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终质量评估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表为部分先秦思想家的主张,这些主张反映出 人物 主张 孔子 将粮食看成社会财富最重要部分。 老子 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 墨子 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 商鞅 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A. 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 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C. 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 D. 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将粮食看成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农业才是本业”“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等信息可知,材料中每个人都提到了粮食、农业相关的词汇,都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反映了在古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是部分先秦思想家强调农业重要性的主张,没有体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工商业的社会作用是否被忽视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诗经》的首篇《关雎》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学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关雎》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 A. 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 B. 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 C. 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 D. 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诗的教化色彩,故C选项正确;民间文学在中国古代并无正统地位之说,故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周代的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崩溃,后世儒家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而不是周代的宗族规则,故B选项错误;儒家讲究入世观念,儒家对诗经的解读符合现实社会状况,不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D选项错误。 3.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A. 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 B. 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 C. 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 D. 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太学,还令郡国设学校,以传授儒学,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重用儒学之士, C正确;据材料说的是学校的设立及“用天下之贤人”等问题,A片面;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B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材料与其无关,因此D错误。 4.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 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 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 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答案】C 【解析】材料内容大致意思是指里巷中小孩子调皮顽劣,难于管教,家长视为苦事,于是只好给他钱,叫他与大伙儿坐在一起(一般是在茶馆里),去听人说评书、讲古话。而当时的说书内容,常常涉及三国故事。当小儿们闻听刘备(161—232,字玄德)战败,便皱眉且悲伤涕泣;听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战败,即欢唱快活。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曹操是奸臣、枭雄的代表,因此才出现材料中听到曹操打败而欢唱快活的现象,这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C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在百姓认知中《三国演义》人物的形象,说明传统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无法得出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间百姓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而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无法得出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民间对《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与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故D选项错误。 5.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 A. 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 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 C. 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 D. 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物理”“造算之理”“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可知,体现了沈括用理学观念研究自然科学,即北宋时期理学思想影响了传统科技研究,故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而不是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故B选项错误;理学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不利于自然现象的准确解释,故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没有强调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故D选项错误。 6.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 天人感应 B. 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 三教合一 D. 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相需而成一昼夜,春秋相需而一岁一样,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C项排除;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故D项排除。 7.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A. 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 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 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 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来看,说明理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具有包容创新精神。故答案为D项。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植根于佛道思想,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步,不是倒退,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8.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材料“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轻视理论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D。 9.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 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 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 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 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答案】B 【解析】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故B正确;“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A错误;材料与夷狄观念无关,故C错误;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恢复”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10.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子弟和高级官员被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前往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大众娱乐化解了民族矛盾 B. 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C. 市民文化冲击了官方价值观 D. 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八旗子弟和高级官员被禁止入园看戏”“戏园不断潜入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前往外城看戏”等信息可知,清代严格限制"商业"戏园,说明忌惮商业文艺影响其统治,达官贵人“城外看戏”说明艺术魅力巨大,反映了市民文化冲击了官方价值观,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化解民族矛盾相关内容,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戏剧不等于启蒙思想,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早期启蒙思想对文化的影响,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仍然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故D选项不符合史实。 