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9课时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专题六 近代中国经济 【思维导图】 第9课时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专题主线 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同时也使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 主线一 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主线二 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主线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二、真题再现 1.(2017·全国Ⅰ卷·T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企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每吨煤缴税比洋煤多20余倍,后经李鸿章奏准减少10倍。税收的大幅减少有利于洋务企业的发展,所以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 心,故A为正确项。减轻税收与管理无关,也未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在当时情况下也保证不了煤矿业的稳健发展,所以B、C、D项错误。 答案:A 2.(2017·全国Ⅰ卷·T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中国的开放 【解题思路】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时间不符,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但题干中反映的是是长江流域的留日学生较多,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也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 答案:A 3.(2016·全国Ⅰ卷·T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解体。 【解题思路】A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材料表明的问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近代始终占据主导地位,B项错误;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在列强入侵下被动开放的,D项错误。 答案:C 4.(2016·全国Ⅰ卷·T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现西式改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D项说法错误。 答案:C 5. (2015·全国Ⅰ卷·T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的作用。 【解题思路】鸦片战争后,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工业产品在中国畅销,把工业品当包装材料恰好说明这些产品的滞销。 答案:D 6.(2014·全国Ⅰ卷·T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解题思路】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后,英国商品并未能在中国大量倾销,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C与史实不符;鸦片战争的破坏应使中国消费工业品增加,但事实却相反,故A也不正确。 答案:D 7.(2014·全国Ⅰ卷·T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命题立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国产电影的区域性分布。 【解题思路】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故国产片的比重比北京和天津要高。由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导致国产影片在由上海流通到其他地区时,各种税费太重,流通困难,由此导致北京和天津国产片的比重小。 答案:C 三、考纲解读 【考纲分析】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革的因素。 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5.大众传媒的发展。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核心考点】 考点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自然经开始解体。造成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贫困,因而具有“破坏”作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 列强侵华将中国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的同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考点二洋务运动活动、特点的认识 洋务运动采用机器生产,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创办新式学堂等,从思想、经济、外交、军事和教育等方面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只能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和经验;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中国的扩张,也要求中国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化的设施。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洋务活动,在一定程度符合西方列强的需要,构成了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外交史家所谓的中外“合作”的基础。他们是抱着维护清王朝统治明确目的而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而正是由于洋务派积极主动地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力,使得中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脱离了传统社会朝代更替的轨迹,走上了由洋务而维新变法、由变法而新政、由新政而立宪、由立宪而共和的新轨道。 考点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它大体经历了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短暂的春天(民国初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初期)、遭沉重打击(抗日战争时期)、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政府政策、列强侵华、革命运动与战争、实业救国思潮等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考点四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1)近代随着列强的侵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都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特别是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与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发生巨变,如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等,这是近代文明发展的表现,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标志。 【课堂演练】 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及其繁重,连正税也要收货价的20%,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 A.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 B.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 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D.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 解析:鸦片战争前夕,国人对列强并不了解,材料也无法体现对列强的警惕,故A项错误;根据“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及其繁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腐朽落后的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不能适应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需要,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关税“陋规”,故C项错误;与自然经济无关,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关税虽然很低,但官吏所加的陋规及其繁重,不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故D项错误。 答案:B 2.有学者认为,清政府中央财政对于洋务企业的支持并不是十分有力的。除了天津机器局、江南制造局等少数大型企业得到中央财政的补助或拨款外,大多数洋务企业都是依靠地方财政的调剂而兴办起来的。由此可见,当时 A. 洋务派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民间 B. 清政府并不支持洋务运动 C. 地方财力与政见影响辖区内经济发展 D. 兴办洋务的经费严重不足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清政府中央财政对于洋务企业的支持并不是十分有力的”、“大多数洋务企业都是依靠地方财政的调剂而兴办起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洋务运动的兴起,而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多是地方督抚,地方财力与政见影响辖区内的经济发展,故选C项。洋务派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地方督抚,这是政府机构,不是民间,故排除A项。洋务运动如果没有清政府的同意,也不可能开展起来,故排除B项。洋务运动得到了中央财政的一些支持,但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大,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来看,办洋务的经费相对还是比较充足的,排除D项。 答案:C 3.1881年,广州地区一些手工丝织业者因生计受到机器工业影响而捣毁了部分机器缫丝厂。事件发生后,当地官员发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的公开布告,查封了各缫丝厂的机器,并勒令厂方签署“永不复开”的结状(相当于保证书)。这反映了 A.近代工业与传统行业难以共存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恶劣 D.