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练15 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作业
课练15 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小题狂练⑮ 小题是基础 练小题 提分快 1.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这说明当时(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故B项错误;神权与王权结合是指通过宗教仪式来强化王权,与材料甲骨文中文字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2.[2019·贵州省黔东南州模拟]《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农业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可知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注重农业时令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尊重自然规律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重视历法指导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强调精耕细作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3.[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的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A对: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 ,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B错: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C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D错: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 4.[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B对: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A错:不符合史实。自商鞅变法后,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错:材料只是提及国家收取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对自耕农产生的影响,与农民的生产热情无关。D错: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国家税收由政府掌控。 5.[2019·安徽亳州检测]史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庄园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庄园经济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基本破产 D.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已完全失控 答案:B 解析:小农经济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体,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及庄园中房屋数幢、依附人口众多、耕地遍野、财货聚集等反映了庄园经济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故B项正确;东汉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未破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东汉时地方势力强大,但未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6.[2019·新疆乌鲁木齐模拟]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唐朝征税标准逐渐由人头税转变为财产税,但唐朝以前也曾出现过小农经济发展壮大的情况,故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不是税制转变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征税重点发生转移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随着均田制走向瓦解,农民对封建政府的依附关系减弱使得政府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故政府为保证财政收入征税标准开始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7.[2019·河南洛阳模拟]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 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 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信息,故A项错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租佃关系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说明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故D项正确。 8.佃农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工具及生产和生活资料。魏晋南北朝时,他们被列入豪强地主家籍,自由受到限制。唐宋时代,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这一变化( ) A.增加了政府掌握的土地数目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限制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D.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题目强调的是佃农从魏晋时期到宋代的身份地位的变化,并未牵涉政府土地数目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变革,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佃农阶层的发展并未限制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 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得出佃农获得国家编户的地位,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故D项正确。 9.[2019·重庆调研]南宋时期,各地政府积极刊印发行农书,同时针对当地情况发布“劝农文”宣传精耕细作,在州县治所大门东西壁绘耕织图“使民得而观之”。南宋推行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 ) A.增强国家实力并抗衡金朝 B.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指导 C.缓解各地人多地少的困境 D.维持男耕女织小农状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各地政府积极刊印发行农书”可知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为了抗衡金朝,故A项正确;题目设问是目的而不是措施,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指导是政府的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南宋政府重视农业而不能说明人多地少,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没有反映农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0.在宋代,蜜蜂产品是上贡朝廷的必需品,《宋史·地理志》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蜂产品上贡的情况。不仅是蜂蜜、蜜蜡,还有蜂子也在其中。除了蜂业大省陕西、山西、甘肃,其他各地也都要上贡一定数量的蜂产品。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蜂业商品化程度最高 B.下层民众负担较为沉重 C.商业出现革命性剧变 D.国家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答案:B 解析:“《宋史·地理志》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蜂产品上贡的情况。不仅是蜂蜜、蜜蜡,还有蜂子也在其中。除了蜂业大省陕西、山西、甘肃,其他各地也都要上贡一定数量的蜂产品”可见除其他负担外,宋代农民还必须上交蜂产品,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故B项正确。 11.[2019·广西防城港模拟]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现象( ) A.加剧了土地兼并 B.增加了赋税收入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缓和了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民田税轻导致买卖需求旺盛,必然会加剧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土地买卖并不能使赋税增加,故B项错误;民田价高容易导致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土地兼并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 12.[2019·天津滨海联考]明代中后期,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中国沿海地区适合种植 B.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C.闽广人追求其利 D.明朝的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甘薯适应的种植地区广泛,不是只有中国沿海地区,故A项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甘薯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推动其传入中国,故甘薯在中国普遍种植,主要得益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甘薯产量高,对于地少人多的中国意义重大,不是其自身经济价值高,故C项错误;明代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控制下进行,故D项错误。 13.[2019·广东肇庆模拟]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C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4.[2019·镇远一模]阅读《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图》。图示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在与欧洲贸易中占优势 B.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自然经济总体持续发展 D.新经济因素获得大量原始积累 答案:A 解析: 数据图示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逐渐上升,说明中国对欧洲贸易中处于优势,故A项正确;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对外贸易,不是国内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新经济因素的增长,故D项错误。 