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3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3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学案

第13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和地主阶级沉重剥削人民,阶级矛盾尖锐。‎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 爆发 ‎1851年初,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定都 ‎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全盛 北伐、西征、天京突围的战斗,进入军事全盛时期 转折 ‎1856年,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失败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①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②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2)后期:《资政新篇》(1859年)。‎ ‎①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③评价: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4.评价 ‎(1)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2)教训: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 归纳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经济主张的区别 二、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1)条件 ‎①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②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 ‎③1905年,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④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⑤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⑥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成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 ‎(2)成立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涉及国家主权、国民的自由与权利,以及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等方面。‎ ‎②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概念阐释 民国纪年法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民国1年。国民党撤退至台湾后,至今仍用民国纪年法。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公式是,用历史事件发生的公元时间减去1911年,所得的差即是民国多少年。‎ ‎3.历史功绩 ‎(1)结局: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 ‎(2)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 ‎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易错提醒 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考点一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认识 唯物史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1.论从史出 太平天国前后期革命纲领的理想化 史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第一次……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显然是分田到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指的就是它不可能实现,即令短暂的实行了,也会昙花一现,迅即消逝。‎ ‎——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 结论 史料一信息“农民……渴望得到……土地”表现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分田到户”“家庭为生产单位”表明太平天国仍然固守小农经济;“错误的,空想的”表明纲领的空想性。‎ 史料二 兴车马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事……‎ ‎——洪仁玕《资政新篇》‎ 结论 史料二反映出《资政新篇》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与《天朝田亩制度》在发展经济的主张上是相互矛盾的。‎ ‎2.获取材料信息 从材料中找出“洪秀全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材料 洪秀全出身儒生,深受儒学的影响,自称“天王”,宣扬王权天授,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推行一套封建礼制和各种封建政策,设计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向往大同之世。这些又不合时代潮流,甚至违背历史方向,带有落后性。他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迟早会使人民失望。‎ ‎——摘编自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评传》‎ 主要信息: ‎ 答案 (思想上)王权思想、(政治上)封建政治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违背历史潮流。‎ 考点二 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1)从斗争的形式来看,辛亥革命在武装斗争的方式之外,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南北和谈)、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孙中山提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他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 ‎(2)从斗争的结果看,避免了社会进一步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巨变产生的影响 内容 意义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 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 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体 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3.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1)政治层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 ‎(2)经济层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3)文化层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论从史出 辛亥革命的喜与悲 史料一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结论 史料主要围绕对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理解,抓住史料中“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来理解。关键信息主要说明了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史料二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结论 史料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另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2.史由证来 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爆发之间的关系。‎ 史料 自清末“新政”开始,以军机处和吏、‎ 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为主干的封建统治机构,被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行政机构所取代。在教育制度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立了自蒙养院和小学开始直到中学、大学的近代学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也不断产生,他们的出现使得中国人民反对旧制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迈上新的阶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论证: ‎ 答案 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军,就是清末“新政”时期编练的,清末“新政”的预备立宪使立宪派离心,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经济上,奖励实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思想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出国、建新式学堂等扩大了新思想的宣传,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大兴土木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张德坚《贼情汇纂》‎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命题角度 太平天国失败的历史缘由;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局限性。‎ ‎2.太平天国的乌托邦实验 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不能不与自己的理想恰恰相反。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认识到了太平天国理想社会模式的特点——平均主义。‎ 命题角度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的革命性和空想性;太平天国运动与时代潮流的背离。‎ ‎3.辛亥革命的三个实质性成果 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它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发现问题 材料表明辛亥革命使中国与世界接轨;政治上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改历”使中国时间进入世界时间。