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八 中华文明的新生——现代中国(课件)(4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八 中华文明的新生——现代中国(课件)(46张)

专题八 中华文明的新生 —— 现代中国 时空纵览 · 宏观概要 时空坐标 阶段 特征 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 预测 真题诊断 题点 一   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探索之路 1 .(2019 课标全国 Ⅱ ,31)1979—1981 年 , 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 5 000 万亩 , 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 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 , 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 A. 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 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 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题干材料涉及农村改革 , 并根据时间信息 “1979—1981 年 ”, 可知当时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 但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无法让农民富起来 , 所以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 故 A 项正确 ; 当时政策鼓励发展社队企业 , 即集体企业 , 故 B 项错误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调的是包产到户 , 故 C 项不符合题意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1992 年明确提出的 , 故 D 项错误。 2 .(2018 课标全国 Ⅲ ,30)1956 年 , 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 , 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 , 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 这反映了当时 (    ) 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题干政治报告中指出开展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必然与中共八大关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论述密切相关 , 故 C 项正确。新中国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是 1954 年宪法制定之后 , 与题干时间不符 , 故 A 项错误 ;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是对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表述 , 故 B 项错误 ;“ 依法治国的全面展开 ” 是在改革开放时期 , 与题干时间不符 , 故 D 项错误。 3 .(2018 课标全国 Ⅰ ,31) 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 , 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 , 手持 “ 邀请函 ” 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 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漫画的时间是 1953 年 , 主旨是资源勘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 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 国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 “ 一五 ” 计划 , 大力推动经济建设 , 资源勘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 , 故 D 项正确 ; 当时国民经济只是初步恢复 , 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 , 经济建设刚刚开始 , 还涉及不到调整 , 故 A 、 C 两项错误 ; 漫画内容无法说明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开始。故 B 项错误。 4 .(2018 课标全国 Ⅲ ,31)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 ( 单位 : 万个 )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 , 这一时期我国 (    ) A.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中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表中可以看出 ,1988 年相对于 1982 年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为 : 农业企业数量减少 , 其他行业企业均大量增加。这一变化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 , 故 A 项正确。城乡一体化是指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走向全面协调发展的历程 , 题干中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 , 故 B 项错误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 , 与表中时间不符 , 故 C 项错误 ; 由材料表格数据只能看出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 但并不能看出工业结构是否合理 , 故 D 项错误。 5 .(2017 课标全国 Ⅰ ,31)1990 年 , 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 , 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 , 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 , 从那时候起 ,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 , 该报告的主旨是 (    )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题干材料肯定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 并结合 1990 年的时代特征 : 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 必然要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 可知 C 项正确。题干材料包含计划与市场两层信息 , 而国家干预经济只涉及计划 , 故 A 项具有片面性。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的信息 , 故排除 B 项。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 , 在于说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故 D 项不是报告的主旨 , 故排除。 题点 二   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新中国文化教育 6 .(2019 课标全国 Ⅰ ,31) 据统计 ,1954 年 1 月到 4 月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 1953 年同期的 5 倍 , 为 1952 年同期的 50 倍 , 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 A. 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 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 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 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53—1954 年处于 “ 一五 ” 计划时期 , 当时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 , 并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 , 其中东北地区是重点援助地区。俄文书刊借阅量大幅增加体现了学习俄文的热潮 , 这适应了当时我国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故 D 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 , 故 A 项错误 ; 科教兴国战略是 1995 年提出的 , 与题干时间不符 , 故 B 项错误 ; 题干材料中借阅俄文书刊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而不是为了反思苏联建设的问题 , 故 C 项错误。 7 .(2019 课标全国 Ⅲ ,31) 下图是 1953 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 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 体现了 “ 双百 ” 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建设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根据图片信息可知 , 女青年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劳作 , 一群男青年劳作归来 , 再根据时间信息 “1953 年 ” 及油画主题 “ 数他劳动强 ” 可知 , 该作品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 故 D 项正确 ;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基本风格是写意 , 而本题中的年画为写实风格 , 故 A 项错误 ;1953 年时中国尚处于过渡时期 , 还不能称为社会主义生产 , 故 B 项错误 ;“ 双百 ” 方针提出于 1956 年 , 故 C 项错误。 