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辽宁省锦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辽宁省锦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辽宁省锦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 ‎ ‎1.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 ‎ ‎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德宣战的目的是( ) ‎ A.插手欧洲事务和遏制德国 B.夺取德国殖民地和向南推进 C.追随美国以获取战争赔款 D.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 ‎ ‎ ‎3. 1918年12月,当美国总统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这反映出当时(        ) ‎ A.苏俄制度具有明显优势 B.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已经瓦解 C.意识形态之争尚未开始 D.民众对构建社会新秩序充满期望 ‎ ‎ ‎4. ‎ 下列表格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英法两国逐渐失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优势 B.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 C.美德迅速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 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 ‎ ‎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缺乏原材料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 ‎ A.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B.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C.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证 D.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 ‎ ‎6.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主要依据是( ) ‎ A.战胜国对战败国再次处置和掠夺 B.进一步协调了列强在欧洲和中东的关系 C.平衡了列强的海军军备竞赛 D.调整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 ‎ ‎7.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共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华盛顿会议上,把他的这种愿望化为泡影的是( ) ‎ A.《四国条约》的签订 B.《五国条约》的签订 C.《九国公约》的签订 D.《中日协定》的签订 ‎ ‎ ‎ ‎8. 《九国公约》的下列规定中最能反映出这次会议上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的是( ) ‎ A.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B.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谋取特权,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力 C.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D.使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 ‎ ‎ ‎9. 一战后某国际会议签订的条约中有如下条款:“缔约国相互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力”、“英日同盟应予终止”等。该条约是( ) ‎ A.《凡尔赛和约》 B.《非战公约》 C.《四国条约》 D.《九国公约》 ‎ ‎ ‎ ‎10. 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 ‎ A.消除了协约国帝国主义的矛盾 B.使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得以缓和 C.暂时协调了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D.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 ‎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是( ) ‎ A.西西里岛登陆 B.诺曼底登陆 C.突尼斯歼灭战 D.阿拉曼战役 ‎ ‎ ‎12. 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这表明法国政府( ) ‎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B.支持西班牙的革命力量 C.支持西班牙的反动势力 D.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 ‎ ‎ ‎13.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又可看作是“二战的彩排”。这主要是因为(        ) ‎ A.西班牙战争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B.西班牙成为参加二战举足轻重的国家 C.西班牙战争充分反映了当时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 D.国际纵队的参与使西班牙内战变成了一场国际冲突 ‎ ‎ ‎14. 20世纪30年代,阿诺德•汤因比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经济大危机 C.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 ‎ ‎15. 1943年初,原来倾向于德国的土耳其、伊朗等国都纷纷表态,表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同时,很多国家加入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 A.反法西斯联盟的正义性 B.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 C.美国的参战增强了世界人民的信心 D.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 ‎ ‎16. 下列英法美采取的哪些政策事实上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 ①英法控制的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 ②实施经济制裁却把石油等战略物质未列入禁运范围 ③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供意军使用 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 ‎ ‎17. 丘吉尔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不必要的战争”,从我们的视角,可以提供的论据有( ) ①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②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③国际联盟没有很好履行其宗旨 ④轴心同盟形成 ‎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④‎ ‎ ‎ ‎18.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 ) ①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②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 ③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④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 ‎ ‎19. “美国人依靠截获和破译的电报,掌握了有关日本计划的可靠情报……海上交战持续了两天(6月3日和4日)。由于情况不利,交战出现了对日本来说是灾难性的变化……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雷达……”这次战役后( ) ‎ A.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B.