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北京版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北京版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学案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探考情 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列强侵略加剧与挽 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甲午中日战争 ‎(2)八国联军侵华 ‎(3)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2018北京文综,16,4分 以寓言故事为载体考查近代列强侵华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 ‎2017北京文综,15,4分 以猜谜语的娱乐形式入手考查“西学东渐”‎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2015北京文综,17,4分 清末新政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民族工业的初步 发展与社会习俗 的变迁 ‎(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2)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北京文综,16,4分 以表格为载体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 分析解读  本单元内容在高考中地位突出,近几年北京卷考查较多,以选择题为主。从考查内容上看,列强侵华战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等均是高考热点;命题情境形式多样,既可以从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切入,也可以从喜闻乐见的谜语形式切入。在备考时要注意:本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受其影响,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故应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串联知识点,归纳阶段特征,把握整体知识体系。‎ ‎【真题探秘】‎ ‎【考点集训】‎ 考点一 列强侵略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读下图,甲午中日战争的战端起于(  )‎ 答案  C ‎ ‎2.下面漫画题目是“在中国商店里的日本人”。图中日本人已将“赔款二亿两”收入囊中,正在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下列条款体现此意图的是(  )‎ ‎                  ‎ ‎①开放沙市、重庆、杭州、苏州为商埠 ‎②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③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④日本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 ‎3.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  B ‎ ‎4.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  )‎ A.梁启超充分肯定、赞扬戊戌变法 B.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A ‎ ‎5.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  )‎ A.兴办学堂,实行义务教育 B.改革科举,派送学生出国 C.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 D.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 答案  B ‎ ‎6.(节选)在历史发展中,有些时期变化剧烈,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是晚清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战前和战后,中国近代历史明显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2)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分别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和战争后的不同特点。(8分)‎ 答案  (2)社会经济:‎ 战前:开始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近代工业(洋务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产生。(2分)‎ 战后:列强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2分)‎ 政治思想:‎ 战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清朝专制主义政治制度。(2分)‎ 战后: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制度。(2分)‎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最初只是一个手工锻铁作坊,专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1873年发展为机器制造厂。后来,它在外商船厂的压迫排挤下趋于衰落,1900年被英资耶松船厂所吞并。下列关于该厂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 B.其兴衰受外商势力影响很大 C.其壮大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它是由官营手工业转型而来 答案  B ‎ ‎2.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西方“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  B ‎ ‎3.观察《晚清时期出口货物》简表 年份 茶(担)‎ 丝(担)‎ 棉花(担)‎ 豆(吨)‎ ‎1871—1873‎ ‎1022159‎ ‎37529‎ ‎8486‎ ‎57560‎ ‎1881—1883‎ ‎1238145‎ ‎39345‎ ‎17473‎ ‎84760‎ ‎1891—1893‎ ‎1055064‎ ‎59945‎ ‎290417‎ ‎760522‎ 上表反映出(  )‎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洋商垄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C.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逐步发展 答案  C ‎ ‎4.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项目 年份  ‎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年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年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中国古代以来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洋务运动成为晚清经济的主要来源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影响变大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打击 答案  C ‎ ‎5.1859—1913年间,中国新建成的549家工矿企业中,首屈一指的是纺织业(160家),绝大多数都从国外购进成套设备。1913年在世界各国纱锭数的统计中,排在首位的英国是中国的118倍。以上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  )‎ ‎                   ‎ ‎①工矿企业近代纺织业发展较突出 ‎②工矿企业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③工矿企业采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④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 ‎6.1896—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2倍。下图为当时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京张铁路修通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成就 ‎②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在此阶段奠定 ‎③多方筹款修路表明政府重视修筑铁路 ‎④清政府完全掌握了中国铁路的修筑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分)‎ 答案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探史料 提能力 探究一 侵略中国的“群魔盛宴”‎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史料呈现 ‎  史料1 19世纪中叶,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②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史料2 李鸿章想③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④“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袁村平《觉醒的国殇:甲午战争120年祭》‎ 史料3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⑤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新华网刊载某学者的评论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准备充分 史料2: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不积极备战,寄希望于列强调停,贻误战机 史料3:列强侵华客观上使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史料 解读 时空 定位 根据史料1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中叶”“80年代中期”“1887年”和空间信息“日本”“中国、朝鲜”,史料3中的信息“八国联军”等,可判断此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列强侵华加剧 重点 阐释 史料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①②从日本国力、战前准备等角度分析了日本的优势。