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第1部分现代篇第10讲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书
【课堂新坐标】(通史版)2017 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 1 部分 现代篇 第 10 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书 (一)中国现代史通史图览 (二)世界现代史通史图览 第 10 讲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20 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阶段特征] 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1945 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 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坐标通览] [整体感知] 政治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两种社会 制度开始并存、对立。 经济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 失误。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 政策;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确立了斯大 林模式。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 1929~1933 年经 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 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 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3)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变化:由自由主义到凯恩 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 论基础。 文化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 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 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十月革命) 1.背景 (1)俄国社会的发展和矛盾。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过程 (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 存的特殊局面。 (2)《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 明了革命道路。 (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进行武装起义。 (4)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3.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 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 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③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 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 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 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④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斯大林模式” ①背景:1924 年 1 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并 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4)评价: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 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 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①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直接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影响了消费市场;股 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消费加剧矛盾。 ②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③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 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罗斯福新政 ①措施 a.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等。 b.调整工业:加强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 系。 c.调节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产品结构等。 d.社会保障: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签署《全国劳 工关系法》等。 ②影响 a.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 b.政治: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c.世界: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世界科技及文艺 1.科技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推 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 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文学艺术 (1)现代文学 ①特点: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②成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2)现代美术 ①特征: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②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3)现代音乐 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 (4)影视艺术 ①电影艺术的发展:1927 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 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 华世家》拍摄成功。 ②电视的出现与发展: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电视出现;1929 年,英国首次播送了电视 节目;40 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③影响:影视艺术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深 刻。 主题 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016·全国甲卷)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 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导学号:02792105】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核心信息是 1932 年以后美国人对苏 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 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 B 项。A 项错误,经济危机 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 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 故排除。D 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 2.(2015·全国卷Ⅱ)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 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 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 1930 年、1931 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 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A 项符 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 项错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 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 出的贡献,D 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3.(2014·全国卷Ⅰ)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 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 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 A、B 两项;一个由苏 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 C 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 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 D 项正确。] 4.(2013·全国卷Ⅰ)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 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 了。”这一论断( ) 【导学号:02792106】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1952 年”这一时间信息。材料中的“以前认为是最尖 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信息,意在 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地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A、C 两项与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长期落后的 真实状况不符,排除;加快工业化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B 项错误。] 5.(2013·全国卷Ⅱ)1931 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100 年。我们 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导学号:02792107】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1931 年”这一时间信息,理解斯大林说这段话的含 义,结合当时苏联国内外形势思考作答。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苏联必须 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斯大林的话体现了他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思 想,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选 B 项。]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政策 特点 根本目的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共产主义 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 战胜国内外敌人,同时实现从“战 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 义 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 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 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 义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 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 主义,建立社会主义 工业化与农业 集体化政策 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 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 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 护社会主义政权 从“理想”与“现实”角度命题考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命题猜想] 如何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为十月革命后苏俄政权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从“理 想”到“现实”的回归。