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潍坊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山东潍坊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2020-2021学年山东潍坊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 ‎1. 二里头遗址中的大型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小型墓葬则几乎没有随葬品。这主要说明当时(        ) ‎ A.开始出现社会分工 B.社会出现等级分化 C.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D.已出现奴隶制国家 ‎ ‎ ‎ ‎2. 《诗经·我将》:“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这说明周(        ) ‎ A.政权具有神权色彩 B.畜牧业已比较发达 C.崇拜祖先重视传承 D.追求天人和谐相处 ‎ ‎ ‎ ‎3. 下图可用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 A.农业获得较大发展 B.手工业技艺高超 C.铁犁牛耕普遍推行 D.井田制已经崩溃 ‎ ‎ ‎ ‎4. 《商君书》记载:“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材料重在主张(        ) ‎ A.重视经济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富国强兵 ‎ ‎ ‎5. 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中各学派发表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的看法,但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如荀子以礼为核心,但也重法。这说明(        ) ‎ A.春秋时期风气开放 B.各派思想本质相同 C.百家既争鸣又融合 D.争鸣推动思想繁荣 ‎ ‎ ‎ ‎6. 睡虎地秦简记载:“御中发徵(徭役),……其得殹(也)及诣水雨,除(免除)。”而《史记》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这种差异最能说明(        ) ‎ A.《史记》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莫衷一是 C.史料的运用需要甄别 D.竹简与文献形成证据链 ‎ ‎ ‎ ‎7. 汉武帝时期,尚书令秩为千石;到了东汉,尚书令增秩至两千石,而且尚书令与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专席独坐,号称“三独坐”。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汉朝相权日益加强 B.中央集权更加巩固 C.封建皇权不断强化 D.官僚体系得到完善 ‎ ‎ ‎ ‎8. 公元前110年,桑弘羊主持盐铁官营后,“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据此可知盐铁官营(        ) ‎ A.促进了煮盐冶铁业发展 B.加重了百姓负担 C.增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 D.稳定了盐铁价格 ‎ ‎ ‎ ‎9. 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材料反映了(        ) ‎ A.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 B.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 C.华夏正统至尊地位的确立 D.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 ‎ ‎ ‎ ‎10. 下图两个时期并立政权的变化反映了(        )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 ‎ A.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B.南北政权势均力敌 C.民族矛盾尖锐复杂 D.并立政权一直延续 ‎ ‎ ‎ ‎11. ‎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贞观三年,太宗谓众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得议论。近来但睹顺从,不闻违异。但行文书,谁不可为!”房玄龄等顿首谢,随后宰相就常于门下省议事,称为“政事堂”。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 A.缓解了君臣矛盾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加强了权力间的制衡 ‎ ‎ ‎ ‎12. 对于户税的收缴,唐朝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资产为宗”。这(        ) ‎ A.有利于农民自由流动 B.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C.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 ‎ ‎ ‎13. 唐人译佛经,尽量用周孔之教和老庄之道来比附佛教,把“涅槃”译为“无为”,把“释迦牟尼”译为“能仁”。道家主张“容乃大”,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像李白、杜牧这样的儒家大师也主张儒道兼修。由此可知唐朝(        ) ‎ A.三教矛盾已经化解 B.三教并立相互影响 C.儒家处于绝对优势 D.政教合一维护统治 ‎ ‎ ‎ ‎14. 《齐民要术·卷六》汇总了北魏以前有关家畜饲养方法,吸收了拓跋氏的牧业经验,叙述了兽医术及酥、酪等乳制品加工和羊毛制毡技术。可见《齐民要术》(        ) ‎ A.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 B.是对当时生产技术的全面汇集 C.反映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D.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 ‎ ‎15. 医圣张仲景提倡医学应“上为疗君亲之疫;下为救贫贱之厄;中为保身长全,以善其生”。南朝数学家祖冲之称其研究成果“可经世务,悉万物”。从中看出中国古代科技(        ) ‎ A.服务于社会生产需要 B.注重理论的抽象概括 C.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 D.目的在探索万物之理 ‎ 二、非选择题 ‎ ‎ ‎ 读懂一张地图可以读懂一个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比较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 ‎ ‎(2)比较图三、图四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新发展并举例说明。‎ ‎ ‎ ‎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历代王朝探索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秦朝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示意图                   图二  西汉统治集团贵族化趋势图             ‎ ‎(1)结合图一及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 ‎ ‎(2)根据图二,指出西汉贵族化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原因。‎ ‎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治世是中国封建时代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的时期,与帝王的品德修养及政策调整有很大的关系,主要得益于统治者吸取“官逼民反”的教训而产生的民本思想。统治者重视民众在国家统治和治理中的地位,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不拘一格重用人才,才会出现这种政治清明的盛世。但没有一次盛世能持续百年,更不要说长盛不衰,相反每一次盛世都伴随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而逐步衰落。封建社会内部所固有的矛盾和地主阶级统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和思索。 ‎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王国民《治世辉煌——论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逻辑清晰)‎ ‎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至于元嘉(刘宋刘义隆年号)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宋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做出阐释。