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8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案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着重考查“师夷长技”思想(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姚莹的贡献)和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贡献)。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概况、主要内容和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重点考查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问题与主义”之争。 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及演变的规律均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这也是大家备考复习的方向。 (1)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运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思想解放尤为重要,它能为政治运动提供思想和理论武器,推动政治运动良性发展。 (2)维新思想是本专题中的重要知识点,复习时应结合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思想主张,理解维新思想的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同时,注意识记基本事实,理清维新思想两个阶段的背景、主张、代表人物等。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着重考查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意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意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重点考查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主要著作(文章)、主要理论及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突出考查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特点。 (4)概述“三个代表”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如民权、民生主义的内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内涵、毛泽东思想的特征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如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条件、革命思想的传播在近代民主革命中的影响、20世纪初留学生接受革命思想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对毛泽东思想特点的规律性认识 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强调考查“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及评价。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如中国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联系、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关系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表现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如、创设漫画情境,考查民主思想、引入邓小平语录,考查市场经济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01.(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学习器物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近代中国东西方交流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末科举考试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时“西用”已经被统治者认可,因此,材料是在强调“中体”,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就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清末科举特科考试的论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解,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契合了“西学东源”和“中体西用”的历史学术热点问题。材料给出的论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西学东源”,该理论来源于传统的“中国”观念,华夏文化中心观念预设了华夏文明优越于任何异域文明,因而在处理来自西方的学术上严防“以夷变夏”,维护华夏文化的独尊地位。“西学东源”给予西学以合法的地位,从而为“中体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考点二:新文化运动 01.(2017.4·浙江高考·10)《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答案】B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理解“自己充分发展”的含义,即自主发展,完善自我。学生容易错选AB选项,原因在于AB都符合所学知识,学生最熟悉,而没有结合材料信息。 02.(2017·北京高考·37)(38分)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 ——《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14分) 【答案】(3)(略) 【考点】(3)对“孝”的理解 考点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掉A。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 即可知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工农武装割据不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外合作,不符合材料,CD错误。 【考点定位】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统一战线;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革命道路的探索。 【名师点睛】注意比较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实现的;都采取国共合作的形式;都适应历史发展,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都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破坏而告终。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前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具体内容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党在民族矛盾上升时的协调行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受法律保护,有更大的独立性;影响不同——革命统一战线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并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使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02.(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9)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时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曲折发展的十年;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中共的建国后的经济建设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因此在备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学习和解题方法。 03.(2017.4·浙江高考·11) 20世纪使革命的世纪,一场故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曾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这场革命运动的“旗帜”是( ) A.“民主共和” B.“革命统一战线” C.“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D.“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C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04.(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答案】(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解析】(2)中法两国在近代都追求民主与平等。 中国的不同之处在材料二中很明显的表现为对反侵略、求独立的强调,而材料一法国的民族主义则强调反专制、求平等。 两者不同之处的起因必然与国家的具体社会情况有关,中国近代之所以产生反侵略、求独立的民族主义,原因就是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局面,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法国则主要是资产阶级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政治权利。 05.(2017·海南高考·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8分)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2)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对国民党而言,材料中毛泽东指出“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共产党而言,当时看,毛泽东还提出“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 进一步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扩大中共的政治影响;长远看,材料中毛泽东提出“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答案】(1)背景: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7分) (2)评析: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8分) 考点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01.(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苏北三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 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D. 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答案】A 02.(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1978年12月,邓小平指出:“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些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这说明在立法问题上,邓小平 A. 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B. 倡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C. 注重地方与中央、点与面结合 D. 强调循序渐进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邓小平对立法工作的指示上来看,他认为立法在当时主要体现的是“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这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特别说明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突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03.(湖南省衡阳市十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冲刺预测文综历史试题)“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说明 A. 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变革认识深刻 B. 中国科技发展速度要求思想革命 C. 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D. 科教兴国战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答案】D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地主阶级的思想主张 【归纳总结】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1、背景:(1)天朝上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 (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 (3)中国跟世界联系加大 (4)先进中国人积极寻找抵御外来侵略和强国富兵之路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之路 4、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的道路 5、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6、评价: (1)积极:开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使开眼看世界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2)消极:仅仅局限在个人行为的学习,带有政治指向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不多。