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大庆四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检测高二年级 历史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2.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注释是“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C.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D.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3.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A.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4.下表反映了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 在位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5.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君主专制逐渐得到加强 6.唐代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谏官之任命在宰相,照唐人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有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关于唐代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台谏的设置分割了皇权 B.台谏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C.台谏分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D.台谏分职不利于加强皇权 7.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的试卷上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意在说明 A.政府加大对考官的管理 B.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 C.根本上杜绝了考试作弊 D.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完善 8.元代行省犬牙交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体。这种做法 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9.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宜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亊。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成,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 A.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避免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10.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嘉庆帝更是把和珅贪墨所得收入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 A.保持官场稳定 B.清除政敌势力 C.维护君主利益 D.提高行政效率 11.伯利克里时期,作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的陪审法庭也参与立法活动,拥有对公民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司法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B.权力运行带有制衡色彩 C.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D.法治理念被民众所接受 12.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商定的价格尚不足订约时被出售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而买方又不愿支付差价”,卖主可以以蒙受“非常损失”为由而解除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 B.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 C.旨在调和经济契约的矛盾 D.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 13.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这里“新的原则”是指 A.自由平等 B.和平渐进 C.议会至上 D.分权制衡 14.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将选举权赋予新兴的中产阶级;1867年让工人阶级的主体享有选举权;1884年则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到1928年所有成年人均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这表明英国 A.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B.政治体制改革渐进完成 C.议会主导民主改革进程 D.议会改革深受国际影响 15.“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却是人类历史的首创。一个不朽的政治奇迹。”创造这个“政治奇迹”的法律文件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国1871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16.2018年12月22日,因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国会民主党议员未能就再拨款50亿美元用于修建美墨边境墙问题达成共识,美国9个内阁级联邦机构宣告关闭。这体现了美国 A.联邦共和原则 B.政党制约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责任内阁原则 17.1962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宣称:“选举总统的人民已经把国家不可分割的权力完全赋予总统,除了总统授予并维护的权力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的权力,包括内阁的权力,民政的权力,军事的权力和司法的权力……”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权力结构失衡严重 B.民主政体面临危机 C.专制传统根深蒂固 D.人民主权原则被打破 1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这表明 A.帝国延续了专制主义传统 B.普鲁士处于联邦主导地位 C.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D.宪法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19.“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材料认为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A.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B.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C.夺取资产阶级资本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0.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是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法官的虚假的独立性被取消……也如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今后均由选举产生,要负责任,并且可以罢免。”以下选项能准确反映题干信息的是 A.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 B.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C.巴黎公社是未来社会理想政体模式 D.巴黎公社是人民自治的政治模式 21. 1917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选项 区别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A 革命背景 沙皇统治矛盾重重 和平夺权化为泡影 B 革命任务 推翻沙皇统治 推翻临时政府 C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D 革命结果 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2.列宁作为十月革命的象征,在公众面前已建立起持久的地位。列宁之所以“在公众面前已建立起持久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领导的十月革命 A.开创了俄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 B.率先将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 C.以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政治目的 D.验证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23.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更非两国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B.战争是英国预谋已久的 C.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24.“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的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材料说明租界是 A.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B.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 C.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 D.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25.《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 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 B.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 D.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 26.“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A.促使近代化进程发生转移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破产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 27.某次战争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 A.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中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D.中国遭到列强彻底瓜分 28.美国学者裴士锋在其著作中说:“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协助恢复中国19世纪时在世界上应有的位置……大清帝国通过贸易深深融入世界经济,有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港及上海。