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白银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 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对中国而言,这是思想文化大迸发的时代,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现象是 A. 百家争鸣 B. 焚书坑儒 C. 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得知: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百家争鸣”。故答案为A项。B项,焚书坑儒出现在秦朝,排除;C项,独尊儒术出现在汉代,排除;D项,崇儒尚佛出现在唐代,排除。 2.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A. 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 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 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他们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是统治者为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所做出的选择。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主张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其种种主张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统治,故此项并非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态度的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在变法图强后,为实现统一全国的宏图霸业,采取了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连横以及远交近攻等,最终达成目标,选项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法家学说重视法律,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的“礼”。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约束百姓,与选项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3.荀子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子 A. 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B. 把君臣关系置于“礼”这一最高原则下 C. 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D. 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从道不从君”中之“道”指的是礼。A属于荀子的唯物观点;C与荀子不符;D是孟子的主张。故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观点 【名师点睛】儒家学派主要思想: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善,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大宗,但还是未被统治者利用。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历史地位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圣人”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称为“亚圣” 儒家思想重要代表,战国时期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作 《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是其弟子整理 《孟子》南宋列为四书之一 《荀子》 思想 ⑴核心思想: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⑵政治学说:仁学、礼学、为政以德、正名主张、 ⑶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关注现实的思想 ⑷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教育原则)、因材施教(教法)、学思结合(学法) ⑴核心思想:仁政学说 ⑵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⑶性善说 ⑷民贵君松 ⑴哲学: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⑵性恶论,因此重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 ⑶礼法并施、以礼为主 评价思想 第一层次:孔子思想在当时未受到重视。理由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性不符合春秋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第二层次: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第三层次: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荀子思想取取诸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因此被视为“儒家思想异端”。 (2)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4.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先 【答案】B 【解析】 同时强调“礼(等级秩序)、义(仁义)、信(诚信)”的只能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ACD三项都不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这一核心。 【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5.董仲舒称:“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这反映出董仲舒( ) A. 把道教及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B. 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C. 以三纲五常道德标准维护统治秩序 D. 试图以天人感应学说限制统治者暴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反映出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认为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这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道教、法家与儒家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C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权神授,没有体现出天人感应学说,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儒学。关键信息是“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熟记汉代儒学的相关史实就可以得出答案。 6.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亲刘氏在大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这表明统治者 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获得上层支持 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 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 ④宣扬迷信思想为实现愚民政治服务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 自汉朝以来,历代皇帝都以“真命天子”自居,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为树立王权独尊地位服务。汉高祖、明太祖是两位“草根皇帝”,所以在宣传自己超高贵的出身方面尤为重视,通过这样的无中生有的宣传,不仅体现自己“受命于天”,而且“真命天子”的地位是生而有之,这样的宣传还为自己的改朝换代行为赋予“天命”的含义,故②③正确,故选B;统治者竭力美化自己出身的行为主要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不是为了获得上层支持,实行愚民政治也不是美化自己的主要目的,排除①④,故排除ACD。 7.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段话主要阐明是 A. 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 法度严明利于统一 C. 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统一 D. 大一统是历史规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是为君主专制服务。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统一是服务于政治统一的需要,C正确。材料中是实现思想的统一的措施,不是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统一,与法度严明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中是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实现政治的大一统,不是说大一统是历史规律,D项排除。 8.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是指 A. 强化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 从神权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 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 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代董仲舒把儒学思想神学化,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故B正确;汉代董仲舒已强调用三纲五常教化百姓,故A错误;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是董仲舒儒学思想特点,故C项错误。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属于三纲五常思想,故D项错误。 【点睛】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 论、“存理去欲“或“ 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9.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A. 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 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 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旨在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因此选C项。AB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0.