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作业

考点训练4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 ‎[题组一 模拟大题]‎ ‎1.(2018·江西赣州模拟)[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地巩固了统一局面,关键在于他发挥了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从十六国到北朝,南下的北方民族的汉化过程中,儒家思想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提倡汉儒的思想、习俗、礼仪,包括帝王正统化的礼仪程序、恪守孝道的儒家伦理以及经学教育,使南北都能达成共识。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法家思想。隋文帝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他的重要辅佐大臣高颍被《通典》的作者杜佑赞誉为管仲、商鞅一类的人物。混合意识形态的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隋文帝的崇佛,不是个人的信仰,而是针对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而采取的政治手段,他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活动都显示了理想君主和佛的捍卫者(转轮王)的作用,以及乐善好施的施主(大檀越)的作用。鉴于南北朝时期无论北方与南方佛教信仰都风靡一时,隋文帝的这种举措,显然有助于漫长的分裂局面的结束与统一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是如何发挥混合意识形态作用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的主要贡献。‎ 答案 (1)提高儒学地位,促进民族融合,使南北达成共识;重视法治,重用人才;尊崇佛教,顺应民心。‎ ‎(2)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战乱局面,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儒学和佛教文化的发展;开创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 第(1)问,隋文帝发挥混合意识形态作用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隋文帝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隋文帝的崇佛,不是个人的信仰,而是针对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而采取的政治手段”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2)问,隋文帝的主要贡献,根据材料中的“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地巩固了统一局面”“隋文帝的这种举措,显然有助于漫长的分裂局面的结束与统一局面的形成”等信息,‎ 并结合所学从统一全国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推动儒学和佛教文化的发展、开创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后世等方面来回答。‎ ‎2.(2019·贵州贵阳一中月考)[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自魏正始以后,更尚玄虚,公卿士庶罕通经业”,使儒学陷入汉末经学的僵化繁琐的理论模式的危险。有才俊之士,或潜心于文章诗赋,以显亲扬名;或披玩于老庄、释氏之书以安身立命,这种情况无疑会造成“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的局面。‎ 唐朝是一个文化多元融合的王朝,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以来,对佛教的批评一直未曾中断,韩愈在其《原道》中,批评佛教徒与道教徒不劳而获: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他明确指出,佛教是“夷狄之法”。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排佛者用夷夏之争来表达对佛教的排斥。如果说绝大多数的唐代士人之排佛,是基于对佛教具体社会弊害的忧虑,那么韩愈之排佛,则是出自对中国文化传统行将失坠的深刻忧患,在反复申明佛教为“夷狄之法”的声音中,他所表达的是对“中国之法”衰落的强烈担忧,是“亡天下”的忧虑,是挽救文化之危亡的使命感,是儒道的衰微与文化的失坠。强烈的儒者意识,使韩愈用儒学复兴的宣言和不懈的意志,力挽文化失坠的狂澜。为拯救文化的患难,他用新的视野、新的精神,对儒学做了更具生命力的解读,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而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以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正如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论韩愈》一文中对韩愈做出的评价:“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折点之人物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复兴儒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韩愈复兴儒学的积极影响。‎ 答案 (1)背景:儒学说教刻板、平淡,缺乏哲理的思辨性,导致危机;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韩愈对“中国之法”衰落的强烈担忧;统治者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 ‎(2)积极影响:韩愈为复兴儒学做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是宋儒复兴儒学的前驱;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起到开一代风气、引导儒学复兴方向的作用;他提出的“道统”论等主张使儒学更具生命力;对唐宋文化学术史的发展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使儒学陷入汉末经学的僵化繁琐的理论模式的危险”归纳儒学面临挑战,“这种情况无疑会造成‘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的局面”归纳出韩愈对“中国之法”衰落的强烈担忧;依据“唐朝是一个文化多元融合的王朝,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归纳统治者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第(2)问,依据材料“强烈的儒者意识,使韩愈用儒学复兴的宣言和不懈的意志,力挽文化失坠的狂澜。为拯救文化的患难,他用新的视野、新的精神,对儒学做了更具生命力的解读”以及所学从引导儒学复兴以及唐宋文化学术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3.(2019·四川绵阳一诊)[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98年8月,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协助变法。随着改革推进,新旧斗争愈演愈烈,光绪帝感到“朕位几不保”,密诏谭嗣同等设法营救。最终政变爆发,光绪帝被废禁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谭嗣同的密友义侠王五愿作保镖,护送其出京。日本公使馆也派人会见谭氏,愿设法保护。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谭嗣同大义凛然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旋即被处死,年仅34岁。留下的论著主要有《仁学》等。‎ 作为戊戌维新运动中激进派的代表,谭嗣同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他认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外表忠诚谨慎,实际欺世盗名的人)也。