(要求表述成文,阐述要素包括原因、表现及影响等)‎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山东潍坊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B ‎【考点】‎ 二里头遗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 ‎【解答】‎ 材料没有提及社会分工,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二里头遗址中的大型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小型墓葬则几乎没有随葬品”可知,大型墓葬随葬品丰富,但小型墓葬几乎没有随葬品,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化,故B项正确; C项没有反映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故D项错误。 故选B。‎ ‎2.‎ ‎【答案】‎ A ‎【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 根据材料“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可知,周朝时期对祖先神灵充满了崇拜,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畜牧业和传承,故BC项错误; 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来,故D项错误。 故选A。‎ ‎3.‎ ‎【答案】‎ A ‎【考点】‎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铁犁牛耕。‎ ‎【解答】‎ 根据图片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锸、牛尊、铁口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农业获得了巨大发展,故A项正确; 通过材料看不出手工业的技艺,故B项错误; 通过材料看不出铁犁牛耕普遍得到推行,故C项错误; “已经”一词表述不当,故D项错误。 故选A。‎ ‎4.‎ ‎【答案】‎ B ‎【考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解答】‎ 根据材料“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而兵焉得无弱也”可知,商鞅认为发展农业为争霸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主张重农抑商,故B项正确。 ACD项没有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 故选B。‎ ‎5.‎ ‎【答案】‎ C ‎【考点】‎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解答】‎ 通过材料不足以说明风气开放,故A项错误;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百家争鸣中各派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也重法”可知,诸子百家既相互争鸣,又相互吸收融合,故C项正确; D项没有反映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故选C。‎ ‎6.‎ ‎【答案】‎ C ‎【考点】‎ 史料的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史料的作用。‎ ‎【解答】‎ 从材料看不出《史记》贬抑秦始皇,排除A项; 年代久远并不是导致说法不一致的原因,排除B项; 根据材料可知,对同一个历史事实,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记载,这表明史料的运用需要甄别,故C项正确; 竹简和文献的记载是相反的,故D项错误。 故选C。‎ ‎7.‎ ‎【答案】‎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C ‎【考点】‎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解答】‎ 材料没有体现汉朝相权日益加强,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皇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尚书令秩为千石;到了东汉,尚书令增秩至两千石,而且尚书令与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专席独坐,号称‘三独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初年恢复了西汉时设置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而且有所加强。三套监察机构的恢复和加强,对加强皇帝的权力起了巨大的作用,故C项正确; 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官僚体系得到完善,故D项错误。 故选C。‎ ‎8.‎ ‎【答案】‎ C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汉朝的盐铁官营政策。‎ ‎【解答】‎ A项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通过材料“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可知,B项和材料意思相反,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可知,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经济实力,故C项正确; 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来,故D项错误。 故选C。‎ ‎9.‎ ‎【答案】‎ D ‎【考点】‎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 ‎【解答】‎ 仅通过材料不足以说明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和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故AB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根据材料“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且持续了较长时间,这表明历史发展有着曲折性和复杂性,故D项正确。 故选D。‎ ‎10.‎ ‎【答案】‎ A ‎【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权变化的相关知识。‎ ‎【解答】‎ 根据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权在分裂后期大都崛起了强大的王朝,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故A项正确; B项说法不符合东晋十六国形势图,故B项错误; 由图片看不出民族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故选A。‎ ‎11.‎ ‎【答案】‎ B ‎【考点】‎ 隋唐三省六部制 ‎【解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 ‎【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希望中书、门下等中书机构官员积极建言献策,而非简单顺从,于是宰相就经常在门下省议事,政事堂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君臣矛盾,故A项错误; CD项偏离材料主旨,故CD项错误。 故选B。‎ ‎12.‎ ‎【答案】‎ A ‎【考点】‎ 隋唐的赋税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两税法。‎ ‎【解答】‎ 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资产为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资产为宗征税,即舍人税地有利于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故A项正确; 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故B项错误; 舍人税地和农产品商品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 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故D项错误。 故选A。‎ ‎13.‎ ‎【答案】‎ B ‎【考点】‎ 三教合流 ‎【解析】‎ 本题考查三教合流的相关知识。‎ ‎【解答】‎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材料没有体现三教矛盾,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唐人译佛经……儒道兼修”可知,唐代时期儒道佛三教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唐朝时期儒家处于绝对优势,故C项错误; 中国历史上没有政教合一,故D项错误。 故选B。‎ ‎14.‎ ‎【答案】‎ C ‎【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 魏晋至隋唐的科技 ‎【解析】‎ 本题考查《齐民要术》。