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22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22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考点 22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表现 (1)城市 ①衣:“洋布”“洋装”渐入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继续推行“剪辫易服”,象征五族共和的中山 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样式多样,西服、旗袍、学生装、粗布大衫等流行。 ②食: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式住宅增多。 ④行:随着轮船、火车、汽车、电车的引进,中国交通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 ⑤风俗习惯方面:逐渐西化。 维新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辛亥革命 后,社交礼仪上采用握手、鞠躬等新式礼仪,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采用西方历法,增添国庆、元旦 等新节日。 (2)农村 经济落后,信息封闭,生活贫穷,传统的生活习俗坚若磐石。但洋货开始向农村渗透,开始进入中等 农民家庭。 2.认识 一定时期的社会习俗是一定时期思想的体现。这一切变化都来自于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冲击, 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影响深刻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根据建国以来的国情,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 看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 1.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即过渡时期。 此时,农民分到了土地,城市解决了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用品 要凭票证计划供应。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人们的衣食住行简单朴素。勤俭节约、无私 奉献是这一时期社会的风尚。 2.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国内正处于“文革”时期。 由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社会生活单一化倾向较重,而且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衣服样式和衣着习 惯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当时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蓝、黑、灰、绿充斥中 国街头,大力提倡艰苦朴素。 3.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 (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 领域 变化 服饰 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饮食 1987 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居住 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风俗 习惯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 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三、近现代交通工具变革的表现及影响 1.表现 (1)水运 ①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得到较快发展。 (2)铁路 ①19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 ②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③新中国成立后,加快铁路建设。 ④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 ⑤1997 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3)公路 ①清末民初,近代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限。 ③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4)航空 ①1909 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事业开始起步。 ②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到 1949 年,中国民航共有 国内外航线 52 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取消了限制,我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影响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3)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4)交通工具的增多,带来了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四、通讯工具的进步【见下图】 1.电报 19 世纪 70 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了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 条有线电报线;从此,清政府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 世纪初,上海崇 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 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2003 年末,中国 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五、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影响 1.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①近代报刊逐渐走向繁荣,成为先进中国人宣传进步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工具。如维新 派的《时务报》、革命派的《民报》、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等。 正确理解近代报刊业的特点 (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近代报刊业发展的显著 特征。 (2)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尤其注重政论,近代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 系在一起。 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工具。改革开放以来, 报刊的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具有政论性、专业性、娱乐性的特点。 PS:近现代中国报刊业发展概况 时间 概况 1833 年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 中文报刊。 19 世纪中期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 报》等。 1872 年 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 最大的中文报刊。 1873 年 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国人办报先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报刊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如戊戌变法时期 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 动时期的《新青年》都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 的作用。 20 世纪 20—40 年代 中国共产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国民党创办了《中央日 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 改革开放后 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电影:1905 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 的历史;《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3)电视: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节 目丰富多彩。 (4)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之后逐渐普及。 2.影响 (1)报刊、影视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新思 想和新文化的传播。 (2)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 想观念,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考向一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过程 一、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过程 (1)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 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 1912 年,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 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3)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取缔了旧社会遗留的丑恶现象。物 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4)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衣食住行等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 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变化中既有新旧文化的冲突,又有中西文化的碰撞,在 此过程中中国的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时报》于 1911 年 11 月、12 月登载了《女子军》、《金戒指助军饷》、《女子革命军赴前敌》 几幅纪事画。这些画作反映出 A.媒体注重宣传保护女性的权利 B.政治革命使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启蒙思想,鼓吹自由平等、民主推动了女子积极参与政治 生活的热情,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媒体重视对女性权利的保护,排除 A。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 法体现女性的平等地位确立,排除 B;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法直接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 C。 