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仰韶文化 D.蓝田人遗址 2.“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 ) A.“漫天星斗” B.“多元一体” C.“兼容并蓄” D.“本土多元” 3.商朝甲骨文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从其出土地域来看,主要集中于( ) A.黄河中游 B.长江中游 C.黄河下游 D.长江下游 4.早期人类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这个时期应当是(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氏族公社时期 D.仰韶文化时期 5.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右图是中国古代这个政治制度示意图,该制度是(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行省制 6.战国时,道家提出“万物齐一”、“道通为一”,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 ) A.君主专制 B.实行仁政 C.国家统一 D.以德治国 7.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运动,其中奖励军功,按军功重新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该措施( ) A.限制了贵族特权 B.承认了土地私有 C.消除了等级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 8.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铁农具的使用 9.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B.分封制遭到破坏 C.井田制开始瓦解 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10.在秦朝中央机构里,“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此官职最可能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中书令 11.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秦以前的政府,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他评价的是哪种制度(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监察制度 D.郡县制度 12.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等。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A.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B.维护皇帝的至高权力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13.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权更替方式多样。秦汉之间政权更替的方式属于( ) A.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入侵 B.地方势力坐大替代 C.社会底层农民起义 D.掌权大将夺权逼宫禅让 14.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北庭都元帅府 15.汉武帝时期,因进击匈奴的需要,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议,“把获利最大的资源垄断型制造业全部国营化”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均输平准 16.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出现了“光武中兴”。以下属于其为政举措的是( ) A.颁布“推恩令” B.控制外戚干政 C.推行租庸调制 D.实行改土归流 17.汉画像砖是研究两汉时期民风、民俗的宝贵实物资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著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形成了以汉风为基础同时习染胡风的独特风格,既有反映畜牧生活的“放牧图”“野骆驼图”,也有反映农耕生活的“牛耕图”、“拾粪图”、“收割图”。这体现的是( ) A. 生态环境恶化 B.民族交融 C.政局统一 D.商业贸易发展 18.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是因为他( ) A.改进造纸术 B.写成《伤寒杂病论》 C.发明“麻沸散” D.传播道教和佛教 19.某中学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一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王导主内,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王敦主外,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 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 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材料反映了( ) A.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B.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 21.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 A.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B.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 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D.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22.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表明运河的作用是( )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C.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23.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态度,允许少数民族学习华夏文化,在朝为官,甚至招募少数民族军队,唐朝政府改变了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 ) A.唐朝国力十分强大 B.唐朝支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C.唐政府的目的在于保卫边疆 D.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4.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25.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以下不是五代政权的是( ) A.后梁 B.后唐 C.后汉 D.后蜀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24分,共50分。 26.下图是某一时期政权更迭图,在图中序号里填上正确的朝代(政权)。(每空2分) 1. 2. 3. 4. 5. 6. 7.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这是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 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形成的重大意义。(6分) 28.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据注(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分布图 材料三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 之。 ——《后汉书·五行志》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6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方式。(8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6分)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A A B C A D B A D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B B A C B A A D B D 1.【考点】原始人类遗址 【答案】C 【解析】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排除A项;北京人距今70万至20万年前,排除B项;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故选C项;蓝田人遗址距今时间久远,蓝田人距今约为75—115万年左右,是中国长江以北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排除D项。 2.【考点】中华文明早期特征 【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黄河、长江中下游、西辽河等地区都有中华文明起源的迹象,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国的各个地区,即体现了“本土多元”的基本特征,故选D项;“漫天星斗”学说是由苏秉琦提出的,该观点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漫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这与题干之意不符,排除A项;“多元一体”学说认为中华文明是一个大的整体,但其中有很多小的文明,各个文明在相互竞争、独立发展过程中,彼此又有很多交流互鉴,这与题干之意不符,排除B项;“兼容并蓄”主要表现为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这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3.【考点】商朝统治区域 【答案】A 【解析】商朝的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而安阳处于黄河的中游,故选A项;安阳不在长江中游,排除B项;安阳不在黄河下游,排除C项;安阳不在长江下游,排除D项。 4.【考点】原始社会人类文化遗存 【答案】A 【解析】提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从对石器的打制上判断,该时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故选A项。 5.【考点】西周分封制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封邦建国体制,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庶人是国家的统治基础,故选B项;郡县制的地方政府为郡、县,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是一种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君主专制指的是以古代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项;行省制是指在地方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这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6.