因此,中国这场内战与地球彼端的欧美有千丝万缕的纠葛……”该学者 A.强调以世界视野研究武昌起义 B.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内战 C.强调以世界视野研究太平天国运动 D.深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29.清末预备立宪之后,梁启超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宪法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梁启超意在说明 A.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B.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 C.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D.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 30.武昌起义后,立即出现许多党派争取参加政府的局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都欢欣鼓舞地迎接这个胜利。更是表现出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新气象。材料中的“新气象” A.反映了民主精神的激发 B.推动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现 D.导致了封建统治的崩溃 31.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B.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C.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D.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32.时任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胃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材料反映的是 A.五四运动的爱国要求得到军人响应 B.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以投机革命 C.日本全面侵华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 D.北伐的胜利进军造成军阀内部分裂 第II卷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设民族国家,第二阶段为民族侵略与扩张。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16、17世纪,西欧摧毁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刚开始资产阶级与王权相结合,但随着王朝国家不能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他们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要用新的政治原则、观念来构建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三个阶段:清末民初是形成阶段,该阶段近代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相杂裸: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是发展阶段,开始从文化上寻找落后的原因,谋求文化上的解决;民族主义与政治和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十四年抗战是高涨阶段,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但是长久以来,民族主义“建设”的一面,即与现代性变迁,特别是国家建设密切相关的这一面,被严重忽略了 一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西民族主义的差异,并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设”的一面。(15分) 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 事件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君主立宪制确立 1701年,《王位继承法》颁布 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765—1840年,工业革命开展 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9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 法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 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美国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草拟新宪法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1810年,明确了最高法院有权宣告州的立法违宪 1861—1865年,南北战争 1865年、1868年,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 1900年,美国工业生产能力位列世界第一 德国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开始工业革命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发动战争 1866年,对奥地利发动战争 1870年,对法战争 1871年,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值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 上表为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历史事件简表(部分)。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四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5.(15分) 材料 欧洲工业化国家政府面对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不得不进行社会改革。到19世纪末,差不多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和劳动安全。一些国家开始承担与贫困作斗争的社会责任。德国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社会法案,使工人在疾病、工伤事故和养老等方面享受基本保障。妇女们为了争取与男子的平等权利也展开了多方斗争,她们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就业权利。在政治参与方面,1908年,伦敦妇女举行游行争取选举权,到1928年,英国政府承认妇女享有和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利。 ——摘编自汪为华《一口气读完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社会改革的积极作用。(5分) 大庆四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检测高二年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B A C D B B B D C B B C A D C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A D B D B A A D D A C C B A D A 历史学科试题答案 33(1)原因:宗教改革建立民族教会;专制王权加强,削弱地方贵族割据;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要求统一市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航路开辟后,对外扩张带来巨大利益。 (2) 差异:西欧兴起较早,中国兴起较晚;西欧民族主义最初曾与王权结盟指向封建神权和领主,后来指向专制王权,中国除指向封建统治,还指向外来侵略;西欧民族主义的目标是建立民族国家和对外扩张,中国虽是多元化倾向,但均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建设:推动了民族独立的政治运动和政治近代化;推动了“实业救国”和“提倡国货”的开展,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动摇了封建思想正统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 34 示例一:论题:英、法、美、德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 阐述: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是具体制度各不相同。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法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德国则是君主立宪制度。即使都是君主立宪制度,英德也有不同:英国的议会居于权力中心地位,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德国则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四国民主制度的不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四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例如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德国较低;各国的阶级力量对比不同,例如德国的容克地主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英国很早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德国则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 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这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示例二:论题:法律在英、法、美、德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阐述: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则发展了君主立宪制。法国通过大革命暴力推翻封建统治,颁布《人权宣言》,随后又经历了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于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颁布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后又不断通过宪法修正案巩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了德意志帝国,颁布了1871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不同,但法律都在其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中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了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 [解析] 根据设问“围绕四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即观点与论述必须同时呈现四国的特点,可以得出:英、法、美、德民主制度的多样性;法律在英、法、美、德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四国制度具有创新性、民族特色等特征。 35 (1)内容:通过立法,保障劳工权益;重视社会保障,将摆脱贫困作为国家责任;保障妇女政治权利等。(6分) 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发展。(4分,任答2点) (2)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