……‘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由此他高度推崇法国大革命,直言“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遍地球,以泄万民之恨”,洋溢着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向往。梁启超曾评言:“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谭嗣同的历史功绩。‎ 答案 (1)抨击封建纲常礼教,主张冲破网罗;宣扬民主平等思想;主张激进的方式改造社会。‎ ‎(2)参与维新变法,推动了国家政治近代化历程;抨击专制制度,宣传变法理论,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思想启蒙;为国捐躯,慷慨就义,彰显了浓郁的家国情怀。‎ 解析 第(1)问,从材料“批判的矛头直指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推崇法国大革命”“洋溢着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向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第(2)问,从材料“谭嗣同大义凛然……旋即被处死,年仅34岁”“作为戊戌维新运动中激进派的代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4.(2019·四川攀枝花统考)[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鹤琴,浙江上虞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为中国教育界的四位圣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1914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原本打算学医的他认为要挽救病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留美期间,他主攻教育学与心理学,尤为关注西方的幼儿教育。1919年,学成回国后发现当时的南京基本上是完全西化的教会幼儿园,没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经他不断呼吁和努力,在南京连续创办了5所实验学校和幼稚园。1927年2月,与陶行知、张宗麟一同发起中国最早的儿童教育团体——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幼稚教育》并任主编。后又创办中国最早的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1938年初,开展难民教育,开办难民、难童学校。在此期间,针对当时中国死板的、脱离实践的学前教育现状,他提出了以活泼的、有生气的、注重科学实践为核心的“活教育”理论。‎ ‎——摘编自《陈鹤琴全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鹤琴幼教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鹤琴在幼教领域的贡献。‎ 答案 (1)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对教育兴国理念重要性有深刻认识;留学海外的个人经历;国内幼教的不足。‎ ‎(2)贡献:推动城乡幼教事业的发展;创办了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形成活泼的、重实践的教育新模式;为以后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14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原本打算学医的他认为要挽救病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可知对教育兴国理念重要性有深刻认识;根据材料“留美期间,他主攻教育学与心理学,尤为关注西方的幼儿教育”可知留学海外的个人经历;根据材料“1919年,‎ 学成回国后发现当时的南京基本上是完全西化的教会幼儿园,没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可知国内幼教的不足。根据陈鹤琴生活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第(2)问,根据材料“经他不断呼吁和努力,在南京连续创办了5所实验学校和幼稚园。……后又创办中国最早的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1938年初,开展难民教育,开办难民、难童学校。……他提出了以活泼的、有生气的、注重科学实践为核心的‘活教育’理论”可知推动城乡幼教事业的发展;创办了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形成活泼的、重实践的教育新模式;根据所学可知对后世的影响,为以后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5.(2019·广西百校联考)[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44年初,法国政治家让·莫内就提出,战后“欧洲的繁荣与必不可少的社会发展意味着欧洲各国应该组成一个联邦,或是一个欧洲实体,使欧洲成为一个共同的经济单位”。1945年,他进一步提出建立一种新体制,即“通过把欧洲各国人民所同意的那部分主权,转移到一种类似中央联盟的形式中去求得统一。这个中央联盟将有能力打破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建立巨大的欧洲市场,防止各种民族主义势力重新抬头”。但在遍地废墟、严重饥荒的西欧,在德国完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这样的计划还提不上日程。1950年的春天,政治时机成熟了,莫内迅速行动,一举成功,法国和联邦德国政府欣然接受了新体制,并受到意、比、荷、卢等国的响应。‎ ‎——摘编自朱健安、汪建锋《试论西欧联合的开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内计划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莫内计划的意义。‎ 答案 (1)原因:经历二战的西欧经济受损严重;西欧受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人民渴望和平;西欧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意义:促成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开启了欧洲走向联合的序幕;深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对当时的世界格局有一定的冲击。‎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欧洲的繁荣与必不可少的社会发展意味着欧洲各国应该组成一个联邦,或是一个欧洲实体,使欧洲成为一个共同的经济单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二战后欧洲的经济破坏严重、美苏冷战的影响、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1950年的春天,政治时机成熟了,莫内迅速行动,一举成功,法国和联邦德国政府欣然接受了新体制,并受到意、‎ 比、荷、卢等国的响应”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加强欧洲之间联系、冲击美苏冷战格局方面分析作答。‎ ‎6.(2019·全国大联考)[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1949年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在东北萨尔图草原打响,王进喜有幸加入战队。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万石油大军一下子涌到会战现场,生活和生产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王进喜则喊出了为革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他带领1205钻井队的几十名硬汉,人拉肩扛卸运钻机,盆端桶提运水抢开钻,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在打第二口井时,发生了井喷。为了制服井喷,王进喜顾不上腿伤,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井喷被制服了……房东赵大娘看到王队长累不垮、压不倒,没白天没黑夜地干,就对工人们说:“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号就叫开了。