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分层检测:(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对接高考)
第一单元测试 (对接高考) 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 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 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3、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4、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 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5、《诗》 《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 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6、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 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7、清朝学者赵翼说:“两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 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8、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 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9、 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10、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1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 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2、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 ) A.知行合一 B.本心即天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 13、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 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 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 )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15、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 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狭隘)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16、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 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17、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 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18、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 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19、明清之际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文化反思和批判的新现象. 对这种新现象的确切理解是( ) A.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B.儒家思想的又一次发展 C.对儒家传统思想的彻底否定 D.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借鉴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 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 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 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 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 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 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 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 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 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 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 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 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 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 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 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 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 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治生”思想影响下,明清时期一度出现“弃儒从商”的现象。明朝万历年间的 湖广官员冯应京提出:“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也。商贾)阜财通商, 所以税国饷而利民用。行商坐贾,治生之道最重也。”黄宗羲认为:“今夫通都(四通八达的 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 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 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黄宗羲对传统抑末思想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孟子所说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表明其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 故 A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无为而治”思想,故 B 项排除;宗法制度在西周时期已较为完 善,故 D 项排除;材料信息“以德行仁者王”体现了儒家强调用“仁”的思想进行教化的 政治理念,故 C 项正确。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末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 除 A 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 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 B 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 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排除 D 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 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 C 项正确。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材料中 观点的大体意思是: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 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 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 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因此选择进步史观。B 选项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材料不符;C 选项强 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D 选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英雄。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统治 的需要,C 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 要因素,A 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 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 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 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且汉代并没有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 选项排除。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 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 成为官方正统,故选 C 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 排除 A 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 B 项;司马迁 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 D 项。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和汉朝儒家思想的变化。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意思是民众要 绝对服从君王,君主的地位要高于民众,这与先秦时期的以民为本思想相背离.故选 B 项。A 项 的表述与题意相反;C、D 两项表述中的“仁爱”与“德治”思想在题干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西汉到东汉,儒学的正统地位确之并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从而促进了上层统治集团政治素质的变化。故 B 项正确从西汉到东汉.选宫制 度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察举制,A 项错误;材料所述为上层人士的变化,受民间影响不大,C 项排除;D 项非主要原因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变迁。“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 的合称,这些书在孔子之前就存在,排除 A 项;汉代儒学对孔子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排 除 B 项;儒家“五经”经孔子编订,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说明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 统,故选 C 项,儒学传统并没有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D 项错误。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如果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这道题很容易就答出来 了。这首诗是宋代朱熹的一首诗作,朱熹是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因此选择 D 选 项。如果不知道作者是谁,我们就要从诗句的意义来解释,诗句的后两句能发现含有很强的哲 理性,这是宋诗的典型特征,因此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B 选项是道家思想,首先排除;A 选 项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表述;C 选项时间错误,是宋代不是汉代,因为汉代还没有绝句。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可知程颢强调的是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 选项符合题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属于道家的思想,A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 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 选项排除。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 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 统的民本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 尊的观念,故 A 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 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 C 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 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 D 项排除。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调用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 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这与“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思想一致,故 D 项符合题 意。“知行合一”是明代时期,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故 A 项错误;南宋时期心学 的开创者陆九渊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故 B 项错误;明代思想 家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故 C 项错误。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由“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以得出②,由“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可以得出④;故选 D;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而王阳明是心学的 集大成者,故①与题意不符;“无私则无心”是指人都是自私的,私心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心 学的否定,故③也与题意不一致。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 A 项正确;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 B 项错误; 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 C 项错误;材料 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故 D 项错误。 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A、B 两项明显与清代的时代特征不符,故排 除;“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体现了女诗人对传统的女性德才观的反思.故 C 项正确:女 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没有谈到自身的权益,故 D 项错误。 16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由“怪异服装”“收女弟子”可知,李贽的行为与传统观念格格不人,所以 C 项正确 A 项是 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当时妇女的地位并未发生变化,B 项错误;D 项材料未体现, 排除 17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体现了经世致用,故 A 正确; B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8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A 项产生于近代西方.在中国明清之际并没有产 生.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故 C 项正确.排除 B、D 两项。 19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之际.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处在缓慢发展中.所以当时 中国并没有形成资产阶级.故 A 错误;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之上. 开始批判君主专制等.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是顺应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这一潮流的.故 C 的 说法错误.而 B 符合题意;这时西方民主思想并没有传播到中国.故 D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20 答案及解析: 答案:(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 建立新的王朝。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 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 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 生深远影响。 解析:(1)一问,根据材料一“霸诸侯,一匡天下…望周之复兴”“…尊新王…万乘之国行 仁政…改朝易姓…”可知孔子主张国家统一,复兴周王统治秩序,孟子主张建立新王朝,施 行仁政;二问结合所学立足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局势分别从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权威影响及孔 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失望进行分析阐述。 (2)一问根据材料二“有能服术行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身之至贵也,位 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君主权威进行回答;二问结合 所学从秦国以法治国思想下对国家统一及集权体制建立的作用及秦朝实行法家思想导致暴 政而亡的历史结果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结合所学从适应时代 需要、理论发展、国家统一的历史影响进行阐述即可。 21 答案及解析: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 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 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 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 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 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属于开放性设问,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了佛教对理 学产生的影响和宋明理学“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由此得出观点为:理 学的产生和发展;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产生(包容力)和发展(生命力)两个角 度进行论证即可,要求以小论文形式呈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点睛】 本题以中国文化的三次融合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契合了 弘扬传统文化和发扬伟大民族精神的热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 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不仅是化人之本,也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 气所在。本题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考试内容中,增强了试卷的精神感召力,发挥春 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礼敬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从核心素养上看,本题考查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尤其是第 2 问,在强化能力考查的基础上,体现了鲜明的创新导向,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想象力和 思想张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多角度考查了多种素养和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 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 22 答案及解析: 答案:1.主张:重视民生;通商利于国计民生;工商皆本, 士农工商地位平等,手工业可以丰富 商品市场,商业便于货物流通, 作用:冲击了重本抑末思想;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有利 于提髙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改变“灭人欲”观念. 2.认识:黄宗羲认识到商业关乎民用的重要意义;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传统思想.应区别对待 不同性质商业的作用。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主张,根据材料“……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 也”得出重视民生;根据材料“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得出工商皆本思想;第二小 问作用,根据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得出批判了重本抑末思想;提倡工商 皆本顺应了明清商业发展的趋势;黄宗義的思想也是对宋明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的反思,利于提高商人的地位,推动商业的发展. 2.可从黄宗義思想的新的内涵, 如商业与民生、商业的作用等方面作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