‎ 命题角度 “民国”之名与革命之“实”的逻辑关系;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与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联系。‎ ‎4.对中国民主共和政体的评价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剧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撒尼尔·佩弗 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对辛亥革命及辛亥革命试图建立起的共和政体给予很低的评价。‎ 命题角度 中美共和政体的比较;辛亥革命及共和政体失败原因探析。‎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3‎ 全国Ⅰ,29‎ 其他 无考题 ‎1.命题点:晚清现代化的进程 ‎(2013·课标全国Ⅰ,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 B 解析 注意关键词:现代化。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向,故选B项。戊戌政变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A项错误;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步步加深,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D项错误。‎ ‎2.命题点: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 ‎(2016·北京文综,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一和图二分别是 ‎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图一         图二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图一反映的是一般意义的药物广告,图二则反映了商家借用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潮流: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宣传“人造自来血”,③④项符合题意。图二的刊登时间是1911年11月,而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0月10日,可排除①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②项中的“民国成立后”明显与题干时间不符。‎ ‎3.命题点:清末法律与辛亥革命 ‎(2017·天津文综,13,节选)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一,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答案 (1)特点:参考西方法律编纂。‎ 国内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 直接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 第(1)问,“特点”可依据“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回答;“国内背景”需结合19世纪末的时代环境,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回答;“直接原因”可根据材料中时间“1910年”回答。‎ ‎1.命题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2018·全国Ⅱ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27)冯友兰讲:“‎ 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B.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 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 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 答案 A 解析 两位史学家都认为太平天国的成功是历史“倒退”和“失败”,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平天国运动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不能顺应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中国的社会经济不能体现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故B项错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太平天国运动的空想性并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列强的镇压是外因,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故D项错误。‎ ‎2.命题点:太平天国运动与传统文化 ‎(2017·武汉高三五月模拟,28)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 B.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 C.全力破除传统文化 D.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 答案 B 解析 材料仅体现了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进行删改,不能体现出其试图构建新文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删书衙按照拜上帝教的原则删改儒家经典,反映出其试图把儒学改造为适合其利益和要求的文化,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对儒家典籍的删改不是全力否定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主张人人平等,故删改儒家典籍不是为严格尊卑等级,故D项错误。‎ ‎3.命题点:唯物史观之历史学习方法 ‎(2017·淄博二模,29)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 B 解析 王夫之的行为体现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与材料中不同的立场观点不相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是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和清政府的不同的认知,革命者需要树立榜样继续抗清,清政府则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这不是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而是评价人的观点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客观公正的问题,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故D项错误。‎ ‎4.命题点: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 ‎(2017·合肥三模,29)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也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变了旧的社会集团。据此对辛亥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社会转型 B.催生了社会新现象 C.实现了改朝换代 D.颠覆了封建秩序 答案 B 解析 辛亥革命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变了旧的社会集团,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但没有完成社会的转型,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使得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催生了社会新现象,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不是改朝换代,是社会制度的变革,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人们的封建思想观念依然存在,封建等级秩序没有被颠覆,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  )‎ A.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 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C.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 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变得日益激化而非逐渐缓和,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得到朝廷支持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满洲八旗军由于长期的腐化堕落而无力镇压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僚地主转而成为抗击农民起义军的主力,迫使清王朝不得不加强对其的倚重和任用,故C项正确;湘军表现神勇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军而非反侵略的对外战争中,故D项错误。‎ ‎2.(2018·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6)太平天国立国之始就开科取士,其后制度日备,有会试、乡试、县试等,而且录取颇宽。这说明太平天国(  )‎ A.注重宣扬儒家传统文化 B.政权性质日趋封建化 C.缺乏新政治体制的建设 D.注重扩大人才的储备 答案 D 解析 太平天国开科考试,但题目却不准用旧时的“四书五经”,完全出自太平天国的教义,故A项错误;“开科取士”是一种选官制度,与政权性质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开科取士”阐述的是太平天国选官制度,不能反映其新政治体制建设情况,故C项错误;据材料“录取颇宽”可知太平天国扩大录取名额,注重扩大人才的储备,故D项正确。‎ ‎3.(2017·西宁一模,28)杨秀清、萧朝贵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写道:“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在太平军将领眼里,清政府强制民众剃发后所蓄的辫子是(  )‎ A.满族人生活习俗的象征 B.清朝专制统治、民族压迫的象征 C.儒家传统文化习俗的象征 D.农民起义军挑战清朝统治的象征 答案 B 解析 在太平天国高级将领看来,辫子是清王朝对中华民族实行民族压迫的代表而非仅仅是其生活习俗象征,故A项错误;“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表明太平天国将领将辫子看作是清朝专制统治、民族压迫的象征,故B项正确;太天平天国运动并不反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而且这也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农民起义军挑战清朝统治的象征”,辫子显然并不是清朝统治的象征,故D项错误。‎ ‎4.(2018·大庆一模,28)太平军曾经“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太平军的这种行为(  )‎ A.