8 .(2018 课标全国 Ⅱ ,31) 右图为 1956 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 ( 画中字 :“ 奶奶的尺 —— 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 —— 测量祖国 , 建设社会主义。 ”) 该漫画反映了 (    ) 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漫画中的两把尺子 , 一把量布做新衣 , 一把测量祖国 , 据此无法判断出 “ 以工业化为中心 ” 的经济建设 , 故 A 项错误 ; 两把尺子 , 一把在奶奶手中 , 一把在阿姨手中 , 均在女性手中 , 故 B 项正确 ; 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在 1958 年 , 故 C 项错误 ;1956 年 , 中国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 故 D 项错误。 9 .(2017 课标全国 Ⅲ ,31) 右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 这一作品 (    ) A. 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 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 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 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绘画艺术。从图片来看 , 作品反映了 1954 年我国开展扫盲教育的现状 , 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 , 故 C 项正确。作品具有明显的写实色彩 , 不具有文人画的特点 , 故 A 项错误。同时期的西方主要流行现代主义绘画 , 故 B 项错误。作品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 , 不具有艺术想象力 , 故 D 项错误。 10 .(2017 课标全国 Ⅱ ,31)1977 年 , 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 , 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 ,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 , 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从材料信息看 , 我国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都有显著发展 , 这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 由此可知 ,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故选 C 项。 A 项错在 “ 解决 ”; 材料没有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排除 B 项 ;D 项错在 “ 普及 ” 。 三维重组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 1949 — 1956 年 )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 1956 — 1978 年 )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 ( 1978 年至今 ) 拓展升华 一、全面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战略 1 . 特点 : 实行 “ 一五 ” 计划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 ; 借鉴苏联 , 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 工业主要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布局。 2 . 原因 : 中国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薄弱 ;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遏制与封锁 ; 工业强国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梦想。 3 . 影响 : 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 顺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 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4 . 启示 : 立足国情是制定政策的根本依据 ; 学习他国但不能照抄照搬。 ( 2019 山东济宁高三一模 ) 下面为 1953—1955 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在 “ 一五 ” 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    ) ★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 , 不等于 100, 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 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 局面 B .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 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 倾斜 D . 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 , 近代我国民族工业布局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 , 内地工业发展较落后 , 工业布局不均衡 ,1953—1955 年我国在内地的投资比例较高 , 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 , 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 “ 一五 ” 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在沿海和内地的投资比例不同 , 并未体现轻重工业的行业分布 ,B 项错误 ; 依据材料可知 , 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投资向内地倾斜 , 但内地不能等同于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体现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投资向内地倾斜 , 并未体现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 ,D 项错误。 二、从以史为鉴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探索中的 “ 左 ” 倾错误 ( 2019 山东菏泽高三一模 ) 下面为 1952—1958 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 , 这一时期 (    ) A.“ 左 ” 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 B.“ 一五 ” 计划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 C.“ 科教兴国 ” 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 D. 新中国逐步迈入了 “ 科技的春天 ”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 “ 左 ” 倾错误的危害 , 旨在考查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从材料信息看 ,“ 一五 ” 计划期间科研项目从 100 项到 400 项 , 反映了科研成果发展迅速 , 但在 1958 年 8 月 1 日至 9 月 10 日一个多月的科研成果却是 1952—1957 年 5 年的近 7 倍 , 这充分说明科技领域出现了盲目的 “ 大跃进 ”, 因而材料通过对比主要说明科技领域存在的 “ 左 ” 倾问题 , 故选 A 项 , 排除 B 项。 “ 科教兴国 ” 战略是 1995 年提出 , 故 C 项错误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 , 中国终于迎来了 “ 科学的春天 ”, 故 D 项错误。 三、全面认识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1 . 内容 (1) 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79 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重点是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 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 ,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开始 , 经历了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简政放权 , 增强企业活力 ; 第二阶段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 特点 (1) 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把所有权与经营权不断分离 , 责、权、利相结合。 (2) 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 —— 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 制度创新以国家为主导 ,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 充分肯定和推广基层主体的首创精神。 (4) 采取以点带面 , 逐步推广的渐进方式进行。