11.鸦片战争结束十余年后,有开明士人评价魏源的“师夷长技”时称:今天下非无讲求胜夷之法,“不曰以夷攻夷,即曰师夷长技”,“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熟甚”。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A.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B. 社会变革意识比较淡薄 C. 魏源思想引发世人共鸣 D. 清朝政府厉行文化专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可知其反对学习西方 技术,认为有失国体,可见其依然抱着天朝上国的观念,鸦片战争结束十余年后,有开明士人仍然存在这种观点,说明当时社会变革意识比较淡薄,故B正确,排除A;材料不主张学习西方,不符合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故C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清朝政府的态度,无法体现“清朝政府厉行文化专制”,排除D。 12.有学者认为:“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思想 A. 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 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 彻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 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等信息可知,材料认为“中学”“西学”并不矛盾,不会相互侵犯,可以同时兼具,这能推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解放思想,即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有利于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进步,也有利于近代中国的近(现)代化,故A、B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不能彻底抵制,故C选项错误。 13.19世纪末,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 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 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D. 救国思想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可知,孙中山关注农民的生产情况,材料“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孙中山关注农民参加革命的问题,由此可知,孙中山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孙中山前后认识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的核心不是民生主义,而是民权主义,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论述的是革命的依靠力量,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故D选项错误。 14.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时间里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 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B. 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 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 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答案】A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天演论》提出“适者生存”的观点,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引发了爱国人士的共鸣,所以得到广泛发行,故A正确。当时的部分国人才开始逐渐意识到有必要进行政治民主改革,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阻碍,故B错误。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错误。《天演论》的广泛发行说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开始关注政治体制改革,这和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没有关系,故D错误。 15.有学者指出,尽管维新变法运动中“思想激荡之势包含各种各样很不相同的思想,但它主要是以一种激进的倾向为特征”,这种特征反映了对国家富强问题的关注,这种激进思想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这反映出维新变法运动 A. 使思想界陷入混乱 B. 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 C. 因激进而难以被接受 D. 打破了传统政治秩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反映了对国家富强问题的关注,这种激进思想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有利于打击传统思想,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肯定了维新变法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没有强调使思想界陷入混乱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肯定了维新变法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没有强调其激进而难以被接受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肯定了维新变法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D选项没有指出材料反映的主旨内容,故D选项错误。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这说明当时 A. 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相对较多 B. 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识逐渐深入 C. 资产阶级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可知,体现了知识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反思思考,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对西方认识逐渐深入,故B选项正确;“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相对较多”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A选项错误;资产阶级仍然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是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故C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后,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知识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反思思考,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同,故D选项错误。 17.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胡适则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上述观点 A. 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B. 论证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 C. 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D. 全面颠覆了国人道德观念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李大钊认为,西方文明和东方传统缺一不可,同时要不断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调和融会。胡适实际上也主张,只有在外来的学理和本土的传统实现紧密结合,才会创造出新的文明。这些观点和主张拓展了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宽度,对于思想内涵也是极大的丰富,选项A正确;材料中主张中西文化的合流融会,并没有单独论证西方文化的合理性,也没有颠覆国人传统的道德观念,选项B和D错误;主张东西方文明的结合,不等于知识分子的两面性,C选项亦错误。 18.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一新的概念以区别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概念的提出 A. 体现了对中俄革命性质的深刻认识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 C. 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根据材料“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可知,这一新概念反映了中国的国情,说明了我国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建立的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治制度,说明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而不是对苏联模式的照搬,体现了对中俄革命性质的深刻认识,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毛泽东对中俄革命性质的深刻认识,不能说明中国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并且没有体现苏联模式的弊端,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新观念的提出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故D选项错误。 19.1985年3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孳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该决定 A. 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方针 B. 调整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 全面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D. 有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等信息可知,体现了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加强企业技术能力的目的,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方针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调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故C选项错误。 20.