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3)
专题整合提升 第一板块 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 个核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 大线索 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大主题 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影响;中国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近代列强侵华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市场的愿望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 2.中日甲午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列强主要是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列强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以及列强瓜分世界的要求。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成为侵华主力。 二、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 1.农民阶级 (1)实践:先后掀起两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2)主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和“扶清灭洋”。 (3)特点: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具有落后性的一面,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不能适应时代需要而失败。 2.地主阶级 (1)实践: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掀起洋务运动。 (2)主张: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3)特点:“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资产阶级 (1)实践: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等。 (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或利用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3)特点: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同时又具有妥协性、软弱性,决定了其改革或革命只能是“屡战屡败”。 4.无产阶级 (1)实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3)特点: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 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上半期)中英两国国情对比 国别 角度 中 国 英 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外交政策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 正当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正当贸易,英国处于入超地位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制 第二板块 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 考纲展示 考点归纳 真题举例 考情分析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点1 洋务运动与中日甲午战争 考点2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考点3 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东南保护约款》 考点5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 2016·全国卷乙,T29 2013·全国卷Ⅱ,T29 2011·新课标全国卷,T29 2011·新课标全国卷,T31 2016·全国卷丙,T41 (1)从命题方向来看,主要考查主干知识理解能力、解释能力。同时引用学术成果和社会热点,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既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理解、解释的素养,又在无形之中进行价值观的引领 (2)2018年高考中,综合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考查列强侵华的可能性比较大,关注的重点是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晚清政府做出的一些政策调整也是考查的重点,如总理衙门的设置、预备立宪的推行等;此外,还要关注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在战争年代做出的政策调整 (2)辛亥革命 考点 从晚清中国历史看现代化的发展趋向 2013·全国卷Ⅰ,T29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考点1 戊戌变法与五四运动 考点2 中共早期领导人对民主革命道路的认识 2011·新课标全国卷,T30 2012·新课标全国卷,T31 (4)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1 民国初年的政治状况 考点2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考点3 中共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2015·全国卷Ⅰ,T29 2016·全国卷甲,T29 2013·全国卷Ⅰ,T30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考点1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考点2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考点3 日本对华经济侵略 考点4 抗战期间中共的土地政策及国民党中央的态度 2016·全国卷乙,T30 2015·全国卷Ⅰ,T30 2014·全国卷Ⅰ,T41 2014·全国卷Ⅱ,T30 2015·全国卷Ⅱ,T30 2013·全国卷Ⅱ,T30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 ;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解析:选A。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句“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信奉拜上帝教,倡导平等和大同,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尤其是天京变乱后,洪秀全等人逐渐腐化,太平天国运动逐渐由盛而衰,拜上帝教日益失去其意义。就选项而言,A项说法比较委婉地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待孔教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B、C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2.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28年”。材料突出了“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这是典型的城市中心论的观点,B项正确。A项与材料观点相反,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5·高考全国卷Ⅱ,T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选B。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战争负担,所以B项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以“多源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 1.