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通史第三单元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通史第三单元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学案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翻车、唐朝时发明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纺织业 ‎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 ‎[图证历史] 曲辕犁 ‎[问题探究1] 均田制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吗?均田制下的农民需承担哪些义务?‎ 提示:均田制不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承担赋税、兵役、徭役等。‎ ‎[问题探究2]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吗?“三教合一”中的 ‎“一”指什么?‎ 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 ‎(1)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3)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4)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文学艺术 ‎(1)文学 ‎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②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同时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产生。‎ a.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b.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③唐代出现诗的另一种形式——词。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 ‎ ‎[问题探究3] 李白和杜甫的诗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风貌?‎ 提示:李白生活在盛唐,其诗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其诗更多地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问题探究4] 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提示: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渐规范化、稳定化。‎ ‎[归纳总结]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轻巧识记] 书体演变及其特点 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 主题1  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魏晋至隋唐的农耕经济 一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 三 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布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四 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原因。在唐统治的近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漕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 ‎——王鸿《扬州散记》‎ ‎[教你读史] 史料一信息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区战乱较多,农耕经济发展缓慢;孝文帝改革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经济繁荣。史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贸易的特点:地区广阔、商路畅通、商旅安全、次数频繁、数量较大。史料三主要说明唐代坊、市分开,商业经营活动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依然采取“抑商”政策。史料四主要说明唐代扬州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安定、地理位置优越、物产富饶、交通便利。‎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三归纳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史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并发展。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坊、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 ‎(2)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畅通。‎ 历史解释 ‎1.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主题2  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唐代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兴运动 一 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二 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坏。……,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它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采取的相同方式,越过汉唐诸儒,回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这个复兴,不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宋儒学复兴运动》‎ ‎[教你读史 ‎] 史料一主要从经济、阶级关系、思想及文学特点角度阐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从史料看,唐代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格式束缚了思想的表达和文学的发展等,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史料二主要从思想角度说明了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史料认为长期战乱使唐代传统儒学价值观受到破坏,佛教传入,和道教一起挑战儒学地位等。‎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价值。有何重要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复兴运动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和思想解放;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文化创新。‎ ‎(2)采用复古方式,重视传统经典价值;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实现思想文化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等。‎ 历史解释 唐代复兴儒学的作用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以取代佛、道,为宋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1.(2017·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知识考查 唐代的土地制度 能力考查 获取图表变化的有效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考查 历史解释 答案 A 解析 ‎ 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反映了当地自耕农占主体,盛行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从表格数据可知,占有较多土地的户数所占比例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表格数据反映不出其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表格数据没有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D项错误。‎ ‎2.(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知识考查 中国古代的书法 能力考查 提取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考查 唯物史观 答案 C 解析 皇帝好恶影响而不是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A项错误;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是因为其有“丈夫之气”,与唐代尚武、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一致,故C项正确;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3.(2014·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知识考查 唐代的儒家思想 能力考查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考查 家国情怀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唐代道教与佛教的地位不断变化,但儒学地位始终不曾受到影响。A项“决定”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仅反映出唐代不同时期道教社会地位的变化,不能得出道教社会影响最大的结论,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因为符合统治者需求,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盛行,社会基础并不薄弱,D项错误。‎ 预测1 以茶叶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 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中期(  )‎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D.政府重视优化商业环境 答案 B 解析 材料“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征收茶税”,说明了唐代茶叶作为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也得到提高,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消费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当时农民的主要财源是粮食种植,而非经济作物种植,排除C项;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预测2 农业生产力对经济重心的影响 ‎《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这说明当时(  )‎ 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 答案 C 解析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唐朝初期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正确;人烟稀少是当时北方经济落后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预测3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考查隋唐的文化 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是以金陵雅音为主,参考洛阳雅音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  )‎ 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 B.促进了地区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 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只是说明隋代长安官音的形成,无法说明长安官音就是最早的官方语言,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长安官音是在融合了金陵雅音、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做法有利于促进地区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语言问题,与“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关系不大,排除D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