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十三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沧桑巨变课件(60张)
第十三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沧桑巨变 总纲目录 考点一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考点二 祖国的统一大业 考点三 新时期外资政策的调整与对外开放 考点四 新时期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1978年以来),是中国改革开放时 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 一国两制 ”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文化 以 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链接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各个领域共同发展,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为文化建设、外交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物质保证,与此同时,政治民主进程也进入了新阶段。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一、政治上:民主法制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成就 1.民主与法制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 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 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3)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 社会主 义 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 ①香港、澳门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 一步。 ②两岸关系发展:打破两岸隔绝状态;1992年,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 一个中 国 原则”的重要共识;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 3.新时期的外交 (1)政策:奉行不结盟、对外开放政策。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活动 ①开展以 联合国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二、经济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 工作中心转移,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 家庭承包经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 增强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 (2)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深圳等经济特区→天津、上海等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等沿海 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开发、开放→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2)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 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思想科教文化上:思想理论成果与科技、教育、文化的迅猛发展 1.邓小平理论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 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 (4)1992 年 ,“ 南方谈话 ”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5)1992 年 , 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 全党。 (6)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科学发展观 (1)2002年,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提出;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上,科 学发展观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2012年,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2)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创立了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 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 课题。 5.科教文艺 (1)科技: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新时期,中国的计算机、生物技术取得了重 大突破。 (2)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普及九年制 义务教育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3)文艺:恢复“双百”方针,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重现生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 象。 考点一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1.(2019课标Ⅱ,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 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 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A 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以1979—1981年农村的经济政策为背景材料,考查史 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关注社会生 产、生活的发展,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题干中“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牧”“举办社队企 业”,表明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项正确;发展私营企 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退耕还林还牧”“举办社队企业”不符, B、C两项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 时间不符,D项错误。 2.(2018课标Ⅲ,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1982年与1988年相比,乡镇企业中从事农业的企业 数量有所减少,而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商、饮、服务业的企业 数量大幅增加,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故选A项。材 料无法体现城乡一体化情况,城乡一体化至今尚未实现,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乡镇企业,无法体现 工业结构的合理与否,排除D项。 3.(2017课标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 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 主旨是 ( C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根据题中的 时间信息“199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入一个关键 时期,该报告中认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其实质是主张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故选C项。 4.(2016课标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 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 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 A 与1975年相比,1980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和甜菜的产量 大幅提高,这与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 应选A项。此时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排除B项;1980年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C项;D项发生在1985年,可排除。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 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 (1)表现: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 的计划经济体制。 (2)特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 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3)史实: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 (1)表现:由单一的公有制为绝对主体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 存;由单一的指令计划到逐渐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2)特点:由计划向市场过渡的经济体制。 (3)史实: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 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20世纪90年代以来 (1)表现: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 “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 (2)特点: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 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加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优化政策职能。 (3)史实: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十五大;等。 1.(2019广东广州测试一)1978年底,全国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 国营河鲜货栈在广州芳村开业。这意味着国家 ( B ) A.揭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B.探索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 C.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批准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1978年底我国在广州芳村设立了“全国第一个” “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可知我国已经开始了价格管 理体制的探索改革,故选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揭开了农业经济 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A项;允许自由贸易、自由议价不涉及经济成分问题,排 除C项;1984年,中央批准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排除D项。 2.(2019湖南株洲检测一)1978年至1994年间,在我国农村的人均纯收入结构 中,农业收入占比由84.93%下降到63.1%,而非农产业收入由7.92%提高到30. 7%。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D ) A.城市经济改革取得成效 B.土地产权关系得到调整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乡镇企业激活农村经济 答案 D 改革首先是在农村开始的,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变农民 收入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农村的改革,不是城市的 经济改革,排除A项;在农村进行改革过程中,土地的产权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排除B项;在21世纪初,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C项。 考点二 祖国的统一大业 1.(2019北京文综,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 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 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 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B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 B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 力。试题以中国政府对香港、澳门问题的认识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 家国情怀素养,旨在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 同感。 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政府认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 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最终联合国采纳了中 国的立场。该举措可以防止将香港、澳门问题复杂化,使中国政府掌握了解 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 策,故A项排除;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故C项与史实及材料均不符,排除;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排除D项。 2.“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 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D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 D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与运用 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时间信息判断历史 事件。根据“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这一时间和“消除了最后 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的关键信息可知指的是澳门回归 这一历史事件,这显示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其根本保证是中国综合国力的 增强,故D项正确。A项属于政策保障;B项指的是台湾问题,不符合题意;C项 并非根本保证。 