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项;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在列强侵略下,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D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2.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选B。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东南保护约款》”“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理解思考。根据相关教材知识可知,材料旨在说明在帝国主义“以华制华”策略的影响和“东南互保”幌子下的中外分治。就选项而言,A项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C、D两项说法仅是题干材料的表层反映。 3.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B项正确。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 4.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这体现了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认为,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采用俄国式革命——暴力革命的方式,故选C项。 5.(2015·高考全国卷Ⅰ,T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选D。本题关键信息是“皖直交斗”。材料“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6.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选D。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未对湖北省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这表明国民党中央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分配方式,即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D项符合题意。 7.(2016·高考全国卷乙,T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国民党想通过这一举措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并不是为了塑造政府形象,故D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中国民党的做法会激化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抗战领导权的问题,排除C项。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 1.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解析:选A。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句“公车上书”“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进行思考,根据相关知识可知,本题突出对“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的主要原因分析,显然,五四运动在规模和影响上远大于“公车上书”,其主要原因是五四运动时帝国主义侵华程度加深以及广大民众觉悟的程度提高。故A项正确。 2.(2016·高考全国卷甲,T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可知,根据地的水稻产量大大提高,米价较国统区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说法错误,当时根据地政府的主要精力应该用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D项“打破”说法错误,排除。 3.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7年11月”进行分析。1937年11月正处于中日淞沪会战晚期。日本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逼近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故本题选择A项。B、D两项并不是当时顾维钧的主要想法,而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2015·高考全国卷Ⅰ,T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选B。本题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社会热点问题 (2016·高考全国卷乙,T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选C。由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等信息,并联系洋务运动的影响可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当时洋务运动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A项。集权制度使军队在战场上缺乏灵活性,排除B项。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突破全国卷压轴大题之主观题(第41题) 1.(2016·高考全国卷丙,T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增分指导】 首先,提取信息,材料由文字和图片组成,提取信息可以从这两种载体入手。从文字上看,如商埠的开放经历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如自开商埠的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等等;从图片上看,如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东北地区数量较多,并且涉及长江中游地区等等。 其次,对信息进行简要分析,可以从信息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如提取信息“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可以从原因“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和影响“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等方面来回答。需要注意的是论据要围绕所提取的信息并且符合史实、符合材料的限定时间,可从多角度分析。 最后,最好能从论证说明的过程中得出一定规律性、本质上的认识或者启示,使得论述得以升华。 【满分示例】 示例一:集中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示例二: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被迫开埠通商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受欧日因通商而强国的启发;有识之士御敌自强的愿望。自开商埠带有很强的自主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抑制了列强侵略,发展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 【变式训练】 1.(2017·广西五市联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发行的四套邮票简介。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1965年)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50周年(1995年) 《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2005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70周年(2015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13枚:“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1枚小型张:以《大刀进行曲》雕塑、长城、红绸、和平鸽为主要元素 任选其中两套纪念邮票,概括说明其内容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纪念主题的变化。