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16讲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业
第16讲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东营模拟)康有为本来是想借孔子改制的理论为变法找到理论依据,推动政治变革,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一般士子难以接受,还引起了整个官僚、士大夫阶层的不满,甚至原本支持变法的不少人也要求销毁《孔子改制考》。这表明( ) A.儒学已经被士人和官僚抛弃 B.孔子的社会影响力较小 C.孔子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符号 D.儒学应与历史潮流吻合 答案 C 据材料“康有为本来是想借孔子改制的理论为变法找到理论依据,推动政治变革,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一般士子难以接受,还引起了整个官僚、士大夫阶层的不满,甚至原本支持变法的不少人也要求销毁《孔子改制考》”可以得出孔子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符号,C项正确。儒家思想从汉武帝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A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及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很大,B项错误;康有为想借孔子改制的理论为变法找到理论依据,就是儒学与历史潮流吻合的做法,但却事与愿违,D项错误。 2.严复在1913年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实际表达了( ) A.对物质文明的崇拜 B.对“国性民质”的质疑 C.对“西学”的全盘否定 D.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肯定 答案 D “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说明严复对物质文明持批判态度,故A项错误;“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说明严复认为“国性民质”十分重要,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体现出了严复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肯定,故D项正确。 3.(2018河南郑州质检一)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变法开始后,他还劝说光绪帝在变法 过程中应该“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这说明康有为( ) A.试图通过妥协减小变革阻力 B.侧重于提倡除旧布新 C.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 D.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 答案 A 根据材料“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和“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可知,康有为在实际变法过程中的措施比他当初的主张要妥协或者保守了,其主要目的是尽可能不触犯旧官僚的切身利益,从而减少变法的阻力,故A项正确。康有为的主张是布新不除旧,故B项错误;康有为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康有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D项错误。 4.(2019湖北十堰模拟)梁启超说:“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由此看出,他主张( ) A.变法才是治国之本 B.西学为强国之路 C.中西文化地位平等 D.中学西学缺一不可 答案 D 材料中主张治理国家要中学和西学结合,中学西学缺一不可,D项正确。 5.(2019广东广州模拟)19世纪末,进化论开始传入中国,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主张效法西方,维新改革,使其迅速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这是因为进化论( ) A.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较为契合 B.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C.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答案 B 进化论为维新派改革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故B项正确。进化论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并不契合,故A项错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错误;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6.(2018四川成都诊断二)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 A.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D.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之路 答案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思想的萌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其目的均是救国救民,D项正确。“中体西用”没有否定儒家思想,A项错误;“中体西用”不能体现反帝反封建,B项错误;“中体西用”不能体现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C项错误。 7.(2016课标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C 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应选C项。民主革命的思想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D项错在“开端”。 8.(2018山东济南一模)近代以来,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渐多”,女子也逐渐能继承遗产。这说明( ) A.“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B.女权运动推动时代变革 C.“西学东渐”改变婚恋观念 D.社会变革促进观念转变 答案 D 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几个事件影响下,中国社会逐渐发生了改变,这种变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D项正确。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实现的,故A项错误;近代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增多等现象说明了人们的观念变化,并不是女权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内部因素,而不是“西学东渐”,故C项错误。 9.(2018湖北宜昌模拟)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上述评论都旨在强调( ) A.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B.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C.时代潮流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D.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答案 D 据材料“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可以得出两种评论都旨在强调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10.(2018安徽芜湖质检)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却称赞内阁制:“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其态度的变化是( ) A.为了维护民主共和 B.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C.模仿法国政治体制 D.形成灵活的立法机制 答案 A 由材料“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反对内阁制,“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赞同内阁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A项正确。 11.(2018山东济南期末)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如此批判儒学:“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这反映出当时( ) A.封建礼教受到强烈批判 B.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的终结 C.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D.共和政体不断完善 答案 A 根据材料“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可知,新文化运动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封建礼教,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的终结,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2.(2018陕西宝鸡模拟)胡适将《新潮》与文艺复兴并称,显然是把新文化运动等同于文艺复兴运动。其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 ( ) A.倡导个性解放与独立自主观念 B.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 C.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 答案 A 题目中比较了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个性,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不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故B项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没有为中国近代奠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 生活年代 言 论 人物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 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12分)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分) 答案 (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14.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 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