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临泽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制造技术进步 B. 法家思想影响 C. 政治伦理规范 D. 审美观念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代的青铜器纹饰更多的体现了秩序和规整,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规范,C正确;青铜制造技术的变化不能构成纹饰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法家思想在西周并未出现,排除B;审美观念变化不是纹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 ‎2.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答案】A ‎【解析】‎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故A选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替代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故排除B选项;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排除C选项;土地私有制替代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D选项。‎ ‎3.‎ 汉初.刘邦与功臣,诸侯王订立“白马之盟".通过分权共治来换取对汉帝国后世君主继续统治的认同与忠诚。但随着法更.儒生、士吏等“治国者”集团逐渐借助个人能力取代了功臣、诸侯王等“立国者”集团,“白马之盟”遭到背弃。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政治均势格局逐渐瓦解 B. 专制皇权趋向成熟稳定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刘邦与功臣、诸侯王分权共治,说明皇权还不够稳固,随着依附于皇权的“治国者”集团形成,专制皇权渐趋稳定,所以原有的“白马之盟”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故答案为B项;A项政治均势格局瓦解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郡县制的推行,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这一变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4.在明朝的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内阁和司礼监双方权力的大小,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据此可知明朝 A. 中枢权力分配日趋合理 B. 内阁已无实际权力 C. 杜绝了权相出现 D. 体现权力制衡的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阁和司礼监都依仗皇权进行权力的争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权力制衡的色彩,故选D项;根据“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可知中枢权力分配不合理,排除A项;内阁有票拟权,排除B项;丞相制度在明初就已经废除,权相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 ‎5.据古代雅典著作《诉美狄阿斯》记载:美狄阿斯在公共场合同德摩斯提尼发生了争执,并打了德摩斯提尼一巴掌。对此,德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雅典( )‎ A. 同态复仇习俗已经被废止 B. 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C. 公民争执必须通过司法解决 D. 司法审判会主持公平正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可知,古代雅典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故B正确;AC说法绝对,错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司法审判的结果是否公平正义,排除D。‎ ‎6.作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古代罗马法在理念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著名法学家西塞罗指出:“公正的基础是信诚,亦即对承诺和契约的遵行和守信。”查士丁尼提出:“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关于罗马法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蕴含了启蒙运动的契约精神 B. 肯定法律是道德的集中体现 C. 明确了法律所要追求的目标 D.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道德是一种自律工具,不具有强制性,而法律具有强制性,因此法律不是道德的集中体现。B符合题意;法律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符合契约精神的理念,A不符合题意;材料“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表明了法律所追求的目标和平等理念,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作为斯图亚特家族的成员之一,玛丽赋予新制度以连续性的外观。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威廉和议会有某些不同看法是难免的……议会的力量更大了。”这段文字反映了 A. 光荣革命前国王与议会的关系 B. 英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 D. 司法权独立于王权原则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威廉和议会有某些不同看法是难免的……议会的力量更大了”可知,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了,议会的权力扩大了,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故C正确;光荣革命前国王掌握实际权力,不可能出现“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议会的力量更大了”,排除A;威廉和玛丽是光荣革命后登上王位的,此时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英国国王是逐渐变为统而不治的虚君的,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司法权独立的问题,排除D。‎ ‎8.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对材料解读最接近威尔逊本人想法的是 A. 《合众国宪法》因为简洁,所以能在美国历史上发挥恒久的作用 B. 《合众国宪法》虽能发挥恒久的历史作用,但须不断修正与完善 C. 《合众国宪法》的不完善在于保留了种植园经济制度,必须废除 D. 《合众国宪法》颁布时虽不完善,但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内容强调:美国1787年宪法尽管不是很完善,但它却为美国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美国政治的进步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起来的,故选D;1787年宪法所以能在美国历史上发挥恒久的作用,主要在于它确定了最基本的民主原则,而不仅仅是它的简洁,故排除A;B项理解错误,应是“《合众国宪法》能发挥恒久的历史作用,就在于它不断修正与完善”,故排除B;1787年宪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存在许多不足,但通过不断的修正得以完善,废除的观点过激,排除C。‎ ‎9.1871年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医疗、养老、意外事故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但同时规定没有犯罪记录、没有酗酒闹事等不良记录,行为端正的人才能享受社会福利。俾斯麦政府实施这种政策主要是为了 A. 增强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力量 B.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C. 运用法律手段防止暴力革命 D. 提高公民素质刺激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俾斯麦政府一方面为缓和社会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又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执行做了相关规定加以完善以维护社会稳定,B正确;材料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容克资产阶级的力量无关,A排除;材料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及规定,目的就是保障弱势群体,没有体现防止暴力革命,C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的内容,D错误。‎ ‎10.道光帝接受《南京条约》全部条款,不再言战。签订条约之后,道光要做的是如何让战败投降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夷人,获罪的伊里布被再次启用主持“羁縻”。这一做法 A. 使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走向崩溃 B. 适应了世界新形势的需要 C. 延缓了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进程 D. 从根本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战败后,道光“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处理战后事宜,这种遮掩中国落后于西方、自欺欺人的做法,延缓了中国人认识时局、学习西方的进程,故答案为C项;道光帝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排除A项;这种观念落后于世界形势,排除B项;这种做法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未能顺时而变,最终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排除D项。‎ ‎【点睛】中国古代的统一王朝因为国力强盛,建立了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藩属国的天朝体系。古代中华文化圈国家对中国正统皇朝的官方称呼为“天朝”。中国统治者的“天朝上国”思想浓厚,鸦片战争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瓦解过程。‎ ‎11.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 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 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C. 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D. 