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为2019年4月发行的报纸,与其命名直接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燕赵、齐鲁、三晋和分封制度有关,选项C正确;郡县制、行省制与题干限定词“直接相关”不符,排除A、D;宗法制强调血缘,和宗族、祭祀有关,与地方名称无关,排除B。 2.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 平民 B. 诸侯 C. 贵族 D. 官僚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可知先行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姓氏的有无即是其中的表现之一,根据材料可知宗法制盛行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阶级内部,“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因此只有比平民地位高的社会阶层即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后世百姓的姓氏多以其所居的封国为姓。可见,春秋以前的“百姓”应该是指贵族,C符合题意,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说明与平民无关,A错误,诸侯属于贵族的组成部分,B错误;官僚政治是在秦朝出现的,D错误。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两者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 4.“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 A. 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 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 C. 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D. 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宗法制的原则,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减少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A正确;这种制度只看出身,不看才能,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B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在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周朝一朝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C错误;宗法制不仅适用于王权,也适用于其他贵族权力的传承,D错误。 5.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 A. 生产工具的进步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 社会观念的变化 D. 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 【答案】B 【解析】秦朝之所以能够驱使大量的人口进行公共工程的建设,主要是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选项B正确;生产工具的进步没有必然关系,故A项排除;社会观念的差异,当时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密切关系,故C项排除;与秦朝的小农经济相比,奴隶社会是井田制,应该更有利于集中劳动力从事大型工程,所以说经济形态的差异不是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D项。 6.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 皇位世袭 B. 家天下 C. 皇帝独尊 D. 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关键句是“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地位独尊,并未体现皇位世袭、君权神授、家天下。故选C项。 7.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唐、明 【答案】D 【解析】①根据所学可知,以皇帝为首的三公九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②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及六部制度最早出现于隋唐朝时期;③根据所学可知,殿阁大学士最早出现于明朝。故①②③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秦朝、唐朝和明朝,因此正确答案为D;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8.宋真宗《励学篇》写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宋真宗这样说是基于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绝佳的一条出路,考取功名后,就能得到财富,可见宋真宗是在鼓励士人参加科举考试求得功名利禄。科举制度主要以考试成就作为选官标准,故选D。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和品德,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和族望,故排除ABC。 9.《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A. 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B. 具有最高决策权 C. 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D. 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答案】A 【解析】 “俨然汉唐宰辅”,这说明其权力很大,实际上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A正确;明代皇帝具有最高决策权,排除B;唐代宰相有决策权,而明代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C;内阁不是六部的下属机构,排除D。 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统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周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 B.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C. 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D. 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西周分封制将功臣子弟分封,扩大了疆域,有利于巩固统治,选项A正确;郡县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灭亡是因为暴政,而非郡县制,排除B;郡国并行制导致汉初七国之乱,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项D错误,排除。 11.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某一机构,因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因此该机构的地位相当高。刚开始以国师八思巴为其长官,后来该职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官员为僧俗并用。这一机构是 A. 枢密院 B. 中书省 C. 宣政院 D. 政事堂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故C项正确。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与材料不符,排除A。元朝中书省总领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与材料不符,排除B。政事堂是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元朝不设政事堂,排除D。 12.“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A. 简,机构精简,成员精简 B. 密,保密性强,有利于政令执行 C. 速,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尊,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体现了军机处保密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政令执行,选项B正确;材料未反映军机处机构精简的特点,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选项D表述错误,排除。 1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此材料体现了列强拥有的特权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造房屋 D. 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B 【解析】材料“一个国家得到了,则其他的几个国家理所当然的一起享用;一个国家追求,其他国家蜂拥而至协助它。”材料所呈现出的特点符合片面最惠国的特征。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故选B;A是治外法权,破坏我国的司法主权,排除;C形成国中之国,排除;D是资本输出的形式,排除。 14.租界和使馆区既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形式,也是传播西方文明的窗口。下图中的租界和使馆区分别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之后 A.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租界和使馆区出现的背景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上海第一块租界出现是在《南京条约》附件签订后,与鸦片战争有关,排除BD;《辛丑条约》中有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一款,与八国联军侵华有关,排除A,故选C。 15.近代中国某部著作的指导思想是:“照得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本军师恭膺圣命,总理朝纲,爰综政治大略,编成……”该著作是指 A. 《资政新篇》 B. 《天朝田亩制度》 C. 《海国图志》 D. 《临时约法》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照得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本军师恭膺圣命,总理朝纲,爰综政治大略”可知,这是农民政权,而且其主张“照得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可知,其在治国方略上较为科学,符合时代潮流,选项A正确;选项B具有空想性,排除;选项C、D和农民阶级无关,排除。 16.“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根源在于 A. 缺乏自由民主的革命精神 B. 没有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 C. 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D.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选项D正确;正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才出现了运动过程中缺乏自由民主、没有正确的战略方针、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这些问题,因此选项A、B、C都不是根源,排除。 17.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支持义和团运动,是因为义和团 A. 提倡民主法治 B. 支持清政府统治C. 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D. 盲目排外 【答案】C 【解析】 马克·吐温认为义和团是爱国者,结合义和团反帝性质可知,马克·吐温支持义和团的原因是该运动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帝国主义,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义和团运动内容,排除;马克·吐温自称为一个义和团员,“同情中国人”,显然是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看待该运动,其立意是反帝,而非支持清政府,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D是义和团的局限性,不是马克·吐温支持义和团的依据,排除。 18.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C.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D 【解析】根据“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可知这次战争是甲午战争,战后引发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选项D正确;选项A是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后出现的,当时并未掀起瓜分狂潮,排除;选项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当时并未掀起瓜分狂潮,排除;选项C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出现的局面,排除。 19.1912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创举”是指 A.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封建统治被推翻 C. 中华民国的成立 D.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1912年”、“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而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是“变局”、“创举”,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清朝统治被推翻与“创举”无关;D选项错误,北洋军阀基本被推翻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0.