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版历史新导学人教必修一练习: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六单元 第二十课 时间:45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 C ) ①1949 年 9 月在北平召开 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③,答 案选 C 项。 2.有学者认为,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 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 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该学者意在说明《共同纲领》( B )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 B.仅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 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解析] 根据“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 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制宪机关”,根据所学,《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简称,1949 年 9 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其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以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行使国家立法权,因此,《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但仍是统一战线组织,起参政议政作用, 故 B 项正确;A 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 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 除。 3.(2019·洛阳高一检测)195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 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 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B )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大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解析] 1953 年进行人口普查,1954 年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从时间上看二者存在先后 关系,故 B 项正确;全国人口普查与制定民族政策没有太大关系,故 C 项错误;人口普查 与经济无太大关系,故 A、D 两项错误。 4.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 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 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 现出 ( B ) 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 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 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选举的程序,不能得出“普选”的方式, A 项错误。材料中的王德厚是普通工人,因工作表现突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说明了人 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选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党派,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问 题,D 项错误。 5.1953 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 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 10 万人选代表 1 人,一般省份每 80 万人选 1 人;人大代 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这反映了( D )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 B.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解析] 材料表明“人大选举法”中选举方式及代表名额比例上均存在不合理现象,反 映出选举法案需进一步完善,故 D 项正确。 6.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是第一部社 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 D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C.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基础奠定 [解析]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即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 任务结束,而非 1954 年宪法颁布的作用,A 项错误;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B 项错误;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建立, C 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层面奠定了社会主 义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D 项正确。 7.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 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所坚持的原则是( B )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民主 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 [解析] 题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 《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故 B 项 与题意相符。 8.与西方资本主义宪法相比较,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出了明确 而坚定的方向性。这里的“方向性”是指( C ) A.封建主义 B.民族主义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解析] 1954 年宪法的两大原则是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故 A 项错误;民族主义不是 1954 年宪法的原则,故 B 项错误;社会主义是 1954 年宪法的原则之一,故 C 项正确;资 本主义不符合 1954 年宪法的原则,故 D 项错误。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本质区别是( A ) A.性质不同 B.机关组成人员的阶级基础不同 C.职权不同 D.政党制度不同 [解析] 抓住限定词“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代表人民的利益,是一种新型的先 进的民主政治制度,而西方代议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两者性质的不同,即是本质的区别, 故选 A 项。 10.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 1951 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 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 ( B )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对地名等进行修改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民族的一律平等,故选 B 项。 11.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B ) A.民族平等 B.民族区域自治 C.共同发展 D.团结互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基本政治制度,A 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目的,C、D 两项是发展民族关系的政策。 12.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 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必要性( C )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解析] 依据材料“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 性的多元统一体”等信息可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居住 和生活特点,故答案为 C 项。A、B、D 三项材料均未涉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6 分,共 52 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权,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最深刻地反映了 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 历史意义。对于千百年来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工人和农民来说,新中国给他们带来了 真正的解放。 ——《60 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二 60 年来,我国的基本民主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的政党 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政党制 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是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成果,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材料一中,新中国名称的确定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根本政治追求”?简要 说明新中国成立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意义。 [解析] 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对于千百年来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工人和农 民来说,新中国给他们带来了真正的解放”得出是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二小问实际考查 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 [答案] 追求:人民至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力最终来源于人民,它服务于 人民,并接受人民的监督。意义: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权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 石;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为国家政治建设准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具体名称。简析社会主义制度在 中国基本确立时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解析] 第一小问直接根据所学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共 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他们之间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关系。 [答案] 名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关系:中国共产党处于领 导地位,各民主党派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 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关系。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 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长期统治中原,向兄 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形成各族杂居的 现象,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 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 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其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要内容。 [解析] 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角度分析。 [答案]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组成的自治机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和目的。 [解析] “依据”从我国民族居住、历史发展等方面分析;“目的”从合作互助、共同 发展等角度分析。 [答案] 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 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通过民族合作,民族互 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