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提高,确立了“大陆政策”,战争准备充分 史料2: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不做积极防御。③④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李鸿章指挥失误 史料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客观上使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促使中国参与全球化。⑤表明现代学者辩证客观看待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史料 认识 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侵华的野心。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但另一方面,列强侵华在客观上间接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史料应用 ‎1.梁启超说:“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根据史料1、2和所学知识,请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思路分析 梁启超的这句话强调了战前准备的重要性,史料1和史料2分别描述了甲午战前日本和中国的备战状况,解答时可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角度进行对比。‎ 答案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指挥判断失误,仓促应战。‎ ‎2.概括史料3中学者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思路分析 观点从史料3中即可概括,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要结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分析作答。‎ 答案  观点:八国联军侵华间接上使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转变:由瓜分到“保全”。‎ 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 探究二 “托古改制”——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史料呈现 ‎  史料1 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①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2 ②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史料3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③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在民族危亡之际,康有为等士大夫主张改良政治 史料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托古改制 史料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内容是开国会、定宪法 史料 解读 史料 背景 根据史料1中的“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史料2中的“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史料3中的“今变行新法”可判断史料背景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图强来挽救民族危亡 续表 史料 解读 重点 阐释 史料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出现。①说明面对严峻的形势,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改良而非革命,倡导改革中国的儒家思想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史料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②体现了康有为为了减小变法阻力,在儒学外衣下宣传维新变法 史料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内容。③说明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国会,定宪法,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史料 认识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体现出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史料应用 ‎1.有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根据史料1和史料2概括其“高明”在何处? 导致维新派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分析 “高明”之处指的是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根据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思考康有为这样做的原因。‎ 答案  “高明”: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减小了宣传新思想的阻力。‎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存在君主制度传统;缺乏系统的、成熟的理论作指导;儒家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2.根据史料3总结康有为的核心主张。‎ 思路分析 史料3的开头是中心句,结尾是总括句,抓住“立行宪法”“大开国会”回答康有为的核心主张。‎ 答案  康有为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变法的核心和关键是仿效西方,制定宪法,大开国会。‎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 ‎1.(2019北京文综,16,4分)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 名称 相关信息 开滦唐山煤矿 ‎1878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0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 北洋银元局 ‎1902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 京师自来水公司 ‎1908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水厂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答案  A ‎ ‎2.(2017北京文综,15,4分)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  A ‎ ‎3.(2015北京文综,17,4分)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公文中有“仰恳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 答案  C ‎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课标Ⅰ,28,4分)‎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  B ‎ ‎2.(2019课标Ⅱ,28,4分)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 ‎3.(2018课标Ⅰ,28,4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 ‎4.(2018课标Ⅲ,28,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 ‎5.(2018天津文综,6,4分)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  C ‎ ‎6.(2018江苏单科,7,3分)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答案  D ‎ ‎7.(2017课标Ⅲ,28,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  D ‎ ‎8.(2017课标Ⅰ,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 ‎9.(2016课标Ⅲ,28,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C ‎ ‎10.(2016天津文综,5,4分)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 ‎11.(2015浙江文综,18,4分)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答案  D ‎ ‎12.(2015四川文综,5,4分)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  D ‎ ‎13.(2015课标Ⅱ,29,4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 ‎14.(2019课标Ⅲ,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答案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15.(2018课标Ⅰ,41,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答案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16.(2018天津文综,1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5分)‎ ‎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分)‎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答案  (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17.(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 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列强侵略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2015海南单科,14,2分)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  )‎ ‎                  ‎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答案  C ‎ ‎2.