多角度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从前提上看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 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从实行的制度上看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 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 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从行政区域管理角度看实行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 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 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从实行的方式看是通过和平谈判: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 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特别补充 对于台湾问题的两点认识 (1)台湾问题不能等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 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属于外交问题。 (2)台湾问题也不能和德国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相提并论:东西德、韩国和朝 鲜问题是由国际因素造成的,属于二战遗留问题。 1.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 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 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B ) A.实现直接“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经济合作 D.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 B 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为2016年,2008年两岸已经基本实现直接 “三通”,故A项错误;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坚 持“一个中国”原则,故B项正确;加强经济合作只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方式,故 C项错误;“一国两制”构想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基本思想,而不是“两 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故D项错误。 2.邓小平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 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 …… 那个时 候,北京过问不过问? …… 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 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 B ) A.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B.设定香港自治底线 C.肯定“港人治港”方针 D.消除香港分裂势力 答案 B “一国两制”的内涵很明确,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与题 意不符;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认为中央对香港有所管、有所不管,为防止香港 出现混乱,中央要适度进行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中肯定了“港人治港”的方 针,但这并不是材料重点说明的,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消除香港分裂势力 的信息,故D项错误。 考点三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对外开放 1.(2016天津文综,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 …… 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 …… 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多国部队可以对 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弃权票,说明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 预解决争端,故选A项。“投弃权票”表明中国政府并非反对联合国安理会 决议,故B项错误;材料中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是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大国 一致原则执行的,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联合国大会的职责,故D项错误。 2.(2018课标Ⅲ,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 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 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 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 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 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 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 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 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答案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 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一、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及格局特点 1.原则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3)平等互利原则。 2.格局特点 (1)“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 家开放。全方位中有重点,对所有的国家开放,但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 (2)“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就是不仅涉及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 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二、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 1.(2019河北衡水大联考)学者费正清认为,中苏关系的起步是靠共产主义意 识形态搭建的,源于20世纪派往莫斯科学习的留学生,虽然新中国跟苏联共产 党人联系紧密,但却不一定成为真正的朋友,因为中共领导人始终不会忘记斯 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曾给他们错误的劝告。该学者重在强调 ( B ) A.冷战促成中苏两国友好 B.中苏关系的历史基础不稳固 C.国家利益影响中苏关系 D.中美关系的改善具有必然性 答案 B 由所学知识和材料“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搭建的”“但却不一 定成为真正的朋友,因为中共领导人始终不会忘记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曾 给他们错误的劝告”可知,该学者重在强调中苏关系的历史基础不稳固,故B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中苏关系的历史基础比较脆弱,而不是强调中苏两国 的友好关系,也不是强调国家利益是影响中苏关系的主要因素,排除A、C两 项。材料主要反映中苏关系,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排除D项。 2.(2019广东深圳高级中学适应性考试)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 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 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 不一样了 …… ”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 A )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环太平洋经济圈迅速崛起 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答案 A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90年底,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其 开放的背景是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 误,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不是浦东开发的背景;C选项错误,中共十四大召 开于1992年,不是浦东开发的背景;D选项错误,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不是浦东开发的背景。 3.(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 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 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21世纪)初经济全 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 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这里的第三个历史 节奏指的是 ( A ) A.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 C.实现了国共两党的主要领导人60年来的首次会谈 D.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答案 A 三个节奏分别指的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 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以及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A项正确。 考点四 新时期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 1.(2017课标Ⅱ,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 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 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C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 C 本题以中国高校发展的相关数据作为背景材料,考查现代中国的 教育这一主干知识点,同时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本题中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也迅速发 展。这就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所需的人才,从而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 此分析C项正确。21世纪,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尚有缺口,尚未得到完全解 决,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及“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因此并未体现高等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故B项错误。直到今天,我国尚未实现高等教育的普 及,故D项错误。 2.(2018江苏单科,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 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 …… 这样,就 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 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B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 B 根据题干时间信息“改革开放以来”,迁移所学可知,2003年10月, “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 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B项符合题意。1970年,我国首颗人 造卫星发射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 杂交水稻新品种,因此A、C、D三项均属于改革开放前取得的科技成果,故 排除。 当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 义的本质,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 “私”的问题。 1.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 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 对真善美的渴望。这一变化 ( D ) 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答案 D 材料中“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 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D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 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此时传统道德还占据统治地位,故B项 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并没有涉及新技术 问题,C项错误。 2.(2019黑龙江哈六中二模)1978年,我国高等院校恢复了原有的职称制度。 至1981年,全国高校超过13万名教师提升和明确了职称。其中,提升教授2 40 0多名,副教授20 700多名,讲师116 100多名。这一变化 ( D ) A.体现了改革开放后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B.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核心标志 C.标志着教育界“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 D.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答案 D 高等院校恢复职称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从而 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因此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的需要,故D项正确。恢复职称制度并不能直接体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故A项错误。恢复职称制度并不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核心标 志,故B项错误。这一变化不能说明教育界“拨乱反正”工作完成,故C项错 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