中国农民阶级思想愚昧落后 解析:材料反映了手工丝织业者捣毁部分机器缫丝厂,当地官员查封了各缫丝厂的机器,这说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恶劣,故C项正确;近代工业与传统行业可以共存,故A项错误;手工丝织业者并不属于封建势力,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农民阶级思想愚昧落后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答案:C 4.1921年7月8日,北洋政府成都警厅发布《严禁妇女再剪发》告示。一石击起千层浪。巴金等人所办的《半月》因女子剪发问题,连续两期刊载了袁诗尧、吴先忧的《女子剪发与警厅》、《禁止女子剪发的谬误》等文章,对警厅“告示”首先发难,批驳了警厅的“告示”。该现象表明 A. 剪发成为当时妇女的普遍选择 B. 成都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C. 近代报刊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 D. 妇女成为了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解析:巴金等人所办的《半月》因女子剪发问题,连续两期刊载了袁诗尧、吴先忧的文章,批驳了警厅发布的《严禁妇女再剪发》告示,推动剪发运动的开展,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说明近代报刊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妇女的普遍选择”,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其他城市的相关情况,无法体现“成都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报刊的作用,无法体现“妇女成为了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排除D。 答案:C 四、典例精析 【经典例题】 1.(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析:通过材料时间为1897年上判断可知正确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1898年,与题干材料“1897”年不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所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C 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列强侵华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答案:D 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8)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析:材料中的“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改变了“不索取原价分文”的做法,是为缓解洋务企业的经费压力,故答案为B项。材料所述“协造”方式只是由用船一方拨付造船所用材料费,并非由用船一方参与造船过程,排除A项;C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B 3.(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答案:B 【变式提升】 1.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借用公款,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祟明办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这反映了 A.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 B.中国传统阶级结构出现裂变 C.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D.近代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控制 解析:由“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可知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内部竞争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问题,没有强调阶级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可知,真正对民族资本主义有影响的是封建势力的存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来势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2.下表中各项数据的变化最能说明京津地区1921~1928年京、津离婚案主动方性别统计表 地域 年份 男方提起 女方提起 双方提起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北京 1912-1922 25 34.2% 46 63% 2 2.8% 1923-1924 39 38.2% 55 53.9% 8 7.9% 1925-1926 41 36% 72 63.2% 1 0.8% 1927-1928 42 33.3% 84 66.7% 天津 1926 7 29.2% 7 29.2% 10 41.6% 1927 2 6.25% 20 62.5% 10 31.3% 1928 16 13.9% 22 62.8% 10 23.3% A.男女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西方婚俗冲击传统婚姻 C.女性平等意识领先全国 D.社会动荡影响婚姻稳定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17年到1932年女性提出离婚的占比越来越多,说明民国以来妇女解放运动有所发展,是男女平等意识增强的体现,故A项正确;离婚案件的增加是婚姻自由观念深化的体现,不能代表西方婚俗冲击传统婚姻,排除B项;不能单纯通过女性提出离婚的占比越来越多来推断出女性平等意识领先全国,是以偏概全的体现,排除C项;社会动荡与婚姻稳定与否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答案:A 3.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此材料 A.表明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积极主动 B.证明满汉地主间矛盾导致战争失利 C.深刻揭示了自强运动的结构性矛盾 D.佐证李鸿章寄于列强调停希望破灭 解析:材料分析了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没有涉及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主战态度, 故A项错误;材料“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反无关,映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与满汉地主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分析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没有反映出李鸿章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故D项错误。 答案:C 五、课堂检测 1.煤油,在19世纪60年代只有极少量为供应外国侨民需用而输入中国。1878年的输入量是1570万公升,1891—1893年平均每年煤油输入量已增加到1亿7千6百余万公升。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质变 B. 外国侨民数量的增多 C. 中国社会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D. 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 解析:煤油作为消费品传入中国,从1878年到1893年,中国消费量逐渐上升,主要原因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正确;A中质的改变说法绝对,排除;B中侨民不是消费的主体,排除;D中科技进步符合当时中国特点。 答案:C 2.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经济结构变化导致阶层变动,而阶层变动导致了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的现象,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思想解放和政治制度变革的问题,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860-1916年封建地主阶级并未退出历史舞台,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3.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材料主要反映了民国初期 A. 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 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 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 经济法规的执行存在漏洞 解析:材料体现专利最高期限为5年并拒绝了周的三十年的申请,有利于防止垄断,实质上是鼓励自由竞争,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专利问题,并不能说明有了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故A错误,依据材料专利最高期限为五年,并不是针对官营企业而言的,故C项错误,D项中的存在漏洞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答案:B 4.某学者认为,1943年和1944年民营工矿企业所得政府贷款占这两年后方民营工矿企业生产总值的39.5%和41.2%;同一时期政府有关部门为民营工矿企业培训的技术工人达3600人之多。据此可知,该学者试图论证抗战后期 A. 政府并未放弃沦陷区工业 B. 民营企业保障了抗战胜利 C. 国统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D. 国民政府扶植民营工矿业 解析:“1943年和1944年民营工矿企业所得政府贷款占这两年后方民营工矿企业生产总值的39.5%和41.2%”“政府有关部门为民营工矿企业培训的技术工人达3600人之多”表明国民政府扶植民营工矿业,故D正确;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政府支持的是沦陷区的工业;B 项不选,题干主要说明民营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没有体现民营企业发展与抗战胜利的关系;C项不选,题干不能推断出是国统区的民营企业。 答案:D 5.国民政府于1934 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其目的是 A. 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思想觉醒 B. 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 C. 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 D. 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解析:材料中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可以看出,此运动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故A正确;新生活运动意在提高民众素质,并非愚弄黎民百姓,排除B;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抵抗日本侵略”,排除D。 答案: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