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专题12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课件(28张)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的曲折 探索 ——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 - 2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 . 新中国的成立 (1)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 3 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确定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总任务等内容 ,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 年 9 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3) 开国大典 :1949 年 10 月 1 日举行 , 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 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 3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 建立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 职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 1954 年之前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4 年后 , 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发挥作用。 ③ 发展 :1956 年 , 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 长期共存 , 互相监督 ” 的方针。 - 4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 年 9 月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重点提醒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不同 : 经济基础 ( 公有制与私有制 ); 行使权力主体 ( 人民与资产阶级 ); 国家机关组织原则 ( 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分立 ) 。 - 5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 依据 :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 设立 :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到 1965 年成立了五大民族自治区。 ③ 意义 : 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 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 挫折 :“ 文化大革命 ” 期间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 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 6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二、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1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① 提出 :1953 年 , 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 内容 :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 意义 :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 7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 概况 :1954 年 , 周恩来率团出席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② 成果 : 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③ 作用 :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 周恩来的建设性意见 , 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 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 8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3) 参加万隆会议 ① 概况 :1955 年 4 月 , 周恩来出席在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② 结果 : 中国提出 “ 求同存异 ” 方针 , 推动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③ 意义 : 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亚非国家之间加强了团结合作 , 推动了 “ 万隆精神 ” 的形成。 - 9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 外交关系的突破 (1)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 概况 :1971 年 10 月 , 第 26 届联大通过决议 ,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 意义 : 是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 ,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2) 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 过程 :1972 年 , 尼克松访华 , 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 年 , 中美双方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1979 年 1 月 , 中美正式建交 , 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② 意义 : 结束了中美之间的敌对状态 , 成为中国外交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 , 迎来了与中国建交的新高潮 , 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 10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3) 中日邦交正常化 ① 概况 :1972 年 9 月 ,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 中日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 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 意义 : 结束了中日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 , 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1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三、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 标志 :1956 年底 , 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 影响 : 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创造了重要前提。 - 12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1) 探索 ① 中共八大 :1956 年 9 月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提出了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② “ 八字方针 ”:1960 年 , 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 “ 左 ” 倾错误 , 中共中央决定实施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的八字方针。到 1965 年 ,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13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失误 ①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年 , 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 共产风 ” 为主要标志的 “ 左 ” 倾错误严重泛滥 ,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② “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年的 “ 文化大革命 ”, 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 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 , 失去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 14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四、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1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政治理论基础。 2 . 《论十大关系》 : 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 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 3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 指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具体阐释了各项方针。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15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五、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1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 16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 双百 ” 方针的提出 (1) 背景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2) 提出 :1956 年 4 月 , 毛泽东提出 “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 的方针 , 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 意义 : 它是建设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 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4) 曲折 :“ 文化大革命 ” 期间 , 一些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 , 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 双百 ” 方针遭到破坏。 - 17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六、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 变迁 - 18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政治制度及其 特色 - 19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二、图解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 探索 - 20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三、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 1956 — 1976 年 ) 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 , 从国情出发。 2 . 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3 . 经济建设要注意综合平衡 , 稳步发展。 4 .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5 .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6 .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7 .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 做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 21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1 .1953 年 1 月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成立由毛泽东任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 1954 年 3 月 , 宪法起草委员会决定 : 将宪法草案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 , 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全民大讨论中 , 宪法起草委员会共收集到各类意见五十二万多件。 依据材料指出宪法制定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 (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 ; 广泛性。 ) - 22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 ? 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 , 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 周恩来是从什么角度来寻求亚非国家的共同基础的 ? 当时与会各国的不同主要指什么 ?( 角度 : 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不同 : 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 ) - 23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3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 ‘ 文化大革命 ’ 前夕的十年中 , 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 , 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列举材料中所说的 “ 十年中 ” 经济建设遭到的严重挫折 ,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 “ 十年中 ” 的有益探索。 ( 挫折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益探索 : 中共八大和提出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的八字方针。 ) - 24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1 .(2017·11 月浙江选考 )1949 年 , 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诗人用 “ 时间开始了 ” 讴歌新时代的开篇。这场革命的意义是 ( ) ① 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 ②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④ 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 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 ,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 故 D 项正确 ;A 、 B 、 C 三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25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2 .(2017·11 月浙江选考 ) 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 , 写道 : 周恩来的演讲提出 , 大家应 “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 ” 。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 , 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 )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 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中国代表团参加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和 1955 年万隆会议。依据题中 “ 周恩来 ”“ 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 1955 年的万隆会议 , 当时面对帝国主义的破坏及与会国之间存在的矛盾 , 周恩来提出了 “ 求同存异 ” 的方针 , 推动了会议的胜利召开 , 故 B 项正确 ; 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 主要是解决印度支那与朝鲜问题 , 故 A 项错误 ; 第一次不结盟会议是在印度、南斯拉夫与埃及推动下召开的 , 中国未参加 , 故 C 项错误 ; 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无关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26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3 .(2017·4 月浙江选考 ) 【加试题】 20 世纪 60 年代 , 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 从文章和书迹两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 ) A. 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B. 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目的 , 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 C. 历史学家应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 , 而非定于一论 D. 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史学素养。学者对《兰亭序》真伪的辩论 , 说明历史研究应该鼓励百家争鸣 , 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 , 材料强调的是历史研究允许争论 , 故 A 项错误 ; 历史研究的主要主题之一就是还原历史的真相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是在强调历史研究允许争论 , 并没有强调因为价值判断 , 而导致的倾向性选择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27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4 .(2017·4 月浙江选考 , 节选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 1955 年 , 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 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 “ 万隆十项原则 ”, 主张 “ 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 。决议 “ 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 ”, 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 , 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洲各国人民 “ 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 ” 。当时舆论普遍认为 , 这次会议 “ 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 。 ——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 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 , 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 - 28 - 知识普查 深化拓展 史料普查 真题回放 参考答案 诉求 : 共同反对殖民主义 , 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 ; 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 促进文化交流。 时代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 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 国际局势紧张与缓和交织。 解析 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 “ 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 可得出共同反对殖民主义 , 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 ; 依据材料 “ 互相提供技术援助 , 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 ” 可得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 依据材料 “ 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 ” 可得出促进文化交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 从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及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等角度来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