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07/03/dcf4315511de09339895ccaa4fa16cc7/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07/03/dcf4315511de09339895ccaa4fa16cc7/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07/03/dcf4315511de09339895ccaa4fa16cc7/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板块9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五四运动后的中国(课件)(22张)
板块 9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 阶段特征 明确阶段 · 掌握特征 阶段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 (1919 ~ 1949 年 ), 中国近代化的新方向阶段 特征 政治 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 “ 农村包围城市 ” 的革命道路 , 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经济 传统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 但仍占据主导地位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 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 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 战乱不断 , 日本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压榨 , 民族工业不断萎缩 思想 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 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 形成毛泽东思想 , 推动中国民主革命不断发展 生活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 社会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 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主干排查 归纳知识 · 点拨规律 一、北洋军阀统治后期的中国社会 (1919 ~ 1928 年 )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 兴起 ——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1919 ~ 1923 年 ) ① 五四运动 : 这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②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 年 ,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 年 , 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时期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 发展 —— 国民大革命 (1924 ~ 1927 年 ) ① 兴起 :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 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②成就 : 北伐战争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③结果 :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 国共合作破裂 , 国民革命失败。 2. 美日对华争夺的加剧 (1) 一战后 , 英法等欧洲列强势力衰落 , 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力 , 分别扶持不同的地方军阀 , 导致军阀割据混战。 (2) 一战后 , 美日加强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陷入 困境。 3. 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 (1)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 并逐渐与中国的工农运动相结合 , 毛泽东思想在国民革命时期 萌芽。 (2)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1927 ~ 1937 年 ) 1. 中国共产党的成熟 (1) 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 大革命失败后 , 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 形成了成熟的党的领导集体 : 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 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 背景 : 九一八事变后 , 日本占领东北三省 , 继而制造华北事变 ,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2) 过程 ① 1935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 , 一致抗日”的主张。 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 影响 :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 国民经济发展的 “ 黄金时期 ” (1) 措施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 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实行币制改革 , 提出关税自主的主张。 (2) 影响 : 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得到了较大发展 ,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三、抗日战争时期 (1931 ~ 1945 年 ) 1. 抗日战争 (1) 日本侵华 :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 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1937 年 ,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2) 全民族抗战 ① 1937 年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 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共同抗战 , 分两个战场 , 两条战线。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 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② 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 1945 年 8 月 15 日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经过十四年抗战 ,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3) 意义 : 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 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 民族工业的萎缩 : 抗战时期 , 由于日本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掠夺和战争的破坏 , 中国民族工业日趋萎缩。 3. 毛泽东思想形成 (1) 毛泽东先后发表了 《 论持久战 》《 新民主主义论 》《 论联合政府 》 等文章 , 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 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 (2)1945 年 , 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四、解放战争时期 (1945 ~ 1949 年 ) 1.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 抗战胜利后 , 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 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 (2) 重庆谈判 , 签署了 《 双十协定 》, 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 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1946 年初 ,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 解放战争胜利 第一阶段 —— 战略防御 :1946 年 6 月 , 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 , 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二阶段 —— 战略反攻 :1947 年 6 月 , 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 开始战略反攻。 第三阶段 —— 战略决战 :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 1 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第四阶段 —— 渡江战役 :1949 年 4 月 23 日南京解放 , 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3. 民族工业 : 美国商品排挤、官僚资本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因素 , 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五、近代后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社会习俗 : 服饰更加西化 ; 饮食中西结合 ; 婚礼仪式进一步变革。 2. 交通业 : 20 世纪上半叶 , 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1920 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 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3. 报刊业 :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 《 共产党 》《 新华日报 》 等政论性报刊 , 与国民党报刊展开斗争 , 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4. 影视业 :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 , 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 ,30 ~ 40 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随堂演练 实战演练 · 巩固达标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五四运动对中日贸易的影响 1 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2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对内政策 3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 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4 近代后期思想领域的新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5 近代后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不缠足运动 6 综合 7 一、选择题 1. (2017 · 河北张家口二模 ) 数据显示 ,1919 年 6 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 , 从 2 769 万元减至 1 405 万元 , 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 460 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 一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 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 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解析 :D 据材料 “ 1919 年 6 月份 ” 可知 , 日本对华出口的减少 , 主要是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 中国社会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D 项正确。