考向二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 生活和习俗。 (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 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 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 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表现 ①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 ②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 ③人们的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3.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2)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变化的程度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中国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4.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使中国文化日趋科学 合理。 总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头巾是宋文人代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 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 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 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 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 1912 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 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 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 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 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 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实行文人治国、重文轻武的国策。儒学的复兴, 理学的形成。实行科举制,书院的兴盛,教育的普及。 (2)特点: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 存。涉及社会各阶层。 影响: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冲击了等级秩序,改变了旧的社会习俗,促使人们思 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西方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 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 【解析】(1)根据“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并结合 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特别是文人治国,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加之理 学形成,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书院盛行,教育普及,由此造成了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 (2)根据“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是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并且体现了中西融 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中国近代服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于推动社会风气变动 和近代化,冲击等级制度,促使思想观念变化,有利于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传播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 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 考向三 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凭借强大的 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特点 (1)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发展远远落后 于世界水平。 (3)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业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且发展较快,西北、西南地区 发展缓慢,地区差别较大。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 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 面 影响 。 1890 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 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 技。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B.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 C.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 D.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进步对封建地主的刺激,使他认识到科技的先进,故 D 正确;材料说明的是 交通近代化,不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A 错误;B 不是材料主旨信息;C 中“工业品输入”不符合材料主旨。 考向四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 (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 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 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 现高潮。 1911 年,“民族”一词在《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 243 条;1925 年为 502 条;1928 年、 1936 年分别增加到 1119、1507 条;1939 年达到 2369 条。这表明 A.民族危机驱动下民族观的转型 B.近代化推动下民族自信心增强 C.近代报刊引领了思想观念变革 D.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影响日增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来,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以推 翻满清王朝为目标,拯救中国;国民大革命之际,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对 帝国主义;抗战时期,日本意图灭亡中国,促使争取民族独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建立,“民族”一词的 出现频率反映了近代民族危机下民族观念的不断变化,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题干未体现民族自信心的 增强,排除。C 项,题干未涉及报刊对近代思想解放的作用,排除。D 项,材料中未强调共产党对民主革命 发展的影响,排除。 1.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堂屋是中国古代典型民居。四合院空间序列为: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前后 辅助房间供下人居住。堂屋正中则供奉祖先牌位,家族重大事务都在此进行。帝王宫殿更是巍峨宏大,体 现着皇室的唯我独尊。这表明传统建筑 A.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B.象征家族伦理秩序 C.体现君权至上的政治理念 D.强化权威认同的政治心理 2.下表是根据邹依仁所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而得出的 1935 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 况统计数据,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职业 所占比重 职业 所占比重 注 释 农业 0.1% 交通运输 1.25% 专门事业:工程师、科学家、律 师、医生、记者、作家、会计等; 杂类:传统服务行业(小商贩、 洗衣、帮佣、理发等)和少量游 民及帮会成员。 工业 18.3% 政府市政机关 0.7% 现代商业 16.4% 演员、运动员 0.3% 专门事业 1.3% 杂类 55.3% A.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 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C.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 D.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 3.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 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 这反映出当时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各地风俗趋向一致 C.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D.娱乐场所繁荣兴盛 4.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津,“大凡乘坐电车之人,皆系依人作嫁及贫苦百姓。”夜晚,“电车载着疲惫的 工人从东方(指租界)驶来,东去的电车挤满了‘洋气’的城市男女,向灯光之塔下的夜中的白日里(也指租 界)去寻乐。”这表明当时 A.电车在天津实现了平民化 B.电车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 C.天津已经完成交通近代化 D.电车的推广恶化了社会风气 5.据 1923 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 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 箧’,颇费时日。”这说明当时 A.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 B.西方科技传播快速 C.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 D.交通管理急需解决 6.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 世纪 50 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 年 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 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材料主要反映 A.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C.