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中国学案(江苏专用)
板块提升(五) 现代中国 阶段一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特征归纳]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3)经济上:1949—1956年:“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4)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 (5)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命题链接] 视角1 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认识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 (1)从政治上看,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体表现为:巩固政权;初步确立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 (2)从经济上看,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3)从思想上看,1949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视角2 从政治、思想角度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封锁、禁运时期(1949—1971年),坚冰突破时期(1972—1978年),正常贸易发展时期(1979—1992年),贸易快速增长时期(1993年至今)。 (1)从政治外交上看,封锁、禁运时期,鉴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中美贸易处于完全割裂的状态;坚冰突破时期,尼克松访华,中美政治上的坚冰被打破,使中美贸易得以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中美贸易的航船正式起航;正常贸易发展时期: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奠定了中美经贸往来的法律基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促使两国贸易进入了正常贸易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美贸易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也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密切相关。 (2)从思想上看,封锁、禁运时期,美国推行全球霸权的“冷战”思维,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对立;从1972年至今,虽然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仍然影响着两国贸易的发展,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美贸易虽有摩擦,但总体呈向前发展的趋势。 [创新演练] 1.有人评价说:“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 ) A.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B.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C.对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D.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解析 “对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指的是新政协的召开,“ 它真正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它”指的是《共同纲领》,故C项正确。 答案 C 2.下表中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 60 32 1975 304 156 1980 3 755 1 059 1985 3 855 3 840 A.中美建交 B.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 C.中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 D.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 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后中美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促进了两国贸易往来,故D项正确。 答案 D 阶段二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特征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如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得以成功运用。港澳顺利回归,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不结盟;外交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开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3)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命题链接] 视角1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 (1)从政治上看,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了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对台湾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外交策略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2)从经济上看,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全方位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过程中。 (3)从思想上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科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邓小平“南方谈话” (1)从政治上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局势,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强调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防止“和平演变”;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解决了改革开放道路上的政治路线问题。 (2)从经济上看,“南方谈话”指明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科学回答了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成为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指导理论。 (3)从思想上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创新演练] 1.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 A.标志着城市经济改革的开始 B.有利于实现城乡人员的交流 C.解放了个体劳动者活跃了市场 D.建立了市场经济新格局 解析 允许个体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这就冲破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必然有利于市场的活跃,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外资经济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1996年底,外商实际投资累计总额已达到1 748.84亿元,总产值也达到了10 972.8亿元。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的深化 B.全球化趋势加强 C.新经济体制建立 D.思想进一步解放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我国冲破了“计划”与“市场”的束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加速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 A 史学新论(一) 经济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的“闭关”与“开放”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其蕴含的相互开放、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思想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整合与分化、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的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存在的客观现象。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中国在不同时期的角色也大相径庭。 (一)明清时期——“受益者” 1.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闭关自守”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中国,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不可能置身于世界经济潮流之外。在早期的东西方交往中,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早期世界市场客观上的“受益者”。 (2)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3)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2.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随之东来,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既破坏了中国主权,又给中国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 (2)西方殖民者在新航路开辟后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封建统治。一方面,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3)西方传教士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到中国传教,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先进科技知识,但因文化冲突和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而引发了“禁教”事件,进一步促使中国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4)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农作物,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国因人口迅速发展所面临的粮食压力,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被动者”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战火,中国开始了被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两次鸦片战争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冲击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中国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会员国加入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随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陷入绝境 (三)现代中国——“参与者” 1.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和在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全面禁运的封锁政策。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急剧萎缩,基本上关上了对苏联、东欧开放的大门。 2.改革开放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并付诸实施,是中国积极致力于全球治理与全球化的一个创新。“一带一路”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开放新格局的同时,也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创新演练] 1.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认识以18世纪中叶为分水岭,之前他们笔下的中国是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之后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愚昧、专制、停滞的民族。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日益清晰 B.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 C.中西方实力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D.明清中国闭关锁国的不断强化 解析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与西方的发展变化相关。