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青海省西宁市2020届高三统一考试复习检测(一)试题(解析版)
青海省西宁市2020年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复习检测(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按天地人三层定题论述,论证统治的长久性要以“大道为准,治国要取法天地、自然。该书记载: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日:“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汉南之国闻之日:“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吕氏春秋》这一记载旨在劝诫统治者 A. 治国要取法自然,布德施仁 B. 谋求统一须道法术并用 C. 生存要效法商汤,保护生态 D. 长治久安贵在笼络人心 【答案】A 【解析】 《吕氏春秋》记载“大道为准,治国要取法天地、自然”,并举例商汤收三面网,仅置一面,最后四十四国归顺,说明治国要取法自然,布徳施仁,A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仁德而非法术,排除B;C脱离主旨,排除;题干提到维持长治久安的手段除了笼络人心之外还要取法天地自然,D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2.两千多年来,秦阿房宫遗址让无数游客、史学家、文人墨客和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以下对秦阿房宫的史证,最可信的应该是 A. 杜牧《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详尽描述以及“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论 B.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于秦始皇和秦二世斥资役使建造阿房宫的记载 C. 考古队伍仔细发掘勘探遗址并对照史籍得出“阿房富其实未建成”的结论 D. 《史记・项羽本纪》中“引兵西屠成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记载 【答案】C 【解析】 C是考古勘探,而且结合文献资料可信度最高,正确;A属于文学作品,主观性强,可信度不高,排除;B、D属于文献资料,与考古实物资料相比,其可信度较低,排除。 3.南宋土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追求圣贤之道,当国家面临危难时,他们不惜毁家纾难,勇于舍生取义。据《宋季忠义录》记载,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促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B. 士大夫民主意识的萌发 C. 儒学成为了官方正统 D. 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题干反映了南宋士大夫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气节,追求圣贤之道,勇于舍生取义,这种价值观深受理学影响,A正确;南宋士大夫的行为不是为了追求民主,更多的是为了维护道统,排除B;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4.起于元朝末年的倭患,到明朝中期时,由于朝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禁海上贸易,致使民间海上走私猖獗。《明史》记述,沿海地区“小民迫于贪黠,苦于徭役,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沿海居民堕入倭伍,使倭患更加猖。明廷经过长时间的平倭斗争,以及后来逐渐松弛海禁,东南沿海才趋于稳定。可见,明廷未能短时间内荡平倭寇,主要是因为 A. 日本海盗的狡黠和数量众多 B. 海禁的负面影响和倭寇成分的复杂 C. 明朝廷一贯闭关锁国政策 D. 明廷的武器以及战术战力不如倭寇 【答案】B 【解析】 元朝末年倭患严重,明中期实行海禁政策,结果导致民间海上走私严重,而且沿海居民加入倭寇队伍,直到后来开海禁,倭患逐渐平定,说明导致倭患严重的原因是海禁的负面影响和倭寇成分的复杂,B正确;明中后期的倭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人,排除A;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实行的,排除C;D未指出海禁政策的负面影响,排除。 5.1830年10月间,一位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华大班带着妻子从澳门进入广州时,公然乘坐轿子招摇过市,被粤官府和商会敕令“番妇”退回澳门。英国提出抗议,要求允许外妇驻馆乘轿。方责令英方限期遺回“番妇”,不然派兵驱逐。英方则召集外船水手进入商馆,试图武力反抗。这次外交冲突差点让鸦片战争提前十年。“番妇入城”事件的本质是 A. 中方对乘轿“番妇”的歧视 B. “番妇”乘轿挑战了粤官权威 C. 中英不同制度和文明的差异 D. 自由贸易与禁海闭关的冲突 【答案】C 【解析】 “番妇入城”之所以能成为外交事件,根源在于中英两国在制度和文明方面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约束与西方近代社会不同,C正确;歧视只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A ;“番妇”乘轿并未针对粤官权威,排除B;题干所列现象与经济政策无关,排除D。 6.1915年为《青年杂志》撰稿的作者,当时都很年轻:陈独秀36、易白沙29、李大钊26、胡适24、刘半农24、钱玄同28、鲁迅34、周作人30岁。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摘选):列宁17岁参加革命,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王勃20多岁写下《滕王阁序》,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时28岁,周恩来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杨靖宇、邱少云、雷锋牺牲时只有35、26、22岁,嫦娥、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这说明 A. 英雄人物不问年龄和出处 B.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C. 青年人是新思潮的引领者 D. 青年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大有可为 【答案】D 【解析】 题干所列的古今中外的卓越人物在青年时期即产生重大影响,做出巨大贡献,说明青年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大有可为,D正确;题干涉及的群体是青年,排除A;B未凸显出青年的特征,排除;杨靖宇、邱少云体现的是勇于献身精神,不能作为新思潮引领者,排除C。 7.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毛泽东的这番话意在 A. 对孙中山革命策略进行深刻反思 B. 提醒我党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C. 提醒党中央要“把支部建在连上 D. 阐述“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八七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国民大革命失败,毛泽东认为中共应当重视掌握军事,而不能专做民众运动,其意在提醒我党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B正确;毛泽东提及孙中山的革命策略目的是探索中共的革命策略道路,排除A;三湾改编时提出把支部建在连上,排除C; D是1928年古田会议上提出的,排除。 8.从1951年至1956年,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51年1.4万吨,1952年1.4万吨,1953年1.6万吨,1954年1.69万吨,1955年1.83万吨,1956年1.92万吨。