对传统文化过于简单粗暴 B.有利于发动贫困群众 C.奠定太平天国文化基础 D.冲击了世人对科举的态度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太平军把大量藏书采取很多措施进行毁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贫困群众,故B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的简单粗暴恰恰摧毁了太平天国的文化基础,故 C项错误;藏书并未特指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故D项错误。‎ ‎5.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外国轮船未能在条约签订后立即进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B.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C.太平天国战事影响 D.清政府设法拖延相关条款落实 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即被列强打破,故A项错误;福州船政局开办于1866年,而且是清政府官办的,不会对材料现象构成干扰,故B项错误;《天津条约》签订后,太平天国运动还没有结束,当时和清政府作战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故C项正确;清政府当时被列强欺压,没有设法拖延,故D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胜利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A.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 B.中国民主政治政体建立 C.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D.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完成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光荣革命”,突出和平的手段,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最后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革命强调破旧的一面,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辛亥革命仅是政体的变化,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故C项错误;从革命任务角度看,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 ‎7.(2017·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30)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答案 C 解析 袁世凯最终能够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与两个“临时”并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也绝非是“本质体现”,故A项错误;两个“临时”与孙中山的个人品质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这一时期已然认识到,民主共和之路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个“临时”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故 C项正确;有无“临时”两字与中华民国政权是否获取人民支持同样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8.(2017·天津红桥二模,5)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以上材料说明(  )‎ A.孙中山可依法承担立宪下的皇权 B.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 D.改良相对革命更有利社会稳定 答案 B 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皇权不复存在,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故B项正确;根据“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并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故 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改良和革命,故D项错误。‎ ‎9.(2017·长沙二模,29)1912年8月《民权画报》发表题为《改头换面》的一幅漫画,画中人面部主要器官由“共和”二字组成,四肢和躯干乃为“拿破仑”三字。作者旨在(  )‎ A.肯定袁世凯维护共和之功 B.揭露袁世凯实行专制之实 C.希望结束专制建立共和国 D.批判法国人支持北洋政府 答案 B 解析 题目中人面部主要器官由“共和”二字组成,四肢和躯干乃为“拿破仑”三字,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中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自己成为帝国皇帝,联系此时是1912年8月,《改头换面》这幅漫画揭露袁世凯以民主共和为名行专制之实,肯定袁世凯维护共和之功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揭露袁世凯实行专制之实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此时已经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故C项错误;批判法国人支持北洋政府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0.(2017·临汾二模,28)下表是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最高军政长官来源统计表,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新军将领 革命党 咨议局议长 巡抚 布政使 提督 督练公所总参议 ‎13人 ‎5人 ‎3人 ‎3人 ‎1人 ‎1人 ‎1人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在政权中占少数,除此外的立宪派与旧官僚投机革命,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革命党人对立宪派与旧官僚妥协,让他们进入革命政权,反映出辛亥革命具有明显的妥协性,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材料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不能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方式,故D项错误。‎ ‎11.(2018·福建高三单科质检,12)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 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  )‎ A.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 B.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C.新式社团代行行政职能 D.政党政治初显雏形 答案 A 解析 县级以下的基层管理并不意味着中央集权的瓦解,故B项错误;这些新式社团只是参与而非代行行政职能,故C项错误;同样,这些新式社团也并非都是政党组织且其参与的都仅是地方基层自治,“政党政治初显雏形”的表述显然属于程度失当,故D项错误。‎ ‎12.(2017·山西五校高三第五次联考,28)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 B.以反满方案为宗旨 C.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 D.脱离了中国实际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是强调进行民族革命和民权革命,而忽视进行民生的改革,说明改造社会的成果有限,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7·滨州高三期末,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第2条第1款规定,总统在就职前应作如下宣誓或郑重声明:“我谨庄严宣誓,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按照传统,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当选总统需手按《圣经》宣读誓言。此外,第6条规定: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郑重声明拥护本宪法。‎ ‎——摘编自邓静秋《各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比较》‎ 材料二 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探讨就职宣誓制度的价值。‎ 答案 (1)特点:宣誓主体广泛;突出宪法的权威;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约;手扶《圣经》 宣誓,彰显宣誓的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2)不同: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宣誓。‎ ‎(3)价值:树立法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强化民主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 解析 (1)可以从美国宪法宣誓的主体、宪法的权威、体现的三权分立的体制、宣誓的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等角度分析。(2)可以从宣誓的目的和负责的对象方面进行分析。(3)就职宣誓制度的价值可以从树立法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强化民主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回答。‎ ‎14.(2018·衡水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决定辛亥革命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然而,辛亥革命的面目仍然笼罩着重重迷雾。我们将怎样聊以纪念?‎ 回顾、检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以求改进,进而揭开辛亥革命的“庐山真面目”。‎ 吕明灼学者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杨天石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 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观点一: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革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目标上,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观点二:辛亥革命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