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考点训练2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题组一 基础小题] 1.(2019·山东微山月考)梁实秋曾说:“自从我们剪了小辫儿以来,衣裳就没有了体制,绝对自由,中西合璧的服装也不算违警……到如今理发匠都是穿西装的居多。”梁实秋意在说明( ) A.西装成了政府规定的统一服饰 B.民众的服装有杂乱无章的特点 C.辛亥革命以来人们着装的变化 D.下层劳动人民多选择穿着西装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中“衣裳就没有了体制,绝对自由”可知,当时政府并未规定统一的服饰,题干中信息只是说明西装的流行,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剪了小辫儿以来,衣裳就没有了体制,绝对自由”“理发匠都是穿西装”可知梁实秋意在说明辛亥革命后,人民获得了着装自由,并未说明服装杂乱无章,故B项错误;由题干可知当时清政府已被推翻,着装获得自由,人们的着装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理发匠都是穿西装的居多”一方面说明了着装自由,一方面说明了西装的流行,并非下层劳动人民多选择西装,该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联考)下图为1904年《大公报》上的一则报道。这说明( ) A.传统饮食走向衰落 B.商业广告较为流行 C.西式饮料受到关注 D.报纸注重民众生活 答案 C 解析 A项中“走向衰落”、B项中“较为流行”、D项中“注重” 的说法均孤证不立,排除;图表中晚清时期,汽水引进中国的现象表明西式饮料受到国人关注,故C项正确。 3.(2019·内蒙古月考)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这一现象说明西方建筑( ) A.在中国的发展不平衡 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 C.风格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 D.只分布在通商口岸和租界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建筑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建筑取代传统建筑,而是并存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洋建筑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排除C项;由材料“发展主要限于城市”来看,城市并非只在通商口岸和租界,故排除D项。 4.(2019·贵州铜仁一中月考)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士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 ) A.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 B.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C.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D.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答案 D 解析 材料“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说明是辛亥革命时期,此时剪辫子是与清政府的决裂,具有革命的政治色彩,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不是实现了,故A项错误;剪辫子这一举措也不能破除封建守旧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剪辫子不能说明是人人平等的观念体现,故C项错误。 5.(2019·浙江温州联考)20世纪30年代,“ 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 A.全盘西化 B.中西合璧 C.官方主导 D.新旧杂陈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知是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由材料“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可知河南政府限制西方服饰,倡导传统服饰。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特点是新旧杂陈,D项正确。全盘西化与材料中河南官方的态度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近代中国习俗变迁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而是强调新旧杂陈,排除B项。C项官方主导的信息,与材料上海流行的生活方式不符,排除。 6.(2018·安徽宣城期末)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普遍盛行崇洋媚外风气 D.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工具变迁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出铁路公司仿效西方推广“蜜月旅行”受到人们的关注,说明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主共和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京沪铁路公司的现象,不能代表普遍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工具变迁的信息,故D项错误。 7.(2018·吉林长春期末)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9~1949年,我国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美、苏、法等国学习军事航空和飞机制造技术,他们学成回国后,积极主持或参与中国飞机的研制工作,试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水上飞机、仿苏E16驱逐机、运输机等。这说明( ) A.留学生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B.航空救国是所有知识分子的理想 C.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 D.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中国留学生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来看,说明留学生是促进中国航空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留学生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排除C、D两项。 8.(2018·陕西华阴期末)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材料反映( )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 B.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 C.《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 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科举上榜者的名单通过电报迅速传到天津、上海各地,体现了近代通讯工具的优越性,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申报》虽然有发榜科举名单,但不能说明它就是为政府服务的,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申报》的教化功能,故排除D项。 9.(2018·陕西华阴期末)《松花江上》是1947年发行的关于一位东北松花江畔的青年逃离东北,最终参加义勇军,并抗击日寇的电影。该电影一经放映就获得了社会的好评。这一现象说明( ) A.政局的稳定有利于电影发展 B.观看电影成为市民娱乐的方式 C.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D.文化产业的资本投资于电影业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东北松花江畔的青年逃离东北,最终参加义勇军, 并抗击日寇的电影”,可以得知这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电影,在抗战胜利不久播出,正好迎合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故C项正确。1947年正是国共内战时期,政局不稳定,故排除A项。观看电影早已成为市民娱乐的方式,而不是1947年,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资本投资的信息,故排除D项。 10.(2019·江苏仪征二中月考)2018年4月12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70周年海上阅兵式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检阅海军部队并作重要讲话。人们通过中央电视台及时目睹了这一盛况。这主要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功能是( ) A.知识普及 B.卫生保健 C.艺术欣赏 D.实时新闻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中的信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70周年海上阅兵式”可知此应为时政新闻,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11.(2018·河南安阳月考)1988年,《时代》杂志预测: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杂志封面以黑体字告诉人们,吻别你的mall(购物中心),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如今,这一切正逐渐变成现实。这说明互联网( ) A.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推动信息时代的到来 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答案 C 解析 材料关键语句“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说明传统的商业购物模式受到网购的严重冲击。“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说明互联网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故选C项。 12.(2018·湖北宜昌期末)近代以来,大众传媒渐次发达。各种女子报刊,从服装到鞋帽,从化妆到美容,应有尽有。有不少文章具体指导如何修成“摩登的脚”“怎样使手美观”,对新式服装的裁剪图样有时也有介绍。这表明近代大众传媒( ) A.改变了妇女传统思维方式 B.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C.