18世纪中叶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变化主要是经济因素,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 答案 B 2.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中国。利用银行和钱庄的信用关系,让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特别是利用钱庄为他们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 ) A.以中西结合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B.客观上阻碍了新式经济因素产生 C.推动了清朝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 D.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 解析 材料不能体现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故A项错误;这些外国银行利用中国的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有利于旧式金融业学习西方银行,客观上有利于新式经济因素的产生,故B项错误;外国银行通过钱庄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外国银行只是利用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并不是为了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故D项错误。 答案 C 史学新论(二) “一带一路”倡议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发出,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作为。 一、“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一带一路”构想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世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是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后来不断演变为沟通中国与亚欧非多国的商贸、物流及文化大通道的古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时期 (1)丝绸之路是张骞于西汉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欧非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的总称。 (2)汉武帝以后,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对外政策,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 (3)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4)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概念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 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影响 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在动荡中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北方大部分处于长期的割据战争之中,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这时繁荣的丝绸之路受到一定阻隔,同时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此时的丝绸之路并没有中断,仍然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 (1)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2)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自贞观以来,唐与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 (3)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 4.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低落到迅速 (1)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 (2)元代,丝绸之路再度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发展迅速。 (3)元统一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 5.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 (1)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 (2)清朝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几近停滞。 (3)清朝虽然开设“十三行”,但是与西方的联系大为减少,因此,当西方正在革新政治体制,开展经济运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的时候,古老的东方还沉浸在自己的文明里“自我陶醉”,此时的中国已距离先进的西方很远很远,丝绸之路的价值已被“暴殄天物”了。 二、“一带一路”的时代新内涵 新世纪,中国提出两个经济发展的大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 1.“一带一路”的包容性 (1)重视存在差异: “一带一路”地跨欧、亚、非三洲,其涉及国家和地区的数量相当庞大,这就突出了沿线及周边国家在意识形态、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期望价值和迫切要求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一带一路”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2)强调平等交往: “一带一路”倡导以宽阔的胸怀和极大的包容来热情容纳广大国家和地区的加入,不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国际地位悬殊的大小,一律以平等的交往态度进行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 (3)主张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在密切交往中更加突出强调相互尊重政治制度、人文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在顺应时代大潮流下致力于各国经济、文化、贸易等的发展与合作,实现在平等合作基础上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共赢,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2.“一带一路”的开放性 (1)开展区域合作: ①“一带一路”是在各国着力寻找新的火车头带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的,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迫切需要新的力量发展经济,区域合作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 ②“一带一路”倡议横跨欧、亚、非三洲,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倡议地位十分重要,这对于沿线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2)促进优势互补: ①“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亚、欧、非很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为我国顺利推行这一倡议提供了话语支持。 ②通过这一倡议,加深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对外政策的了解,有利于各区域国家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和建立健全亚洲各个国家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合作,达到共赢,使广大“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国家合作迈上新台阶。 ③“一带一路”促进经贸合作,能源、金融、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是加强东西方文化、政治交流的好机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3)共创繁荣发展: “一带一路”是各国发展与合作、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道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之路,同时更是政治沟通、文化交流之路,必将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三、“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与共同进步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1.“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 (1)“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内发展的必然要求 ①“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加快发展,统筹国际国内关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我国审时度势,有效统筹国内关系,调整国内不协调因素,促进我国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拓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平衡正常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面。 (2)“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名号,同时赋予古丝绸之路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以发展同沿线及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关系为导向的经济互动带。 (3)“一带一路”是对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推进之举 ①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顺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完善经济发展和增长机制,扩大开放格局的必然之路。 ②新时期,我国的国内发展一片欣欣向荣,与国际社会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正在向着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4)“一带一路”是顺应民心、推动和平的伟大倡议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一带一路”倡议是本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进行的,它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此带动各国的共同进步。 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着相同的和平愿望,积极拥护“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心声。 ③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发展对接起来,把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对接起来,实现地球一家人的美好愿望,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人民过得更加美好。 2.“一带一路”的挑战 (1)“一带一路”是我国着眼全球而制定的一项涉及面极广的重大对外倡议。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世情、国情将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2)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的重大对外倡议,往往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涉及多个领域和多方利益的调整重构,既需要着眼长远,又需要考虑不同阶段的环境与目标,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一带一路”面临诸多挑战。 [创新演练] 1.嘉峪关墓葬壁画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解析 从题干“人们却认为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可知,丝路断了的原因是由于西域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即狭隘的民族观作祟,故C项正确。 答案 C 2.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主要是因为它( ) 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B.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C.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解析 材料中“‘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说明其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得到众多国家的认可,故A项正确。 答案 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