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扶沟高中2019—2020学年度下期开学考试 高三文综历史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春秋中后期,晋、楚、秦等国相继开始推行县制。晋国县制尤为发达,卿大夫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春秋中后期,县制的推行 A. 冲击了传统政治秩序 B. 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C.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答案】A ‎【解析】‎ 县的长官由卿大夫根据军功委任,对春秋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形成冲击,故选A项;县制的推行并未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排除B;春秋时期并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项;完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 ‎2.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丞相田蚡奏请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又延揽儒者数百人做官。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废罢,只剩下儒家的“五经博士”。这表明当时 A. 黄老之学趋向消亡 B. 治国方略选择纯守儒术 C. 儒学受到高度重视 D. 儒学主流地位得以强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将官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授经书的博士,限制在儒家一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了儒学在官方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儒学教育,突出儒家经典的地位,并非意味着黄老之学趋向消亡,A选项错误。汉武帝独尊的儒学已经吸收了法家等学派的内容,不是“纯守儒术”,B选项不符合史实。汉武帝时期通过官方教育推行儒学,使其主流地位得以确立并非“强化”,D选项错误。‎ ‎3.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 B. 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D. 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宰相权力的分散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所以宰相的事权由分割到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故选D项;宰相事权的强化并不能说明君主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排除A;宰相事权的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并非是为了适应政治中心南移,排除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的内容由题意内容无从体现,排除C。故选D。‎ ‎4.明末清初,学者余起霞说:“吾乡习尚日异月新,余幼时见亲朋宴集,所用不过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鱼虾鸡豕……自后,宋碗变为宫碗,宫碗又变为冰盘,冰盘又变为五簋十景九云锣。其中所陈,穷极水陆。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矣。”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民间手工业部门生产日益发达 B. 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 C. 奢侈性消费导致社会走向贫困 D. 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明末清初时期,民间招待亲朋的家宴,从原来使用“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鱼虾鸡豕”,发展到使用“宫碗”、“冰盘”,“五簋十景九云锣”,“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奢侈风尚盛行起来,B选项符合题意。家宴使用的碗碟食物增加与手工业部门生产发达不符,A选项错误。招待亲友使用的餐具和食物越来越讲究,不能说明社会“走向贫穷”,C项错误;家宴使用的器物食品增加不能说明“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D选项错误。‎ ‎5.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即行规定:除官方印行宣传基督教教义的三种“真道书”外,“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 扫清西学传入中国的障碍 B.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 C. 推行切实可行的文化政策 D. 赢得辖区士人的广泛支持 ‎【答案】B ‎【解析】‎ 太平天国建都后大肆销毁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书籍,只准刊行宣传基督教教义的“真道书”明显是为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并非是为了将西学引入中国,排除A;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也并非是切实可行的文化政策,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的做法明显不会赢得辖区士人的广泛支持,排除D。故选B。‎ ‎6.下表反映了1812-1911年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概况。由此可推知 A. 清政府财政来源日渐枯竭 B. 列强侵略导致人地矛盾尖锐 C. 部分工商业发展面临困难 D. 社会稳定促使人口持续增长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1812-1911年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统计,可知在一百年间,随着人口增加,中国口粮需求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上升,流入市场粮食类原料呈现下降趋势,与之相关部分工商业的发展面临原料和货源的困难、成本的增加等问题,C项正确;百年间人口和粮食产量的增加,不会根本上影响以土地为征税标准的政府财政来源,A项错误;材料现象不是列强侵略造成的人多地狭,B项错误;1812-1911年期间出现过五次大规模的列强侵华战争,社会动荡和民生艰难,D项不符合史实。‎ ‎7.下表是中国革命档案里收藏的一份文件 这一文件精神的贯彻 A. 阻碍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 强化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 脱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 D. 巩固了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占领一个或几个工业的、行政的中心城市”、“加紧组织和推动城市工人的大规模政治斗争”可知该文件贯彻的是城市中心论的思想,这一文件精神脱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故选C;材料内容不能确定具体时间,并不能表明对国民革命运动的阻碍,排除A;这一文件精神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相悖,并不能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地位,排除BD。