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思想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站周,面对内忧外患 (2)清政府内部洋务派主张改变现状 2、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结果:洋务派胜利,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兴起一场“师夷长技一自强”的洋务运动 4、评价: (1)积极: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消极: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层面 【方法技巧】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体用之争 1、争论关键:(1)洋务派:采用西学 (2)顽固派:排斥西学 2、共同点:都主张中学为体,维护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 (二)历史概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三)多种史学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典题探究】 01.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答案】B 【解析】“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错误。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02.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 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并未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说明关注社会现实,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不是追求人才的多元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科举考试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故D项错误。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03.魏源曾在著作中描述某国政治制度:“公举一人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 ) A.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B.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 C.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D.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答案】B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考点二、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 【归纳总结】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对帝国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改良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 1、早期维新派 (1)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早期新派。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思想主张: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 (4)影响: ①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更没有未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派 (1)背景: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重; ②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阶级力量壮大; ③先进人士进一步觉醒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 A.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B.主张:借用孔子权威来传播西学,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C.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懒惰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减轻变法的阻力) ②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③谭嗣同:以自同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度、纲常礼教 ④严复: A.主张: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变法”的必要性。 B.特点: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即三民主义)(发对帝国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等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实践:辛亥革命 5、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6、后续: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1913年) 护国运动(1915——1916年) 护法运动(1917-1918年) 1、旧三民主义 (1)背景: ①19世纪世纪末,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④孙中山上书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无可救药。 (2)提出:1905年同盟会纲领:《民报》发刊词进一步阐述 (3)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③“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3)作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三)资产阶级激进派(1915年)——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 1、背景 (1)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3)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5)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5、主要阵地《新青年》 6、主要内容:核心是民主和科学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7、性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8、影响 (1)积极方面: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是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民主、科学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方法技巧】 (一)中国近代前期的新思想 思想 时间 代表 阶级 主张 总结 开眼看世界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林则徐 魏源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器物层次 洋务思想 1861~1894年 曾国藩 李鸿章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思想 19世纪末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资产阶级维新派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学习制度层次 新文化运动 1915-1921 陈独秀 胡适 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学习思想文化 (二)近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三)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 (1)特点: ①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2)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④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用儒家外衣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致。 (四)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类别 早期维新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 区别 (1)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 (1)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行动 (2)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联系 (1)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 (3)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4)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五)易混易错 (1)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根本对立。 错误。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共同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2)康有为尊孔,陈独秀则“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 正确。康有为借用孔子权威来宣传变法,陈独秀通过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来宣 传“民主、科学”,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3)陈独秀、李大钊都是无产阶级的代表,因此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错误。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来讲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在 新文化运动前期都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 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他们才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无产阶级的代表。 (4)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正确。新文化运动只是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5)正确认识康有为与陈独秀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反孔,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反映了中国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都借助孔子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6)新旧三民主义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没有明确反帝。 正确。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一律平等。这是新旧三民主义最主要的不同点。 (7)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正确。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民族革命);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社会革命)。 (8)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是完全一致的。 错误。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革命目标上基本相同,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中国共产党除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外,还有最高纲领,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新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内容。 (六)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方面争论: (1)观念之争(是否学):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 (2)内容之争(学什么):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政体之争(学哪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 (4)模式之争(向谁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英、日;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美、法;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俄国。 (七)新文化运动的“新” 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思想 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新成果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八)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词 民主(德先生)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民主思想 科学(赛先生) 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新道德 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公民道德 旧道德 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臣民道德) 新文学 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旧文学 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 (九)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中体西用”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 “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十)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 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例外) 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仿效立宪到主张共和。 (4)继承性 前后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5)与阶级特征有关 探索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相关,在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期间的救国方案以反侵略为主要内容,如地主阶级抵抗派、义和团的救国方案等。 (6)探索具有曲折性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的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 【典题探究】 01.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自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 ) A.实行地方自治 B.反对仅学西方技术 C.重视发展海防 D.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答案】B 【考点】早期维新思想 02.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历史政治、时务、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该规定说明( ) A.大清王朝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B.经世致用思想在清末时出现 C.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 D.洋务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 【答案】C 【解析】材料“百日维新”清政府的改革措施,表明大清王朝一定程度也在适应时代需要,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后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在文教方面体现出除旧布新的特点,故C项正确;该规定是维新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故D项错误。 【考点】维新思想 03.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 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得严复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不涉及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得严复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但在材料中不涉及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故C项错误;严复主张改革,不涉及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故D项错误。 【考点】维新思想 04. 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材料中的“中国当代观念”( ) A.倍受当时的政府的推崇 B.成为当时多数中国人的共同观念 C.1915年的当代观念主体是资产阶级 D.1919年以后当代观念完全走别国道路 【答案】C 【考点】新文化运动 05.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科学的态度,不是全面学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西方的科学的认识“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说明当时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反思,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以科学方法对待西方科学,不是批判的态度,故D项错误。 【考点】新文化运动 考点三、无产阶级的思想主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归纳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介绍 (1)梁启超: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了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2)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 (3)无政府主义者: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1)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 (1)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 (2)失败原因:实践陷入困境和意见不合。 (3)影响: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2.问题与主义之争 (1)争论双方代表:李大钊和胡适。 (2)围绕问题: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 (3)影响: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得到进一步扩大。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 (1)创办刊物: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把《新青年》改为公开理论刊物,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传。 (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3.影响 (1)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方法技巧】 (一)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不同 类别 五四运动前 五四运动后 性质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指导 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主流 提倡民主、科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 阵营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反封建阵营 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展开论战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从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后,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成立社团及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接近工人,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五四运动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宣传和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但内容极其庞杂,有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以其无限的生命力被更多的青年所接受。 【典题探究】 0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答案】C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02.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国人对学习西方的深刻反思 B.巴黎和会一度给国人获得世界强国地位的希望 C.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抗争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答案】A 【解析】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国人对学习西方的深刻反思,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使得国人开始由向西方学习到转而“以俄为师”,关注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故A项正确;B项不能解释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迅速流行,故B项错误;“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不能据此推断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不能解释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迅速流行,故D项错误。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03.五四运动后期,李大钊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材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B.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实用性 D.李大钊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步 【答案】C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点四、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一)思想渊源 (1)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民主革命思想。 (2)孙中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丰富了民生主义思想。 (3)孙中山信奉进化论,欣赏美国“单税社会主义”,盛赞马克思的《资本论》。 (二)基本内容 1、旧三民主义 (1)背景: ①19世纪世纪末,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④孙中山上书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无可救药。 (2)提出:1905年同盟会纲领:《民报》发刊词进一步阐述 (3)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③“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3)作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2、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屡次失败;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②“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3)作用: 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②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③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3.历史地位 (1)三民主义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和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 (2)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 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方法技巧】 (一)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可归纳为三个“三”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民族主义即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 新三民主义:民族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为平民所有,建立各阶级联盟;民生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二)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项目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 相同: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民权主义 相同: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赋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 相同:主张平均地权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实践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四)从不同史观评价三民主义: 全球史观:从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来看,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思想的影响。 现代化史观: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是种自由、民主思想。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文明史观: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体现了文明的进步。 (五)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比较 同: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对当时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异: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典题探究】 01. 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他主张( ) A.解决民生问题 B.废除封建剥削 C.实行土地国有 D.践行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可知孙中山关注民生问题,属于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孙中山意在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和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材料不涉及封建剥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平均地权”,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不涉及土地国有,故C项错误;孙中山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主张践行社会主义的是中共,故D项错误。