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第8讲 民国前期的中国——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学案
第8讲 民国前期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 ———————铺面·知识纵横构建——————— [阶段特征] 从清帝退位到东北改旗易帜(1912~1928年),主要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个阶段。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2)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8年东北改旗易帜,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 (3)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繁荣局面,随后陷入萧条;社会物质、习俗生活快速发展变化。 —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并逐步中国化。 ———————理线·知识时序重组——————— (对应学生用书第51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年) 1.五四运动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2)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 (1)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意义:国共两党第一次实现了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4.北伐战争 (1)进程: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发动以消灭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发展到高潮。 (2)失败: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二、民国前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背景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2.民族工业的萧条(20世纪20年代)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动荡, 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三、民国前期的文化 1.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复古。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特点 ①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 ②认识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探索。 ③从学习西方文明转向学习苏俄。 (5)影响 ①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促进。 (2)概况: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9年,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意义: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新三民主义 (1)确定: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意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4.毛泽东思想萌芽 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抓点·知识主题串讲——————— (对应学生用书第52页) 主题一 政治上:从通史视角认识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洋军阀的统治 [体验——真题诊断] 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北洋军阀的统治:(2015·全国卷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皖直交斗”。材料“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品悟——知识补缺] 北洋军阀统治的分期及政治特点 (1)分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 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 (2)政治特点 ①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主要事例有: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议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复辟帝制,一定程度上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与俄国签定《中俄声明》,导致外蒙古实际上成为俄国的殖民地。 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③帝国主义乘中国政权交替之际,大肆侵略中国,主要有俄国对外蒙古的侵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侵占山东并欲独霸中国。 ④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⑤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 ⑥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通过北伐战争,最终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⑦帝国主义在中国各自寻找代理人,对中国分而治之,加紧争夺中国,日本和美国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力量。 [运用——针对训练] 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议会、内阁这些共和国所拥有的形式,北洋政府只能利用,却不敢轻易废除。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北洋军阀没有现代政治意识 B.军阀统治缺少意识形态支撑 C.共和国形式是军阀统治的基础 D.民主共和理想因军阀统治而泯灭 B [由“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可知,其政治意识是有的,故A项错误;军阀统治却不得不用民主共和做招牌,可见其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作为统治的支撑,故B项正确;民主和军阀统治是相对立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民主共和思想被泯灭,故D项错误。] 主题二 经济上:北洋军阀时期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品悟——知识补缺] 中国现代经济法制体系的初步建立 (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实业,开始着手经济法制的建设。 (2)北洋政府成立后,经济法制体系的建设得到继续。袁世凯当政时期,尽管在政治上倒行逆施,但是在推动民族经济发展方面还是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顺应工商界的要求,制订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据不完全统计,北洋政府颁布的主要经济法规有76项之多,内容涉及工商矿业、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银行金融、权度、税则、经济社团等方面。如著名的《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矿业条例》《森林法》等。 这些法规体系颁布后成为北洋政府时期经济法制体系的基本框架,虽然各项法规条例未必都得到完全遵照执行,但是毕竟使工商实业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护和规范。 (3)总体而言,民国成立后的经济法制体系建设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在法制管理下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也较多地考虑和保护了资本所有者及从业者的利益诉求,对于当时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还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些法规条例有些还为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修订沿用。 [运用——针对训练] 蒋立文认为,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 ) A.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 B.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 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A [据材料“蒋立文认为,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可知,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故A项 正确;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B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后,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措施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但不能说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故D项错误。] 主题三 文化上: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体验——真题诊断] 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北洋军阀时期的主流社会思潮:(2014·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C 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2.以家国情怀创新考查毛泽东早期思想:(2012·全国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这体现了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认为,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采用俄国式革命——暴力革命的方式,故选C项。认识到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排除A项;认为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排除B项;D项与题干相矛盾。 [品悟——知识深化] 1.解读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1)1894~1912年,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大汉族主义色彩。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孙中山在这里提出的民族主义是指反对清王朝的统治。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志在刺杀清官员,震慑清政府,推翻清政府,甚至以汉民族摆脱清朝统治为目标,倡导关内十八行省自治。在清帝退位后,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公开祭祀明朝皇帝以此号召炎黄子孙,在当时来说,是必要的。当时中国的民众,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对于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关系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民主共和的观念不深刻,但是对于“反清复明”却是很容易接受的。民族主义不是首先指向帝国主义,而是首先指向清朝,这在当时虽然具有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却是最有号召力、最有鼓动性的革命口号。它有利于发动群众、团结同盟者,扩大革命阵线,它甚至会成为进行和完成民主革命所不可不同时解决的任务。 (2)1912年,民族主义由反满思想发展到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思想。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开始站在建设国家的层面上重新思考民族主义,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孙中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五族共和”的思想。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具有进步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但旧民族主义中“五族共和”不是指国内所有民族的平等,加上其是以汉族为中心的,所以仍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1919~1924年民族主义发展到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自决,各民族一律平等思想。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和对旧民族主义的“大汉族主义”反思的基础上,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建议,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明确地提出了“民族自决”的思想,即赞同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共同享有民族自决的权利。“民族自决”思想是孙中山民族观的一次进步和飞跃,它既体现民族平等的思想,也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思想经验。 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民主主义者 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运用——针对训练] 1.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 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B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科学的态度,不是全面学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可知,当时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反思,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以科学方法对待西方科学,不是批判的态度,故D项错误。]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思”“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并未占据主导,故A项错误;题目中只是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现,并未说明西学的势力减弱,故B项错误;题目中仅提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未提到其他思想并存,故D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