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9月份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感叹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以下对孔子言论的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反对百姓议论,实行文化专制 B. 维护礼仪秩序,做到尊卑有序 C. 反对分封制度,剥夺大夫权力 D. 崇尚以德治国,主张推行仁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孔子认为如果天下有道,那么士大夫不会掌政,百姓不会谈论国家政事,体现了孔子维护传统礼仪制度及尊卑秩序,故B项正确。A项,材料中孔子并未提出文化专制,排除。C项,题干中孔子并未反对分封制度,排除。D项,仁政为孟子思想主张,排除。‎ ‎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 ‎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 ‎4.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B.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C.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D.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汉代“崇儒学尊五经”,显然不是背离儒学,而是追寻儒学的内涵,故排除A;“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的内容早于孔子而存在,故排除B项;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学遭到沉重打击,而非使儒学断绝,故C项错误;《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不是孔子编订,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汉代“崇儒学尊五经”,是追寻儒学的内涵,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5.《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6.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7.《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 ‎【详解】《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 ‎8.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 礼制观念淡化 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 崇尚法家思想 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礼属于积极的规范,刑则属于消极的规范,两者相辅相成,共成一体的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 “刑”:多指刑法和刑罚,对一切违法背礼行为进行处罚“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这种礼刑互为表里,礼在则法在,礼失则刑补的状况,正是古人眼里的法律,所谓礼法是也。维护礼制属于儒家思想,强调刑法属于法家思想,材料强调礼法的关系互为表里,没有可以突出哪一家,所以A、C、D,说法不正确,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汉代儒学特点(外儒内法)‎ ‎9.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10.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 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11.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12.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 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 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 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只是举一例,不能得出“普遍接受”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一位女诗人的观点,不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故B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不只是自身的权益,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影响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②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③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 ‎1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剧变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孟子在此情况下提出了“民贵君轻”;汉武帝执政前期,地方诸侯王势力庞大,边境匈奴为患,丞相权势很大,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以巩固君王的权威;明末清初之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君主专制不断加强,黄宗羲提出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此三中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A正确。孟子不否定君主专制,B错误。董仲舒的思想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C错误。董仲舒时期,社会未发生转型,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孟子、董仲舒、黄宗羲的主张,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题干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也是一定的时代背景的产物。‎ ‎14.鲁迅先生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去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这充分说明 A. 国家衰弱落后,宗教神学禁锢 B. 环境制约科技,中西走向反差 C. 君主专制加强,科技旁门左道 D. 政府闭关锁国,缺乏对外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可知同样的科技发明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截然相反,中国和西方的发展方向出现反差,故B项正确。A项, 材料强调“火药、罗盘针在中国和外国的不同用途”,没有涉及国家衰落和宗教禁锢的内容,排除。C项,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外国用罗盘针航海”,说明科技在外国被用于推动社会发展的用途,选项“科技旁门左道”表述不正确,排除。D项,“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不能体现“闭关锁国”的内容,排除。‎ ‎15.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16.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 革命史观 B. 社会史观 C. 近代化史观 D. 全球史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近代化史观,故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师夷长技 ‎17.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主张 D.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分析可以看到,“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摆脱民族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的意识。A时期未出现民族危机;CD项时期不是最先出现以摆脱民族危机为目的的觉醒。1840年前后,中国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此时期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为最初的觉醒。故选B。‎ 考点: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点评:中国民族意思的觉醒适合民族危机密切相关的,体现了个人的解放与民族的独立自由紧密相连。与此题相关的洋务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影响也需要掌握。‎ ‎18.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战争所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如英法等国,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使地主阶级的梦想破灭,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得出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但最终没有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而题干中的时间正好符合学习西方的器物与制度的内容。‎ ‎19.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20.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1.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 ‎22.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 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23.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 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 ‎24. 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A. 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 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 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表格中显示1860—1899年主要侧重与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902年—1904年主要学习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故此题应选A。‎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材料五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政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涮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政治观点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黄宗羲和梁启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材料五中陈独秀表明了什么观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什么以反孔为突破口开展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观点有什么局限?‎ ‎(4)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怎样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答案】(1)政治观点及影响:‎ 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重民。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重民。‎ 联系:前者为后者奠定思想基础。‎ ‎(3)观点:反孔教,保共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原因:因为孔教是维护专制的思想基础,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局限:对中国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倾向 ‎(4)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三“ 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并结合所学概括三人的思想观点即可;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三人思想对政治发展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2)根据材料三“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及材料四“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可知其共同点为反对君主专制,重视民意,二问联系结合所学可知前者为后者奠定思想基础。‎ ‎(3)根据材料五“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涮得干干净净不可”可知陈独秀支持共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二问结合孔教对封建专制的作用进行分析;三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主张具有绝对否定传统文化倾向。‎ ‎(4)结合所学从批判继承、善于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书》‎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革命党倾覆满清,目的所在,欲使中国为世界最强之国,最富之国,又政治最良之国。革命党之誓约“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盖欲以此世界至大至优之民族,而造一世界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之国家,而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也。‎ ‎——孙中山 材料四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依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反映了什么政治要求?‎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作者的政治思想有什么特点?应如何认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破解中国问题的核心策略。根据材料四分析孙中山思想形成的基本原因。‎ ‎(4)依据材料五说明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民主主义者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提出了哪些新认识新主张?‎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政治要求:实行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2)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认识: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但因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不敢与封建势力正面对抗,而是借用孔子名义,减少变法阻力。‎ ‎(3)核心策略: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原因:‎ 列强入侵,清政府专制卖国,加剧民族危机;欧洲民族主义思想传播;‎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崛起。‎ ‎(3)主张:‎ 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在于民众的觉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迷信与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或提出“打倒孔家店”)。‎ ‎(4)主题:近代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结合所学从甲午战后列强瓜分狂潮造成严重民族危机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从康有为的阶级立场进行分析阐述。‎ ‎(2)根据材料二“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可知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二问结合所学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及力量强弱、变法阻力进行分析阐述。‎ ‎(3‎ ‎)一问根据材料三“革命党之誓约‘恢复中华,创立民国’”进行阐述即可,二问根据材料四“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西方民族主义传播及资产阶级力量发展进行分析阐述。‎ ‎(4)根据材料五“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概括阐述。‎ ‎(5)结合材料及所学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目标追求进行阐述概括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