思想家茹兆光先生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 内心世界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律 D. 天的意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王守仁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其主张“致良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即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制良知”,属于宋明理学中的陆王心学。故选A项 考点:王阳明的主张 点评:要把握好“致良知”的含义: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11. 鹅湖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鹅湖之会上,朱、陆双方激烈辩论犹有异同。“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王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材料表明朱、陆双方的分歧是 A. 宇宙的本原 B. 穷理的途径 C. 人性的善恶 D. 孔孟的纲常 【答案】B 【解析】 著名的鹅湖之辩,朱熹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氏兄弟认为,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朱、陆双方的分歧是穷理的途径,故选B。两派属于宋明理学的分支,均认为理生万物,排除A;材料没有论及人性问题,排除C;理学均把孔孟的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排除D。故选B。 点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主要不同点:1.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陆王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1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 B. 成为封建统治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答案】A 【解析】 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故多“仗义死节之士”,所以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C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促进文化教育普及,故D错误。 13.黄宗羲认为:“凡章奏进呈……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这一思想 A. 主张恢复隋唐三省六部制 B. 认为君主制度阻碍国家发展 C. 意在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D. 主张宰相与君主应地位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凡章奏进呈……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等信息可知,黄宗羲主张君臣共治,制约君权,C正确;据材料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A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弊端,B错误;材料内容是主张君臣共治,没有涉及地位平等问题,D错误。 1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与之相似的观点是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D.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答案】C 【解析】 【详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指保卫国家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符合题意,故选C;A体现了儒家重视气节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的言论,指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方式做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人,与题意无关,排除D。 15.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这一思潮 A. 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 B.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C. 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 D.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其所反映的是对人本身欲望的追求,要求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故D项正确;这一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中并没有涉及到民主的内容与要求,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对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对理学的创新,排除C项。 16.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的“人”是指( ) A. 个人 B. 人类 C. 雅典人 D. 雅典公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对古希腊智者运动代表,普罗泰戈拉相关思想主张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罗泰(塔)戈拉第一次将“个人”置于世界的中心,关注个人,肯定认的价值,主张不再以神及大自然作为认识世界的标准。而且更加强调的是“个人”(个体人,忽视道德及能力的差异性),而非整个“人类”(属性人)。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正确。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普罗泰(塔)戈拉的思想主张 17.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苹果的故事,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C正确。A项是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排除。B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排除B;D项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排除。 18. 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 A. 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 B. 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 C. 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 D. 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一定的政治学说都是受现实政治和文化背景制约的。柏拉图认为,哲学家不应该受到法律教条的束缚,要追求真理,坚持自己的看法,主张由知识与道德贵族等少数人统治城邦,重正义尚知识,重视人治贬斥法治。材料表达了柏拉图对雅典不良政治的不满。因此选择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弊端 19.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指那些精通希腊艺术和拉丁文法的学者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学术的研究,主张“回到本源”,在虔诚的基督徒中引起了一种重新考据、诠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的热潮。由此可见,文艺复兴 A. 利于推动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B. 以重建基督教信仰为初衷 C. 恢复了古希腊罗马经典文化 D. 对教会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材料“在虔诚的基督徒中引起了一种重新考据、诠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的热潮”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推动基督教原始文献的研究热潮,这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故A正确;文艺复兴并不是以重建基督教信仰为初衷,而是反对天主教神学世界观的统治,故B 排除;复兴古希腊罗马经典文化并不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文艺复兴运动对教会的态度,故D排除。 20.金观涛在《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中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同一过程。”“同一过程”是指 A. 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 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C. 宣扬俗权至上增进民族意识 D. 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强调的是人性的回归,人生的现实幸福,宗教改革强调人的信仰自由和发财致富的权力,都强调了人性的解放。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其他与题意不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比较 21.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说道:“通过它(文艺复兴),欧洲第一次被鲜明地分成有教养的阶级和没有教养的阶级。”这说明文艺复兴的不足之处在于( ) A. 造成阶级分化 B. 阻碍文化发展 C. 缺乏群众基础 D. 造成文化断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中的阶级不是革命史观中的阶级分化,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不会阻碍文化的发展,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没有把群众都调动起来,缺乏群众基础,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兴起,不会造成文化断层,故D项错误。 难度:较易 22.“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材料阐述了 A. 启蒙运动的原因 B. 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C. 宗教改革的原因 D.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关键信息“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原因和新航路开辟得原因不符合题干所描述的时代特征(即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D;宗教改革,主张信奉的经典仍然是《圣经》,而材料对《圣经》持“否定怀疑”态度,排除C;根据材料,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引发了信仰危机,继而引发了启蒙运动,宣扬理性,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联系所学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解答。 