故选C。‎ ‎8.如图为1954年2月画家潘韵的美术作品《春之晨》。这一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 A. 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B. 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 C.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D. 人民公社化运动正在进行 ‎【答案】B ‎【解析】‎ 根据图片和“1954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民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参与和支持,B选项符合题意。图片中只有农民劳动的场景,不能得出“经济迅速发展”的结论,A选项错误。1954年是一五计划期间,不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C选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进行的,D选项错误。‎ ‎9.梭伦将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议事程序由流行的呼声表决法(以呼声高低来判断某一决议或人选是否被通过)改为举手或投票表决法。这一变化 A. 削弱了雅典贵族的特权 B. 否定了平民的政治权利 C. 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地位 D. 保障了雅典的政治稳定 ‎【答案】A ‎【解析】‎ 以举手或投票表决相对于呼声表决来说更为公正平等,有利于削弱贵族的特权,故选A项;梭伦的做法有利于强化平民的政治权利,排除B;梭伦的做法和公民大会的地位无关,排除C;梭伦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特权,容易引起贵族的反对,并不利于保障雅典的政治稳定,排除D。故选A。‎ ‎10.近代初期,哥白尼运用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的方式证实希腊化时代所盛行的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这一科学发现的意义是 A.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B. 促进了天文学的重大变革 C. 概括了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 D. 创立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哥白尼利用新方法证实了旧宇宙观的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促进天文学革命的到来,B选项正确。哥白尼否定的是古希腊的观点,不是“科学技术”上的突破,A选项错误。“概括宇宙规律”与哥白尼只证实了旧观点的错误不符,C选项错误。题目问的是新发现的意义,不是“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方法出现的意义,D选项错误。‎ ‎11.新经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这反映出 A. 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 B. 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 C. 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D. 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实行一年之后国家领导人就有将其叫停的打算,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就是缓解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导致的政治危机,因此可以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中有其政治考虑,故选择B选项;根据材料“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倒退”然而新经济政策在事实上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故排除A选项;材料中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苏联的一种倒退,并没有涉及是否实现工业化目标,故排除C选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前两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 ‎12.20世纪70年代,美国某一经济学派对比了主要资本国家的经济状况后,发现凡是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的国家,如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其生产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反之则较慢。这说明此时期 A. 政府加强对经济全面干预是大势所趋 B. 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理论已经失灵 C. 政府对金融管控力度决定经济态势 D. 政府需扩大开支方能解决经济“滞胀”‎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凡是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的国家,如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其生产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反之则较慢”可知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产生低通货膨胀率,生产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低失业率,题干现象打破了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理论中低通货膨胀率与低失业率不能并存的假设,故B项符合题意;凯恩斯主义主张加强国家干预提高就业率,与题干不符合,排除A项;政府对金融的管控力度、政府需扩大开支都体现了国家干预措施,而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国家干预成效不大,排除CD。故选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后,当中产阶级妇女游行示威要求参权时,大男子主义的政治家们报以冷笑。1867年,地方性政治织“全国妇女参政会”在伦敦成立,很快得到其他大城市妇女界的响应,1869年,议会颁布《城市选举法》,开始投权女性未婚义税人地方选举权,……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暴力的妇女运动者”,1912年,妇女暴力参政运动进入热潮,她们涌向伦敦市中心,纵火、打辟玻璃、捣毁商店门面、破坏公共设施,造成巨额损失,多人被捕。一战爆发,政府为动员因民一致抵御外敌,僧机释放了全部因民权斗争而被拘捕的罪犯。1918年,鉴于妇女在战争中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联合政府同意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 ——摘自阎照祥《英国持久议会改革》‎ 材料二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妇女观,已经初步渗入了近代人权思想。他们主要通过发行报刊、开淡讲会、联结田体、广貼告示等方式,使创设女学堂和不缠足运动波及到维新派以外的阶层,连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和开明派也参加进来。