(要求:史实清楚,说明充分,分析透彻) 解析:答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特征,第二部分:针对邮票内容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评价。一:20周年,特征:根据关键词“毛主席、八路军、人民战争、光荣参军”很容易得出: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内容并不全面;评价结合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背景,可以从内部(“左”倾错误、国共关系、忽视国民党的抗日举动)、外部(冷战的国际局势、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角度进行评价。二:50周年,特征:内容变多且反映整个抗日战争,并首次提到“台湾光复”;评价结合时代背景针对新出现的“台儿庄大捷”(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芒友会师”(境外作战的功绩)、“台湾光复”(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华侨 捐献”(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伟大胜利”(肯定中国人民的力量)直接进行评价即可。三:60周年,特征:内容减少,内容鲜明,首次出现反映“和平与正义”的小型张;评价根据“中流砥柱”得出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独立开辟敌后战场、科学的战争指导和模范的实际行动),“和平与正义”显示了中国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期许。四:70周年,特征:抗战题材和枚数最多,根据“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刀进行曲》雕塑、长城、红绸、和平鸽” 可以得出:设计理念多元化,并系统地展现了抗战纪念的设施;评价:大量抗战遗址邮票的设计具有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对青少年的教育(爱国精神的培养)以及对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的培养均有重大意义。 答案:20周年。特征: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内容并不全面。评价:受国内“左”倾错误,国共关系、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冷战等复杂因素的影响,邮票内容忽视了国际正义力量和国民党的抗日举动,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是国家和政党意志的体现。 50周年。特征:通过邮票内容整体呈现了抗日战争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首次直接提到了“台湾光复”。评价:这套邮票对国民党的抗战功绩做出充分肯定,“台儿庄大捷”的主角是国民党军队,“芒友会师”描绘的是在缅甸的远征军取得胜利的情形,“台湾光复”证明台湾仍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侨捐献”是对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的讴歌,“伟大胜利”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60周年。特征:题材减少,内容鲜明,首次出现反映“和平与正义”的小型张。评价:在进一步肯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国民党的抗日贡献的前提下,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期许。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独立开辟并发展敌后战场,以科学的战争指导和模范的实际行动,成为坚持抗战并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是中国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 70周年。特征:抗战题材和枚数最多,设计理念多元化,并系统地展现了抗战纪念的设施。评价:这样的设计可以深入地发掘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充分认清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牢记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战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取得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学习宣传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大力培养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任选其中两个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突破全国卷压轴大题之主观题(第40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第步 审设问,定答题指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依据 答题要求 答题范围 答题指向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 我国古代海洋利用 特点 定向词 定法词 限定词 定位词 第步 套模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概括归类 材料一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 沿海利用 从沿海到远洋;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并行,民间为主;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航海技术先进;闭关锁国,缺乏海权意识 “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 远洋开拓出现 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 民间交流 宋元时代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航海技术先进,海外贸易发达 明朝前期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的记述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清时期的“海防”“海禁” 缺乏海权意识 所学知识 汉唐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海外贸易发达 海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政府交流 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第步 审设问,定答题指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依据 答题要求 答题范围 答题指向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指出 晚清海洋利用 主要变化及启示 定向词 定法词 限定词 定位词 第步 套模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变化(概括类模板——将材料分层,逐一概括) 材料分层 把握层意 主旨提炼 概括归纳 第一层(鸦片战争后) 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海禁政策受冲击而失效 海禁政策受冲击,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海外贸易拓展;中国人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深入,重视海防;海外移民增多,海外留学增多 通商口岸不断增加、出口增长、海关税收增加 海外贸易拓展 第二层(洋务运动期间) 洋务运动中创办近代海军和船政局、轮船招商局,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海洋事务 中国人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建立海防力量 第三层(19世纪60年代后) 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 海外移民增多 所学知识 近代洋务派筹划海防、成立轮船招商局、派遣留学生等 重视海防,海洋意识增强;海外留学增多 2.