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开学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和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C.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实施对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原族群受到了分封制的猛烈冲击,打破了原族群的隔绝状态,有利于各族群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故A项正确;B项的错误在于“彻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了分封制有利于各族群的交流,有利于原族群的发展,C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完成”,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A. 武王克商 B. 平王东迁 C. 诸侯争霸 D. 王室衰微 【答案】D 【解析】公元前771年,西北的民族犬戎攻破周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做霸主。这就出现了题干描述的现象:“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说明周天子地位的下降,王室衰微。 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 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A 【解析】我国奴隶社会盛行的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故A符合题意;B项是从经济的角度说的,故B不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并未实行分权政治,故C不符合题意;军功政治虽然在秦汉以后比重降低,但是并非是材料中说的这一转向的最主要的意义,故D不符合题意。 4.《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田蚧于武帝时为丞相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昕。”对此有学者认为:当时相权过大威胁君权。也有学者认为:皇帝不但不想削弱宰相权力,反倒亟力放手宰相行使权力。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认识角度的差异影响史论 B. 史料太过单一无法得出结论 C. 历史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的 D. 因受时代影响不能形成结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学者一是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出发,学者二是从发挥丞相的作用出发,二者通过不同的认识角度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故A项正确;论从史出,根据史料可以得出相应结论,排除B项;C项和D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5.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谱籍成为选官根据。唐太宗修《氏族志》则是“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以崇重当朝冠冕。材料表明唐代 A. 彻底打破了延续多年的门阀观念 B. 不再按照官职高低划分等级标准 C. 削弱士族力量,有利于加强皇权 D. 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的广泛流动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谱籍成为选官的根据”、“止取今日官爵高下做等级”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削弱了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中“彻底”一词过于绝对,不符合材料;B选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选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故选C。 6.宋代创“特奏名”制,凡省试或殿试落第者,积累到一定的举数和年龄可特许参加殿试,分等第赐出身或官衔。“自是士之潦倒不第者,皆觊觎一官,老死不止……英雄豪杰皆汩没消靡其中而不自觉,故乱不起于中国。”据此,推行“特奏名”制的目的是 A. 扩大统治基础 B. 体现科考公平 C. 提高官员素质 D. 维护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英雄豪杰皆汩没消靡其中而不自觉,故乱不起于中国”可以看出,这一做法可以笼络读书人,消弭反抗意识,维护宋朝的统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科举制本身相对公平,但材料中的做法削弱了科举制的公平,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能起到提高官员素质的作用,排除C项。 7.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A. 废丞相制度 B. 设立内阁 C. 实行票拟制 D. 设立军机处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可以看出,朱元璋认为皇帝应当亲理朝政,丞相权力太大不利于统治,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故答案为A项;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排除B项;明宣宗时期实行票拟制,排除C项;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 8.清朝初年,经过康、雍、乾三代的努力,最终通过设立军机处而消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掣肘,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的境界。如图是军机处的运作流程,由此可见军机处最初的只能充其量不过是 A. 执行皇帝决策的行政机构 B. 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的工具 C. 皇帝旨意的草拟传达机器 D. 皇帝意志的领受传递班底 【答案】B 【解析】军机处职能是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跪奏笔录,所以军机处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的工具,故选B;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不是行政机构,A错误;CD两项是B想皇帝独揽大权的工具的具体表现,排除。 9.《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 A. 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 B. 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 C. 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 D. 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认为中国从秦汉至清朝灭亡,始终没有摆脱王朝更迭的简单循环的怪圈,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建立其上的君主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阻碍作用,故D项正确;封建割据的根源是小农经济,故A项排除;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在思想与选官制度方面的体现,而并不是根源,故C项排除;B项是地理因素,不是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排除。 10.“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 B. 雅典民主政治的环境根源于智者学派的推动 C. 演说的功用在于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 D. 演说术的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来看,演讲在雅典公民民主生活中有重要意义,故演说术的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故答案为D项。A项雅典的民主只限于雅典的公民,而不是全邦居民,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是受它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公民的素质的影响,排除;C项演讲能影响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但不能说是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排除。 11.学者认为,古希腊民主政体是同时代的楷模,是后世民主的源泉,但它也是……最简陋、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这一观点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在于 A. 直接民主泛滥导致决策失误 B. 抽签选举无法保证执政者的素质 C 权力制约致使行政效率降低 D. 