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中西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变革-通史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主题1-中西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变革-通史版

专题六 主题一 中西政治制度的创新与 变革 PART 6 (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制度。 (3) 近现代西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民主制度。 (4) 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尝试。 主干提醒 一、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传承与创新的演变路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植根于农耕文明和宗法关系的土壤,虽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传承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始终围绕“一元论”的权力中心展开,具有突出的“人治”特征。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权力一元、国家一统、家国同构的观念贯穿始终。 2 .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传承与创新的演变路径: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渊源,其民主法制的制度遗产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泽被世界。古希腊由集权制到民主制,古罗马由公民法到万民法完备的法律体系和蕴含其中的自然法理念,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小国寡民的希腊培育出直接民主和城邦利益至上的公民精神,小国寡民的罗马共和国发展成广土众民的罗马帝国,贡献给世界的是宽容与法制精神。 拓展必备 3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 (1) 从路径上看,中西古代政治制度起源和形成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即专制主义路径和民主主义路径。前者演变为“主权在君”,具有任命制、终身制和集权制等特征;后者演变为“主权在民”,具有选举制、任期制和分权制等特征。 (2) 从政府起源和权力上看,中国古人认为政府起源于“受命于天”的君主,“君权神授”要求“君权独制”;西方古人认为政府起源于人民,权力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并以权力的相互制衡为主。 拓展必备 (3) 从政府制度主体地位上看,中国古人认为君主是“天之子”,是至高无上的,官吏只是为服务君主的需要而设置的“事君之臣”,民众只是“君父”的子民,必须仰仗君父之爱而安乐;西方古人认为各级统治者只是选举出来的“执政官”,官吏是由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公职人员”,民众是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公民。 (4) 从政府制度设计上看,中国古代政府制度的设计是把个体置于关系的网络中,关系网络的核心是家庭关系中人伦“情理”规则的放大,起决定作用的是政治权力;在西方,制度的设计是把个体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在制度中的地位是由个体的能力和财产决定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契约以及法的形式来约束和保护。 拓展必备 二、近现代西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民主制度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1.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制精神,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完善,以代议制为核心,依据各自不同的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民主政体。将传统惯例和现实需要相结合,形成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德国君主立宪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新崛起的美国则创造了全新的政体 —— 联邦制总统共和制。 拓展必备 2 .全面理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 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本质是用权力约束权力。其中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是西方分权制衡的基本原则。 (2) 起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最终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3) 与权力监督的区别: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治中,权力约束最主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 拓展必备 (4) 作用:近代法治产生后,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法治原则替代权力监督,成为民主政治最主要的制度保障。 3 .无产阶级民主的构想与实践: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文明走向整体的同时,也导致社会分化成两大对立的阶级 ——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为人类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提供了动力。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理想,并指明了实现这一美好理想的道路。经过巴黎公社的实践,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民主政治发展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高度。 拓展必备 三、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尝试 1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中,先进的中国人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积极学习西方,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经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制度由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制的转变,并为捍卫和发展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 苏维埃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等是其具体的体现。 拓展必备 2 .新中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国情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实践,借鉴各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优势,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经历“左”倾错误的冲击破坏,最终还是走上了“依法治国”的健康道路。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的“一国两制”,展示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定原则性和高度灵活性相统一的特色。 拓展必备 例 1 [2017· 北京卷 ] 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考题例讲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 ( 摘自《礼记》等 )   1—3 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 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 10 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 岁 ( 男 )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 一种文舞 )   15 岁左右 ( 男 )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考题例讲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 ( 摘自《礼记》等 )   15 岁 ( 女 )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 ( 笄礼 )   15—20 岁 ( 男 ) 舞象  成童,舞《象》 ( 一种武舞 ) ,学射、御  满 20 岁 ( 男 ) 弱冠  二十曰弱,冠 ( 冠礼 ) 材料二 大约在 17 、 18 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 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 1/10 ,平均每天工作 13—14 小时。 1821 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 19 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 1884 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考题例讲 1904 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 1908 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 1924 年,第一份 《 儿童权利宣言 》 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 1946 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 1989 年 《 国际儿童公约 》 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 196 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 阅读材料,概括 18—19 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 20 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考题例讲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 ( 等级 ) 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 陈独秀 《 吾人最后之觉悟 》(1916 年 )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 吴虞 《 说孝 》(1920 年 ) 考题例讲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 孝亲尊师善待人。” ——《 中小学生守则 》 (3) 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考题例讲 【 答案 】 (1) 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2)18—19 世纪的成就: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 20 世纪的新特点: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3) 略。 考题例讲 【 解析 】 本题以古今中外有关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等内容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第 (1) 问,第一小问中的“称谓”可紧扣材料一表格内容且注意限定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第二小问可从礼乐制度的特征、贵族培养子弟的内容、学习阶段的标准、性别要求、学习礼乐的目的等方面回答。第 (2) 问,“成就”可根据材料二,从儿童群体的特殊性、社会和国家对儿童的保护、儿童教育等方面思考;“背景”可从 18—19 世纪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思考归纳;“新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二从有关儿童保护的机构和组织、深度和广度、共识方面思考。第 (3) 问,紧扣材料中“德之本”“尊卑的观念”“孝亲”等内容,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解读,本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可紧扣要求合理地进行阐释。 考题例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