当时的会战工委发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为大会战立功”的号召,一时间,一个学铁人做铁人的热潮在油田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摘编自《铁人王进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人精神”出现的时代背景。‎ 答案 (1)为国分忧、为民族争光的爱国精神;忘我拼搏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2)国际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包围、封锁、禁运;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经济建设孤立无援;国内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制约工业发展的能源,特别是石油严重短缺;石油会战的自然环境恶劣。‎ 解析 第(1)问,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内涵,可以结合建国初国民经济建设特殊的时代背景展开,通过题干信息“1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可以得出“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及艰苦奋斗精神”。第(2)问,“铁人精神”出现的时代背景,可以从1949~1960年这一时间段涉及的当时中国的国内外环境展开,如外有“中苏关系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内有“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及三年自然灾害”引发了国民经济三年经济困难等。‎ ‎[题组二 高考大题]‎ ‎7.(2018·全国卷Ⅰ)[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答案 (1)不同:华盛顿“中立政策”: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罗斯福“睦邻政策”: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美国在建国初……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基本特征,依据材料“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睦邻政策”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不同。第(2)问,“作用”依据材料“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以及对美国和拉美双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实质”依据所学知识,从控制拉美地区、维护美国根本利益角度分析。‎ ‎8.(2018·全国卷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答案 (1)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功绩: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中的“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明朝“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和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可以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结合材料中的“深受俺答汗器重”“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等信息可以得出,三娘子个人能力与威望也是原因之一。第(2)问,材料说的是三娘子推动了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与长期友好交往,所以对其评价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回答。结合所学,从民族交往、双方政治关系以及对草原地区发展等角度分析评价。‎ ‎9.(2018·全国卷Ⅲ)[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 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答案 (1)原因: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共同之处: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概括得出。第(2)问,根据材料“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并结合所学有关唐太宗的人物活动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 ‎10.(2017·全国卷Ⅰ)[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答案 (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可见季札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和经典有精深的理解;“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可见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由“季札坚拒……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可见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第(2)问,根据材料“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从文化传播、扭转认识、加深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 ‎11.(2017·全国卷Ⅲ)[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答案 (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经济思想”结合“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可得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回答第二小问“时代背景”时可结合材料中三个时期“全国解放后、中共八大、1979年春”对计划和市场的看法,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探索;结合材料中“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可以得出是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第(2)问,结合材料中三个阶段“全国解放后、中共八大、1979年春”陈云经济思想的变化,分别从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以及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贡献思考。‎ ‎12.(2016·全国卷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 (1)特点: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郑板桥)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得出个性鲜明;根据“诗、书、画、印完美结合”得出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根据“‎ 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可得出借物抒情,以形表意;根据“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诗画极富生活气息”可得出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等。第(2)问,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多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