(2014课标Ⅱ,28,4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 ‎3.(2014课标Ⅰ,29,4分)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  B ‎ ‎4.(2012北京文综,17,4分)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答案  C ‎ ‎5.(2011北京文综,17,4分)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答案  B ‎ ‎6.(2018课标Ⅲ,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 答案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7.(2018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5分)‎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8.(2017课标Ⅲ,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  (仅供参考)‎ 可以以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嬗变为论题,选择多个视角进行阐述,如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联系相关史实进行阐述。‎ ‎9.(2015课标Ⅰ,40,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答案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16江苏单科,9,3分)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  A ‎ ‎2.(2015天津文综,5,4分)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  A ‎ ‎3.(2013北京文综,18,4分)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答案  D ‎ ‎4.(2015重庆文综,13,1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与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  材料二 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年份 国内工商业、‎ 交通业及其他 钱庄 外国 洋行 外国在 华银行 合计 ‎1897年底 ‎70‎ ‎14‎ ‎12‎ ‎4‎ ‎100‎ ‎1898年底 ‎51‎ ‎11‎ ‎38‎ ‎0‎ ‎100‎ ‎1899年底 ‎85‎ ‎0‎ ‎15‎ ‎0‎ ‎100‎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 ‎《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6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4分)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2分)‎ 答案  (2)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3)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 ‎5.(2014四川文综,14,10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二 ‎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图片中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 答案  (2)整理:材料二图片中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10分)‎ ‎6.(2012北京文综,37,8分)(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南通地理位置示意图 ‎  材料三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此后建立的天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2)阅读材料三和上图,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 答案  (2)南通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清政府予以政策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8分)‎ ‎1.(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17)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是为了给王莽篡汉提供理论依据;古文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与孔子无关。康有为的这一著作(  )‎ ‎                  ‎ A.恢复了先秦儒家经典真实的历史面貌 B.提出了彻底否定儒家伦理纲常的主张 C.冲击了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守旧思想 D.论证了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变法目的 答案  C ‎ ‎2.(2020届北京朝阳期中,6)“工业自己,农业中国”是列强对华的一项基本政策。对下表数据解读准确的是(  )‎ ‎1873—1930年我国农产品输出总趋势 年份 农产品输出额(千元)‎ 指数(1910年=100%)‎ ‎1873‎ ‎2866‎ ‎1.2‎ ‎1893‎ ‎28423‎ ‎12.3‎ ‎1903‎ ‎89496‎ ‎38.6‎ ‎1910‎ ‎231957‎ ‎100.0‎ ‎1920‎ ‎307047‎ ‎132.4‎ ‎1930‎ ‎628285‎ ‎270.9‎ ‎①农产品出口总额在全部出口总值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②农业成为各国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主要对象和源泉 ‎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刺激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④旧有的经济形态遭遇外来资本主义冲击而发生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 ‎3.(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战后条约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B.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都在沿海地区 C.都促使了清政府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都客观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  A ‎ ‎4.(2019北京朝阳一模,17)1890年,马建忠提出“富民说”,强调“精求中国固有之货,令其畅销”,“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开采矿山。他意在(  )‎ A.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呼吁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支持民众反帝爱国运动    D.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  D ‎ ‎5.(2019北京昌平期末,10)下面两幅图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漫画。这两幅漫画都(  )‎ ‎《威海卫大战得胜图》(清朝人绘制)‎ ‎《日清战争笑乐画会》(日本人绘制)‎ ‎①反映战争的真实情况 ‎②能作为研究战争的一手史料 ‎③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 ‎④体现两国资产阶级改革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 ‎6.(2019北京东城期末,9)《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这说明《马关条约》(  )‎ A.中断了中朝两国的朝贡关系 B.反映了日本资本输出的企图 C.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D.实现了中、朝、日地位平等 答案  A ‎ ‎7.(2019北京海淀零模,17)下表是清政府设置工商业管理机构及颁行经济法规概况:‎ 时间 设置机构/颁行法规 ‎1897年 设立中国通商银行总行 ‎1898年 设立农工商总局;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矿务铁路公共章程》等 ‎1904年 设立商部;颁布《商人通例》《公司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等 ‎1906年 商部改名为农工商部,设立邮传部;颁布《破产律》《商船公会章程》等 以上措施(  )‎ A.确立政府对近代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B.迎来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构建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D.建立了完整的近代经济法律体系 答案  C ‎ ‎8.(20195·3原创题)1898年7月,《知新报》刊文称:“今其制造,略有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铜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种情况表明(  )‎ A.洋务企业仍在继续发展    B.官督商办企业发展较快 C.实业救国已成主流思潮    D.维新变法取得显著成效 答案  A ‎ ‎9.(2019北京顺义一模,14)《辛丑条约》规定:“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铁路重要地区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 A.武力震慑    B.文化侵略 C.严刑惩凶    D.心理征服 答案  A ‎ ‎10.(2019北京丰台期末,15)黄遵宪在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日本国志》中呼吁“奉主权以开民智,分官权以保民生,及其成功则君权民权两得其平”。该书出版的背景可能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B ‎ ‎11.