15.[2019·山东滨州模拟]1712年,康熙颁发了一份谕旨称:国朝承平已久,滋生日繁……令诸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征收丁税)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由此可知清朝初期( ) A.农业生产渐趋衰落 B.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主体 C.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D.赋税征收方式的重大改变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国朝承平已久,滋生日繁”体现了清朝初期人口越来越多,侧面反映了农业生产应当是比较繁荣的,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清朝的“摊丁入亩”政策,将人头税摊入田亩税,对农业税进行了重大改变,不能反映商业税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将人丁税并入土地税的措施,并不能体现当时人地矛盾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清朝的“摊丁入亩”政策,实际上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人头税,这是赋税征收的重大转变,故D项正确。 16.[2019·重庆调研]乾隆年间“门牌”制度规定“每户由该地方官岁给门牌,书家长姓名、生业,附注丁男名数”,不再以“家”或“户”作为统计对象,而是以“人”作为统计对象。这一规定的推行( ) A.有利于当时赋税制度的实施 B.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C.促进了行业间劳动力的流动 D.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给定时间点不难推知,当时清朝推行的赋税政策是“摊丁入亩”,彻底取消了在中国实行两千年的人头税,乾隆年间的“门牌”制度显然是与这一赋税制度相呼应的,故A项正确;“不再以‘家’或‘户’作为统计对象,而是以‘人’作为统计对象”,这显然不利于宗法等级秩序的稳固,故B项错误;“门牌”制度与行业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没有必然的联系,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不难知道,在当时的中国,存在的仅仅是资本主义萌芽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故D项错误。 17.《国语》中说:“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从中可以推断出( ) A.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 B.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C.当时手工业和商业被官府垄断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确立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的“公”“大夫”“士”等可知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故A项错误;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故B项错误;《国语》记载的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历史,据“工商食官”可知当时手工业和商业被官府垄断,故C项正确;D项从材料中推断不出来。 18.[2018·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D对:从图片中能看出当时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而当时的江南及新疆地区只是小部分集中分布,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耕区,这说明铁器的分布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A错:材料中仅反映了当时铁器的少数分布区域,而且也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铁制农具。B错:仅凭铁器在新疆出现,不能说明当时新疆与中原联系密切。C错:材料中只反映了铁器的发现地分布情况,并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在当地生产的。 19.[2019·武汉市调研]《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镑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辩其名物而阔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 ) A.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 B.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C.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 D.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其百工在官者”,反映出官营手工业的状况,与民营手工业无关,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投放市场,与面向市场无关,故B项错误;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记录下工人姓名,以“监之”“诛赏之”促使工匠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功致为上,华靡为下”,提倡产品实用,但与“物勒工名”无关,故D项错误。 20.[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A 解析:A对: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也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错: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的管理,不同朝代基本都采取压制政策,故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并不高。C错:“已经普及”说法与史实不符。D错:材料仅体现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的制盐业情况,不能体现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1.[2019·银川市检测]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表明当时工匠( ) 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 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 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 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明朝工匠若不愿服役的可纳银代役,但“不愿者,仍旧当班”,说明当时工匠并没有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故A项错误;元朝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朝“不愿者,仍旧当班” ,说明官府依旧对工匠存在人身控制,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匠籍制,明政府可纳银代役,说明工匠服役由力役向银差转化,故C项正确;明政府纳银代役的措施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潮流,但材料是问的出银代役政策下工匠的变化,答非所问,故D项错误。 22.[2019·洛阳统考]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 ) A.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货币制度趋于规范 C.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D.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答案:C 解析: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与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的大量产品进入市场,特别是江南丝织业的迅速发展有关,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从宋代就开始了,故A项错误;货币制度趋于规范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手工业的变化,农产品商品化加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3.[2018·全国卷Ⅰ]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观察图文材料,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政府组织的一次远洋航行,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贡献的奇珍异兽看作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各国使臣,这本质上说明了明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既未反映“海禁” 政策,也没有反映传统观念的更新,且C、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C、D两项错误。 24.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 A.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B.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 C.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D.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可以得出当时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不能说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不足以说明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的信息,故D项错误。 课时测评⑮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技术,体现不出土地集中严重,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古代不同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没有体现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各朝的农业技术的介绍,没有反映出农产品投放市场,成为商品,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各朝农业生产中都有保持地力、休耕、套作等保护环境的内容,可知是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故D项正确。 2.[2019·四川成都检测]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可知该学者认为井田制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使用,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B项正确。 3.