复习备考时,注意理解苏俄新经济政策制定的特殊历史背景、措施、 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016·石家庄模拟)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 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 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C [材料中“内战”“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等信息表明此经济政策为“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实行的,故 B 项错误; 材料中称这种经济政策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胜利了的”表明了对该政策的肯定, 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认为“战时共产主义”在战后依然适用,那就不可能推行新经济政策, 故 D 项错误。] 2.(2016·黄冈模拟)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 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 主义者”。列宁的“改良”是( )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 B [在一定上程度恢复资本主义,是列宁采用的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采用向社会主义 缓进而非激进的措施,符合“渐进的‘改良主义者’”,故 B 项正确。]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命题猜想] 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其后期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 视。如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这为以后的社 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解题时注意结合相关史实及历史教训分析。 3.1931 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 6800 人。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三 大钢铁基地之一的马格尼托格尔斯克,是由 450 名美国工程师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美国格里 钢铁厂为蓝本设计的,电力系统由通用电气公司设计和装备。由此可见( ) A.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苏联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大大提升 C.社会主义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融洽 D.美国为转嫁危机向苏联进行资本输出 A [从材料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有大量外国专家参与,并引进了很多西方先进技 术,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苏联的外交活动,不能体现苏联国际地位提升,故 B 项错 误;材料仅体现了西方专家在苏联工作,不能表明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融洽,故 C 项错误; 资本输出是指对外投资设厂,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在苏联建立工厂,故 D 项错误。] 4.(2016·南昌模拟)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 “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 夺年代”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开垦荒地 C [余粮收集制是 1918~1921 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应当属于“凯歌年代”,故 A 项错 误;固定的粮食税是 1921~1928 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因为其恢复了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所 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被称为“退却年代”,故 B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 1927 年开始 实行的经济政策,由于该政策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将农民财产收归集体所有,所以被称 为“剥夺年代”,故 C 项正确;大规模开垦荒地应属于“战后年代”,故 D 项错误。] 主题 2|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调整 1.(2015·全国卷Ⅰ)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 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导学号:02792108】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B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由材料“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 退休人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建立了社 会保障制度,故选 B 项;A、D 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C 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故排除。] 2.(2014·全国卷Ⅱ)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 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 象( ) 【导学号:02792109】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C [结合时间“20 世纪 30 年代”及“孤儿”判断 A 项“重现繁荣”不符合题意;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经济危机严重时,美国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活动不断,B 项中的“淡定 应对”不符合史实;结合“幻想型影片”分析,D 项中的“现代主义艺术”不符合“幻想” 的特点。] 3.(2013·全国卷Ⅰ)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 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 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胡佛应对危机的举措的实质——坚持“自由放任”前提 下的有限干预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A 项不是胡佛总统的措施;B 项是胡佛的措施,但后来 新政中罗斯福并未借鉴这种做法;C 项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并非“自 愿减少耕地”;D 项的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 欧美近现代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时间 19 世纪初~19 世纪 70 年代 19 世纪末~20 世纪 30 年代 20 世纪 30 年代后 生产关系所 处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 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际政治格 局 西欧是世界政治舞 台的中心,英国确立 世界霸权 美、德崛起,欧洲仍为 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 二战中美国实力大增, 二战后逐步形成美苏两 极世界的格局,取代传 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 界政治格局 国际经济格 局 以西欧为中心,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初步 形成,英国成为“世 界工厂”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 终形成,美、德两国经 济迅速发展,但英国仍 为世界经济大国 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地位,苏联成为工业化 国家,以美国为主导的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形成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思想 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 由竞争的信条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 经济思想 运用图文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对经济大危机的认识 [命题猜想]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影响巨大。高考经常运 用图文材料,考查经济大危机的特征、影响。解答这类题目注意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下思考。 1.(2016·济南模拟)据统计,在 1913~1938 年的 25 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 83%, 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 3%,年增长率为 0.7%。这表明( ) 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 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 B [经济危机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故 A 项错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为度过危机实 行贸易保护政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 B 项正确;凯恩斯主义 是在经济危机(1929~1933 年)后兴起的经济理论,且材料中所强调的是世界贸易量的减少, 故 C 项错误;国际关系持续恶化的表述是不准确的,一战结束后(1918~1929),国际矛盾是 缓和的,故 D 项错误。] 2.(2016·汕头模拟)1918 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 1931 年, 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 50%卖给了苏联。1929~1930 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70%销往 苏联,而 1932 年竟高达 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导学号:02792110】 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D [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 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为了赢得订单,英美等国不得不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故 D 项正确。] 从创新角度命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对国家运行机制的调整 [命题猜想] (1)从罗斯福新政内容角度命题。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 措施,大大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 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解题时一般根据具体事例,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回 答。 (2)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角度命题。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 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实质是加强国家干预形式,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题时需要根据具体史料,结合相关史实分析。 3.(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下面是 1930 年和 1940 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 这一数据变化与下列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关的是( ) 1930 年 1940 年 拖拉机 92 万台 156.67 万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 6.1 万台 19 万台 玉米摘收机 5 万台 11 万台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 B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1930~1940 年机器的数量发生了急剧增加,与财政金融无关, 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对 产业规模、产业数量、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规划,根据图表,拖拉机、收割机、摘收机均属于 此类,故 B 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政策方面实行减耕减产、政府补贴的方法,与图表中 数量的增加相悖,故 C 项错误;“以工代赈”即通过兴办大量的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岗位, 与图表无关,故 D 项错误。] 4.(2016·湖北八校联考)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给予照顾, 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 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采取的措施 是( ) A.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B.制定《社会保险法》 C.