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02.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答案】D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0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下列对“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与国民革命没有关系 B.是抗日战争的产物 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理解 D.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 【答案】C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考点五、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归纳总结】 1、背景: (1)社会基础: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矛盾尖锐,革命与探索救国的道路仍然是时代主题 (2)思想基础: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星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3)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山历史舞台。 (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开展革命斗争 2、发展过程 (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发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成熟完善(抗日战争时期) ①标志: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②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继续发展(抗战胜利以后)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创造性地提出赎买政策; 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①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②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③“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④中国革命分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②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 ③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3)其它方面的理论 ①各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 ②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 ③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④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 4、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深远影响: (1)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 (2)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3)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4)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方法技巧】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可归纳为“二、三、四” 两大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大内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四个阶段:酝酿——国民革命时期;形成——井冈山时期;成熟——延安时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错误三者之间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人集体的智慧结晶,毛泽东做出了巨大贡献 2、毛泽东个人的某些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属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三)易混易错 (1)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错误。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 (2)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当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一国情认识不足,导致“左”倾错误泛滥,走了很多弯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正确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四)正确理解毛泽东等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含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指在中共领导下,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 在农村积蓄力量、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2)意义:这条道路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现结合的创举。 (五)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 (1)走西方人的路。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也行不通。 (2)走俄国人的路。1918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来夺取政权。为此,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城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从高潮走向低潮。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也失败了。事实证明,俄国的“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3)走自己的路。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典题探究】 01.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 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答案】A 【考点】毛泽东思想 02.图 8是毛泽东某部著作的目录内容(部分), 对该著作解读正确的是( ) A.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 B.突破“城市中心论”革命模式 C.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答案】A 【解析】著作的目录内容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推断这部著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故A项正确;著作目录没有涉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B项错误;著作目录没有涉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故C项错误;著作目录没有涉及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故D项错误。 【考点】毛泽东思想 03.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特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C 【考点】毛泽东思想 考点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归纳总结】 (一)邓小平理论 1、背景 (1)社会基础: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2、发展过程 (1)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十三大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3)发展深化 ①1992年初“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 ②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4)正式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③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⑤“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⑥发展战略:分“三步走” ⑦关于计划与市场: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外交思想 ①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 (3)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4)科学教育 ①关于教育发展: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关于科技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作用 ①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 ②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背景 (1)国际形势: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改革开放多年,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新党员增加,干产队伍新老交替;新形势下需要回答许多新的理论问题 2、创立过程 (1)2001年,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2002年,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3 、基本内容: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性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6、地位:立党治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7、作用: (1)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2)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科学发展观(了解) 1、提出: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民的全面发展。 3、目的: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5、核心:以人为本 6、要求:全面(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对内对外),可持续(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 7、意义: (1)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和总结。 (3)将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发展,健康发展。 【方法技巧】 (一)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并不是否定了毛泽东思想,而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主要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二)中共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中心城市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屡遭挫折。 “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由城市转入农村,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新中国成立后 “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照搬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共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当时除了苏联之外别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由于统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长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缺乏民主、监督,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高瞻远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成就,20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这一战略目标。 (3)认识: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既要借鉴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三者一脉相承,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 2、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3、都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4、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结晶 【典题探究】 01.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C 【考点】邓小平理论 02. 2017年是邓小平逝世20周年。他在南巡谈话中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邓小平的这番讲话主要反映的是( ) A.