[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 ) 关中 西汉 东汉 凉州 西汉 东汉 并州 西汉 东汉 240万 50万 128万 40万 330万 70万 扬州 西汉 东汉 荆州 西汉 东汉 益州 西汉 东汉 320万 430万 350万 620万 470万 720万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国华制表) 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 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扬州、荆州、益州人口的增加,但不能体现这些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人口的增加超过了黄河流域城市,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北方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故D项错误。 4.[2019·江西赣州模拟]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C.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 答案:B 解析:材料不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反映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放松,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突出租佃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租佃关系,不涉及政府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5.[2019·福建泉州质检]明朝初年,政府修建了济养院(免费养老院)、惠民药局(免费医院)和漏泽园(免费公墓),明太祖还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由此推知,明初( ) A.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C.仁政思想全面实施 D.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答案:A 解析:明初出于稳定秩序的需要而采取的这些措施需要政府支出,只有经济得到恢复才有可能,故A项正确;没有体现耕织分离,故B项错误;明初出于稳定秩序的需要采取的措施体现不了“全面”,故C项错误;明初出于稳定秩序的需要采取的措施更谈不上社会保障体系,故D项错误。 6.[2019·广东肇庆模拟]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 ) A.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B.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C.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D.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400年到1800年间”可知处于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仍得到发展,根据材料中“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可知当时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正确。 7.[2019·广东茂名模拟]《嘉庆宁国府志》载:“ 皖北人寓宁,赁山疑种苞芦(玉米),谓之棚民。其山既垦,不留草木,每值梅雨,蛟龙四发,山土崩溃,沙石随之,河道为之壅塞,坝岸为之倾陷,桥梁为之坠圮,田亩为之淹涨。”这体现了( ) A.棚民垦殖活动出现源于玉米的引进 B.棚民垦殖活动的根源在于人地矛盾 C.棚民垦殖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D.棚民垦殖活动是政府错误引导的必然结果 答案:C 解析:棚民主要种植玉米,源于土地兼并、农民生活困难,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棚民垦殖活动的根源是土地兼并,还是人为原因,故B项错误;棚民不恰当的垦殖活动导致山体崩塌,造成自然灾害,使生态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府政策与垦殖活动的关系,故D项错误。 8.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 出处 铭文 《元和四年壶》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钟,重□□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三个青铜器的铭文只是反映了壶、钟的制造情况及价值,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的生产情况,非盐铁官营、销售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征收,故D项错误。 9.《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答案:B 解析: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与材料内容官营产品可以买卖不符,故A项错误;“ 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表明官营产品可以买卖,故B项正确;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是在宋朝,故C项错误;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与材料的内容官营产品可以买卖不符,故D项错误。 10.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 B.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 C.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 D.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 答案:B 解析: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根据“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可知明代中后期不同地区手工业特色不同,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故B项正确;这些行业属于民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南宋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故D项错误。 11.[2019·河北邯郸模拟]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答案:D 解析:地域性商人是指“商帮”,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而非“商帮”,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而非对外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对其他地区丝织业的发展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由材料“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可知江南地区依靠纺织业生活,农业生产不再受重视,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故D项正确。 12.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答案:C 解析: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手段,故A项错误;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可知资本主义萌芽,但无法知其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描述了工人为争取待遇而罢工的史实,新的矛盾已经产生,故C项正确;“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是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不是因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器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变化的原因。(9分) 答案:(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12分) (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4分) (3)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可知,瓷器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根据材料“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可知,瓷器与外国文化紧密相连;根据材料“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可知,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可知,瓷器与中国的国力衰退有关。 第(2)问阅读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了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抓住“十七、十八世纪”,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 14.[2019·昆明市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统计 时间 人口数 时间 人口数 西周、春秋中后期 2 000万 唐代安史之乱前 8 000万 战国中期 3 200万 五代十国时期 3 000万 西汉初年 1 500万 两宋时期 1亿 西汉末年 6 000万 元朝 6 000万 东汉初年 3 000万 明朝中期 1.6亿 东汉后期 6 000万 清朝初年 9 000万 魏晋南北朝后期 3 000万 清乾隆年间 2亿 ——摘编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等 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12分) 答案:特点: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总体呈上升趋势。(4分) 示例一:两宋时期 原因:国家局部统一,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作物品种增多;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任意四点8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清乾隆年间 原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人头税的废除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基数大;政府鼓励生育;受“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的影响;医学的发展。(任意四点8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根据表格:从西周、春秋中后期的2 000万到清乾隆年间的2亿,不难得出特点一: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表格:比如从唐朝安史之乱前的8 000万到五代十国时期的3 000万再到两宋时期的1亿再到元朝的6 000万,不难得出特点二: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第二小问增长时期,根据图表,人口增长最明显的时期是两宋时期、清朝乾隆年间。可以从政治(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政府政策)、经济(农业、商业的发展情况)、思想(宗法观念)等角度进行作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