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战略主导权 C.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D.美英丧失了靠近日本海域有效作战的可能性 ‎ ‎ ‎20. “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 ‎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 ‎ ‎21. 二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丘吉尔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做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蒋介石则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此处“某重大事件”应该是( ) ‎ A.《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B.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C.《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 D.苏德战争的爆发 ‎ ‎ ‎ ‎22. 如图是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该画控诉了( )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 ‎ A.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德意法西斯在西班牙的罪行 D.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 ‎ ‎ ‎23. 指挥阿拉曼战役取得胜利的将领是( ) ‎ A.戴高乐 B.丘吉尔 C.朱可夫 D.蒙哥马利 ‎ ‎ ‎24.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 A.《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B.美国修改《中立法》 C.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美英宣布支持苏联 ‎ ‎ ‎ ‎25. 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这说明美国( ) ‎ A.放弃了与苏联争霸 B.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 C.力图维护世界和平 D.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 ‎ ‎ ‎ ‎26.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 )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 ‎27.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政治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 ‎ ‎ ‎ ‎28. 战后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国家利益的不同 B.社会制度的不同 C.意识形态的不同 D.领导人的意志不同 ‎ ‎ ‎ ‎29. 美国实施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向苏联和东欧进行经济渗透 C.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D.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社会经济 ‎ ‎ ‎30.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反映了当时( ) ‎ A.美国摒弃“冷战”思维 B.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美国制华政策发生变化 ‎ ‎ ‎ ‎31. 20世纪50年代,有西方报纸评论说:“苏联利用它来对付西方的威胁,并利用这个组织来加强东欧国家同苏联的‘军事一体化’。”该评论针对的是( ) ‎ A.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B.苏联武装占领东欧各国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D.苏联与东欧实现了一体化 ‎ ‎ ‎ ‎32. 1945年5月8日,美国有位外交官清醒地指出:“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 ‎ A.“二战”“冷战” B.“二战”、中东战争 C.“一战”“二战” D.“二战”、科索沃战争 ‎ ‎ ‎ ‎33. 东欧各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图摆脱苏联控制,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如愿以偿,其直接原因是( ) ‎ A.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调整 B.东欧各国人民的不断抗争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D.东欧剧变的影响 ‎ ‎ ‎34. “与其领导一场追求全球自由,结束共产主义的十字军运动,不如把‘势力均衡’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来寻求同苏联与中国的稳定关系。”美国人亨特的这番话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 )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A.美国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 B.美国放弃了反共立场 C.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 D.美国集中力量发展核武器 ‎ ‎ ‎ ‎35.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个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即威胁世界和平又维持了相对的平衡。这场战争是( )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冷战” C.朝鲜战争 D.中东战争 ‎ ‎ ‎ ‎36.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 A.美苏经济、军事力量的对比变化 B.第三世界实力的发展 C.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变化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 ‎37. 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最大影响是( ) ‎ A.缓和和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B.美国、日本以及西欧矛盾突出,昔日的盟友变成对手 C.核战争威胁已经消除,各国注重发展经济 D.社会主义运动受挫,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 ‎ ‎ ‎38.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调整了对外战略,争取( ) ‎ A.同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B.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优势 C.常规军事力量超过美国 D.在高科技方面超过美国 ‎ ‎ ‎ ‎39. “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 ①由美国首先挑起 ②仅涉及军事领域 ③开始于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④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 ‎40. 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方位词相关的概念,如“南北对话”、“东方”、“西方”等,这些概念看似方位概念,其实包含了政治、经济内涵。二战后“西方”的本质内含是( ) ‎ A.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C.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D.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二、材料题(共20分)‎ ‎ ‎ ‎41. 