是妇女走向时尚的推介者 D.成为时装流行的关键因素 答案 C 解析 各种女子报刊中有具体指导如何修饰成“摩登的脚”“怎样使手美观”等内容,说明当时报刊引领妇女时尚趋向,是妇女走向时尚的推介者,故选C项;A、B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中“关键因素”夸大大众传媒的作用,排除。 [题组二 模拟小题] 13.(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这一过程说明( ) A.革命观念风靡一时 B.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C.人身控制日益严重 D.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等信息可知,中山装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具有政治认同意义,说明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革命观念风靡一时,而是强调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社会进步推动服饰变革,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把中山装作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不等于人身控制日益严重,排除C项。 14.(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 清政府 借款修建 外国资本 直接投资 清政府 独立筹资 官商 合办 里程 (千米) 4171.2 2746.1 1042.4 1042.4 占总里程 的比重 46.3% 30.5% 11.5% 11.5% A.辛亥革命推动了铁路大力修建 B.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列强控制了近代铁路的修筑权 D.清政府将路权收归国有 答案 C 解析 A项中的“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段“1881~1911年”,排除;B项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无法完整地体现题干中的时间段“1881~1911年”,排除;由图表中“清政府借款修建”和“外国资本直接投资”总和占中国新建铁路里程比例近80%的现象可知晚清时期,铁路修筑权大都被列强控制,故C项正确;图表中未提及“铁路国有”政策,排除D项。 15.(2019·江西奉新一中月考)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 ) A.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 B.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 C.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 D.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 答案 B 解析 从“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和“北方军阀针锋相对”来看,说明国民革命时期南北双方都重视舆论宣传,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C、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 [题组三 高考小题] 16.(2017·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初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材料中,“艾罗补脑汁”广告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等,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17.(2017·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喜字纱灯”“演奏钢琴曲”“着蓝袍黑褂”“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习俗的变化,无法体现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C项表述过于绝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故D项错误。 18.(2014·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长袍马褂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19.(2018·江苏高考)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答案 D 解析 《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20.(2016·江苏高考)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述的是成都妇女,并非所有妇女,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妇女剪发齐眉,没有体现男女平等的信息,B项错误;“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表明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C项正确;成都警察厅发布的通令没有法律依据,无法体现民国法治精神,D项错误。 [题组一 基础大题] 21.(2018·四川成都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年,清政府成立铁路总公司,提出铁路计划,主张由铁路总公司出面募集4000万两,先募集商股700万两,入官股300万两,借官款1000万两,借洋债2000万两,先办芦汉,后办苏沪、粤汉等路。 1898年,清政府设立矿务铁路总局,“所有各省开矿筑路一切公司事宜,俱归统辖”。同年,总局颁布章程,规定此后各省开办路矿,无论官商华洋,均应按照本章程办理;借用外资须由总局核准。章程还规定,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其办理一切权柄,总应操之华商。 ——据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材料二 1949年1月,军委铁道部成立,明确提出人民铁路的办路方针是“依靠工人阶级,团结一切愿为人民服务的铁路从业人员,恢复与建设人民铁路的铁路网,为最后消灭反动残余力量,加强中国工业化而斗争”;提出以“建设一个准确、迅速、安全、经济、效率高、成本低”的新型人民铁路为奋斗目标。到1949年底,中国大陆原有铁路基本均被铁道部接管。 “一五”计划期间,政府拨出59亿元用于铁路的基本建设,先后建成了鹰厦铁路、宝成和兰新等7条铁路干线,共建成干支线6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 ——摘编自丛树海编《中国经济 发展史(1949~200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清政府铁路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政府铁路政策相比,建国初期铁路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 (1)变化:由商办转变为官办;由借助洋债为主转变为以华资为主;逐步加强政府对铁路事业的统一管理。 原因:列强扩大资本输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出于抵制列强侵略,收回利权的需要;民族工业的发展, 壮大了民族资本;国内政治改革运动的推动。 (2)特点:依靠自身力量建设铁路;铁路建设要为革命和建设服务;人民政府完全掌握铁路的主权;注重铁路建设的均衡发展。 意义:改变了我国铁路发展滞后的状况,推动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为革命的胜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国防安全的巩固。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成立铁路总公司……募集商股700万两,入官股300万两,借官款1000万两,借洋债2000万两……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其办理一切权柄,总应操之华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体、资金、管理等方面概括指出19世纪末清政府铁路政策的变化。从统治危机、收回利权、民族工业发展、政治改革等方面简析其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军委铁道部成立……‘依靠工人阶级,团结一切愿为人民服务的铁路从业人员,恢复与建设人民铁路的铁路网……加强中国工业化而斗争’……拨出59亿元用于铁路的基本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建设力量、建设目的、铁路主权等方面说明与清政府铁路政策相比建国初期铁路政策的特点。从交通发展、经济建设、区域发展、国防安全等方面简析其意义。 [题组二 模拟大题] 22.(2019·安徽泗县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报馆所应尽之义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答案 (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地影响。(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社会时势的需要(或答“民族危机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或答“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提供与维新派(或答“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或答“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一中报刊创办的地点、掀起高潮的时间、目的及影响等关键信息归纳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等知识点思考作答。第(2)问,可结合材料二中“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关键信息归纳作答;第(3)问,可结合材料三中“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等关键信息归纳作答。 [题组三 高考大题] 23.(2015·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3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节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解析 解题首先找到角度,然后看变化趋势。从法定节假日总体数量看,从少到多;从结构看,成为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题,它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