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 A.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做主人 B. 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 C. 镇压反革命以及一五计划完成 D.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之后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合作互助,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D正确;农民翻身做主人是政治上的因素,而且是一个恒定因素,不能解释粮食产量逐步攀升的变化现象,排除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间是1958年,而且挫伤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排除B;“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 9.有学者指出,从哥白尼到牛顿,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上帝的立足之地日益缩小,人类开始向自然挑战,向人类本身挑战。这主要表明 A. 人文主义解放了人的思想 B. 理性和科学让人类重新审视世界和自我 C. 宗教蒙昧受到进一步挑战 D.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宗教神学彻底消弭 【答案】B 【解析】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挑战自然,挑战自身,逐渐冲击宗教,说明理性和科学让人类重新审视世界和自我,B正确;题干主旨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非人文主义,排除A;C片面解读材料,排除;D表述绝对,排除。 10.下图“主要环球贸易路线(1400-1800)”中,欧洲、中国、非洲、美洲这四个区域在环球贸易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其中美洲承担的是 A. 被欧洲国家殖民并生产贵金属和作物原料 B. 通过殖民、贩奴和商业主导着三大洋贸易 C. 为贸易国提供手工业产品并吸收大量白银 D. 处于“三角贸易”底端为殖民者提供劳力 【答案】A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大量白银被掠夺,并且为欧洲提供原料,A 正确;欧洲通过殖民、贩奴和商业主导着三大洋贸易,排除B;亚洲,尤其是中国为贸易国提供手工业产品并吸收大量白银,排除C;非洲处于“三角贸易”底端,为殖民者提供劳力,排除D。 1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直接的物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以上述观点来解释,《共产党宣言》发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现实基础是 A 启蒙运动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B 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政文“劳动公社”试验 C. 巴黎公社为建立人民政权的尝试 D. 大工业时代的经济危机和工人困苦生活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暴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弊端,同时工人阶级的贫困使得其革命性较强,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现实基础,D正确;马克思主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A是资产阶级政权建立的条件,排除;B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之一,排除;巴黎公社爆发时间晚于马克思主义诞生时间,排除。 12.下表中数字反映了这一时期 A.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国同步发展 B. 政治多极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C. 发达国家主宰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秩序 D.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 【答案】C 【解析】 通过数据比较可知,到1992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说明当前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发达国家主导,C正确;A 错在同步,排除;题干主要描述的是经济全球化,而非政治多极化,排除B;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上升,说明其经济并未处于崩溃边缘,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31一前404年,希腊世界最为强大的两个城邦一雅典与斯巴达一发生了战争。战争开始的第二年,一场大瘟疫侵袭了雅典。病症来势凶猛,病人发热,极度口渴,舌头和喉咙充血,身体皮肤的颜色红中泛灰,最后长出脓疤烂。各阶层的人都会得这种病,包括富人和穷人。医生们无能为力,他们自己也因此而死。瘟疫肆虐的时间很短,但死亡人数很多。可能至少有1/3到2/3的雅典人死亡,包括雅典著名的将军伯里克利。雅典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军队和优秀的统帅,而且导致自身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做出明智的战略决策。更可怕的是,瘟疫给雅典造成混乱无序的社会秩序及信仰和道德的沦丧,导致了人们的精神崩,使城市居民士气消沉,尤其是坏了海军的战斗カ,这就使雅典不能对斯巴达进行强有カ的打击。战争在拖延了27年后,到公元前404年以雅典战败告终。瘟疫还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直接导致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对雅典帝国的垮台有影响。而战争本身也极大地削弱了希腊城邦的力量,使得进入公元前4世纪之后的希腊诸邦面对北方马其顿王国的入侵时,毫无还手之力。 材料二 至于(公元前430年雅典爆发的)这场疫病的结束,(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用“突然”一词来形容。从现代医学及流行病学角度分析,雅典瘟疫之所以停止蔓延并最终消退,完全在于死亡直接导致城区相对空间内人口密度的降低;战争形势深入发展令雅典方出兵远征频度增多,客观上向外疏散了城区人ロ:火化病尸,直接减少了病体传染源对活着的人群继续传染的几率;染病痊愈者自身产生了抗体,形成免疫群体切断了瘟疫传染链等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两则材料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经济与社会生活》专题六“医疗与公共卫生(二):古代西方的疫病与影响” (1)阅读材料,概括公元前430年雅典瘟疫的特点以及对雅典社会的影响。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去年底至今年一季度蔓延世界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指出3条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提出3条各国政府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水平的建议。 