这些活动极大地启发了进步妇女,使她们公开喊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20世紀初期出现了一个知识妇女群,主要包括教会女学、女子留学和国内各种民立官立女学堂培养出的女知识分子,她们是继男性先进人物之后,提倡女权的主要力量,1898年至1919年,妇女所办的报刊,全国约有40种,大多梟中于上海、北京和长江中下游带以及日本的东京。声势浩大,最终使女权思想的运动达到民国初期以前的最高峰。‎ ‎——何黎萍《论中国近代女权思想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英女权运动的差异。‎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英女权运动的社会因素。‎ ‎【答案】(1)英国女性拥有自我解放的意识和独立意识,是女权运动的主体,男性起到协助和推动作用。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女性权益,随着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实现了各项权利的平等。中国女性较缺乏独立意识,中国女权运动体现出男性特色,女权意识起步较晚,受到西方影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2)英国:英国民主政治和工业革命影响,一战的推动;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萌发,民族危机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等。‎ ‎【解析】‎ ‎(1)综合材料一内容可知近代英国女权运动中,英国女性体现出了明显的自我解放和独立意识,她们是女权运动的主体,并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女性权益,随着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深入实现了权利的平等。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中国的女权运动中,男性是其主要作用的因素,女性自我独立意识不足,女权意识起步较晚,而且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推动英国女权运动的社会因素可从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和一战爆发等方面进行总结。推动中国女权运动的社会因素可从近代维新思想的萌发、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进行总结。‎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主题:外来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丰富了“富强”一词的内涵。‎ 论证:①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见识到英国等国的强大,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而将“富强”的适用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武器不如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军事技术,“富强”的含义从经济拓展到军事领域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的技术之外,还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赋予“富强”政治性的含义。‎ 总结:综上所述,“富强”内涵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领域,反映出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不断加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示例二:‎ 主题:“富强”一词使用的变化侧面反映了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路径 论证:①19世纪60-80年代,“富强”在工商和国防两方面的积极内涵反映出部分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诉求,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②9世纪90年代,“富强”含义开始拓展到政治领域,反映出国人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中,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维新派遂掀起了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③20世纪初,“富强”一词政治含义的拓展,反映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奋发图强,希望通过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改革以维持统治。但另一方面,“富强”使用的减少也反映出革命派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从改革转向革命,试图推翻清王朝,建立平等的社会。‎ 总结:综合以上关于“富强”内涵的变化,反映出洋务派、维新派、清政府及革命派试图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在器物、制度层面逐步深入地向西方学习,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 示例三:‎ 主题:社会思潮的演变影响了人们对“富强”的评价 论证:①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提倡重义轻利的观念,所以重利的“富强”观念遭到世人的贬低;②明末清初,针对明末空谈心性的弊端,部分思想家冲破理学的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富强”观念得到部分人的认可。③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要求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维新运动因为维护封建政权清王朝,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对象,这导致“富强”一词迅速贬义化。‎ 总结:综上所述,受社会不同时期思潮的影响,人们对“富强”的评价或褒或贬,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不同期社会发展的状况。‎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解答时首先解读材料信息,本题考查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40-60年代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确立论题:外来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丰富了“富强”一词的内涵。其次,围绕主题结合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史实进行解读。最后总结说明,升华主题,阐述时史论结合即可。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5.材料 范伸淹在《十事疏》中的十项改革主张提出后,范仲淹集团的士大夫寄希望于宋仁宗,希图凭借最高统治者的信赖和支持,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宋仁宗求治心切,对于《十事疏》基本予以采纳,从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到次年五月,就不断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庆历五年(1045年)十月,新法终止。“庆历新政”至此昙花一现,刚推行了一年多就中途夭折了。