(2019北京海淀二模,17)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教科书包括国文、算数、格致、化学、修身、地理、历史、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心理学、英文等十余个科目,分编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教科书。1904 年一直发行到 1911年底,发行量占全国课本份额的80%。这反映了(  )‎ ‎①突破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的传统 ‎②引入西方近代学制和科目设置 ‎③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出现重大改革 ‎④巩固戊戌变法废除科举的措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C ‎ ‎12.(2019北京海淀一模,1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一种腐败的制度下移植一部分新事物,并不会使腐败的东西新生,而只会使新鲜的东西腐败。”上述观点所指的史实应该是(  )‎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清末新政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 ‎13.(2019北京石景山一模,18)“他们努力创造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其主要方法是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材料中的“他们”是(  )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答案  B ‎ ‎14.(2018北京海淀二模,17)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 ‎                   ‎ 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答案  B ‎ ‎15.(2018北京海淀一模,18)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上书要求设立制度局,“将旧制新政斟酌其宜,某政宜改,某事宜增,草定章程”,然后交由有关部门实行。这一要求遭到群臣反对,有军机大臣扬言:“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此事最终不了了之。这反映了(  )‎ ‎                   ‎ A.维新变法运动顺利发展    B.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反对 C.军机处权力被彻底废除    D.机构重叠加剧财政负担 答案  B ‎ ‎16.(2018北京东城二模,16)曾出使英、法、俄的曾纪泽认同“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他还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下列史实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 ‎                   ‎ A.禁烟运动与创办军事工业    B.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C.“体用之争”与新文化运动    D.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 答案  B ‎ ‎17.(2018北京西城二模,17)下表反映了一些重要的资产阶级文献首次完整出现在中国的概况。它表明(  )‎ ‎                   ‎ 名称 时间 书刊 美国《独立宣言》‎ ‎1901年 ‎《国民报》第1期 法国《人权宣言》‎ ‎1903年 与其他文件合成《政治思想之源》一书印行 英国《权利法案》‎ ‎1907年 ‎《新译界》第6号 A.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首次传入中国 B.中国人已关注到西方制度背后的理念 C.清政府开始实践“师夷长技”的主张 D.西方民主科学观念通过报刊深入人心 答案  B ‎ 二、非选择题(共36分)‎ ‎18.(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23)(节选)农业·农业思想·农村经济 ‎  材料三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摘自《商君书·农战》‎ 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汉〕晁错《论贵粟疏》‎ ‎  材料四 严复认为中国古代将农业称为本业,工商业称为末业是正确的。但是,这属于先后次序之分,并非轻重、主次之分,尤其不能重此抑彼。严复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商品流通和交通的发展为重要前提。如果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农产品没有销路,农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如果“僻处陋荒,去都会市场窎远,而道茀涂险,不便转输,虽有膏腴,亦将久弃”,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必待水陆路涂既辟”,“以推广交通为不二之要图”。‎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 ‎(2)比较材料三、四中农业思想的同和异,分别说明两种思想主张的目的。(6分)‎ 答案  (2)相同:都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相异:前者主张重农抑商;后者主张农商同等重要,商业和交通是农业发展的条件。‎ 目的:前者富国强兵,稳定社会;后者发展近代国民经济。‎ ‎19.(2020届北京等级性考试第二次抽样测试,4)公车上书了没?‎ ‎  材料一 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说:‎ ‎“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 ‎“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 ‎  材料二 当代学者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 ‎“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到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茅海建认为:“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1)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点所依据史料的类型,并分析其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茅海建观点的看法。(6分)‎ 答案  (1)材料一中的史料属于个人回忆录(私人著述),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事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记忆有时也不够准确,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真实的历史。(4分)‎ 材料二中的研究依据大量的宫廷(官方)档案,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4分)‎ ‎(2)参考答案(6分)‎ 示例1:茅海建的观点较为可信。因为他所依据的史料属于可信度很高的档案材料;使用了多种档案材料相互印证,详细统计各阶层上书数量,其结论具有扎实的史料基础。‎ 示例2:茅海建的观点仍需进一步证明。因为他所引用的史料中并没有直接记载康有为是否上书,仅仅依据都察院代奏上书的统计数据,不足以得出康有为没有上书的结论。‎ ‎20.(2019北京海淀二模,37)(节选)竞争是古今中外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材料三 梁启超把竞争分为国家竞争和国民竞争。二者区别在于国家间的竞争是君主号令民众同别国竞争,民众本身处于从属地位,而国民竞争是每个人为其性命财产而竞争,强调国民的主体地位。梁启超认为,经济上的竞争比其他领域的竞争更重要。他借适者生存的进化观来说明发展工商业的必要性,“今后之天下,既自政治界之争,而移于平准(交易和经济)界之争;则我辈欲图优胜,宜急起以竞于此”。‎ ‎(3)①依据材料三,简述并评价梁启超关于“竞争”的观点。(6分)‎ ‎②结合所学,谈谈竞争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0分)‎ 答案  (3)①观点:梁启超将竞争分为国家竞争和国民竞争,国家竞争强调君主的主体地位,国民竞争强调国民的主体地位。经济领域的竞争比其他领域更重要。‎ 评价:梁启超认识到国民竞争和经济竞争的重要意义,是正确的;对于国家竞争认识不全面。‎ ‎②答案示例:我认为竞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让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维新派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倡导维新变法,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国家竞争)‎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西方侵略势力,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把民间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向高潮。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反映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争取民主权利的愿望,推翻了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国民竞争)‎ 面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廉价商品的入侵,中国人意识到发展近代经济的重要性。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渐发展,有识之士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倡导“实业救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经济竞争)‎ 五四运动是一场社会各阶层民众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的抗争和胜利)‎ 综上所述,近代历史上的竞争涉及国家和民众、政治和经济的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奋起抗争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艰苦斗争,赢得了民族解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