材料 战结束后,国内反战情绪蔓延,为了避免重蹈世界大战的覆辙,美国出台了一系列包括中立条款的法案。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国内经济危机和动荡国际局势的双重压力下,身为国际主义者的总统罗斯福推出著名的新政。新政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由于传统的孤立主义势力仍不可小觑,涉及对国际事务的态度问题,罗斯福总统签著了一系列中立法案,这些法案可以说是政治妥协的产物。直至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参战,这些法案才被正式废除。法案对国际事务奉行不干涉原则,在中立法案的出台和不断修改的过程之中,总统罗斯福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罗斯福通过援引中立法案使得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基于此,二战伊始美国采取了不插手的态度,让北美大陆远离战火的同时,也赢得了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机遇。 ﹣﹣据尚锴《美国中立法案研究(1935﹣1939)》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的原因。‎ ‎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辽宁省锦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 ‎【答案】‎ A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解答】‎ A.英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第一强国,是世界霸主,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德国和美国实力上升,要冲击它的霸主地位,所以英国希望维持现状。 B.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不是世界第一强国。 C.德国当时是要冲击英国的霸权地位,所以不可能维持现状。 D.美国也是要挑战英国的霸权,也不可能维持现状。 故选A。 ‎ ‎2.‎ ‎【答案】‎ D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日本对德宣战的目的”。‎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德宣战后首先是出兵中国山东,表明日本对德宣战的目的是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故D正确。 日本此时还不具备插手欧洲事务的能力,排除A。 德国的殖民地不光在亚太地区,而日本此时的扩张目标主要在亚太,故B不正确。 日本参战在美国之前,故C说法不正确。‎ ‎3.‎ ‎【答案】‎ D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需要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解答】‎ 依据材料可知,美国总统威尔逊受到欧洲国家民众的欢迎,同时一些地方也打破了旧秩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二者体现了遭受战争打击的民众对构建新秩序的愿望较为强烈,故D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 依据材料可知,苏维埃的建立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制度开始出现争夺,故C项错误。 故选D。 ‎ ‎4.‎ ‎【答案】‎ D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答】‎ 首先观察表格中“项目”栏,主要是在1913年,一战以前;其次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联系一战爆发的背景以及数据表格反映的内容综合可知表格反映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故选D。 ‎ ‎5.‎ ‎【答案】‎ B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一战,要求学生结合一战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题中为应付战争需要,所以德国等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促进化工技术发展,体现了战争对新科技发展的催化作用,A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排除。 B.一战期间,主要交战各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大力发展与战争有关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战争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社会的需要,它说明科技的发展与社会需要是紧密相连的,题干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B正确。 C.题中德国等国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发展促进了化工技术发展,并不能说明科技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障,维持战争的根本保障应该是经济与综合国力,故C错误; D.题中化工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体现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题无关,故D错误。‎ ‎6.‎ ‎【答案】‎ D ‎【考点】‎ 华盛顿会议 ‎【解析】‎ 本题考查华盛顿会议,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华盛顿会议的相关内容。‎ ‎【解答】‎ 由于巴黎和会主要调整的是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相互关系,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列强还没有按照战后实力对比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而华盛顿会议就是协调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关系,故被称作巴黎和会的继续,故D正确,排除B; 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的战胜国英美日主导的,主要对中国进行争夺的会议,故A表达错误,所以排除A;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C的表达是符合史实的,但是并没有体现其与巴黎和会的关系,故排除C。‎ ‎7.‎ ‎【答案】‎ B ‎【考点】‎ 华盛顿会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会议,要求学生结合华盛顿会议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四国条约》,1921年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 B.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乔治的言论旨在保持英国海军的世界地位;但在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了《五国海军条约》,使得美国在海军军备上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地位,使劳合•乔治的愿望化为泡影。故B正确。 C.《九国公约》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 D.《中日协定》的签订主要是为了解决山东问题,与英国没有关系。‎ ‎8.‎ ‎【答案】‎ D ‎【考点】‎ 华盛顿会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会议的内容,要求学生结合九国公约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材料。我 ‎【解答】‎ A.九国公约表面上是尊重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实际上是要加强对中国的操控。 B.九国公约最终是要贯彻美国的机会均等,在这基础之上实现大国共同主宰中国的命运,不是为了防止侵略权利的减少,而是要扩充侵略权利。 C.给中国无碍之机,维护有力之政府只是表面现象,不是真实意图。 D.九国公约是在美国主导之下实施的,美国对华的政策是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在此基础之上扩大。美国只有在华权益排挤其他列强,本条最能体现出这一意图。