先农村改革 , 再城市改革。先建立有计划地商品经济体制 , 然后再逐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 , 如主动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2019 广东广州高三三模 ) 改革开放初期 , 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 , 戴上 “ 红帽子 ” 经营。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 , 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 , 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 “ 摘帽 ” 现象 (    ) A. 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B. 推动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 C. 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 D. 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要求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根据材料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 , 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 , 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的结果 , 即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 故 D 项正确 ; 私营企业依靠市场获取的正常利润并不是 “ 投机 ”,A 项错误 ; 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是材料现象的原因 , 故 B 项错误 ; 私营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 , 故 C 项错误。 四、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1 . 政治上 (1) 纠正 “ 左 ” 倾错误 , 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 (2) 祖国统一问题上 , 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 形成了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 ,“ 九二共识 ” 的达成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 . 经济上 (1) 工作重心上 , 抛弃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错误路线 ,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2) 经济体制上 , 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 (3) 发展理念上 , 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 , 更加突出强调各区域、各领域协调发展 ; 强调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 注重调整产业结构 ,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 “ 智造 ” 发展 ; 强调以人为本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 外交上 (1)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 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 , 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 . 思想文化上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 ( 2019 贵州贵阳高三期末 )“ 中国已不再是旧式 ‘ 中央帝国 ’ 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 ‘ 孤独的革命者形象 ’, 而是 ‘ 今日地球村 ’ 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 ” 这一变化缘于 (    ) A. 两极格局的 形成 B .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 中国实行 改革开放 D . 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重大变化 , 旨在考查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 , 故 C 项正确。材料所述时间为改革开放后 , 而 A 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B 项是新航路开辟后 , 故排除 ; 中国虽然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 但是作用和地位还没有如此重要 , 故 D 项错误。 【典例】 (2017 课标全国 Ⅱ ,41)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 , 各地奏请开矿 , 清廷经常以 “ 开矿聚集亡命 , 为地方隐忧 ” 为由 , 下达 “ 严行封禁 ”“ 永远封禁 ” 等命令 ;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 , 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 , 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 , 上海各工厂 “ 日需外洋煤铁 ” 极多 ,“ 可忧孰甚 ” 。他建议清政府 “ 设法劝导官督商办 , 但借用洋器洋法 , 而不准洋人代办 …… 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 , 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 “ 开采煤铁事宜 ” 。 ——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等 材料二   新中国 “ 一五 ” 计划指出 :“ 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 , 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 , 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 为此 , 国家要求 “ 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 ”,“ 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 ( 例如石油 ) 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 。 ——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 , 新中国 “ 一五 ” 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 , 并简析其意义。 方法流程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 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史料 信息 第三步   解中答 —— 逻辑规范作答 (1) 差异 : 雍正年间 : 限制开矿 , 政府垄断。 19 世纪 70 年代 : 允许开矿 , 官督商办。 原因 : 雍正年间 :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 ; 政府谋取矿利。 19 世纪 70 年代 : 列强的经济侵略 ; 洋务运动的推动 ; 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 , 需求很大。 (2) 特点 :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 ; 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 ; 独立自主开发 ; 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 :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 ; 促进 “ 一五 ” 计划顺利完成 ; 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 ;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四步   解后思 —— 素养方法总结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的矿业政策。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本题涉及的材料信息非常丰富且层次清晰、规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材料中获取最多的有效信息来回答问题呢 ? 一般要遵循三个步骤 : 一是逐句、逐层读材料 , 尽可能从每句、每层材料中寻找体现其中心意旨的关键词。例如本题材料二中 : 第一句的关键词是 “ 一五 ” 计划、 “ 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 第二句的关键词是 “ 有计划地 ”“ 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 ” 。二是把关键词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 , 寻找概括表达的角度。例如本题中材料二的关键词可作如下归类 :“ 一五 ” 计划 “ 有计划地 ”( 发展模式 );“ 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 服务方向 );“ 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 ”( 关注重点 ) 。三是根据揣摩好的表达角度 , 围绕 “ 关键词 ” 表述。最后表述的文字既是试题答案 , 也是从材料获取的有价值的、表述清晰的历史信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