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作业19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业】
课时作业19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阳泉高三统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这反映出( ) A.中共中央存在较严重的“左”倾路线 B.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肯定“包产到户” C.人民公社制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正逐渐酝酿中 解析:仍然以“队”为基础说明不是以户为基础,也就证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肯定“包产到户”,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纠正“左”倾路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民公社制不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市场经济思想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B 2.(2018·大庆高三质量检测)“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材料旨在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不符合基本国情 B.阻碍了农业现代化 C.不被民众认可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关键是“……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符合中国国情,故A、C错误,D项正确,选D。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不是阻碍农业现代化,不选B。 答案:D 3.(2018·桂林高三基础调研)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先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吹响了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它以川皖为试点进而推广全国,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也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 D.鼓励个体、独资和“三资”经济发展 解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B正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发展农业经济,没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排除A;2006年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并不是在农村推行的措施,不符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排除D。 答案:B 4.(2018·平顶山高三段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 A.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C.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D.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 解析:据材料“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改革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评价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废除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不是废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会导致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故D项错误。故选A。 答案:A 5.(2018·济宁高三统考)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特征 感性发展阶段: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 理性推进阶段: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 A.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 B.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属于“探索性破坏旧体制”的阶段,故排除A、B项;理性阶段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C项错误。 答案:D 6.(2018·廊坊高三摸底)某同学在学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课时,整理了一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的知识框架。下表空白处遗缺的知识点是( ) 时间 内容 意义 1992年初 邓小平“南方讲话” 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 10月 十四大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7年 十五大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1世纪初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A.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B.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C.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厂长负责制 D.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开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 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7.(2018·鞍山高三期中)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5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这表明在中国( )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 D.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97 年”可知B 项中的“已经”说法有误;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形式,A 项说法有误;从材料中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增多,国家批准私营企业的自营进出口权,可分析出非公有制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增强。D项材料未涉及到。 故选C。 答案:C 8.(2018·皖南高三八校联考)1985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这说明此决策( ) A.旨在扩大对外出口贸易范围 B.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有利于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 D.保证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解析:材料中“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的产业类型的确立,有利于传统农业的升级转型,便利工农业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内部经济调整,故A错误;B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D政策保障应该是国家制度和环境。 答案:C 9.(2018·十堰高三六校联考)《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到:“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此后,我国政府(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D.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解析:从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十年实践”,所以此后的实践活动当在1990年以来。结合所学,A为1980年,B为1984年,D为1985年,时间均不符,排除。1990年,上海浦东开放,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选C。 答案:C 10.(2018·三明高三摸底)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下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解析:注意材料给出的时间:1983年9月,人物:邓小平。这是新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时间不对;C选项发生在1992年;D选项发生在1990年。 答案:A 11.(2018·白城高三期末)1984年,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为扩大开放,中国这一年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解析:根据“1984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设立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故A正确;B是1985年,C是1988年,D是1990年,排除B、C、D。 答案:A 12.(2018·呼和浩特高三六校联考)《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国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D.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解析:注意材料的关键时间信息,“30年后”指2001年,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排除A、B;C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无关,排除;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中国积极顺应全球化潮流,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故D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8·河北省保定市高三毕业班模拟演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中说,“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 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对2012年中国两岸四地近300个城市的竞争力状况和理想城市实现程度进行了详细评价。蓝皮书显示,位列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有:香港、深圳、上海、广州、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等城市。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改革开放持久性的时态规律做出的科学结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农村推行的生产组织形式及错误之处。材料中协议的落实和邓小平的举动对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10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述城市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因素。(8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表现。(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体制回答;第二小问从体制僵化,挫伤人民积极性角度回答;第三小问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及作用回答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香港、深圳、上海、广州、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等城市”信息可以判断出都位于沿海地区,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以及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角度回答。 答案:(1)组织形式:人民公社体制。 错误之处: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影响:破除了人们对“包产到户”的错误认识,加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突破了人民公社旧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2)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多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便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部分城市在改革开放政策中受益较早(或政府的鼓励和引导,或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3)表现: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中央提出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14.(2018·聊城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力扩大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和互动明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也步入一个新阶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注重经济外交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在变革中,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抱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人民日报社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 外交大有可为》 材料二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邢厚媛《国际商报》 材料三 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2001年1~11月中旬,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投诉案件已经达到34起……据统计,对华反倾销调查涉及15类商品,影响13 000多家企业,包括钢铁、彩电、纺织品、化工、玩具在内的行业。 ——《中国如何直面反倾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分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外交的有利因素。(11分) (2)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实行“走出去”战略。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6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并就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9分) 解析:第(1)问,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据材料一分层概括层意即为有利因素所在。第(2)问,根据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的重大事件概括措施;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分析变化。第(3)问,由“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可知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对西方国家的冲击,欧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等知识回答原因;结合时政知识及相关知识回答建议。 答案:(1)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因素: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2)举措: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3)问题: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或中国成为欧美反倾销调查的最主要国家)。 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竞争力日益增强;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外贸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够。 建议:充分利用世贸规则为自己争取公平待遇;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自主创新之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以增强商品竞争力;开发国内市场以摆脱过于依赖外需的现状;努力争取到国际经济秩序的话语权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