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通史版:阶段七课时4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作业)
课时4 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三市模拟)1897年,山西举人刘大鹏得知省城都会的士子读的多是“时务书”,遂指定了一批书目:“御纂七经共十六套,御批通鉴辑览两大套,皇朝经世文编四套,皇朝经世文续编二套,康熙字典一部”,托人从京城买回,用心钻研时务。这一现象说明( ) A.维新变法思想影响遍达全国 B.社会精英积极投身救亡运动 C.思想变革中区域发展不平衡 D.科举制度废除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 据材料“省城都会的士子读的多是‘时务书’”和“皇朝经世文续编二套,康熙字典一部……”得出山西乡下的刘大鹏对于时务理解的偏差,可知思想变革中区域发展不平衡,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9·山东德州模拟)1905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 ) A.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B.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 C.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 D.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 解析 “国势危急”“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表明,陈独秀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故C正确。 答案 C 3.(2019·河北保定模拟) 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表明他们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愿意彻底放弃传统儒家思想的矛盾心态,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9·宁夏银川一中模拟)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解析 据题干“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可得出国家有实力才能立足,从而激发人们救国救民的意识,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9·山东烟台模拟)严复不再使用陈旧的“体用”“道器”观念评判中西文化的优劣,而是对中西社会文化作了多方面的比较,特别指出中国人“好古”,西方人重“日进无疆”。据此可知,严复的思想进步( ) A.奠定了革命思想的根基 B.借鉴了西方科技成果 C.促进了中西民主的结合 D.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人‘好古’,西方人重‘日进无疆’” 可知,严复主张借鉴西方的科技,故选B。 答案 B 6.(2018·四川“联测促改”活动)孙中山在1905年要求第二国际执行局接纳其党时强调:“采用机器生产,但防止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况”,“使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由此可见,他( ) A.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 B.试图努力将同盟会改造为社会主义政党 C.认为实现民生主义必先废除资产阶级剥削 D.认为实现民生主义比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 解析 据材料“采用机器生产,但防止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况”,“使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得出孙中山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故A项正确;同盟会是资产阶级政党,故B项错误;孙中山反对资产阶级剥削,但材料中无法体现孙中山要废除资产阶级剥削,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9·江西九江模拟)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解析 从辛亥革命开始时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府赶走满族统治者,到革命后的民族统一,可见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故A项正确。 答案 A 8.(2019·河北邯郸模拟)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 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B.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 解析 由材料“革命阻力……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可知革命的阻力在于民众思想觉悟水平,说明陈独秀认识到提高国民觉悟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答案 C 9.(2018·山东德州期末)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写道:“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以下属于“这场思想变革”的现象是( ) A.“打倒孔家店” B.允许“民间自立公司” C.兴民权,设议院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解析 据材料“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可知这场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是这一运动的口号,故A项正确。 答案 A 10.(2016·4月浙江选考,1)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 A.推广民间俚语 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 D.抵制白话文运动 解析 该学者认为如果废弃文言文则“引车卖浆”“稗贩”等均可“教授”,混淆等级差别,实质是抵制白话文。故选D项。 答案 D 11.(2018·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质测)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 ) 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解析 据材料“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可知树立科学思维方法,故C项正确;A、B、D不合题意,排除。 答案 C 12.(2017·11月浙江选考,10)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解析 从材料中,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几乎没什么说得上研究”到“北京大学杂志一出,研究学术的人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有志于上进”可看出,新文化运动改变了研究风气,注重科学研究。D项与题意相反,而题干中并未提到文学革命及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排除A、C。故答案为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16·江苏单科,22)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 “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儒家学说中包含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以及材料二中“不承认任何传统权威和因袭的教条”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从内外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属于小论文撰写,首先要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相应的观点,其次要对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证。本题从信息中可以提取“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并不是对传统文化完全否定”,结合材料中信息以及所学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 (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 14.(2018·山东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请结合中国近代前半期(1840~1919年)思想发展的历程,论证上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解析 根据材料“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可以得出近代前期,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这些不同的派别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他们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在不断地深化的。据此可以拟定一个论题:近代前期中 国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前后相继、高潮迭出的过程,结合中国近代前半期(1840~1919)思想发展的历程,论证上述观点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 示例一 观点: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前后相继、高潮迭出的过程。 论证: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以此为先导,学习西方成为近代的思想主流。 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地主阶级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体西用”的文化主张。同时,洋务派就是否学习西方科技的问题同顽固派进行了论战,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中体西用”思想的弊端,促使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深刻反思,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推动了知识分子把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示例二 观点: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前后相继、不断发展的过程。 论证: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以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汇聚成一股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融合,主张变法维新。同时,维新派与顽固派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等问题进行了论战,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使孙中山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抵御侵略,挽救危机。他吸收西方进步理论融合中国传统思想,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由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