中国办报深受西方的影响 D.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 7.“1908 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 250 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 700 个左右。而 20 世纪 30 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 990 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 2000 个。” 材料表明 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8.下面是不同时期几次国庆游行的场景 依据材料,概述国庆游行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2019 年江苏卷)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 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 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2.(2019 年海南卷)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 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 用来说明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3.(2018 年江苏卷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 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4.(2018 年海南卷)1903 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 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 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5.(2018 年海南卷)1949 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 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 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 2017 年出境游超过 1 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考点冲关】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前后辅助房间为下人居住”“堂屋正中则供奉祖先牌位”“唯我独 尊”可知,四合院、皇宫等建筑都体现了强化权威认同的政治心理,故选 D。A 与材料无关,B 仅符合四合 院的特点,C 仅符合皇宫的特点,故排除 A、B、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图 表信息可知,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出现工程师、科学家、律师等专门事业的人,体现了华人从事职业的知识 含量增加,开始出现演员、运动员等新生职业,工业人口与现代商业人口的比例有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多 的华人进入租界政府供职;职业结构的多元化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因此 C 项说法 正确;D 项错在“农业经济走向衰退”,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下降,与经济结构变化有关,不一定就是农业经 济走向衰退;B 项错误,在租界政府供职的华人是为殖民当局服务的,不能说明政治权利得到保障;A 项错 误,杂类等大部分职业的文化要求较低。故选 C。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女人的 行为由受到限制到可以男女杂处合坐,体现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女性地位的提高,A 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说的是部分地区,各地风俗趋向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B 选项排除。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材料无关, C 选项排除。娱乐场所繁荣兴盛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女性地位的提高,D 选项排除。 4.【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大凡乘坐电车之人,皆系依人作嫁及贫苦百姓”和“电车载着疲惫的工人从东方(指租 界)驶来”来看,乘坐电车的普通百姓较多,表明当时电车在天津实现了平民化,故答案为 A 项。B 项“最 便宜”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C 项说法夸张,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5.【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作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电车公司在筹建过程中屡屡受阻,说明当时城市设施建设并 非一帆风顺,C 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的是城市社会问题,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西方科技传播问题,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交通管理问题,D 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根据“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 迎的一份报纸,主要是因为《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因此,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故 D 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故 A 项排除;报纸从 19 世纪 50 年代开始创办,而 19 世纪 末民族工业才有了初步发展,故 B 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办报受西方的影响,故 C 项排除。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与救亡图存运动有关,运用所 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7.【答案】C 【解析】从材料“仅能容纳观众 250 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 700 个左右”“扩大至 990 个座位左右”“将近 2000 个”中可以看出,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观看电影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 娱乐方式,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 A 项错误; 材料没有对民众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 B 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 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情况,故 D 项错误。 8.【答案】变化:由突出政治到关注经济、科技与生活,由强调统一到突出个性,服装质量显著提高。 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行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外 交流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解析】由材料中 50 年代的“游行队伍基本是以抬举表现各种主题的画像、模型为主,同时配有一些反映 党的路线和中心工作的政治标语”到改革开放后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知, 国庆游行由突出政治转变为关注经济、科技与生活;由材料中 50 年代的“群众游行服装开始统一,但布料 较差”到改革开放后的“他们穿着结婚的西装、婚纱,手持百合花走过天安门广场”可知,服装由强调统一到 突出个性,服装质量显著提高。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政治上讲,这显然与改革开放的政策有 关;从经济上讲,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文化上讲,改革开放后,中外 交流频繁,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从科技上讲,改革开发后,中国实行了科教兴国战略。 【直通高考】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 选 C 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 A 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 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 B 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 D 项。 2.【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句“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很显然,在这里,中西建筑文 化很好地融为了一体,故本题选 B。“遍及中国乡村”很显然与题干的“闽南”不是一个概念,排除 A 项;对于 “返乡”海外移民来说,中国建筑风格是根本,最多受西方影响,说受到西方冲击,很显然是夸大了,排除 C 项;中国的西式建筑应来自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地方或者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也许来自于内地),故 D 项 错误,排除 D 项。 3.【答案】D 【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 A 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 成为国民共识,故 B 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 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 C 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 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 杂陈,故 D 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 B 项错误;材料 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 C 项错误;1903 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 D 项 正确。 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 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 B 项正确;据材料中 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 C 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 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 D 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