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太平天国的理想……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可以看出,论者是在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这一点上认为太平天国是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故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做法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排除A;太平天国的“乌托邦”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不是指关于资本主义的设想,排除B;“乌托邦”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并非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太平天国的理想……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联系所学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分析解答。‎ ‎12.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 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 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C. 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D. 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侍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经理”可知,李鸿章运用国际公约维护宗藩关系,故C选项正确;甲午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朝鲜东学党起义,根本原因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市场,宗藩关系之争不是甲午战争的诱因,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材料中森有礼的言论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借口,故B选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实质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种不同文明的对立,故D选项错误。‎ ‎13.如图是1908年,广州《时事画报》第5期封面漫画“醒狮”,该漫画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政治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B. 处于被列强瓜分危险境地 C. 酝酿着—场思想解放运动 D. 中体西用思想已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1908年”可知“醒狮”寓意了中国的觉醒和抗争,说明当时中国酝酿这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选C;当时中国没有进行有显著成效的政治改革,排除A;1908年中国没有出现被列强瓜分的情况,排除B;1908年中国开始掀起政治改革的要求,中体西用思想已经被抛弃,排除D。故选C。‎ ‎14.1924年7月至1925年5‎ 月,国民党在广东开办了四期农民讲习所,其课程涵盖了农民运动之理论,广东农民运动史、农民协会之组织法及农民、工人与国民党之关系等方面。这一举措有助于(  )‎ A. 推动国民党开展土地革命 B. 缓和广东农村的阶级矛盾 C. 巩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 根本改变中国革命的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1924年7月至1925年5月”可知,当时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依据材料可知,国民党开办四期农民讲习所,有利于巩固国共合作,C正确;土地革命是中共开展的,排除A;材料与缓和阶级矛盾关系不大,排除B;近代中国革命是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性质一直都是反帝反封建,排除D。‎ ‎15.据史料记载,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万载县军屯乡1931年的粮食生产比上一年增长16.2%-33.2%;同一时期,在赣东北地区农业逐年增长15%-20%,群众不仅不饿肚子,还自给有余,进行外销。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 农村生产关系的大变动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 根据地将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1931年革命根据地粮食产量增加,实现自给,并还进行外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故A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不会是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B;“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是根据地经济发展的“果”,不是“因”,故C错误;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一直处于国民党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之下,国民党多次组织“围剿”。在这样严酷的军事对抗中,根据地政府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增产,军事斗争应是工作重心,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万载县军屯乡1931年的粮食生产比上一年增长16.2%-33.2%”,联系所学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知识分析解答。‎ ‎16.‎ ‎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 B. 落实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 C. 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 D. 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取解放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民主政治实践,这是在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模式,人民代表会议制也为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故C正确;陕甘宁边区政府本身就是苏维埃政权,A项错误;B项与此宪法内容无关,民主建国是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排除;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7.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工作会议,强调在解放战争第三年,必须注意从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后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又重申了这一主张。其主要目的是 A. 使全党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 B. 积极应对工作任务的转变 C. 争取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 D. 为“一五计划”实施做准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再三强调“从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主要目的在于积极应对工作任务转变和工作重心转移,B项正确;革命的艰巨性与在国统区发展干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与争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不符,C项错误;为“一五计划”实施做准备与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的实际脱钩,D项错误。‎ ‎1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土地所有主……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这表明巴黎公社 A. 具有无产阶级政权性质 B. 保障资产阶级权益 C. 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D. 主张复辟波旁王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可知,巴黎公社代表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具有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故选A;根据“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可知,巴黎公社代表农民和工人的利益,排除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是关键信息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联系所学巴黎公社的意义分析解答。‎ ‎19.此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 曾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 D. 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结合所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A正确;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联系所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史实和意义分析解答。‎ ‎20.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同意台湾“中华航空公司”在美国注册.批准泛美航空公司恢复飞台业务,允许台湾当局在美增设“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办事处”,通过“台湾前途提案”。这说明当时美国的对台政策 A. 符合中美建交时达成的共识 B. 存在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 C. 仅局限于和台湾的民间交往 D. 推动了台湾事务的国际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中美建交后,美国仍然保留着对台湾的官方往来,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故答案为B项。A项,美国的对台政策违反了《中美建交公报》,排除;C项,美国的对台政策属于政府间的行为,民间交往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台湾事务属于中国内政,不能国际化,排除。‎ ‎21.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两岸合作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 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 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 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来看,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A正确;唯一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大陆主张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武力的方式,C错误;一国两制下的台湾不能拥有外交权,D错误。