‎ ‎【解答】‎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汇总了北魏以前有关家畜饲养方法,吸收了拓跋氏的牧业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的趋势得到大发展,所以C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提及农学体系,故A项错误; BD项说法不恰当,故BD项错误。 故选C。‎ ‎15.‎ ‎【答案】‎ C ‎【考点】‎ 魏晋至隋唐的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解答】‎ 根据材料“上为疗君亲之疫;下为救贫贱之厄;中为保身长全,以善其生”“可经世务,悉万物”可知,张仲景主张医学应该治病救人,关爱健康;祖冲之也认为研究成果要经世致用,都强调实用性,故C项正确; A项反映了部分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 BD项材料没有反映,故BD项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答案】‎ ‎(1)①变化: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影响:宗法分封制进一步走向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②变化:诸侯国的数目大幅减少,出现战国七雄。影响:局部统一,为秦朝统一奠定基础。 ③变化:少数民族数量减少。影响:民族交融加速,华夏认同逐步形成。 ④变化:北方大量修筑长城。影响:抵御了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文明。‎ ‎(2)①中央政权控制的行政区域扩大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了。如军事上打败东西突厥同时,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和黑水都护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②中央政府解决边疆和民族问题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如设置行政机构,增加了册封、和亲、会盟等手段,像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等。 ③华夏文明辐射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如文成公主携带手工艺品、技术、医药等书籍进藏,中国农耕技术在渤海国的传播,中国佛教的传播等等。‎ ‎【考点】‎ 唐朝的民族关系 时空观念类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 ‎【解析】‎ ‎(1)本题考查了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及影响。‎ ‎(2)本题考查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新发展。‎ ‎【解答】‎ ‎(1)由图一和图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田氏代齐,诸侯国的数目相比春秋时期大幅度减少,且随着征战少数民族的数量也不断减少,加强了民族融合。另一方面,为了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北方修筑了大量长城。影响结合变化,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即可。‎ ‎(2)由图三到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央政权控制的行政区域扩大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了,解决边疆和民族问题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华夏文明辐射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例子结合所学知识对应朝代作答即可,如军事上打败东西突厥同时,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文成公主携带手工艺品、技术、医药等书籍进藏;设置行政机构,增加了册封、和亲、会盟等手段等。‎ ‎【答案】‎ ‎(1)特点:管理严密;层层负责;分工合作;垂直管理;郡守县令中央任免。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2)趋势:由上升到逐步下降。原因:上升: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子弟为王,统治者贵族化加强。下降: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加强集权;武帝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进一步弱化贵族化趋势。‎ ‎【考点】‎ 郡国并行制与七国之乱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郡县制 ‎【解析】‎ ‎(1)本题考查郡县制。‎ ‎(2)本题考查西汉贵族化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解答】‎ ‎(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管理严密,层层负责,分工进行合作,垂直化管理,郡守县令中央任免。作用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交流等方面作答即可。‎ ‎(2)根据图表可以看出,西汉贵族由上升到逐步下降。原因可以从上升、下降两方面分开作答,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背景进行分析,例如上升: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子弟为王,统治者贵族化加强。下降: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加强集权;武帝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进一步弱化贵族化趋势。‎ ‎【答案】‎ 论点:盛世局面是统治者暂时调整政策的结果,具有不可持续性。 ‎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论证:汉唐都是在农民战争之后建立的封建王朝,初期统治者都注意吸收前代教训,休养生息,以人为本,轻徭薄赋;知人善任,吏治清明,人民辛勤劳动,出现了经济繁荣和国家巩固的局面,被称为“盛世”或者“治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会更突出,土地兼并会愈发严重;王朝得以巩固后,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本性暴露,赋税沉重,破坏经济发展;盛世背后也孕育着贪污腐化和骄奢淫逸,再加吏治腐败,最高统治者进取心减退,遇到天灾人祸,又会出现重大的社会动荡,旧王朝崩坍,相同历史剧本会再现。 总之,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道德修养和调整政策有很大关系,治世之中农民生活依然艰苦并潜伏危机,使其不能长治久安。‎ ‎【考点】‎ 黄老思想和“与民休息”政策 唐朝的繁荣发展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时期的盛世治理。‎ ‎【解答】‎ 根据材料“治世是中国封建时代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的时期”可知,作者主要阐述了盛世治理的相关因素,观点可以多样化,但要明确。如: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具有偶然性、封建王朝固有的矛盾和阶级本性决定了其衰落、中国封建王朝不能摆脱盛极而衰的宿命等。论证可从盛世局面的表现、原因、实质及其局限性等方面总结分析。‎ ‎【答案】‎ 现象: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东晋南朝时期,北民南迁又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统治者调整政策,减轻赋役,兴修水利,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表现:人口增加、社会安定;土地大量开发,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商业发达,城市繁荣。 影响: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促进了民族交融;带动了文化进步;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解析】‎ 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 ‎【解答】‎ 材料“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以从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环境稳定、政策调整、北民南迁等方面进行概括。 从“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以看出人口增加、社会安定;土地大量开发,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商业发达,城市繁荣。 影响从积极方面进行分析,例如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促进了民族交融;带动了文化进步;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