【答案】(1)特点:来势凶猛,传播范围广泛;持续时间短,死亡人数多,冲击雅典的社会秩序和道德;影响:造成雅典城邦人口大量死亡,导致雅典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人们精神崩溃;破坏了军队战斗力,暴露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直接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2)教训:注重环境和卫生的改善;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立可靠的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和预警机制;建立一个社会化的网络监督机制,促进政府职能透明化。建议:完善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预警机制;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与处置能力;加强疾控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病症来势凶猛,……各阶层的人都会得这种病,包括富人和穷人。……瘟疫肆虐的时间很短,但死亡人数很多”得出来势凶猛,传播范围广泛;持续时间短,死亡人数多;根据“瘟疫给雅典造成混乱无序的社会秩序及信仰和道德的沦丧,导致了人们的精神崩溃,使城市居民士气消沉”得出冲击雅典的社会秩序和道德。影响:根据“死亡人数很多……瘟疫给雅典造成混乱无序的社会秩序及信仰和道德的沦丧,导致了人们的精神崩溃,使城市居民士气消沉,尤其是坏了海军的战斗カ”得出造成雅典城邦人口大量死亡,导致雅典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人们精神崩溃;破坏了军队战斗力;根据“瘟疫还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直接导致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得出暴露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直接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2)综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内容可知,针对传染病疫情的传播,我们必须注重环境和卫生的改善;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立可靠的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和预警机制;建立一个社会化的网络监督机制,促进政府职能透明化。关于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水平的建议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完善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预警机制;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与处置能力;加强疾控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侧重 对于上图所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外交侧重,你有什么认识或见解,提炼出一条并加以说明。(要求:紧扣材料主题,见解独特鲜明,持论有理有据,价值观念正向,语言表述清晰。) 【答案】 主题:新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论述;新中国成立初,面临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调整对外政策,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反对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积极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非正式会议,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然后加以论述。根据材料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50年代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0年代的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正常化、90年代的多边外交等政策可以提炼出一个论点:新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然后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加以论述。要求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以来能证明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史实列举处理,要求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舍弃)不急之官”。商鞅在秦国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果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急而贫者,举以为收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摘编自钱丽迪《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史料应用》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开展变法的相同目的及必要条件。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效果最显著的原因。 【答案】(1)相同目的: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增强竞争实力,实现富国强兵。必要条件: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2)原因:取信于民;秦孝公的决心;吸取其它国家变法的经验、教训;变法内容全面、彻底。 【解析】 (1)相同目的:根据材料中“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目的是,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增强竞争实力,实现富国强兵。必要条件:根据材料中“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发票条件是,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 (2)原因:根据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果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急而贫者,举以为收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其它国家的变法,从变法策略、统治者态度、变法内容等方面,分析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效果最显著的原因。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来看一组驻扎在海外基地的英国战舰数量变化的数据:1792年为54艘,1817年为63艘,1836年为104艘,1848年为129艘。以1848年为例,其中有31艘战舰部署在地中海,25艘战舰部署在东印度及中国的基地,27艘战舰在非洲西海岸打击奴隶贩子,14艘战舰在南美洲东南海岸保护商业利益,12艘战舰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随时巡逻,35艘战舰部署在英国周边海域…1897年,在维多利亚女王的”钻石庆典”上出现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部队,以超强的阵容集结在斯匹特海德,只为了给这个国家的女王做专门的庆祝。