,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故B项错误;1933年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实行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1973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美元贬值以扩大出口,提振经济,因此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扩大出口,开拓国际贸易市场,故C项正确;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美国并不是金融霸主,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金融霸主地位动摇,故D项错误。‎ ‎8.在罗斯福的“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15项重要提案,国会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周折,全部予以批准。罗斯福通过自己的班子迅速起草制订他认为是必要的法律,然后交由国会批准,取代了过去那种仅由总统建议、国会批准立法的做法。这体现出当时美国(  )‎ A.总统取得超越议会之上的权力 B.三权分立体制受到了破坏 C.国家干预政策得到了一致认可 D.分权制衡机制的自我调整 解析:选D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政体,国会有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据材料可知总统和议会掌握的权力没有发生变化,三权分立体制也没有被破坏,故A、B两项错误;“国家干预政策得到了一致认可”绝对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的自我调整,故D项正确。‎ ‎9.美国国会于1936年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这反映出罗斯福政府(  )‎ A.保护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 B.用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 C.补贴农业以恢复金融信用 D.以工代赈创造就业岗位 解析:选B 材料中采取的措施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并非仅仅为保护环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通过法律的形式要求农场主退耕休耕,并且由政府发给补贴,体现了国家干预的特点,故B项正确;恢复金融信用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不是补贴农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以工代赈,故D项错误。‎ ‎10.供给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80年代该学派的理论被里根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滞胀”。受此学派影响里根政府可能采取的做法是(   )‎ A.部分企业国有化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大幅度降低税率 D.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解析:选C 企业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与供给学派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应对经济“滞胀”的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美元贬值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不符合“供给创造需求”,故B项错误;降低税率,可促进企业发展,刺激生产,符合“供给创造需求”主张,故C项正确;增加福利是加强国家干预的措施,故D项错误。‎ ‎11.“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以上信息说明(   )‎ A.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已经难以为继 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 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解析:选C 福利国家制度是服务型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方国家那种大多数人的民主已然绑架了不断攀升的福利政策乃至整个民主制度,故C项正确;“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这显然并不是材料所论及的问题,故D项错误。‎ ‎12.钱乘旦认为,二战后人们企图在两个方向上对资本主义自身进行修补,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对这一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 A.完善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 B.发展“混合经济”,建立欧洲联盟 C.加强宏观调控,成立世贸组织 D.削弱私人资本,组建关贸总协定 解析:选A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进行的修补,“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等,“修正民族国家”‎ 在西欧具体表现为建立欧洲共同体,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发展“混合经济”,且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于1993年,故B项错误;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故C项错误;组建关贸总协定既不是修补资本主义,也不是修正民族国家,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邵阳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中,英国为了战争曾彻底地动员了它的人民和经济,它远比德国有效地分派男女劳动力的工作,并对全体人民实行了生活必需品的定量分配,结果便形成了一种似乎“公平分享”的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削弱了,这使英国统治集团不得不实行一系列稳定英国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在经济方面,主张重要的银行和某些工业部门国有化,主张扩大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艾德礼工党政府执政六年间,共实施了八个国有化法案,其中包括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实行国有化,到工党下台的1951年,国有化的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担任英国首相)上台后,英国的通胀已超过两位数,一度高达21%。撒切尔夫人将通胀视为头号大敌,认为它干扰经济活动,影响企业的理性规划,从而不利于投资与经济增长。于是,她遵循货币主义原则,通过货币的紧缩政策,来控制通胀,她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失业率从10%上升到大概12%。撒切尔夫人在哈耶克自由市场的理论指导下,还采取了一系列供给方面的举措,她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与此同时,撒切尔夫人大力减税以刺激经济活动。她将高收入的边际税率从80%降到50% ,将低收入的税率也从33%降到了30%。这样,到了1982年初,英国经济衰退开始触底,通胀也降到了8%左右。英国的经济随后进入一段久违的良好发展期;GDP增速达到5%左右,通胀则进一步降到了4%左右。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撒切尔夫人下台的前夕。因此有人评价,是撒切尔夫人挽救了英国经济。‎ ‎——摘编自戴险峰《重读撒切尔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英国推行经济改革的原因及积极影响。(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内容,并加以简评。(1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二战中,英国为了战争曾彻底地动员了它的人民和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削弱了”等信息并结合国际大环境综合分析;第二小问,材料一“主张重要的银行和某些工业部门国有化”反映了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主张扩大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反映了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缓和阶级矛盾。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通过货币的紧缩政策,来控制通胀”“采取了一系列供给方面的举措”“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 大力减税以刺激经济活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改革的内容。第二小问,辩证的分析,撒切尔夫人改革减少福利,一定程度上克服福利国家制度弊端,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英国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局限性方面,则是造成失业率上升,减少福利使得贫富差距扩大。‎ 答案:(1)原因:二战中国家控制经济政策的影响;二战使英国经济衰退(破坏严重);凯恩斯主义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影响;英国人民斗争;政党政治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积极影响: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内容: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进行供给制改革;国企私有化;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减少财政开支;放松对企业管制(鼓励企业竞争)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评价:进步性: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改革;一定程度上克服福利国家制度弊端;推动英国经济的发展;缓解财政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局限性:造成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目前世界上流行着两种不同的统制经济,即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和法西斯主义的统制经济。“美国的复兴运动(罗斯福新政),是介于这两者中间的统制经济,讲到它的经济方面,它是取法于俄国的‘大实验’;讲到它的政治方面,它是模仿意大利的独裁。不过在实质上它完全是资本主义的。”有意思的是,程锡庚在预测1934年世界发展趋势时甚至说,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将“渐次融合”,“在资本主义之国家,均已盛行社会主义”,“美国以资本主义立国,但经济复兴计划中所采用之方法,如统制生产,强迫做工等,实与共产主义之苏俄相似”。‎ ‎——摘编自杨玉圣《大洋彼岸改革潮的东方效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并评述材料中任一有关罗斯福新政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12分)‎ 解析:首先提取材料观点,一是罗斯福新政是介于社会主义统制经济和法西斯统制经济中间的统制经济;二是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渐次融合”的结果。然后根据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观点: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融合的结果。‎ 论述:此观点正确。‎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大危机,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完全失效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做法,因而具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融合”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 观点:罗斯福新政是介于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间的一种统制经济。‎ 论述:此观点不正确。‎ 尽管罗斯福新政在经济上可能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因素,但将其在政治上定位为法西斯独裁统治,明显是错误的;罗斯福新政虽然在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同时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但仍然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而且,美国既是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也保存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因而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政策并非是统制经济。(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