仅仅凭借一年的贸易数据不能断定中日贸易格局的改变 ,A 项错误 ; 日本在一战期间属于受惠国 , 对中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B 项错误 ; 据材料 “ 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 460 万元 ” 可知 , 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困难 ,C 项错误。 2. 孙中山在 《 北上宣言 》 中指出 , 凡武力与帝国主义结合者无不败。反之 , 与国民结合以速国民革命之进行者无不胜 …… 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 ) A.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B. 袁世凯复辟帝制 C.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 北伐军胜利进军 解析 :C 据材料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明确反帝,号召联合发动广大国民进行国民革命,这应是在1924年国民党 “ 一大 ” 召开,国民大革命开始之后,国民党 “ 一大 ” 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故C项符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是在1912年民国成立的时候;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6年,当时孙中山均未明确提出反帝的思想,故A、B两项错误;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北伐开始是在1926年,故D项错误。 3. (2017 · 山东潍坊二模 ) 1939 年 , 国民政府战时新闻局明令 : 表示全国团体时绝对禁用 “ 国共合作 ”“ 组织国防政府 ”“ 阵线 ” 等字眼 , “ 抗日联军 ”“ 统一战线 ”“ 联合战线 ” 等词语应统一替换为 “ 团结抗战 ” 。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 A. 防止虚假信息动摇民心 B. 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C. 建立起高效的新闻体系 D. 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 解析 :B 禁用的词语都将国民党与共产党放在了同一地位 , 国民党禁止使用这些用词的目的是树立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 将共产党放在国民党的控制之下 ,B 项正确 ; 材料中的禁用之词反映的都是事实 , 不是虚假信息 , 也与新闻是否高效无关 ,A 、 C 两项错误 ; 从禁用的词语和替换的词语来看这不利于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 ,D 项错误。 4. (2017 · 河北石家庄二模 )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 , 从 1912 年到 1936 年 , 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 3/4, 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 , 下降到只有 14% 。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 ,1912 年占进口总额的 7%,1936 年则增至 47% 。这 ( )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 避免了 “ 大危机 ” 对中国的冲击 C. 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 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解析 :C 机器进口主要是满足建设工厂的需要,说明中国工业化水平提高,轻工业产品主要是消费品,其进口的减少也是工业化水平提高的表现,C项正确。中国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已经开始起步,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 “ 大危机 ” 以及对中国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工业的布局,D项错误。 5. (2017 · 安徽芜湖一模 ) 国民党改组后 , 有日本记者问及孙 ( 中山 )“ 所主倡之三民主义是否‘再制列宁’‘踏袭列宁’等之所说”时 , 他明确表示 :“ 决非如此” , 并详细解释说 , 国民党的“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 , 更基于程伊川之说”。据此 , 孙中山认为自己的思想 ( ) A. 直接从传统思想发展而来 B. 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 C. 没有受到西方的任何影响 D. 仍依从中国文化传统 解析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 “ 孙中山认为 ” 的限制词,孙中山认为自己的思想是从传统思想中汲取了有益成分,D项正确。A项的错误在于 “ 直接 ” ;B项虽然正确,却是孙中山极力否定的,不符合 “ 孙中山认为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深受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C项错误。 6. (2017 · 山西晋城二模 ) 自女子放足后 , 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 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 , 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 ,1930 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 , “ 只以鞋履论 , 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 。这体现了当时 ( ) A. 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 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 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 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解析 :A 女子逐渐放足,女鞋与男鞋逐渐合卖,均表明当时京津地区妇女身体与思想得到一定程度解放,A项正确;由弓鞋到天足鞋,难以反映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B项错误;材料现象集中于大城市尤其是京津地区, “ 影响深远 ” 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D项材料体现不出。 二、非选择题 7.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 在西方 , 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 , 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 , 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 , 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 —— 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 , 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 , 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 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 , 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 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 龙太江 《 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 , 结合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 , 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 解析 : 根据材料及中国民主革命史中的相关史实进行考虑 , 主要的妥协事件有辛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第一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和重庆谈判 , 然后对这些具体的事件围绕着妥协的作用和积极意义进行说明。 答案 : 示例 :(1) 南北议和。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后 , 南方的革命党人和北方袁世凯所控制的清政府进行的和谈。和谈虽迫于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压力 , 南方的革命党人妥协退让达成协议 , 但有利于减轻南方革命政府内外交困所面临的压力 , 一定程度上又避免了流血斗争。 (2)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 年 1 月起至 1927 年 7 月 , 国共两党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 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3)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6 年 12 月 , 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在中国共产党主导下 , 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 , 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 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 , 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 第二次国共合作。七七事变爆发后 , 国共两党经过协商谈判 ,1937 年 9 月 , 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 《 国共合作宣言 》,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对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5) 重庆谈判。 1945 年 8 月至 10 月 , 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经过谈判 , 国共双方达成 《 双十协定 》 。谈判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 ,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 点击进入 限时训练 点击进入 检测试题 A 卷 点击进入 检测试题 B 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