故选A。‎ ‎22.周恩来在参加某次重要国际会议前写道:“即便美国将以一切力量来破坏各种有利于和平事业的协议的达成,我们仍应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可以获得一致意见和解决办法的协议,甚至是临时性的或个别性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据此推断,这次会议最终达成的一项协议是 A.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B.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C. 《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D. 《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是对日内瓦会议 描述,这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B。‎ ‎23.除了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以外,第三世界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成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等。这说明 A. 不结盟运动推动了第三世界崛起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 第三世界开始联合反对美苏控制 D. 第三世界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三世界国家成立的一系列国际组织,目的是联合起来维护自身利益,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D正确;材料不仅仅提到不结盟运动,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反对美苏控制”,排除C。‎ ‎24.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意在表达 A. 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 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 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天下 D. 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界新秩序…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美国的地位受到了来自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强有力的冲击,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世界新秩序…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不同”;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美国的国际地位,故D项错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3个题目,满分52分。第25题22分,第26题17分。第27题13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5.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 ‎——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64年4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奕诉曾初步提岀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囯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1868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 ‎——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人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 ‎(2)结合所学,分析国家主权观念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原因: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 ‎【解析】‎ ‎【详解】‎ ‎(1)变化:据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可知,国家主权观念淡薄;据材料二“1864年4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奕诉曾初步提岀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可知,国家主权观念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据材料“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囯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可知,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原因:据所学可从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等方面回答。‎ ‎2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冷战结束以来,欧盟一直致力于建立共同的安全与防务政策,但英国却始终对此保持一种消极的态度。面对欧盟日益强烈的建立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要求,英国政府在全面衡量了建立欧洲安全结构对自身安全利益的得失之后认为,所有的防务和安全问题必须严格限定在政府之间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国有充分的自由和机动来保持外部的利益和国内一致。英国认为,欧盟在政治结构上必须承认政府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成觅国之间国家利益的自然差异。而北约依然可以按照一种灵治的万式被其他组织或指挥体系使用,以回应当前或未来的危机。英国政府在两党的一致支持下,从一开始就不赞成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宣称的发展共同防务政策和建立“实际上的共同防务”的计划,英国对欧盟建立共同防务政策也持基本否定态度。‎ ‎——摘编自王波《论英国对建立冷战后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态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欧盟建立欧洲安全与防务体系所持消极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欧盟建立共同安全与防务体系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英国本身利益得失的量;“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深远影响;依賴北约发挥欧洲安全防务的作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自然差异性。‎ ‎(2)影响:不利于英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合作;迟滞了欧盟构筑欧洲完备安全防务体系的进程;客观上妨碍了欧洲一体化。‎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材料“英国政府在全面衡量了建立欧洲安全结构对自身安全利益的得失”可知英国本身利益得失的量;“能保证各国有充分的自由和机动来保持外部的利益和国内一致”体现了英国推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深远影响;“北约依然可以按照一种灵治的方式被其他组织或指挥体系使用”得出依賴北约发挥欧洲安全防务的作用;“成员国之间国家利益的自然差异”可知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自然差异性。‎ 第(2)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欧盟建立共同安全与防务体系的消极态度不利于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欧洲构筑欧洲完备的安全防务体系,从而不利于英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等方面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代中西方政治制度都是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统一,在中国理论界“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而言,选举民主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协商民主只能起补充的作用;另一种认为,协商民主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不应走选举民主的道路,而当走协商民主的道路。”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在与选举民主的关系上中西方协商民主的异同性。‎ ‎——摘编自《思考中西方协商民主的发展及其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观点: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说明: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完善。20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实质代表着少数人的利益,民主政治的合法性陷入困境,协商民主由此产生,协商民主是与选举民主相竞争的一种民主模式。中共在抗战时期实行“三三制”,是对协商民主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在吸取西方民主政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民主制度,重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联合,保证了其科学性。可见,协商民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形式,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解析】‎ ‎【详解】观点:据材料“协商民主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不应走选举民主的道路,而当走协商民主的道路”可归纳其观点是“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说明: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完善;20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实质代表着少数人的利益、民主政治的合法性陷入困境、协商民主由此产生、协商民主是与选举民主相竞争的一种民主模式;中共在抗战时期实行“三三制”、是对协商民主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在吸取西方民主政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民主制度,重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联合、保证了其科学性等方面予以说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