‎ ‎9.‎ ‎【答案】‎ C ‎【考点】‎ 巴黎和会 ‎【解析】‎ 本题考查华盛顿会议。需要掌握《四国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四国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签订《四国条约》,规定“缔约国相互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力”,《四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日同盟的终止,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非战公约》反映的是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条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九国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0.‎ ‎【答案】‎ C ‎【考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 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积极和消极影响。‎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协调了协议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涉及缓和不同社会国家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 该体系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故D项错误。‎ ‎11.‎ ‎【答案】‎ B ‎【考点】‎ 诺曼底登陆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夹击”。‎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为英美盟军开始对意大利本土进行打击,不合题意,故排除; B项为英美盟军从西欧打击德国法西斯势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符合题意,故正确; C、D项英军在北非同德意军队较量,不存在与苏军夹击德军问题,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2.‎ ‎【答案】‎ D ‎【考点】‎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前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等国对西班牙内战的“不干涉”政策是绥靖政策的重要表现。故D正确。 A、B、C三个选项的说法均不能揭示其“不干涉”政策的本质,排除。‎ ‎13.‎ ‎【答案】‎ 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答】‎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二战的爆发事件是德国突袭波兰,故A项错误。 二战是一场国际冲突,但不是由西班牙内战演变的,西班牙也不是二战中举足轻重的国家,故BD项错误。 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轴心国集团与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充分反映了当时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故C项正确。 故选C。‎ ‎14.‎ ‎【答案】‎ B ‎【考点】‎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要求学生结合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是纳粹不断侵略造成的,不会让人们怀疑西方社会制度的失败。 B.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是20世纪30年代,而且讨论的是西方制度的失败和不能起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由于1929年经济危机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及思想体系,使人们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产生怀疑,故B项正确。 C.选项表述是错误的,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灭亡。 D.一战并没有让人们怀疑资本主义制度是失败的制度。‎ ‎15.‎ ‎【答案】‎ B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的进程,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对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使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同时它鼓舞了各国人民同法西斯占领者进行更加坚决的斗争,B选项符合题意。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始终是正义的联盟,A选项排除。 美国参战是在1941年,C选项排除。 1943年9月意大利倒戈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D选项排除。‎ ‎16.‎ ‎【答案】‎ 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掌握英法美绥靖政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选项政策影响的分析。‎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英法控制的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这是站在了被侵略者一方,故并没有因此助长意大利的侵略气焰,故①错误。 在经济制裁时没有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等于意大利依然可以得到相关的战略物资,苏伊士运河照样供意军使用则方便了其调动和运输军队,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使得意大利法西斯势力能够得到德国或者日本的支持,故②③④都会助长其侵略气焰,故C项正确。‎ ‎17.‎ ‎【答案】‎ 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条件。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把握材料的解读,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条件解答即可。‎ ‎【解答】‎ 依据材料可知,实际上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条件,结合所学可知,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国际联盟没有很好履行其宗旨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条件,故①②③正确。 轴心同盟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条件,故④错误,故C项正确。‎ ‎18.‎ ‎【答案】‎ A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二战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解答】‎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敌的结果,所以加强国际合作是共同发展的重要原因,故①符合题意; 二战中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如苏联和美英法等国实现了合作,最终战胜了法西斯,故②的说法不符合题意; 如果所有国家都能互不侵犯、和平共处,那世界就是和平和友好的世界了,故③符合题意; 二战的最终结果是反法西斯国家取得了胜利,但是和平确实来之不易,因而应该想办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故④符合题意。‎ ‎19.‎ ‎【答案】‎ B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掌握中途岛海战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中途岛海战的概括和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是中途岛海战,中途岛海战后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战略主导权,故B项正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CD两项不符合中途岛海战的史实,应排除。