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14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14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班)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14次限时训练历史试题(高补班)‎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 B.分权制约意识已经出现 ‎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图4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 ‎3.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 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 ‎4.在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更辙,弃文经商。这说明当时 A.科举取士弊端凸显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 C.抑商观念遭到削弱 D.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5.据统计、1810--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材料现象 ‎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 ‎ C.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6.1893年,《北华捷报》称:“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 许多茶商承认他们现在已经不卖华茶。这反映出当时 A. 英国对茶叶需求降低 B.英国对中国实行贸易壁垒 C.中国茶叶出口的衰减 D.华茶在英国面临竞争压力 ‎7.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组织战地宣传队奔赴前线深入村村户户,召开宣传大会,公演抗日话剧,教唱抗日歌曲,广泛进行宣传鼓动。中共的举措 ‎ A.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 C.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8.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重要物资由中央统一管理、分配;所有生产、基本建设等各项任务,都必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其意在 ‎ A.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B.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 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 ‎9.公元前2世纪后,罗马相继颁布了三部保护公民的波西乌斯法和一部禁止鞭答公民的法律,同时立法将公民申诉权的范围扩展到军事领域。这说明罗马 ‎ A.对公民的保护力度增强 B.注重法律丰富完善 ‎ C.公民争取权益热情高涨 D.立法奉行公民至上 ‎10.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11.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面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C.市场体制的建立 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12.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名具有丰富的处理军事事务经验的托尔为国防部长,民主党占据多数的参议院对此加以否决。虽经布什多方做工作,终未挽回。参议院此举 A. 捍卫了宪法赋予的职权 B.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C.反映了政党间斗争激烈 D.体现了权力中心在国会 ‎13.战国时期,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而同时代的孟子则认为劳心者对劳力者的统治是合理的现象。孟子的这一主张 A.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B.背离了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 ‎ C.具有社会分工倾向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4.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 C.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 D.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 ‎15.图7是泉州九日山石刻,记载了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郡守偕市舶官员13次为“番船”祈风,预祝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 突破了闭关锁国的藩篱 ‎ B.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 C.重农抑商观念开始动摇 ‎ D.商贸环境较为宽松 ‎16.据记载,明初“风尚诚朴”,“中产之家,前房必土墙茅盖”。到明代后期,“鄙为寒酸,贫者必用绸娟色衣”,“日用会社婚葬,皆以俭省为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 B.宋明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 C.市民兴起瓦解等级秩序 D.下层民众易染奢靡风气 ‎17.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A.消除了顽固守旧思想 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开启了实业救国运动实践 ‎18.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侵犯;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清政府此举意在 ‎ A.获得西方列强支持 B.维护专制统治 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瓦解革命阵营 ‎19.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均有合法地位,允许其有竟选与公开活动的自由。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共合作的实现 B.分化国民党的阵营 ‎ C.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 D.创建新型民主政权 ‎20. 表1‎ 年份 ‎ 名义CDP(亿元)‎ ‎ 实际增速 ‎ ‎1977‎ ‎ 3221.1 ‎ ‎7.6%‎ ‎1978‎ ‎ 3645.2 ‎ ‎11.7% ‎ ‎1979‎ ‎ 4062.6‎ ‎7.6%‎ ‎ 表1是我国1977-1979年名义GDP和实际增速统计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效初显 B.“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展开 D.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21.伯利克里统治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阿拉克萨哥拉斯、雕刻家非迪亚斯和“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等,都来自外邦。据此可知,此时的雅典 ‎ A.人文思想广为流传 B.公民与非公民区别消失 ‎ C.社会氛围较为宽松 D.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22.1706年,英国安妮女王在写给财政大臣的信中指出:“朕所希望的是支持和任用所有同政府保持一致者的自由,不论他们是辉格党人或托利党人,而不受某个政党的限制。”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国王仍掌握某些权力 B.责任内阁制遭到了破坏 ‎ C.政党成为国王的附庸 D.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23.1933年初,英国作家约翰·斯特雷奇在其书中写道:共产主义提供着人类文明得以维持的解决办法,而苏联则无限美好。该作家得出此结论主要是基于苏联 ‎ A.革命成功的经验 B.避免了生产盲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24.1958年9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会晤法国总统戴高乐时指出,“欧洲不可以落到只能仰赖于美国的地步”,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存在,欧洲必须“团结一致”。据此可知,阿登纳主张 ‎ A.以联合求共同发展 B.利用苏联来抗衡美国 C.实现法德两国和解 D.抵制美国的政治控制 ‎25.明清时期,在单位面积产量继续提高的同时,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却明显下降。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农业经济 B.人地矛盾开始出现 C.农业仍是国家重要经济部门 D.农户收人没有增加 ‎26.鸦片战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这说明 A.英军获得民众大力援助 B.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 C.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 D.民众置个人利益于国家上 ‎27.图6是1884—1900年中国反洋教斗争事件统计示意图(单位:次)。这反映出 ‎ A.民众不断抵制西方文化 ‎ B.反洋教发展成全国运动 ‎ C.中国渐沦为文化殖民地 ‎ D.西方列强加强对华侵略 ‎28.有学者指出,中国革命“发生在一个缺乏马克思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几乎完全不具备实现马克思主义须的物质前提的国度里”。在此情况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 A.得由共产国际来直接领导 B.走上“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 ‎ C.力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9.