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尝试,故A项正确;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在沿海经济特区进行试验,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经济建设的防“左”和反“右”的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邓小平理论 03.下图四是邓小平在某一时期的活动轨迹。他在这一时期( ) A.提出要建立经济特区 B.论述了“一国两制”构想 C.指出要“团结一致向前看” D.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为邓小平1992年南巡,1980年提出建立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20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故B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团结一致向前看”,故C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巡,系统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故D项正确。 【考点】邓小平理论 04. “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他只想让人们记住他是一个凡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材料中“他” (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是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核心 C.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C 【考点】邓小平理论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01.张之洞在1898年4月完成的《劝学篇》中主张“中体西用”,日本人福泽谕吉在1880年成书的《劝学篇》中提倡“文明开化”。这两个《劝学篇》的相似之处是( ) A.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 B.为本国维新运动提供指导思想 C.以维护传统为目标,劝勉学问为宗旨 D.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产物 【答案】D 【解析】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而日本则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故A项错误;我国的“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实行,不是维新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日本的《劝学篇》主张“文明开化”可见不是以维护传统为目标,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文明开化”主张学习西方,所以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故D项正确。 【考点】中体西用思想 02.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 “天朝上国”思想 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A 【考点】中体西用思想 03. “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这说明王韬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习制度,改革强国 C.武装暴力,革命救国 D.实业救国,商战富国 【答案】B 【考点】早期维新思想 04.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 ) A.重拾“中体西用”思想 B.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 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 D.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 【答案】D 【解析】严复在材料中并没有对“西用”的提及,故A项错误;很明显,严复是在弘扬而非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学习西方的倡导,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可知,严复认为中华之国性民质源远流长,并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西方,故D项正确。 【考点】维新思想 05.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答案】D 【解析】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符合时代要求,故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是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这是国人向西方学习民主制度的需要,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在于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B项错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现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近代之所以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是由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故D项正确。 【考点】维新思想 06.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对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有指导意义 【答案】D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07.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答案】D 【解析】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主张很显然并不是单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矫正,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以传统儒家思想为行动指南,故A项错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而非博爱思想,故B项错误;“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不难看出,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向往与追求,故D项正确。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08.下列著作均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所创作,序号4空格内应填入的是( ) 序号 书名 1 《<共产党人>发刊词》 2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 《新民主主义论》 4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B 【考点】毛泽东思想 09.毛泽东指出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在此,毛泽东强调了( ) A.认识国情的困难性 B.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C.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D.教条主义的危害性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体现不出认识国情的困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创新精神,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国是中国人自身的认识,而不是外界对中国的认识,故体现的是独立自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教条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 【考点】毛泽东思想 10. 1992年,邓小平南下视察,途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刻阐发。这一系列阐发( ) A.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 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 D.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答案】A 【解析】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问题,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故A项正确;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十四大,故B项错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是十五大,故C项错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邓小平南方讲话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邓小平理论 11.1992年,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木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这一讲话( ) A.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础 B.指明了五年规划的主要任务 C.奠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D.指明了全面实现小康的攻坚任务 【答案】C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邓小平理论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在太学中以五经为教学内容,为了给纲常名教寻找依据,将鲁国编年史《春秋》作为五经之一,学生通过读经获得有关历史知识。史书成为历代太学、国子学学生的必读教材。 唐代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五代以后,书院出现,《史记》、《汉书》、《后汉书》列为书院学生的必学课程。宋代朱熹将《通鉴纲目》列为学生必读之书。当时,科举考试“每至命题考试…… 参以正史。”明清两代,二十一史、《通鉴》等史籍是学生必读教材。隋唐以来,出现了蒙学(儿童启蒙之学)读物,其中将简单的历史常识、古人道德气节的史实编撰成通俗易懂的韵语,便于儿童诵读记忆。 ——摘编自《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 材料二 类别 名称 出版简况 传统教材 《纲鉴易知录》 1711年成书 《御批通鉴辑览》 1768年成书 传教士编译教材 《外国史略》《美理哥合省图志略》 19世纪30年代在海外用汉字印刷,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 《万国通鉴》 1882年,上海美华书馆印刷 清朝官方编译教材 《俄国史略》《各国史略》 19世纪70年代,京师同文馆刊印 《法国新志》《俄国新志》 《万国史》《欧罗巴史》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组织刊印,1898~1901年出版 国人编写教材 《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 《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 1904~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学堂中国历史教科书》 1908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 ——摘编自《晚清历史教科书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历史教育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古代历史教育的作用。(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历史教材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历史原因。(12分) 【答案】(1)特点:历史教育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成为学习儒家经书的组成部分;历史教育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必学课程);以我国古代史书为教材;与科举考试相联系;与蒙学读物相结合,历史教育呈现通俗化的特点。(10分) 作用:与儒家学说相互推动,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历史知识的传播,形成重史传统;有利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养成。(3分) (2)趋势:传统教材与新编教材并行;编写、出版者和教材来源日益多元化;外国历史在史学教育中的地位提高;出现了正规、专业的中外历史教材,历史教育日益走向近代化。(6分) 原因:国门逐渐开放,西方文化传入;在西学东渐和国内近代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人极力认识世界和自我,民族意识逐渐增强;近代文化教育、近代出版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历史教育的发展。(6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在太学中以五经为教学内容”可知,古代历史教育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并且成为学习儒家经书的组成部分;根据材料一“史书成为历代太学、国子学学生的必读教材”可知,历史教育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一“唐代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五代以后,书院出现,《史记》、《汉书》、《后汉书》列为书院学生的必学课程”可知,古代史书是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与教授内容;根据材料一“唐代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可知,古代中国的历史教育与科举考试紧密相连;根据材料一“隋唐以来,出现了蒙学(儿童启蒙之学)读物,其中将简单的历史常识、古人道德气节的史实编撰成通俗易懂的韵语,便于儿童诵读记忆”可知,古代的历史教育与蒙学读物相结合并呈现出通俗化的特点;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历史教育作为儒家学习的一部分,有利于儒家正统思想地位的进一步巩固;注重历史知识的教授,必然能够有力地促进历史知识的传播和重史传统的形成;而“将简单的历史常识、古人道德气节的史实编撰成通俗易懂的韵语”又有利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养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育发展主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