启示(启示模板——提取主旨,逻辑作答) 材料 主干信息 主旨提炼 概括归纳 材料一 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由利用沿海、远洋开拓到“ 重视开发利用,但缺乏海权意识 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海禁”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海外贸易增多,海洋权益日益受到重视 海洋意识增强 答案:(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变式训练】 2.(2017·北京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南海诸岛早在宋代便在中国史籍中有明确的记载,据《宋会要》《岭外代答》《舆地纪胜》《诸番志》《方舆胜览》及以后的官方航海图、海道交通专书、渔民水路簿等多有记载,历时七八百年。今西沙、中沙一带古称为万里长沙、千里长沙、万里长堤、石星石塘,南沙一带称千里石塘、石堂、万里石塘,而越南史籍中的大、小长沙、万里长沙是指越南中南部沿岸边岛屿、边滩。三国时代万震《南洲异物志》和康泰的《扶南传》中已经对西沙地形作了描述,北宋《武经总要》记载的“九乳螺洲”便是指西沙群岛。元代曾在西沙建立天文测量点,以后为明清两朝有效控制,主权十分明确。南沙群岛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我们祖先的遗迹,以后有“崎头”的名称。唐代贞观年间一度将其划归琼州管理。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材料二 “海权论”的集大成者马汉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发展海权、控制海洋对国家繁荣强盛具有决定性影响,并得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领悟,即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就能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和海上贸易这一主要的国家富源,便可控制世界财富和资源的流向,从而决定一国兴衰并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李家成、李普前《马汉“海权论”及其对中国 海权发展战略的启示》 材料三 中国海权思想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海洋由天堑变为通道,不再具有不可逾越性;二是对安全造成威胁的势力从海洋而来。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敌人主要是来自海上的西洋诸国,由此催生了海防思想的形成,体现在以近代海军作为防御手段。林则徐、魏源最早提出建立西式海军以防御海上的入侵。林则徐认为“剿夷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林、魏的主张被左宗棠、李鸿章等继承。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清朝在甲午战争前完成了西式海军的创建。在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也注意到海权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时人论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而商业势力之消长, 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晚清民国官方也对海军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光绪二十八年(1902)政务处奏称:“海军实为立国之要,平时巡阅洋面,保护商税。”但是马汉海权理论的扩张性和弱肉强食的强权特质并未在中国落地生根,清政府虽大倡创建海军,但其着眼点只是近海防御和本土防御,如姚锡光在《拟就现有兵轮暂编江海经制舰队说帖》中所言:“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坐失。”言下之意,建设海军的目的仍是防卫沿海省份。 ——摘编自高月《近代中国海权思想浅析》 (1)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是历史形成的。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相关史实。 (2)依据材料二,简述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选择一个近代西欧国家,以该国的历史事实说明马汉的观点。 (3)以“近代中国的海权思想”为主题,对材料三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1)依据材料一“元代曾在西沙建立天文测量点,以后为明清两朝有效控制,主权十分明确……唐代贞观年间一度将其划归琼州管理”“南海诸岛……官方航海图、海道交通专书、渔民水路簿等多有记载,历时七八百年”“今西沙、中沙一带古称为万里长沙、千里长沙、万里长堤、石星石塘,南沙一带称千里石塘、石堂、万里石塘……三国时代万震《南洲异物志》和康泰的《扶南传》中已经对西沙地形作了描述,北宋《武经总要》记载的‘九乳螺洲’便是指西沙群岛”等信息归纳。(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发展海权、控制海洋对国家繁荣强盛具有决定性影响”归纳为控制海洋对于国家的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就能……便可……从而决定一国兴衰并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归纳为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第二小问说明,可以列举英国或荷兰。(3)本问的关键是紧扣题干设定的主题“近代中国的海权思想”,根据材料三“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敌人主要是来自海上的西洋诸国,由此催生了海防思想的形成”提炼出列强入侵催生海防思想,根据材料三“中国海权思想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二是对安全造成威胁的势力从海洋而来”提炼中国海权思想产生的条件;从内容上来看,中国近代海权思想主要强调御敌、兴商;从特征上来看,主要体现自卫的正义性。 答案:(1)说明:古代中国政府采取行政手段确立了在南海的主权,唐朝就形成了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并一度将其划归琼州管理,元明清时期官方在南海有行政活动和有效的控制,主权明确。《史记》记载,秦汉时期就有中国人在南海从事渔业、航海等活动。宋以后的很多古代史籍对此有所记载,官方和民间有大量的关于南海的航海资料。古人对南海的岛礁均有命名。 (2)观点:控制海洋对于国家的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 选择国家一:英国。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取得海上殖民霸权。占有广大的殖民地,为英国提供资金和市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 选择国家二:荷兰。17世纪,荷兰拥有发达的航海业,商船数量超过欧洲其他国家总和,一度拥有海外殖民的优势地位。但是因为综合国力和海军力量的不足,被英国打败。其经济发展和世界影响都被削弱,失去强国的地位。 (3)解读: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的海权思想逐渐发展起来。海权思想发展起来的条件一方面是脱离闭关锁国状态,海洋成为对外联系的通道;另一方面是国家面临着来自海上的安全威胁。 中国近代的海权思想首先是发展海上军事力量,抵御外敌入侵的海防思想,从林则徐、魏源到洋务派再到20世纪初的政府官员,这种思想始终是一脉相承的。其次是关注海权与商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海权是发展商业的保证,主张通过兴海权来发展中国的商业,与帝国主义列强竞争。但是,与帝国主义列强不同,中国的海权思想不包含侵略扩张和强权掠夺的主张,主要是着眼于近海和领土的防御。表明了中国近代海权思想的正义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