财产资格限制下层民众参与政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古希腊民主政体”“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在于直接民主泛滥导致决策失误。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提及效率和财产资格问题,排除CD。 12.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A. 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 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 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 D. 法律规范和调整人们的日常生活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债务人”“债权人”“死者”等可以得出材料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D符合题意,而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社会阶层,排除A;B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与题干中“民事诉讼”“ 由法庭处理”等内容不符;C中的“获取利益”与材料无关,故选D。 13.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A. 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 B.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 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 D. 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到罗马法 中关于抗辩的规定是为了保证对被告的公平,故 C 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表现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对贵族利益的维护,故 BD 项错误。 14.如下图所示是英国历史学家莫尔顿的《人民的英国史》的目录节选,这部著作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运用到英国历史的研究。关于英国革命,作者的观点应该是 A.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动因 B. 启蒙运动为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C. 法国大革命具有直接的激励作用 D. 农民是推动革命成功的主要力量 【答案】A 【解析】材料“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运用到英国历史的研究”“英国革命”“长期议会”“内战”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动因,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没有为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故B项排除;法国大革命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故C项排除;资产阶级是推动革命成功的主要力量,故D项排除。 15.美国各个州拥有的选举人票数同该州在国会拥有的参、众议员人数相等。根据规定,美国国会参议院由每个州选举出两名议员组成,而众议院议员人数则根据各州人口比例来确定。这一规定 A. 使中央有效地制衡了地方 B. 体现了州权平等的原则 C. 确保美国大小州局势稳定 D. 有利于美国的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参议院由每个州选举出两名议员组成”可以得出美国民主选举中适当照顾小州的利益;“众议院议员人数则根据各州人口比例来确定”又安抚了选举中人口众多的大州不满情绪。综上所述,美国在总统选举中体现了州权平等的原则,故答案选B项。A、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该规定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大小州的矛盾,不一定能够确保美国大小州局势稳定,故C项排除。 16.法国历史、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法国的贵族阶级迫切地保持着与其他阶级的割裂,但没过多久,他们迅速衰亡,……与之相反,贵族阶层最为不屑的资产阶级却日益富裕,他们的教养与日俱增,……高傲的贵族发现资产阶级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接着成为他们的敌人,最后成为他们的主人。”材料表明 A. 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地位发生了对换 B. 大革命导致贵族的地位日益衰落 C.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D. 资产阶级的财富和教养优于贵族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大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改变了当时的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力量不断的壮大的过程,未体现二者地位的对换,故A项错误。经济发展才是导致贵族地位衰落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教养与日俱增,并没有说明其优于贵族,故D项错误。所认选C。 17.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①五口通商②协定关税③割台湾给日本④设立外务部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道光年间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自我封闭、拒绝融入世界都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当之举,各国之间必须加强政治、经济的交流和交往。“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做法,我们不应对这些问题过多的阻碍,①②不符合题意,ABC排除;③④是涉及维护国家的主权问题,这是我们必须争取而不应该随意放弃的权力,D符合题意。故选D。 18.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图可知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 A. 改变了对华贸易逆差局面 B. 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 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 D. 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知识,排除。 19. 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 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 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 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 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答案】A 【解析】《资政新篇》最先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实行的条件,故C项错误;《资政新篇》脱离了农民阶级,并未获得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故D项错误。 20.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C.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 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既然“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那么可以排除A、D两项。材料的主旨是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引发了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本题选C。 21.“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西化程度更高的日本击溃了“中体西用”的清王朝,而这场战争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主要是英国对中国的战争,A选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主要是西方主要国家集体对中国作战,C选项排除;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高度团结,但是中国人民醒悟开始于甲午战争后, D选项排除。 22.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 阶级矛盾激化 B. 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 民族矛盾缓和 D. 