‎ 当宋朝内外交困之时,迫于形势的危急,宋仁宗对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表现出少有的热情,“再赐手诏,又为之开天章阁,召辅臣条对”。当范仲淹等人在他的再三督促下,匆促拿出改革方案,又“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然新政推行后,在反对派的一片反对声中,加之朋党问题触到了宋仁宗最敏感芝处,于是疑心甚重的宋仁宗便对范仲淹等人产生了疑忌,开始由支持改革转向动摇,最终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重新重用守旧的官员,新政也随之宣告失败。‎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能够迅速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庆历新政”中途夭折的原因。‎ ‎【答案】(1)背景: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宋仁宗的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 ‎(2)原因:改革酝酿不够成熟;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朋党问题的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怀疑和动摇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中“范仲淹集团的士大夫寄希望于宋仁宗,希图凭借最高统治者的信赖和支持,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当宋朝内外交困之时,迫于形势的危急,宋仁宗对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表现出少有的热情”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危机、皇帝支持和改革派的热切希望等方面,概括“庆历新政”能够迅速推行的背景。‎ ‎(2)原因:根据材料“范仲淹等人在他的再三督促下,匆促拿出改革方案”,“在反对派的一片反对声中,加之朋党问题触到了宋仁宗最敏感芝处,于是疑心甚重的宋仁宗便对范仲淹等人产生了疑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内容、反对派的反对、朋党问题和宋仁宗态度变化等方面,简析“庆历新政”中途夭折的原因。‎ ‎16.材料 1940年6月4日,盟国军队完成敦刻尔克撤退后,德国军队继续向南推进,并于6月13日占领巴黎。士气低落的法国政府接受了条件苛刻的停战协定,其中包括释放所有的德国战俘,遣散法国军队,交出法国军舰,由德国占领法国一半多的领土。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打击。有人指责说,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巨大灾难的原因。虽然这些指责也并非毫无根据,但另一些因素却似乎更具决定性。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这一条约使得希特勒能够将军队集中在一条战线上。此外,也许最重要的还是德国在好几个方面,特别是发展闪电战新战术方面所占有的优势。‎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沦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沦陷的影响。‎ ‎【答案】(1)原因:绥靖政策的长期推行;敦刻尔克撤退,法国孤立无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德国军事战略战术的优势。‎ ‎(2)影响:削弱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刺激了法西斯德国扩大战争规模的野心;使英国直接面临法西斯德国军事打击的威胁;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中“盟国军队完成敦刻尔克撤退后,德国军队继续向南推进”,“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巨大灾难的原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发展闪电战新战术方面所占有的优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敦刻尔克撤退、绥靖政策的恶果、孤立无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以及德国军事战略战术的优势等方面,概括法国沦陷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中“遣散法国军队,交出法国军舰,由德国占领法国一半多的领土”,“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打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国沦陷的主要影响有,法国国际地位下降、德国扩大战争规模的野心受到鼓励、英国面临德国军事打击,同时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等。‎ ‎17.材料 ‎ ‎ 严复(1854-1921),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在船上实习,1877年到英国留学,学习海军,阅读大量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著作。1895年,严复开始翻译《天演论》。他在《〈天演论〉自序》中说:此书“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天演论》带来了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使其迅速成为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梁启超是最早读《天演论》译稿的人,《天演论》还没正式出版,他就根据其做文章进行宣传了。“及达尔文出,然后知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非图自强,则决不足以自立。”西方思想的介绍和进化论的传播,在维新理论方面,突破了康有为单从古代圣人那里寻找理论根据的狭隘性,给了人们以新的科学方法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时代意义。‎ ‎【答案】(1)原因:受两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严重;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严复的责任和担当。‎ ‎(2)意义:引进新的科学方法论;适应了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需要;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英国留学,学习海军,阅读大量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著作”,“1895年”,“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经历、时代背景、社会变革需要和爱国救亡的责任感等方面,分析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原因。‎ ‎(2)意义:根据材料“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使其迅速成为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在维新理论方面,突破了康有为单从古代圣人那里寻找理论根据的狭隘性,给了人们以新的科学方法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学术引进,社会改造、思想解放等方面,说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时代意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