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 D.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B [材料体现政府关注的是“老者”“病人”“壮者”“年青人”“每个家庭”等整 个社会群体,不是临时的,不是某个特殊群体,不是某个特殊领域,《联邦紧急救济法》不 具有普遍性,故 A 项错误;《社会保险法》为社会福利提供法律保障,故 B 项正确;《全国劳 工关系法》目的在于缓和劳资矛盾,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C 项错误;《国家工业复兴法》目 的在于恢复企业生产,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D 项错误。] [备选习题] 5.(2016·石家庄质检)“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 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罗斯福新 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原因在于( ) A.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要求 D.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C [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使美国经济由自 由资本主义时代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故 A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并非借鉴了苏联的 计划经济模式,故 B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 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顺应了资本主义工 业社会的要求,故 C 项正确;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并非是罗斯福 获得历史青睐的原因,故 D 项错误。] 主题 3| 多维探究:从多方面把握 20 世纪 30 年代的历史阶段特征 (近五年全国卷未在此处命题) [备选真题] (2012·山东高考)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 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 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 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 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 变”。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解与掌握。第(1)问侧重考查斯 大林体制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主要从过渡的途径、所有制的形式、经济运行模式等方面回 答。第(2)问考查罗斯福新政对资产阶级利益的损害,从国家干预、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等方 面回答。第(3)问考查对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解,属于开拓型思维题,要求在深入理解的基础 上作答,突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运行模式,不存在姓“社”姓“资”之分。 【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 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 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 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 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 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 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20 世纪 30 年代的历史阶段特征 (1)经济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 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 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 了工业化。 (2)政治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 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 点则是高度集权,一党专政。 (3)国际关系方面: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 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 本相同点在于( ) A.都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B.都注重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 D [罗斯福新政主张维持资本主义私有制,故 A 项错误;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不是根本 相同点,故 B 项错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对经 济的干预,故 C 项错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了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本质上都是从实事求是出发,调整生产关系, 故 D 项正确。] 2.(2016·茂名模拟)下表是根据罗斯托著作《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中有关数据绘 制的,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02792111】 1936~1938 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分布简表 地区 世界 资本主义工业国 美国 苏联 亚非拉地区 占世界工业生产比例 100% 76% 32% 19% 5% A.亚非拉地区落后的根源在于其未发展工业 B.罗斯福新政保障了美国工业经济发展优势 C.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未显示成效 D.资本主义工业国丧失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 B [亚非拉地区并不是没有发展工业,其落后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故 A 项错 误;资本主义工业国占 76%,而美国占到了 32%,说明罗斯福新政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了 美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优势,故 B 项正确;根据图表可见,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故苏 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示出了成效,故 C 项错误;资本主义工业国仍然占世界工业生 产的 76%,说明资本主义工业国并未丧失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故 D 项错误。] [备选习题] 3.(2016·莆田质检)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图分别宣传 20 世纪前期苏联、美 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 图一 五年计划,四年完成 图二 工作付酬的美国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A [图一反映的是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的体现, 图二是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反映的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二者的共同之处 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 A 项正确。] 纵横交汇通古今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历史背景 (1)20 世纪初的世界已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2)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3)20 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4)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 2.战争进程 (1)爆发标志:1914 年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加 入战争。 (2)第一阶段:1914 年 8 月~1916 年底。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 战役、日德兰海战等,协约国掌握了主动权。 (3)第二阶段:1917 年 4 月~1918 年 11 月。美国对德国宣战;苏俄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4)1918 年 11 月,协约国与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后果和影响 (1)后果: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削弱了英、法,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 崛起;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新技 术发展的催化剂;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 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 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 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2.《非战公约》 1928 年 8 月,美、德、法、比、英、意、日、波、捷等 15 国在巴黎签订了《非战公约》, 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3.国际联盟 (1)成立:1919 年 4 月,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2)主要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加强国际合作。 (3)历史地位: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背景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 (4)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5)英法等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过程 (1)战争爆发初期阶段: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 (2)扩大: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3)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北非战场—— 阿拉曼战役。 (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 和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3.影响 (1)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战争。 (2)深刻影响了战后的世界局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 格局。 (3)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范围,新生的民族 国家出现。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圣雄甘地 (1)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②行动纲领: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受英奖章、 改穿土布。 ③历史作用: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二战后赢得印度独立。 ④历史局限:害怕群众暴力斗争;对英政府抱有幻想。 (2)地位 ①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国大党领导人。 ②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2.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1)贡献 ①领导民族独立:召开全国护权协会代表大会;成立代表委员会;建立国民军;成立临 时政府;与协约国签订《洛桑和约》赢得国家独立;创建人民共和党;宣告共和国成立。 ②主持民主化改革:实行政教分离;制定共和国宪法;颁布一系列法令;传授现代知识 与文明;废除陈规陋习。 ③凯末尔主义原则: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和改革主义。 (2)评价:土耳其共和国的奠基者,被尊称为土耳其的国父;其改革促使土耳其走上民 族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 (1)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 (2)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渡过了经济困难。 (4)晚年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进行了重大探索。 2.评价 (1)是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3)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 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