【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孟子主张天下统一,墨子认为天下百姓与天子相同,只有在统一后才会处于相同的国家内,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也是维护国家统一,故选C项;君主专制是法家主张,排除A项;仁政是儒家思想主张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以德治国是孔子主张,排除D项。 7.【考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答案】A 【解析】商鞅变法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特权,故选A项;商鞅变法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推广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等措施加强基层管理,排除D项。 8.【考点】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答案】D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本因素应从经济角度寻找,正因为铁器的出现,使得生产力提高,土地开始私有化,进而引发国家之间的诸侯争霸,故选D项;诸侯争霸是历史转变的一种表现形式,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出现是这一历史转折的主要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层面的反映,排除C项。 9.【考点】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答案】B 【解析】诸侯国国君的称谓由春秋时期的“公”或“侯”到战国时期的“王”,说明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官僚政治正式确立,排除A项;井田制是西周奴隶制时期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材料说的是政治制度,排除C项;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在社会变革的时代未受重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0.【考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A 【解析】秦朝设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管理一切政治事务,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故选A项;太尉掌管军事,排除B项;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排除C项;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排除D项。 11.【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政府才是正式的统一政府,故选D项;皇帝制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度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央官制,排除B项;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为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排除C项。 12.【考点】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B 【解析】秦始皇在确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维护皇帝的尊严权力,名位制度还延伸到皇亲国戚,故选B项;据材料这些称呼和规范是皇帝和皇室成员专用,不是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排除A项;皇位的继承与称呼无关,排除C项;应该是突出皇帝的尊严和权力的至高无上而不是与众不同,排除D项。 13.【考点】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答案】C 【解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农民起义,最终被刘邦的起义军所灭,故选C项;秦朝灭亡与少数民族入侵无关,排除A项;秦朝通过郡县制有效控制地方,故无地方势力坐大,排除B项;秦朝灭亡与掌权大将夺权无关,排除D项。 14.【考点】丝绸之路 【答案】B 【解析】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故选B项;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管理,640年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排除A项;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排除C项;1295年,元朝设立了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排除D项。 15.【考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C 【解析】汉武帝任命桑弘羊等人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把获利最大的铸钱、煮盐、冶铁和酿酒等资源垄断型制造业全部国营化,故选C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治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排除B项;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排除D项。 16.【考点】“光武中兴” 【答案】B 【解析】刘秀鉴于王莽乱政,着重防范外戚干政,故选B项;颁布推恩令的是汉武帝,排除A项;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改土归流发生在清代,排除D项。 17.【考点】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形成了以汉风为基础同时习染胡风的独特风格,既有反映畜牧生活的,也有反映农耕生活的”可知时空定位于“陕北汉代”,位于农牧经济交汇处,体现了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融合,故选B项;生态环境恶化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排除A项;政局统一强调政治的认同,而这里体现的是文化,排除C项;商业贸易发展体现双方贸易的数量、种类等增多,排除D项。 18.【考点】两汉的文化 【答案】A 【解析】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人类书写更为方便,符合题意“影响人类历史进程”,故选A项;《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张仲景所著,排除B项;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发明,排除C项;蔡伦没有传播道教或佛教,排除D项。 19.【考点】两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故排除③。正确选项为C。 20.【考点】门阀政治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东晋政权依靠南迁的世家大族维护统治,这是门阀政治发展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导致分裂割据,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对皇权有一定的冲击,君主专制受到削弱,C项错误;D项中的“合理”说法错误,排除。 21.【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A 【解析】孝文帝改革内容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采用汉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B、C、D三个选项都包括在其中。A选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22.【考点】隋朝统一与巩固措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运漕商旅,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故选A。 23.【考点】唐朝民族政策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贵中华,贱夷狄”中的“中华”指的是中原的汉族,“夷狄”是对少数民族的一种歧视性的称呼。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少数民族。但是唐朝“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说明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促进民族交融具有积极影响。故选D项。 24.【考点】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答案】B 【解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出现了藩镇割据,故选B项。 25.【考点】五代十国 【答案】D 【解析】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此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称为“五代”,五代政权没有后蜀,故选D项。 26.(14分) 1. 西晋 2. 北魏 3. 宋 4. 北周 5. 陈 6. 北朝 7. 南朝(每空2分,共14分)。 27.(12分) (1)治理黄河水患灾害的需要;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的侵扰。(6分) (2)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国家组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治理黄河水患);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安定(避免了长期战乱)。(6分) 28.(24分) (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从“和亲”(或:和)(2分)到反击战争(或:战;北击匈奴)(4分)。(只答一半给2分) (2)军事征服(或:战争);设立军政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任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出其中四点即得8分,共8分) (3)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过程。(2分) 影响: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答出两点即可得分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