23.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批判宗教神学 C. 促进思想解放 D. 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在反封建王权和教会特权的同时,进一步提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构想,故D正确;A项无法体现“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排除;B项不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促进思想解放属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者共同的地方,不符合“进一步发展”,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内容分析解答。 24. 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新工具》一书中写道:“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此语赞扬了四大发明( ) A. 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B.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C. 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D. 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反映了培根对四大发明推进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作用的肯定,结合知识应选B。A太笼统,CD不符合材料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影响 25.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 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将“仁”作为行医准则,而“仁”本身是儒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强调关爱善待他人,这一思想融入到医学中,体现了医学浸润了儒家文化,故D项正确。“仁”是医学家对自己行医的要求,而非针对病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儒家伦理道德对于医学的束缚,故B项错误。C项过度拔高了儒家思想对医学的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 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 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结合所学分析封建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 (4)从儒学不断发展并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来看,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答案】(1)背景:礼崩乐坏角度;儒家:德治;法家:依法治国。 (2)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思想服务于统治需要。 (4)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和所学从礼崩乐坏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儒家和法家关于社会治理思想主张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思想主张来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以及所学从“存天理,灭人欲”回答;第二小问从理学思想服务于统治需要回答即可。 (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所学从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角度思考回答。 27.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材料三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自十八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3)有人说材料三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提法,但有根可循。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思想理解“有根可循”。 【答案】(1)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其主要思想观点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唐宋理学家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观点有:“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发展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问题:①理学走向僵化;②思想文化专制。 发展:①追求个性解放;②批判君主专制;③提倡工商皆本;④经世致用。 (3)理解:汇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成果,既吸收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又借鉴了现代西方思想精华。如:爱国、诚信和友善,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自由、平等和法治,借鉴了现代西方思想的精华。 【解析】 【详解】(1)“董仲舒的孔子”指董仲舒对早期儒学的发展,以适应西汉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的需要的思想学说。“朱熹的孔子”即朱熹对儒学的发展,也就是朱熹为服务于阶级、时代需要而提倡的思想学说。作答时要揭示各自的思想渊源和主要思想主张。 (2)问题:由材料“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可以归纳为:理学走向僵化和思想文化专制。发展: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学术等方面归纳其新发展,即:追求个性解放;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从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思想分析,爱国、诚信和友善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自由、平等和法治借鉴了西方思想。 28.追求民主自由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天下犹曳(yb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義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則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在限制君权方面采取的措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黄宗羲的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孟德斯鸠的思想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不同境遇的时代背景。 【答案】(1)黄宗羲:君臣平等;设置宰相;设立学校议政。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2)时代背景;政治: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未形成资产阶级;法国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经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思想文化:中国实行思想专制.理学占统治地位;法国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资产阶级文化得到了传播。 【解析】 【详解】(1)根据“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黄宗羲主张君臣平等,设置宰相;设立学校议政。根据“孟德斯鸠、卢梭則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可知孟德斯鸠主张的是权力的制衡。 (2)黄宗羲思想的时代背景要结合中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和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的内容进行作答。孟德斯鸠思想的时代背景则要结合当时法国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内容进行作答。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同样,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一般认为,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指导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他们进而认为:佛教所谓升入涅槃境界,过于玄虚;为了获得成功的欢乐而奋斗,纯属虚荣;为了进步而去进步,则是毫无意义。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儿童入学伊始,第一首诗便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代表片刻的诗意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之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摘编自《林语堂:中国的人文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不同之处,并分别说明其成因。 【答案】( 1) 文艺复兴关注非宗教的古典文化;倡导世俗教育,以培养合格市民为目标;体现了关注现实、现世、人性、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冲破了封建神学束缚;推动力人性的复苏和精神解放。 ( 2) 不同之处:中国:凸显现实情怀;强调家庭幸福、社会关系和谐。 西方:基于虔诚的宗教信仰;追求实现个人价值。 成因:中国: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及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君权神化,使中国缺乏宗教权威。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传统人文精神的影响;市民阶层的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解析】 (1)据材料“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第一问据材料“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可以得出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含义,西方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结合材料“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并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原因结合当时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加以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