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 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答案】C 【解析】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是指中共一大没有制定符合国情的党的革命纲领,“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是指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故C正确;A项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故A不选;参加共产国际是中共一大决定的,故B错误;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是中共三大决定的,故D错误。 21.1926年7月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中国,除少数军阀、官僚、买办、财阀之外,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也。”为此,国民政府 A. 召开国民党一大 B. 发动北伐战争 C. 整编国民革命军 D. 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26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是1924 年,排除A;1925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月18 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排除CD;1926 月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故B项正确。 22. 计量史学就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导致下图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日益加强 B. 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 C. 中央苏区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D. 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央苏区食盐价格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33年开始,价格急剧上升,直接原因是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日益加强,故A正确。中央苏区没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故B排除。当时中央苏区面积没有扩大,故C排除。当时日本没有大规模侵华,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影响 23.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B. 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C.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D.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答案】C 【解析】“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描写的是长征过程中的事件,而进行长征的,选项C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间是1931年,长征时间是1934年,两者时间不符,排除A;选项B是主要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排除;长征在1936年结束,选项D是1937年事件,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判断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长征,同时区分长征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24.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重要文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下列哪一事件应作为“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华北事变 【答案】A 【解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之间一共经历了十四年,故A应该作为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所以选A;七七事变是八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故排除B;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到1945年也不足十四年,故排除D。 25.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他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实现 B. 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 中华民国的建立 D.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注意时间提示是“民国二十六年”,公元纪年是1937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号召全民族统一抗战,所以答案选A;国民大革命结束时间是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中华民国建立时间是1912年,而且材料中涉及的人物在1937年拒不承认民国,因此选项C排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题无关,排除D。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分别说明两种制度的选官标准 (2)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影响?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德行为标准以门第为标准。 (2)科举制。选拨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尚学风气;打击士族 【解析】(1)选官制度及其标准:根据材料“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根据材料“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根据材料“举孝廉”可知,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德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 (2)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举进士、拔萃,皆中”可知,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影响:根据材料“举进士、拔萃,皆中”可知,科举制可以选拨人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将选官权力集中于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形成尚学风气;根据材料“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打击士族。 27.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指出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哪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2)指出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3)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1)虎门销烟(或答禁烟运动);鸦片战争 (2)辛亥革命(或答武昌起义)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3)斗争对象: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帝国主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反动派。 【解析】(1)历史事件:根据浮雕内容及1839年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虎门销烟(或答禁烟运动)。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历史事件:根据浮雕时间1911年和内容可知,这是辛亥革命(或答武昌起义)。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角度回答辛亥革命意义即可。 (3)斗争对象:根据第三块浮雕时间1937年至194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第四块浮雕时间1949年和浮雕内容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斗争对象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帝国主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反动派。 28.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农家百姓对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材料三 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材料一中的“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运动?革命的结局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人民的这一愿望是否可以实现? 【答案】(1)国民革命运动(国民大革命);革命最终失败 (2)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全民族抗战;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 (3)人民渴望和平统一;不可以 【解析】(1)革命运动:根据材料“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运动是国民大革命。结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 (2)原因:根据材料“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国共两党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的正面抗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从世界反法西斯角度看,中国的抗战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 (3)愿望:根据材料“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可知,人民渴望和平统一。是否可以实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蓄意挑起内战,因此百姓的愿望不能实现。 29.近代中国史就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波澜壮阅,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义和团虽然都是农民起义,但都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不过从历史潮流的角度看,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 (1)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结合史实,从《资政新编》和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简要说明“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伏彼起,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发生。但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的“很大不同”并结合史实,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烙印”。 【答案】(1)原因: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或答反封建反侵略)进步性:太平天国颁布了《资政新篇》,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而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盲目排外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2)“很大不同”:义和团只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并不要求推翻清政府。 而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武装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时代烙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或答反封建反侵略)进步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资政新篇》,这一纲领文件中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一主张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义和团运动中以“扶清灭洋”为旗号,盲目排外,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因此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 (2)“很大不同”:从两次运动的口号、运动矛头所指以及运动的政治目标可知,义和团只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并不要求推翻清政府。而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武装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时代烙印”: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过程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而且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因此五四运动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