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01年《辛丑条约》中的内容,表明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实质上体现了清政府角色的转变,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阶级矛盾的内容;B选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不是完全的殖民地,国家主权并非沦丧殆尽;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不是民族矛盾的缓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 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B. 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 C. 照搬西方政治体制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孱弱 【答案】D 【解析】材料并没有说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造成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关系,D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官僚集团的知识分子的精力主要用于研究儒家经典,自然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尽管强调19世纪中国发生了变化,但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B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建立美国式的共和制遭到了失败,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4.1912年,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辛亥革命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 A.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 C. 三权分立原则有效实施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后,“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个论断与辛亥革命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项。A项,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三权分立原则的确是中华民国初期所实行的,但只是B项的表现之一,排除;D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是辛亥革命是历史意义,但属于思想层面,而材料主要侧重政治体制层面,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7题为必考题,考生必须作答。第29—30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个题目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监察机构的实行独立建制,不附属于其他部门或机构,并与其他政府部门机构具有平行的地位。在职权上,御史不理庶政,专督各级官员,不受行政管辖,只对皇帝负责,独立行使监察权,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监察。但这种独立性,是基于皇帝控制之下的一定范围的独立,是一种相对的独立。这种监察体制有利于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干扰,排除同级或上级行政长官的介入,从而提高了监察效率。 ——摘编自张晋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与启示》 材料二 雅典还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每天更换,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雅典陪审法庭没有专设法官,任何判决都由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认可听证会”就是在公民大会上经常就国家重要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信任投票,不称职者,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公职人员即使在任满离职时,也要接受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的审查。 ——摘编自张慧《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雅典预防权力集中的措施。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古代东西方权力监督机制不同的原因。 【答案】(1)特点:独立建制;机构职责明确;监察官员直接接受皇帝控制。 (2)措施:轮流执政;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司法审判;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及投票评定。 (3)主要原因: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下一切机构都对皇帝负责,古代雅典民主制下国家机构对公民负责;古代中国广阔的地域需要通过各级监察来维护政治运转,古代雅典小国寡民下能够实行全体公民的监察体制。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历代监察机构的实行独立建制”可归纳出独立建制;根据材料“独立行使监察权,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监察”可归纳出机构职责明确;根据材料“但这种独立性,是基于皇帝控制之下的一定范围的独立,是一种相对的独立”可归纳出监察官员直接接受皇帝控制。 (2)措施:根据材料“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可归纳出轮流执政;根据材料“雅典陪审法庭没有专设法官,任何判决都由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可归纳出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司法审判;根据材料“在公民大会上经常就国家重要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信任投票,不称职者,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可归纳出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及投票评定。 (3)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古代东西方权力监督机制不同的原因可从政治体制及国情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中国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 荷兰政治思想家雨果•格劳秀斯(1583-1645)认为,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作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国际法的准则应该是正义和公理。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战争与和平法》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逐步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的先例。在欧洲确立了常驻代表机关制度。……18世纪,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单独的外交机构。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 ——摘编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 材料三 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我国古代外交体制相比,欧洲近代外交体制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 【答案】(1)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遵循国际法的准则;确立了常驻外国使节制度;设立专门的外交领导机构;外交规范化、法制化. (2)变化: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从被动到主动,逐步改变了外交态度;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中国国际环境. 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接受西方思想观念,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 【解析】 (1)不同:根据材料“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作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可归纳出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遵循国际法的准则;根据材料“……18世纪,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单独的外交机构”可归纳出确立了常驻外国使节制度;根据材料“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可归纳出外交规范化、法制化。 (2)变化:根据材料“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可归纳出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根据材料“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可归纳出从被动到主动,逐步改变了外交态度;根据材料“抗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可归纳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中国国际环境。 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的评价可从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当代学者亨廷顿曾提出一个公式来描述传统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发生政治紊乱的原因。公式如下: 政治不稳定=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从上述公式中提取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观点1: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缓解民众参政程度高而带来的政治不稳定性. 论证:一方面民众参政程度越高,而制度越不完善,越可能带来政治不稳定.如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由于专制或民主政治制度不能够接纳民众的参与程度,而受启蒙思想影响较深,法国人民参政意识很强,从而一次又一次的发动革命,主张建立更民主制度,要求参政议政,其影响是带来了社会秩序动荡.另一方面: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如美国《1787宪法》确立联邦制,法国《1875宪法》后共和制的确立,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综上: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维护政治稳定,保障民权的根本保证. 观点2:民众参政程度与政治不稳定成正比; 论证:极高的民众参政程度,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制度作保障,容易造成社会政治动荡. 如: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多次动荡,与民主制度不完善而民众参与程度较高有关.相对专制的社会制度下,民众参政程度虽然不高,但社会政治的稳定性较强. 如:德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尽管专制特点明显,但民众的民主意识相对较弱,参与的程度也不高,所以社会也相对稳定.综上可知,民众参与程度与政治不稳定成正比. 【解析】 这一题是个开放性观点论证题,但是前提是考生要准确解读题目所给的公式。这个公式想要表达的是政治稳定程度与参政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的程度之间的关系,即政治稳定程度与政治制度化的程度成反比,与参政程度成正比。考生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接下来就是选取自己认为合理和更好论证的角度,根据所学世界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去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就可以了。论证过程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其中,民众参与度较高的国家可以考虑英法美等国,参与度不高的可以考虑德、日等国。 以下2个题目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个题目作答,注意:写清所选题号;如2个题目均作答,以第一个题目给分。 28.材料 改革开放后,国家修订了《宪法》中国家荣誉制度的相关规定,陆续制定和修订了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等。2015年12月颁布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对国家荣誉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度体系、制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目前,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和政府奖励的种类有:军事类、经济类和科技类等。此外还有文艺类、教育、体育、文学、医学类等。2007年我国开始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经地方和各系统的推荐后,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候选人的主要事迹,然后按社会公众、万名公众代表和评选委员会投票支持率权重相加,得出每位候选人的总支持率,最后评选出获奖名单。 ——摘编自彭怀祖《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发展意义。 【答案】(1)注重立法;种类多,领域全面;构建起较完整的体系;评选程序公开、公正、民主。 (2)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陆续制定和修订了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来看,我国注重立法保护荣誉制度建设;依据材料“对国家荣誉制度基本原则、制度体系、制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来看,我国构建起了较完整的体系;依据材料“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体育、文学、医学类等”来看,我国荣誉制度种类多,领域全面;依据材料“经地方和各系统的推荐后,……得出每位候选人的总支持率”来看,我国荣誉评选程序公开、公正、民主。 (2)评选荣誉,树立道德模范等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而评选程序的公开、公正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29.材料 1865年,中亚的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阿古柏勾结英国和俄国,妄图分裂中国领土。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东南沿海出现危机,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应加强海防力量,其主张得到相当多的支持者。但也有一些“塞防论”者反对。左宗棠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可偏废。1875年清廷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方针,经充分准备,于1876年4月在肃州(今酒泉)誓师,率军进疆,不久收复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在西征军的打击下,阿古柏走投无路,服毒自杀。1878年1月.2日,和田克复,清军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 【答案】(1)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出现危机;朝廷内部出现“塞防”与“海防”之争;清政府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2)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粉粹了俄、英两国分裂新疆的图谋;显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决心和力量;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新疆的发展;为后来新疆建省奠定了基础。 【解析】 (1)依据材料“中亚的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阿古柏勾结英国和俄国,妄图分裂中国领土”来看,当时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出现了危机;依据材料“李鸿章认为……应加强海防力量,其主张得到相当多的支持者。但也有一些塞防论者反对”来看,当时朝廷内部出现了“塞防”与“海防”之争;依据材料“清廷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来看,清政府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2)依据材料“收复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清军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来看,左宗棠的行为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打击了列强的阴谋,显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决心和力量,而且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新疆的发展,为后来新疆建省奠定了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