超过165艘的英国战船,其中包括21艘一级战列舰、54艘巡洋舰… 到了19世纪末,新海军至上主义兴起,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海上力量迅速扩张。由于美国、智利、阿根廷海军的崛起,英国规队之前在北美一西印度群岛地区所拥有的优势已经消失殆尽,在北美它们已经被美国舰队“完全远远地超过”,而在西印度群岛它们比三支海军中的任何一支都弱。在美洲的东南海岸,英国的舰队也弱于巴西和阿根廷的舰队。之前在中国地区拥有的主导权已经转移给了日本。在1889年还远远强于法俄联合海军的英国舰队10年之后却“几乎不是他们的对手”。 1883年,英国的战列舰数量几乎和这些国家(法德俄意美日)战列舰数量的总和相当,即38对40。然而,14年后,这种比例已经被严重打破,变成62对96。…1901年,英国在中国海域拥有4艘一级战列舰和16艘巡洋舰。俄国法国联合海军则(在中国海域)拥有7艘一级战列舰2艘二级战列舰、20艘巡洋舰。……到1919年,(海军)主导权已经偏向美国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不得不放弃在远东的诸多利益。到1939年9月其在中国地区的兵力仅剩4艘巡洋舰、1艘鹰号航空母舰、1支驱逐舰中队。 ——摘编自熊显华《海权简史一海权与大国兴衰》 (1)依据材料结合史实,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下半叶英国战舰数量的激增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分析指出19世纪末以后英国海权衰落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 【答案】(1)说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工业革命加强了英国的经济实力,为英国推行炮舰政策,向外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等新兴国家的发展;英国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海权主义的推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后果: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加剧了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英国和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解析】 (1)说明:依据材料中“25艘战舰部署在东印度及中国的基地,27艘战舰在非洲西海岸打击奴隶贩子,14艘战舰在南美洲东南海岸保护商业利益,12艘战舰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随时巡逻,35艘战舰部署在英国周边海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战舰数量的激增说明了英国是殖民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工业革命为英国推行炮舰政策,向外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2)原因:依据材料中“新海军至上主义兴起,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海上力量迅速扩张”等信息,结合史实,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兴国家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等方面,分析19世纪末以后英国海权衰落的原因。后果:根据材料中“到1919年,(海军)主导权已经偏向美国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不得不放弃在远东的诸多利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下降、殖民体系崩溃和世界格局变化等方面,分析英国海权衰落的后果。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65年前后,瓦特因经费不足、債台高筑,几乎要放弃改良蒸汽机的研制时,遇到了急需采矿用抽水机的矿主罗巴克并得到了资金支持。后来罗巴克濒临破产,被迫中断与瓦特的合作后,瓦特遇到了索霍工厂的博尔顿,他希望瓦特的蒸汽机能帮助解决自己的小五金机械生产缺乏动力的问题。博尔顿不仅及时购得瓦特蒸汽机专利权的股份,而且与瓦特订立为蒸汽机研制提供一切经费、设备和技术保障,以得到蒸汽机研制成功后利润分成的契约,而且还动员瓦特说服国会延长蒸汽机的专利保护。同时,博尔顿エ厂里的一个名叫威廉・ 默多克的工程师,帮助改进了瓦特蒸汽机的齿轮转动系统。在博尔顿支持下,1784年,经过瓦特无数次改进的联动式蒸汽机终于研制成功,蒸汽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瓦特退休后,他儿子小瓦特与博尔顿等人合作,继续蒸汽机的技术改进和市场推广,不仅解决了蒸汽机故障修复中修理工不足的难题,而且采用生产相同型号部件的方式,解决了因手工生产部件而造成的每一批次部件型号不ー问题,实现了蒸汽机的批量生产。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广泛应用到纺织、冶金、采煤、交通等部门,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引起了一场技术革命。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及中央电视台《公司的力量》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瓦特与小瓦特的主要贡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瓦特与小瓦特取得成功的因素。 【答案】(1)简评:瓦特父子改良蒸汽机,使之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并实现了批量生产,解决了机器生产的动力问题,突破了自然条件对工厂选址的限制,推动了工厂集中建立和城市化进程;蒸汽机广泛应用到纺织、冶金、采煤、交通等部门, 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规模化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近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产方式,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2)因素。近代科学的发展;生产和市场的需求;工矿主资金支持,专利政策保护;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瓦特父子的不懈努力和创新。 【解析】 (1)评价:依据材料中“瓦特无数次改进的联运式蒸汽机终于研制成功,蒸汽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小瓦特与博尔顿等人合作,继续蒸汽机的技术改进和市场推广……实现了蒸汽机的批量生产”,“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广泛应用到纺织、冶金、采煤、交通等部门,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引起了一场技术革命”等信息,明确瓦特父子的主要贡献为改良蒸汽机,使之走向工厂,走向批量生产,带动多部门机械化,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的发展、工厂的增多、城市化进程、交通革命、人们生产和工作方式改变等方面,对之展开简评。 (2)因素:依据材料“1765年前后”,“遇到了急需采矿用抽水机的矿主罗巴克并得到了资金支持”,“希望瓦特的蒸汽机能帮助解决自己的小五金机械生产缺乏动力的问题”,“博尔顿不仅及时购得瓦特蒸汽机专利权的股份……动员瓦特说服国会延长蒸汽机的专利保护”,“经过瓦特无数次改进的联动式蒸汽机终于研制成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科学进步、社会需求、工矿主资金支持,专利政策保护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瓦特父子的不懈努力等方面,分析瓦特与小瓦特取得成功的因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