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 “左”倾错误严重摧残文艺发展 B. 艺术家深入理解“双百”方针 C. 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 D. 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 【答案】C 【解析】材料“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反映了对美术家的作品忽视社会主义建设倾向的批判,说明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故C正确;1955年中国并没有严重的“左”倾错误,故A错误;“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故D 错误。故选C。 21.1929年,毛泽东教育党员要“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1978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兴起,这次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问题需要再次讨论是因为 A. 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 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阻碍了社会进步 C. 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D. 改革开放的深入需要实事求是的实践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进入徘徊中前进时期,出现了“两个凡是”思想,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阻碍了社会进步,因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兴起,故B选项正确;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真理标准问题需要再次讨论是因为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阻碍了社会进步,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使人们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而不是因为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时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不是改革开放的深入,故D选项错误。 22.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 A. 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 B. 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 “科教兴国”战略出台 D. 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并结合所学,1953年中国开启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国家工业、生产力分布做出了规划,提高人民素质,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人才条件,故选择B选项;1978年,中国的扫盲教育基本完成,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选项;1995年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故排除C选项;提高公民素质,是政府按照当时中国国情提出的,没有完全效仿苏联,故排除D选项。 23.下图是1951—1959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曲线图。这些变化 A. 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 B. 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 C. 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 D. 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闻漫画题材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比例呈现曲折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A项正确。“双百”方针确立于1956年,与材料中“1951-1955年”的信息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新闻漫画题材比例的变化,与现实环境影响有关,没有涉及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而是强调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排除D。 24.希腊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成为古希腊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 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 B. 崇尚武力并热衷殖民扩张 C. 重视城邦的集体荣誉 D. 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希腊英雄是人与神结合后孕育出的半人半神,由此推断出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具备人神同形共性的特征,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选项D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古希腊的英雄是集体力量的和智慧的化身,并不意味着其仅仅崇尚武力征服,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25.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自创新神”和“腐蚀青年”两项罪行。苏格拉底申辩称“我所做的无非是劝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财产,而轻视自己的灵魂”。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A. 抨击雅典民主政治 B. 追求人的精神修养 C. 推崇“知识即美德” D. 强调人的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说明苏格拉底奉劝民众不要“轻视自己的灵魂”,实质上注重人的精神修养的追求。B正确;材料中苏格拉底不是抨击雅典的民主政治,A错误;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精神的追求,不是强调美德的作用,C错误;材料中体现出的是人文主义思想,但不是强调人的决定作用,D错误。 26.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 27.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 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 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 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 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故选C。 28.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家庭就是社会的雏形,统治者是父亲,子女是人民,婚姻家庭的出现,意味着个人应该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以前任意解释自由的人,要按照与自己不同的原则行事,听从自己的喜好之前要请教自己的理性。”这表明卢梭 A. 主张自由婚姻的神圣至上 B. 赞赏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 C. 崇尚符合理性的家庭关系 D. 强调浪漫主义的婚姻追求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的“以前任意解释自由的人,要按照与自己不同的原则行事,听从自己的喜好之前要请教自己的理性”可以看出,卢梭认为要理性看待家庭关系,说明卢梭崇尚符合理性的家庭关系。故答案为C项。A、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相违背,排除。 29.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 A. 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势力的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人性的肯定,城市建设与人文精神无关,A选项排除。宗教改革的时间是在16世纪,B选项排除。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西方国家相继迈入民主政治体制是在17世纪之后,D选项排除。 30.16世纪,“北方的文艺复兴思想家……都要求从世俗的情感和欲望解放领域转向思想文化体系的清算领域。也可以说,他们都希望从思想体系上,而不是从人的情感上来清算神学教条。”据此可知,“北方的文艺复兴思想家” A. 主张否定宗教神学 B. 反对君主专制 C. 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 D. 倡导人非工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根据材料时间“16世纪”和“都要求从世俗的情感和欲望解放领域转向思想文化体系的清算领域”“清算神学教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是指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们反对的是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是一场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从罗马帝国颁布基督教为国家宗教以后由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该运动强调因信称义,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运动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而不是否定宗教神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对君主专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倡导人非工具是启蒙运动思想家康德的主张,不符合材料,故D选项错误。 31.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民阶层力量削弱 B.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C. 人文主义不断传播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对社会改造的能力和目标增强,对“平等”的追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逐渐拓展,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会壮大,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背景,与材料现象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随着启蒙运动发展,不是得到“传播”而影响扩大,C项是结果。 32.