‎ ‎20.‎ ‎【答案】‎ C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考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技成就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背景条件,要求学生结合二战期间的历史知识来分析。‎ ‎【解答】‎ A‎.材料主要说的是战争对科技的促进作用,不是说科技革命对战争的作用。 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科技决定战争的胜负,事实上德国人掌握了火箭技术,也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 C.材料中的原子弹技术计算机技术火箭技术都诞生于二战期间,他们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重要的技术代表,由此可见,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选项说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事实不符,也与材料不符。‎ ‎21.‎ ‎【答案】‎ B ‎【考点】‎ 太平洋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洋战争,要求学生结合太平洋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应该是在美国参战以后; B.根据材料提供的二战中和有中国蒋介石可以判断跟远东战场有关,应该是日美参战,所以正确选项是B; C.是法西斯国家签订的同盟条约; D.苏德战争爆发和中国没有关系。‎ ‎22.‎ ‎【答案】‎ C ‎【考点】‎ 现代主义美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主义的美术,要求学生学和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品来分析。‎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是控诉在西班牙内战时,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对格尔尼卡进行轰炸的罪行,C符合题干要求,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23.‎ ‎【答案】‎ D ‎【考点】‎ 阿拉曼战役 ‎【解析】‎ 本题考查阿拉曼战役,解题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学可知,1942年,北非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由于战线太长,德意军队给养供应出现困难,攻势被迫停顿。而英军经过补充,集中了大量的兵力,10月,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英军发动大规模反攻,德意军队处于劣势,被迫西撤,北非战场形势也发生了转折。‎ ‎【解答】‎ 根据所学可知,1942年,北非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由于战线太长,德意军队给养供应出现困难,攻势被迫停顿。而英军经过补充,集中了大量的兵力,10月,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英军发动大规模反攻,德意军队处于劣势,被迫西撤,北非战场形势也发生了转折,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4.‎ ‎【答案】‎ C ‎【考点】‎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要求学生结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来分析。‎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942年初,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二战时期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C符合题干要求,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25.‎ ‎【答案】‎ D ‎【考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美国在亚洲地区改变战略只是想缓和在亚洲地区的冲突,实行战略收缩,并没有放弃与苏联的争霸。 B.材料体现不出美国的战略由亚洲走向全球的特点。 C.美国的外交战略只会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材料体现不出它维护世界和平的特点。 D.尼克松之所以调整外交战略,进行战略收缩,争取在外交关系中取得主动权。‎ ‎26.‎ ‎【答案】‎ B ‎【考点】‎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需要掌握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时间1971年7月和材料内容,结合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解答即可。‎ ‎【解答】‎ 组建上海合作组织是在2001年,而且与美国无关,故①错误。 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③错误。 依据题干时间1971年7月和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②④正确。故B项正确。‎ ‎27.‎ ‎【答案】‎ A ‎【考点】‎ 东欧剧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欧剧变,要求学生结合东欧剧变的表现来分析。‎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年代后期东欧剧变主要的表现就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纷纷发生了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不是突出的表现。 C.国家名称的变化,不可能是主要表现。 D.民族构成的变化,不是东欧剧变的主要表现。‎ ‎28.‎ ‎【答案】‎ A ‎【考点】‎ 美苏两极格局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苏联解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来分析。‎ ‎【解答】‎ A.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苏两国战后国家利益的冲突。 B.社会制度不同,不是根本原因。 C.意识形态不同,是包括在国家利益之中。 D.领导人的意志不受国家利益的决定。‎ ‎29.‎ ‎【答案】‎ C ‎【考点】‎ 马歇尔计划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要求学生结合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最根本的目的分析。‎ ‎【解答】‎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只是次要目的。 B.向苏联和东欧进行经济渗透不是最根本的目的。 C.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其根本目的是有冷战性质决定的,就是要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 D.帮助西欧各国恢复社会经济,是马歇尔计划的手段,实际上是要达到政治上控制西欧的目的。‎ ‎30.‎ ‎【答案】‎ D ‎【考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材料“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体现的是美国开始改变对中国的态度,这主要是由其国家利益决定的,D正确; A不符合史实,排除; 20世纪80年代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排除; 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C排除。‎ ‎31.‎ ‎【答案】‎ A ‎【考点】‎ 华沙条约组织 ‎【解析】‎ 本题考查华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和所学,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应对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了华约,其性质是军事一体化组织。‎ ‎【解答】‎ A.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应对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了华约,其性质是军事一体化组织,故A正确。 