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用):课时5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业】
课后限时集训(五)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时间:30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0·泰州中学月考)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里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这段材料( ) A.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 B.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C.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B [根据材料可知,人民对太平天国运动尚怀反感,说明其颁布的制度或政策无法在下层民众中实施,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无法体现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排除A项;“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表明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2019·无锡一模)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说:(洪秀全)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妖”。占领南京后,毁夫子庙。烧寺院古迹,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下诏“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洪秀全此举( ) A.体现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B.表明其主张“全盘西化” C.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结果实现区域的思想统一 A [作为农民阶级的领袖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反映了这个阶级的不成熟,故A项正确;洪秀全一概否定儒学但是并没有全盘西化,故B项错误;洪秀全对儒学否定是为了传播拜上帝教思想,并不是为了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故C项错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也没有实现区域的思想统一,故D项错误。] 3.(2019·常州一模)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1851—1864年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人口变化表 省份 1851年 1864年 安徽 约3 760万 不足1 460万 江苏 约4 430万 不足2 000万 浙江 约3 000万 不足1 100万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A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1851—1864年,从表格看出,安徽、江苏、浙江的人口都大量锐减,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故A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江苏开埠有镇江、南京,浙江开埠有宁波,故B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在1840—18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浙江等三地也是近代工业的集中之地,故D项错误。] 4.(2019·南通一模)“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 B [根据材料“消灭清朝农村社会……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可知,该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并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故A项错误;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与材料中“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相符,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时尚未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反帝也与材料中“消灭清朝”“种族排满主义”不符,故C项错误;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D项错误。] 5.(2020·启东中学月考一)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阶级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是民族矛盾,由此出现材料中对待西方文明不同的态度,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体现不出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故A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和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无关,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6.(2020·无锡期中调研)许倬云在评价某一运动时说,一方面是汉人的反满运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底层与边陲反抗上层……它采撷了中国民间的朴素社会主义和西方的救世主观念。这场运动( ) A.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B.沉重打击清王朝和帝国主义力量 C.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 A [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与材料中“它采撷了中国民间的朴素社会主义和西方的救世主观念”相符,故选A项;太平天国时期西方列强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B项;导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是义和团运动,与材料中“西方的救世主观念”不符, 排除C项;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是辛亥革命,排除D项。] 7.(2020·海安中学月考二)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南昌起义的成功 B [材料“川乱”指四川保路运动,“鄂乱”指武昌起义,材料主要揭示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契机,所以选B项;因为《申报》晚于太平天国运动,故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和题意无关,排除A项;北伐战争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是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排除C项;南昌起义发生在南昌,本身并没有成功,排除D项。] 8.(2020·启东中学月考一)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 省份 政体模式 湖北 民主共和制 江苏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 浙江 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 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 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 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 D [表格中“民主共和制”“中央集权制”“代议制”等信息说明辛亥革命后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表格信息,排除。] 9.(2020·扬州期中调研)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指出:“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 A.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 B.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 C.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D.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 D [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并不是从文明演进角度反映的问题,故A项错误;“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表明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不是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故B项错误;“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说明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变化不是很大,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故C项错误;“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还是基本保留了原先的军事制度,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说明中国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故D项正确。] 10.(2019·南通二模)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武昌据天下上游,可以直捣金陵,北通燕赵。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自由之魂其返,吾民之气当昌,其在此举矣。”当他获悉各地纷纷响应,只有南京未动时,希望“英雄四起,光复神州。得南京则东南定矣”。叶圣陶评论的应是( ) A.定都天京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提炼材料信息,并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可以直捣金陵……从此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到……各地纷纷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故选B项;定都天京是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与“自由之魂返”无关;北伐战争的进军由南往北,与题干材料中“武昌可以直捣金陵”不符;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与题干武昌、南京无关,故排除A、C、D三项。] 11.(2019·苏州期初调研)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 ) A.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B.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D.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D [由材料“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等信息可知,清朝皇室在人心所向的大趋势下,被迫主动退位,所以是以和平退让的方式顺应了时势,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故选D项;由题干可知,清政府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故排除A项;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故C项错误。] 12.(2019·盐城三模)近代中国,孙中山等革命派推崇王夫之,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并印发王夫之的《黄书》等有关“华夷之辨”的书籍,倡导“排满革命”“光复旧物”。此举( ) A.复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B.高举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体现了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D [王夫之的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主张反清复明,认为清朝取代明朝,是“汉民族的沦陷”,此时孙中山极力推崇王夫之,主要目的是借王夫之的思想来宣扬反清革命的合理性,体现了革命派的斗争策略,故本题选D项;A项错在“复兴”,表述错误;B项中的民主革命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故排除;C项是辛亥革命后的结果,故排除。] 13.(2019·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时,宋教仁一再要求采用责任内阁制,但南京临时政府未予理会,采取了总统制。此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 ) A.利于制约总统专权 B.导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C.有助于袁世凯称帝 D.使宪法背离了分权原则 A [《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制约总统权力,故A项正确;把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故B项错误;把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防止袁世凯称帝,故C项错误;把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体现了分权原则,故D项错误。] 14.(2019·镇江一模)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其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由全体国民组织之。”这反映出( )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袁世凯着力维护民主共和 C.国民成为中华民国的主人 D.三民主义得到真正的落实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与材料中“主权由全体国民组织之”相符,故A项正确;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逐步走向独裁复辟,着力维护民主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当时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材料中“中华民国的主权由全体国民组织之”是民权主义,没有涉及民生主义,民权主义也并未真正的落实,故D项错误。] 15.(2020·宿迁中学一调)张謇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此言论认为该革命最伟大的贡献是( ) A.结束了专制统治 B.促进社会习俗变革 C.推动工业化进程 D.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D [从材料“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在于实现了制度的变革,即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故D项正确;A项包含在D项之中,故排除;B、C两项均未体现出变革的内容,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15分) 16.辛亥革命,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大变革,但它深深地改变了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 材料二 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 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中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反而更易混乱。很多人都明白,一个有两千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骤然实行共和,而且学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其实难免消化不良,没法原封不动地移植一个“最好的制度”,因为这样,似乎就等于承认自己种族的劣质。于是,只能把混乱归咎于变革的不彻底,革命不彻底,因此也只好在前进方向上做更激进的动作,革命,再革命,从制度变革走向文化和伦理革命,再则阶级革命,把中国社会翻过来,将传统的结构彻底打碎,建设一个人们谁也难弄明白的新世界。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国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精神是如何实践的?(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20世纪初中国民主政治的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字数240字左右。)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鼓舞文明,世界和平”可得出向西方学习,追求民主,振兴民族;第二小问,只要举出一系列史实如辛亥革命及相关的政策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中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反而更易混乱”可以得出观点:20世纪初,中国民主政治在艰难中前行,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可以从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列举相关的史实即可。 答案:(1)精神:向西方学习,追求民主共和,实现民族振兴。 实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2) 观点 史实 表述 20世纪初,中国民主政治在艰难中前行。 (注意:把主题理解为观点,照抄主题,不得分) (1)政治: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强大;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书写工整;语言流畅。(注意:字数达不到的,不得分。) 《临时约法》及其确立的政体遭到破坏。 (2)经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民族工业所占比例低。 (3)思想: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或答“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尊孔复古逆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