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其认为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那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充满谎言的历史。这反映出 A. 中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 思想解放促使宗教改革兴起 C. 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D. 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那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充满谎言的历史”可知,伏尔泰利用中国文化来批判西方天主教,以服务其启蒙运动,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科技水平,无法得出中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而非宗教改革代表人物,故B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选项D与材料时间不符。 33.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段材料突出的表现了 A. 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逐渐普及 C. 近代教育促进了科学发展 D. 科学观念推动了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结合所学可知,牛顿物理学更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理性观念的发展,进而使人们用理性主义思想认识人类社会,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学生群体不能说明启蒙运动具有广泛基础,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教育与科学发展的联系,排除。 34.下幅画作描绘海上有一块巨石漂浮于空中。这种绘画的表现形式,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 石头的纹理细致分明,反映出现实主义的绘画技巧 B. 画出海浪与光影的重要元素,反映出印象派的画风 C. 石头悬浮于半空中,反映出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D. 半空中的石头蕴含巨大力量,反映浪漫主义的思维 【答案】C 【解析】该现象违背常识和常理,符合反传统和反理性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故答案为C项;现实主义特征是如实描绘,A项不符,排除;印象派强调色彩和音色的微妙差异,B项不符,排除;浪漫主义注重感情,追求真善美。浪漫主义抒发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D项排除; 35.西方浪漫主义前期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表达个人情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宣扬快乐为主题。后期作品常表现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细致地诠释人类自身的痛苦。这种变化反映了 A. 音乐家浪漫情怀的缺失 B. 近代社会转型的冲击 C. 科技进步弱化人的作用 D. 现代主义艺术的回归 【答案】B 【解析】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浪漫主义音乐后期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政治黑暗,社会不平等,矛盾尖锐,人们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从而在作品中“表现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这是近代社会转型冲击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故错误;材料未体现出科技进步,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思维是“现象——本质”。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浪漫主义前期充满了浪漫情怀,而后期则浪漫情怀缺失,充满了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 这实质上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理性王国”的破灭。 36.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法国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哲学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A. 开始动摇了封建神学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B. 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C. 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 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 【答案】B 【解析】据“批判‘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哲学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可知,牛顿的科学贡献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故B正确;材料不是强调牛顿学说对封建神学的影响,排除A;揭示时空本质属性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牛顿的科学贡献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影响,D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 37.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据此可知( ) A. 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普遍接受 B. 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不能并存 C. 进化论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D. 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后期正是民族国家快速兴起,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可见达尔文主义契合了时代,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选项B不符合史实,自然科学和宗教信仰可以并存,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38.一位诗人在其文学创作中,回顾了法国大革命,想到了卢梭、伏尔泰等号召人民推翻封建暴政;缅怀了意大利古代光荣的历史,提到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意大利著名作家。材料表明这位诗人 A. 反对肤浅的抒情 B. 擅长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C. 追求理想的世界 D. 强调文艺创作应遵从理性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回顾了法国大革命”“号召人民推翻封建暴政”“缅怀了意大利古代光荣的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材料中的“这位诗人”属于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在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追求理想世界的背景下兴起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这位诗人对抒情的态度的信息,故A项排除;B项是现实主义,与材料不符,排除;浪漫主义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故D项错误。 39.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由此可见,这类文学流派 A. 缘起于对“理性王国”极度失望 B. 关注现实、再现现实、批判现实 C. 表现反殖民压迫的民族主义思想 D. 反映了西方社会精神和信仰危机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意识流小说“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符合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精神和信仰危机,故D正确;对“理性王国”极度失望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不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排除A;关注现实、再现现实、批判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反殖民压迫的民族主义思想,排除C。 40.1940年,德国将入侵波兰的残酷情景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改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苏联和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A. 电影技术最早诞生于二战时期 B. 冷战时期东西方文化严重对立 C. 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 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意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德国和英国对待同一个电影有不同的态度”可见各国的立场不同对电影的使用意图不同,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电影技术产生并非二战期间,A选项排除;冷战时期大致时间是1945年—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项排除;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第1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41.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自身不断修正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儒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董仲舒对于荀子所赞同的只有荀子的教化思想,而与孟子一致的是把圣人看成善的标本的思想。 ——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人性论”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能体现其“人性观”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核心内涵,并从中分析出儒学思想体系在发展中体现出的特征。 (3)据材料三,明清之际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有何新发展? 【答案】(1)观点:人性有善恶之分。主张:天人感应,劝诫统治者仁政;强调三纲五常,推行教化,稳定统治秩序。 (2)内涵:理是万物的本源。特征:兼收并蓄。 (3)问题:儒学成为专制王权的工具(思想专制)。发展:批判君主专制;发展工商业;经世致用 【解析】 (1)根据“人性有善恶之分”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有善恶之分。