B.苏联武装占领东欧各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不是军事一体化组织,故排除。 D.苏联与东欧实现了一体化与史实不符,排除。‎ ‎32.‎ ‎【答案】‎ A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苏冷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和冷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和冷战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 ‎1945年5月8日欧洲战场战争结束,所以人们以为战争结束了,应该是指二战,“而战争才刚刚开始“里面的战争应该是指美苏两国的对抗,是指后来的冷战,A符合题干要求,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33.‎ ‎【答案】‎ A ‎【考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解题的关键是“直接原因”。‎ ‎【解答】‎ 戈尔巴乔夫调整对外政策,在东欧地区放弃了苏联自二战以来对此地区的控制,直接导致东欧摆脱了苏联控制,故A正确; BC项不是直接原因,排除; D项是摆脱苏联控制后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 ‎34.‎ ‎【答案】‎ A ‎【考点】‎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解题的关键是“不如把‘势力均衡’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来寻求同苏联与中国的稳定关系”。‎ ‎【解答】‎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衰退,实行战略收缩,材料“不如把‘势力均衡’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来寻求同苏联与中国的稳定关系”说明美国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A正确; BC用词绝对,排除; 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5.‎ ‎【答案】‎ B ‎【考点】‎ 美苏冷战 ‎【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解题的关键是“它存在于两个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即威胁世界和平又维持了相对的平衡”。‎ ‎【解答】‎ 它存在于两个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即威胁世界和平又维持了相对的平衡,表明这才战争是冷战,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6.‎ ‎【答案】‎ A ‎【考点】‎ 美苏争霸 ‎【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争霸,解题的关键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解答】‎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发展较快,而美国实力下降,因此美国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7.‎ ‎【答案】‎ A ‎【考点】‎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解答】‎ A.根据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故A正确。 B.美国、日本以及西欧矛盾突出,昔日的盟友变成对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核战争威胁已经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D.社会主义运动受挫,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38.‎ ‎【答案】‎ A ‎【考点】‎ 美苏争霸 ‎【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争霸,解题的关键是“赫鲁晓夫调整了对外战略”。‎ ‎【解答】‎ 赫鲁晓夫的对外战略是争取同美国共同主宰世界,也正式开始了美苏争霸,这属于基本识记点,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优势、常规军事力量超过美国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在高科技方面苏联一直未超过美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39.‎ ‎【答案】‎ D ‎【考点】‎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学可知美苏冷战的标志是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冷战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 ‎【解答】‎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杜鲁门主义标志着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故冷战是由美国首先挑起的,①正确。 美苏冷战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故②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故③正确。 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冷战,造成了欧洲的紧张局势,如德国的分裂和东欧、西欧的对峙等等,故④正确。‎ ‎40.‎ ‎【答案】‎ D ‎【考点】‎ 历史文化常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西方社会的划分,要求学生结合二战后世界格局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 这里的“东方”、“西方”划分的标准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据战后实际,西方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材料题(共20分)‎ ‎41.‎ ‎【答案】‎ 原因:美国孤立主义思想根深蒂同;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民众反战情绪高涨;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没有从根本上危及美国的切身利益;美国国内政治势力的斗争和妥协。(任答4点即可)‎ 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推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听任德日法西斯侵略扩张,助长了法西斯侵路扩张的野心,加快了二战的全面爆发,最终乜被卷入了战争。(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解析】‎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1)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外交政策,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盛行的原因,以及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孤立主义政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 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内实行孤立主义,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密切相关,当然也受到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与美国的反战情绪高涨,以及当时法西斯侵略,没有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利益,还有一点就是美国国内政治斗争与妥协的需要。‎ 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推行孤立主义政策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这纵容了法西斯侵略扩张,助长了他们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最终美国也自食其果。‎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