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试卷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6月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而齐国“相地而衰征”,其实质都是( ) A.土地赋税制度的变革 B.井田制的瓦解 C.承认土地私有 D. 封建赋税制度的确立 2.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民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材料最能说明商鞅变法( ) A.增加了秦国争霸实力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确立了封建统治秩序 D.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3.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 A.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些变革意在( ) A.强化血缘亲疏关系 B.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C.构建官僚等级秩序 D.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 5.《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 ) A.严刑峻法,天下大治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普及法律,教民守法 D.道法结合,与民自治 6.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7.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8.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 ) A.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 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 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 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 9.“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 A.打击限制大地主大贵族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减轻农民差役负担 1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11.“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应为( ) A.通判 B.中书门下 C.枢密院 D.三司 12.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3.恩格斯评价一场发生在1853—1856年的战争:“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的野心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影响是( ) A.结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B.缓和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C.俄国取得了地中海霸权 D.俄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 14.从客观上说,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然相当缓慢,其主要原因是这场改革没有改变( ) A.封建生产关系 B.俄国社会性质 C.农奴的法律地位 D.沙皇的专制统治 15.俄国在克里木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社会制度腐败落后 B.在战争过程中孤立无援 C.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国内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6.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曾感叹:“当我们谈论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时,已经忘却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不久之后,俄国开始“前行”。这次“前行”的起点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17. 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 A.改革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 B.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C.这次改革在法律上废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改革动摇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8. 1853年前的日本和1840年前的中国相比,相似之处是( ) ①封建制度处于衰落时期 ②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面临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曾经大力推行官营工业建设,动用国家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结果造成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日本政府对此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土地私有制,增加国家农业税收入 B.政府增加官办企业拨款,扩大经营范围 C.将大量官办企业以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 D.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取代传统手工业 20.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了( ) A.“殖产兴业”政策 B.废除了旧体制 C.实行“文明开化”政策 D.进行军事改革 2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培理的舰队……在江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这里所说的“灭亡”和“唯一”是指( ) A.亡国的命运∥确立天皇统治实现独立 B.被殖民命运∥脱亚入欧实现政治民主 C.亡国的命运∥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被殖民命运∥摆脱民族危机跻身列强 22.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23.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据此可知( ) A.天皇保守引起士族不满 B.明治维新缺乏群众支持 C.武士地位低下被迫反抗 D.改革深入损害武士利益 24.在1876年世博会上,日本馆大于中国馆,且展品较为丰富,但日本仍从世博会上定购了大量机器产品,其直接目的是( ) A.满足本国封建统治者的生活需要 B.适应明治维新后工业革命的进行 C.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D.发展军事工业,加快对外扩张步伐 25. 1889年日本颁布的宪法规定“日本帝国将由永不间断的一代代天皇统治和管辖”,“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宪法还规定:不得随意逮捕公民,财产权受到保护,公民享有宗教、言论和结社的自由。但在每种情况下,政府只要愿意便有权制止这些权利。这说明( ) ①日本的君主专制制度未受到动摇 ②日本国民在法律上被赋予一定的权利 ③日本的民主制还不够成熟与完善 ④日本宪法的制定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27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 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28.“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 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29.“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 ) A.主张求知识于世界,发展资本主义 B.主张建立近代化军队 C.主张摆脱外来的民族压迫 D.欲走对外扩张之路 30.《战国策·秦策》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 农耕经济的繁荣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31小题12分,32小题16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材料一、材料二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4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俄《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是希望获得绝对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4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4分)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4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4分) 33.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4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A C C D B B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D D C B D D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D D B D B D D D C 31、【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原因:商鞅变法时期,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时期,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拥有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32、【答案】(1)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 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决定的。 (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3)不符合实际.因为农民受制于控制社区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 (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33、【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