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

单 元概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内容 学造器物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思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仿行制度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指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新时期理论成果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主旨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本质上是吸收、融合工业文明的发展史,体现出由浅入深、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点 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1| 西学东渐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3.概况 ‎(1)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文报刊和《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 ‎(2)魏源: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4.影响 ‎(1)研究与介绍世界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索,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概念阐释]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历史作用 ‎(1)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 ‎(2)既体现了对封建王朝的维护,也包含了对封建传统的怀疑与否定,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二、体用之争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在解决内忧外患的争论中出现了“体用之争”。‎ ‎2.表现 ‎(1)洋务派的主张: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实现“自强”、“求富”。‎ ‎(2)顽固派的主张: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评价: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概念阐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 ‎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评价: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西学知识的增长。‎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在广州设万木草堂;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 ‎(2)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3)谭嗣同: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4)严复: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3.影响:它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易混辨析]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中体西用”思想 史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①格致(自然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 史料二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②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 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体现的新思想 ‎①→体现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化特点 史料二:张之洞的“体用”观点 ‎②→主张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在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提示: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根据史料二,指出张之洞是如何看待“中学”与“西学”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看待:中学为立国之本,西学为应对现实变化的权宜手段。目的:实现国家富强。从政治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 史论归纳 ‎ 运用多种史学范式评价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1)从文明史范式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抗拒的矛盾心理,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2)从现代化史范式看,它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主张是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史料一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①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②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史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⑶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 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史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④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①→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传西学;②→康有为借助儒学否定君主专制 史料二: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③“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改制等思想 史料三:康有为宣传变法的特点和原因 ‎④“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反映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先王”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提示: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 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变法”的目的和原因。‎ 提示: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运用它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史论归纳 ‎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②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③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2)成因 ‎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 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D [林则徐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B两项错误;严复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故C项错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天朝上国”的传统夷狄观,‎ 主张“师夷”,故D项正确。]‎ ‎2.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下列议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C.“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D.“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 A [材料“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表明晚清政府在西方列强侵略下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材料“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表明晚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中的暧昧态度。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只是针对旧有的行政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未涉及政治改革内容,排除;D项强调政治改革的优先地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A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着重从经学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的“古文”经学展开猛烈的攻击,冲击了正统派学术文化,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从而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故选A项。]‎ 考点2| 新文化运动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背景 ‎1.政治 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复辟帝制。‎ ‎2.经济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思想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直接原因 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二、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 ‎3.活动基地 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4.主要阵地 ‎《新青年》‎ 三、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2.“打倒孔家店”,批判旧礼教。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误区警示]       康有为尊孔与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本质 康有为借用孔子权威来宣传变法维新,新文化运动通过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来宣传“民主、科学”,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3.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提出文化平民化。‎ ‎[轻巧识记]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 四、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五、意义 ‎1.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3.成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4.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史料一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①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史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②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陈独秀对孔教的认识 ‎①→陈独秀认为孔教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 史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②→‎ 陈独秀以民主和科学作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出陈独秀对孔教的态度如何?真正目的是什么?‎ 提示:态度:认为孔教是阻碍中国实现真正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目的:必须排除孔教,解放思想,方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政治。‎ ‎(2)从史料二来看,新文化运动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具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变化: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 作用: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史论归纳 ‎ 新文化运动“新”的内涵 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思想 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新成果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玩偶之家》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学 D.传播马克思主义 B [在封建社会下,妇女受到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娜拉的觉醒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相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提倡新文学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故C项错误;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无产阶级的觉醒,故D项错误。]‎ ‎2.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道:“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D [陈独秀当时反对孔教,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此处的“妄人”是袁世凯,他利用孔教为复辟帝制造势,成为社会进步的最大阻力,故A项错误,D项正确;陈独秀认为,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仍然有其价值,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仿效西方,故C项错误。]‎ ‎3.(2017·泰州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林纾强调欧洲文艺复兴也没有将他们的“古文”拉丁文废除,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优秀文学作品都是以古代汉语为载体的,要学习、研究、继承古代文化,就不能废除古代汉语文言文,也就是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性,B项符合题意。]‎ 主题一 顺乎世界潮流——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主题立意]‎ 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将维新思想推向顶峰,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 ‎[知识交汇]‎ 洋务派与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异同 比较项 洋务派 维新派 不同点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西学的传入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核心思想 ‎“中体西用”‎ 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目的 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 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影响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人才,启动了近代化进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学习层次 学习西方器物 学习西方制度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最终结果都失败 主题二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新文化运动 ‎[主题立意]‎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充,‎ 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大好时机。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的。‎ ‎[知识交汇]‎ 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 ‎(1)新文化运动前期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的原因 ‎①儒家学说被历代儒学家不断发展,其基本内容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②袁世凯借尊孔复古复辟帝制,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对文化专制发起猛烈抨击,其焦点是批判三纲五常、反对封建文化,其根本目的是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特点 ‎①它与当时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了借以开拓前进的契机和力量。‎ ‎②在文化选择上,敢于勇敢地面向世界,在破旧和开放中锐意立新。‎ ‎③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使当时那场异常复杂的文化运动有了统一的走向。‎ ‎④抓住了要害,对当时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批判。‎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 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16·全国丙卷·28‎ 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维新思潮 ‎2016·全国丙卷·29‎ 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 洋务思潮 ‎2015·全国卷Ⅱ·29‎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由风行全国到遭禁毁 维新思潮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丙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材料核心信息是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对比中国与英日两国的命运而感慨,寄托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 ‎2.(2016·全国丙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材料关键信息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一些规定。“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禁止这些内容就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3.(2015·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 ‎【解析答案】 ‎ ‎1.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认识“诗界革命”的作用。“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C项。倡导民主革命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A项。推动白话文运动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在甲午战争以前,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已经出现,排除D项。]‎ ‎2.D [《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符合题意。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两项。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3.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思想解放彰显社会进步[学术前沿]‎ ‎[热点关注]‎ 每次重大社会变革都会有思想解放先行,或者说社会变革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如果没有思想解放或不解放思想,社会变革是不会成功和彻底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今天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做到解放思想、怎样实现思想解放?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运用点拨]‎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向世界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和维新变法为标志,不断探索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 ‎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动后期,‎ 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针对训练]‎ ‎1.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 [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 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 ‎2.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材料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指出是哪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每个阶段起始时期的核心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人在第二、第三阶段的“觉悟”最终对中国政治面貌所起的革命性变化。‎ ‎【解析】 本题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应从材料中找出国人“觉悟”的三个阶段,再回答每个阶段的起始时期的核心主张。第(2)问应概括指出国人在第二、第三阶段“觉悟”‎ 时中国政治面貌所起的革命性变化。‎ ‎【答案】 (1)学术觉悟(学器物):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技。‎ 政治觉悟(学制度):维新派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 伦理觉悟(学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 ‎(2)政治觉悟(学制度):结束君主专制,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伦理觉悟(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