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业)
课时作业(五十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业时间: 月 日 1.1916 年,陈独秀发表文章:“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吾国之 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 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 必无与焉。”由此表明他( ) A.否定党派运动 B.主张国共合作 C.倡导国民运动 D.厌恶政权更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陈独秀的思想。从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党派运 动没有发动群众,所以不能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故否定党派运动不是对材 料的全面表述,故 A 项错误;1916 年中共没有成立,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 陈独秀认为只有民众参与到政治运动中才能使各种运动发挥其改变社会状况的 作用,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陈独秀厌恶政权更迭,故 D 项错误。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 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合计不超过 10 篇,而同时期《申报》等新 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出现这一现象说 明( ) A.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的实质 B.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 C.新文化运动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国民对于民主与 科学的态度,故 A 项错误;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文学革命推动思想 革命,因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 动的切入点,并非形式主义,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方向变 化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题干所给信息无法体现这一点, 故 D 项错误。 3.1916 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 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这一观点( ) A.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斗争 B.说明国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C.与民主革命的思想基本一致 D.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不是革命 斗争,故 A 项错误;材料“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说明国人的政 治觉醒的重要性,故 B 项正确;民主革命的基本思想是反帝反封建,材料不能 反映,故 C 项错误;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其思想严重冲击了儒 学的统治地位,“推翻了”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4.1917 年 4 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 “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 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 ) A.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C.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李大钊的思想。材料突出的是中国文明借鉴西方 文明,而不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突出了中国文明借 鉴西方文明,并没有突出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故 B 项错误;材料无 法体现全盘否定中国古代文明,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 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可知,其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故 D 项正确。 5.1919 年 10 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候的学 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若用学 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这一变化主 要缘于( ) A.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C.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D.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学生社会地位在 1919 年前后并没 有显著的变化,故 A 项错误;清政府的统治在 1912 年就已经被推翻,故 B 项错 误;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故 C 项正确;这一时期,虽然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确有所增强,但究其主要 原因,是 1915 年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结果,故 D 项错误。 6.从 1920 年开始,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五所大学 讲授“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1923—1924 年,他又先后在北京大学开设“社 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史学思想史”等课程。这些做法( ) A.表明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B.说明马克思主义已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8 年,李大钊发表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 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与材料中“从 1920 年开始”不符,故 A 项错误;B 项不符 合史实,故错误;材料中李大钊在大学讲授“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开设“社 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有利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故 C 项正确;1921 年,中 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材料中“1923—1924 年”不符,故 D 项 错误。 7.1920 年,梁启超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 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悉数搬来应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 讲到实行,且慢一步罢。”梁启超( ) A.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B.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 C.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 新派的代表,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所以不会“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 明”,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梁启超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并没有 反映出他“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故 B 项错误;在 1919 年之后,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的归宿是社会主义,材料表述反映了梁启 超反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 C 项正确;材料仅仅说明了梁启超认为社会 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并没有提到他主张“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故 D 项错误。 8.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 ) 1894 年 中国产业工人 10 万人 1871—1911 年 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 105 次 1912—1919 年 罢工斗争达 130 多次 中国产业工人约 200 万人 至 1919 年 中国还有 1 000 万左右手 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 1915—1920 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 A.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有所提高 B.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C.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材料中并没有对工人 阶级政治觉悟的提及,故 A 项错误;从 1894 年至 1919 年,中国的无产阶级数 量激增了 100 多倍,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奠定了 阶级基础,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及,故 C 项错误; 工人阶级的数量剧增并不能说明新型民主政治进行初步尝试,故 D 项错误。 9.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 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 400 余种,其中相当 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 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一战暴露资本主义本质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题干主要论述了介绍 新思潮的刊物由少到多这一现象,工人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主要任务是领 导中国革命,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故 A 项错误;B 项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 故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意义在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 件,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故 C 项错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 立,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中国也不例外,于是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的现象,故 D 项正确。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远在很久以前,我们就能在意大利随处发现一种自由人格的发 展……但在 13 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正是在这种个体精 神的鼓动下,人文主义者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创造出无数具有划时 代意义的成果。不仅在意大利,在英法等国也有大量受人文主义影响的有个性的 人和富有个性的文化创造。1617 年英国学者弗卢德(Fludd)在他的著作中置入一 幅插图,取名“完整的自然之镜和艺术想象”,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机地包容 在一个圆形的图案里,意谓世界是上帝的艺术品,而人是世界的中心。 ——周春生《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个体精神》 材料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 20 世纪 20 年代之初,个性解放、个人自主 是思想界、文学界的共同关怀。但整体地看,当时感性的呐喊远过于理性的沉思。 此下一直到对日抗战,这期间中国人纷扰不安,大家关心的主要是救亡图存的问 题,只考虑大我,无法顾及小我的问题,更谈不到讨论小我精神境界的问题了。 这是国家的处境所加于思想的限制。传统有关“个人”或“自我”的观念因此没 有机会得到深刻的重视和认识。 ——摘编自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个体精神的表现,并说 明这一精神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的“个人自主”与 文艺复兴时的“个体精神”的不同,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后“个人自主”未能彰显 的原因。 答案:(1)表现:注重人格的自由发展;注重个性的文化创造;认为人是世 界的中心。 影响: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的精神束缚;推动了个人冒险精神和创造力的发 展;促进了科技文艺等领域的创新;导致了个人主义和私欲的泛滥。 (2)不同:新文化运动时的“个人自主”是西方思想影响的产物,而文艺复 兴时“个体精神”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体精神”是 为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而新文化运动时倡导“个人自主”是为了反对专制政治。 原因:“个人自主”缺乏理性的实践;民族危机强调集体意识;没有根植于 对传统文化中“自我”观念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重集体轻个人思想的影响。(任 答三点即可)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思想文化的新旧嬗递而言,戊戌前后是一个新蕾茁长的时期。无 锡人裘廷梁创白话报,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他列举白话文的八 益:一曰省日力,二曰除矫气,三曰免枉读,四曰保圣教,五曰便幼学,六曰炼 心力,七曰少弃才,八曰便贫民,并“一言以蔽之曰: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 行而后实学兴”。……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的新文字风靡一时……其传布之 广泛实在是超迈前人的。在新思想突破旧思想的时候,新文体也突破了旧文体。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在除旧布新过程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破和立的具体同 一,在白话文运动中表现得尤为显著。以白话取代文言,并不仅仅是一场反对文 言文的文化运动,而且还是一场深刻的双重意义上的语言革命:一方面改变了传 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另一 方面重建了全新的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 语言的变革并不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它与思维相联系,因而又是一种思维层次上 的变革。以清晰、精确的白话取代言约义丰的文言,其实质乃是以精确性、严密 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 的新陈代谢》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新文体与思想解放。 阐述:材料表明,维新派人士认为旧思想与文言文密切联系,主张借助白话 文宣传维新思想,在社会上造成较大影响;新文化运动前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为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倡导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中国知识分 子受到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总之,新文体是传播新思想的有效载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需要使用新文 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