根据“ 董仲舒对于荀子所赞同的只有荀子的教化思想,而与孟子一致的是把圣人看成善的标本的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有关“人性观”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天人感应,劝诫统治者仁政;强调三纲五常,推行教化,稳定统治秩序。 (2)根据“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可知理学的核心内涵是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根据“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可知特征是兼收并蓄。 (3)根据“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可知明清之际中国的思想界出现的问题是儒学成为专制王权的工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发展工商业。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伊拉斯谟反对中世纪僵化保守的经院神学。因为在这种神学的视角下,个人只是神的附属品。同时,伊拉斯谟也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因为在这种科学观的视角下,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 ——摘编自《伊拉斯谟: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 材料二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 材料三 启蒙精神需要的并不是此岸的超越性,而是要求充分解放人人都有的理性与自然欲望。……出于自然需要的正当立场,启蒙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在世俗生活的实际效果,是人们用理性为自己谋求利益,而肆无忌惮的欲望需求总能找到合乎人性的借口。于是,启蒙教化的结果一方面让理性变得功利化,理性被更多地用于算计利益得失;另一方面由于瓦解了宗教、习俗这些社会权威,个人的独立地位被神圣化了,尤其是所谓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将个人的私欲私利正当化了。因此,人性中欲望的部分被视为真实,尚德的部分则被视作虚伪。 ——摘编自《冷清地纪念狄德罗冷静地反思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伊拉斯谟的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一特征的? (2)概括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这些主张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张及其所产生的后果。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 【答案】(1)特征:属于个人主义,强调人的个性和尊严。体现:伊拉斯谟反对将人视为神的附属品,反对将人与其他动物同等看待,突出强调人的独特性。 (2)主张:强调通过个人悔改实现救赎,否定神职人员作用;强调基督在救赎中的作用,否定各种善功。发展:使个人获得了精神救赎的自主权,使宗教信仰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主张:充分解放人人都有的理性和自然欲求。后果:导致功利化倾向严重,过分追求个人的私欲私利和权利,忽视道德建设。核心:突出个人的价值和作用。 【解析】 (1)第一小问特征,从材料“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保护人的尊严”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体现,根据材料“伊拉斯谟反……个人只是神的附属品”“伊拉斯谟也反对……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主张,从材料“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发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主张使个人获得了精神救赎的自主权,使宗教信仰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第一小问主张,从材料“要求充分解放人人都有的理性与自然欲望”中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后果,从材料“让理性变得功利化,理性被更多地用于算计利益得失”“个人的独立地位被神圣化了”“将个人的私欲私利正当化了”“尚德的部分则被视作虚伪”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三小问核心,根据三段材料可以分析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是突出个人的价值和作用。 4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玄宗即位后,先后起用张九龄等人为相。制定了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调为都督刺史,同时,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开为京官。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素质。玄宗还厉行节俭省,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官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此外,他还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藉外田地,大幅增加了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玄宗还采纳张锐提议,实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渐松弛的府兵制,并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统治异族与巩国进防的措施。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费料汇编》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糕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玄宗改革的影响。 【答案】(1)措施:革新吏治,重贤用能;倡俭禁奢,开源节流;改革科举,减少冗官;变革兵制,加强边防 (2)影响:进步性: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开创了“开元盛世”局面;局限性:置兵镇、设节度使,为后来的藩镇割据留下了隐患。 【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为革新吏治,重贤用能;倡俭禁奢,开源节流;改革科举,减少冗官;变革兵制,加强边防。 (2)结合所学可知影响:进步性: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开创了“开元盛世”局面;局限性:置兵镇、设节度使,为后来的藩镇割据留下了隐患。 44.【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7年3月,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之初,法国还坚持肢解德国的立场。然而就在会议开始后的第三天,杜鲁门主义出笼,从此美苏开始了全面的冷战对峙……美英为了拉拢法国对抗苏联,在向法国施压的同时,面对法国对萨尔问题的立场,又同意接受法国的意见……在1947年年底的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上,法国不仅只字不提肤解德国的要求,相反法国外长皮杜尔私下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表示:法国准备与美英讨论西方三个占领区的合并问题。 ——摘编自王国范《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法国对德国政策变化的主要影响。 【答案】(1)变化:由强烈要求肢解德国到扶植德国。 原因:美国对法国的拉拢与施压;对抗苏联的需要;法国需要美国的经济援助。 (2)影响:加速了德国的分裂;加剧了美苏冷战对抗的程度;为后来法德和解奠定了基础。 【解析】 (1)从材料“1947年3月,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之初,法国还坚持肢解德国的立场”“在1947年年底的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上……法国准备与英英讨论西方三个占领区的合并问题”中可以分析出二战后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根据材料“美英为了拉拢法国对抗苏联。在向法国施压的同时,面对法国对萨尔问题的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答案。 (2)根据材料“法国准备与英英讨论西方三个占领区的合并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美英法三国的德占区的合并、德国的分裂、联邦德国的建立与复兴等方面说明法国对德国政策改变的影响。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3年,赫胥黎在牛津做了一场主题为“人类进化与社会伦理关系”的演讲,后来他将这个演讲丰富后出版,取名为《Evolution and Ethics》,这本小册子提倡美德、调和人际关系,其中列举了大量生物进化论的通俗比喻,目的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接受他所谓的以“自我约束”取代“自行其是”,以谋取社会内部的和谐的社会伦理思想,并对当时流行的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了批判。严复将这个小册子的前半部分“翻译”为中文,是为《天演论》。 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横空出世。他翻译《天演论》的目的,就是用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反对顽固派的保守思想,向国人敲响祖国危亡的警钟。严复相信赫胥黎关于生物发展的规律,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世界是一个大竞争的局面,在竞争中,谁最强横有力,谁就是优胜者,谁就能生存,否则就要灭亡。 ——摘编自吴晖、俞松《一本书影响了几代人》等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的背景。 (2)分析赫胥黎著述《天演论》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不同目的。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公车上书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西方近代先进思想的传播。 (2)目:赫胥黎:支持和传播生物进化论;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谋取社会内部和谐;严复:反对顽固保守思想,提倡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解析】 (1)根据材料“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横空出世”并结合19 世纪末的社会状况可以从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维新变法、西方思想的传播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列举了大量生物进化论的通俗比喻”“谋取社会内部的和谐的社会伦理思想,并对当时流行的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了批判”中可以分析出赫胥黎著述《天演论》的目的;从材料“反对顽固派的保守思想,向国人敲响祖国危亡的警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严复的目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