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二专题六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江苏专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二专题六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江苏专版)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  ‎ ‎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 ‎(1)城市功能:从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到商贸经济功能。‎ ‎(2)商业活动:由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宽。‎ ‎(3)数量和规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4)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的转移紧密相连。‎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在中国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②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晋商和徽商是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商帮。‎ ‎③商品买卖的场所“市”随着商业的发展不断冲破一些限制,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随着商业的繁荣,不同朝代出现了一些商业大都会。‎ ‎  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一种冲击。‎  ‎ ‎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   ‎ ‎  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消极的。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政策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封建统治。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工商业的日益活跃,这一政策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动,妨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成长,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的原则,其后“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②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③“海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经济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延缓了发展步伐。‎ ‎ 1.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期,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政府收取“侵街房廊钱”说明当时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 ‎2.元朝诗人杨维桢《盐商行》曰:“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豪。”这反映出元朝(  )‎ A.盐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B.商业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 C.盐铁专卖政策开始出现松动 D.商人社会地位堪比王侯将相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盐商发达后,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3.乾隆时期《吴县志》记载:“吴(今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当四达之冲,燕齐楚秦晋百货之所聚……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 该材料说明当时(  )‎ A.苏州商业发展繁盛 B.徽州商帮逐渐兴起 C.政府停止抑商政策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描述的当时苏州的盛况,说明了苏州商业发展繁盛的场景,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商帮的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故B、D两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4.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这说明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重农抑商 B.商人勤俭持家 C.徽州山多地少 D.南方经济衰弱 解析:选A 顾炎武赞同徽商富裕,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赴京考试,主要与当时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有关,故A项正确;商人节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C项是徽商形成的客观原因;D项材料并未涉及。‎ ‎5.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解析:选A 从材料“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中可以看出,当时由于倭患比较严重才导致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所以答案选A项。‎ 史料一 《估客乐》 李白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唐)王建 ‎ [教你读史]‎ 从史料一李白诗可以看出唐代商业发展活跃,海外贸易发达;王建诗中“千灯”“高楼红袖”“笙歌彻晓闻”现象,说明了娱乐业、酒店等行业发达。‎ 史料二划线部分①‎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说明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纸币出现,说明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史料三划线部分②反映了明代大江南北两大商帮在经营范围的不同。‎ ‎ [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变化规律:‎ ‎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⑤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影响:‎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史料二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①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②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主题二 ‎ “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 史料一 ①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②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孟子和商鞅对商业的不同态度。据①可知孟子主张农商平等;据②可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史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抑商的措施。据③“初算缗钱”“告缗”可知汉武帝通过征收资产税和鼓励告发等手段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史料三反映了重农抑商制度贯穿我国封建社会的始末。‎ ‎ [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 ‎(1)原因:‎ ‎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 ‎③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 ‎④“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⑤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2)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3)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成就有一定影响,但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史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 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③“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史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 ‎——《清世宗实录》‎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史料]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探究]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提示] 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海外贸易的发展。‎ ‎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气象 ‎[史料]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探究]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提示] 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3.清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政策因素 ‎[史料]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 ‎——《清史稿·选举志》‎ ‎[探究] 史料反映了清代什么经济政策?对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提示] (1)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2)两种政策严重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限制了海内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古代中国的商业兴起于商周,繁荣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走向鼎盛,具体各时期的特征如下:‎ 发展阶段 商人 城市 商路 政策 兴起 商周 产生 国内商路 重视鼓励 整齐划一、逐渐繁荣、经济功能不强 春秋战国 私商 重农抑商 发展 秦汉 丝绸之路 全面控制 魏晋南北朝 中唐后有所松动 繁荣 隋唐 宋元 自由繁荣 鼎盛 明清 商帮 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为主 清朝只保留广州十三行 抑商锁国 二、古代中国城市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格局 功能 唐代及其以前 市坊分离,唐代市坊布局整齐划一 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 宋元时期 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乡村庙会也日益兴盛 三、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 相同点 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点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相同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相同点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同点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题组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1.(2015·江苏高考)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解析:选D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时集市已不受时空限制,故A项错误。“罗绮走中原”是指丝绸,而非家庭纺织工,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是“‎ 勤织作”的结果,可看出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D项正确。‎ ‎2.(2013·江苏高考)清前期《望江南百调》中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清代前期的社会经济,意在考查考生对文字信息的解读能力。“半官场”“仕而商”说明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也经商,体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故B项正确。A项中“完全打破”的说法太绝对,C项材料未反映,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3.(2012·江苏高考)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解析:选D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盛景象。西汉时期设九市,市坊之间有严格界限,至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排除A项;草市是指乡村和城郊的集市,排除B项;图中场景没有反映夜市,排除C项。故D项正确。‎ 题组二 古代的经济政策 ‎4.(2018·江苏高考)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民间商人由最初的不合法、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发展到通过向政府纳税就可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一变化意味着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D项正确;A、B两项材料均不能说明,排除;材料表明政府通过税收方式加强对商业的管控,表明政府并没有放弃对商业的监管,C项错误。‎ ‎5.(2014·江苏高考)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解析:选B 材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奉旨允行”等信息说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动,实行有条件的开放,故本题选择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明显错误,决策权在中央不在巡抚;D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而明代朝贡贸易仍然存在。‎ ‎6.(2017·江苏高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商业很发达”“‎ 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回答。‎ 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