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的。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 ‎ A.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 B.开启城市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历程 ‎ C.提出了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 D.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0.《民法大全》中规定: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这反映出的法制精神是 ‎ A.自由民主 B.公正平等 C.责任自负 D.法律至上 ‎31.表1‎ ‎ 公元前5世纪 苏格拉底 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 ‎ 17世纪 ‎ 笛卡尔 相信只要运用人类的理性,就可以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不管是人、自由,还是上帝。‎ ‎ 18世纪 ‎ 康德 在外延上包括所有高级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内涵上指理性的逻辑推理能力。‎ ‎ 表1为三位思想家有关理性主义的叙述。据此可知,三者都认为 ‎ A.人类能完全认识自己 B.理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 C.理性能正确认识上帝 D.人们对理性主义没形成共识 ‎32.1945—1947年,西欧有法、意、比等8个国家的共产党参加了本国联合政府。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警告说:“要是美国不支持欧洲进行自助,走向暴政统治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这说明马歇尔计划意在 ‎ A.推动西欧经济的发展 B.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 C.颠覆共产党执政地位 D.削弱无产阶级力量 ‎33.图7为公元1-2000年西欧、中国、世界历史人均GDP统计图(单位:1990年国际元)。据此可知 A.西欧一直处于领先 ‎ B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 C.中国逐渐走向落后 ‎ 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A B C C D B D A C B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A D A B D C D C A B A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A C D B D C B B D 选择题(每题3分,共99分)‎ ‎1.【答案】D【解析】‎ ‎【详解】材料中“天下之图”“九州之图”“‘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表明,西周专职官员各有专用的地图,说明地图的绘制已有相当水平。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早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只是表明各种专职官员有专用的“地图”,并没有涉及它们之间是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排除;C项,国家专营局面形成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答案】A【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出土数量明显增多,由战国时期的不到1000件增至1500多件,铁农具的增多,是农业生产不断进步的体现。故答案为A项。BC项,仅凭铁农具数量增加并不能反映其应用广泛以及社会局势是否稳定,排除;D项,仅从农业生产工具的角度不能直接判断小农经济是否壮大,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答案】B【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佛教在隋代得到扶持,出现繁荣和发展局面,佛教的传播、佛经的译介,使传统文化得以丰富。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说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政策,排除;C项,儒学自汉朝确立为正统思想,直到新文化运动其统治地位才被动摇,与“隋代”不符,排除;D项,“开始”的说法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而且也与史实不符,排除。‎ ‎4.【答案】C【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文人弃学经商”在明清小说中“大量”出现,说明文人学士弃学经商在当时较为普遍,使抑商观念遭到削弱。故答案为C项。A项,科举取士在当时虽有弊端,但并非文人弃学经商的原因,排除;B项,文人经商并不代表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D项,文人经商并非为追求奢靡生活,排除。‎ ‎5.【答案】C【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1819-1860年世界史地著作不断被西人译介和传入,这必然有益于国人对世界历史、地理认识的深入。故答案为C项。A项,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的说法夸大了世界史地传入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为洋务运动奠定基础的不是西方世界史地著作,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到1860年西方并没有“控制”住中国,排除。‎ ‎6.【答案】D【解析】‎ ‎【详解】材料中“充数之物”“许多”“不卖华茶”表明,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上受到排斥,说明中国茶叶在英国面临着竞争压力。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下降,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看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茶叶在英国滞销,并不能看出中国茶叶整体出口状况,排除。‎ ‎7.【答案】B【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抗战时期中共深入敌后广泛进行抗日宣传,有利于激发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A项,在此之前,全民族抗战已实现,排除;C项,抗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的说法与中共举措没无关,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敌后民众抗日宣传,并非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8.【答案】D【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党中央强调集中统一,重申“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中央宏观调控经济建设,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61年”可知,这是党中央为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而做出的决策。故答案为D项。A项,1952年已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计划经济建设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1956年我国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9.【答案】A【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罗马颁布了一些保护公民的法律,并扩大“公民申诉权”,说明罗马对公民的保护力度大大增强。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通过法律保护公民,而非完善法律,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公民对权益的争取问题,排除;D项,“公民至上”材料不能说明,排除。‎ ‎10.【答案】C【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启蒙运动中,三者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评价中国这一现象,都是为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三者为了同一目的。故答案为C项。A项,三者立场相同,排除;B项,三者所用材料都来源于他人,并不完全可靠,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排除;D项,材料表明,孟德斯鸠对中国有贬、卢梭大力批判中国,说明二者并未受中国文化影响,排除。‎ ‎【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11.【答案】B【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这一时期私人工业企业增加且在小工业中占多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新经济政策下政府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项。A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很快进入国内战争时期,排除;C项,苏俄(联)这一时期并未建立市场体制,排除;D项,苏联工业化运动下,私人资本渐趋消亡,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题思路:a.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谁因谁果,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b.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c.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12.【答案】A【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参议院对总统布什提名任命托尔为国防部长进行否决,是在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故答案为A项,B项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会与总统间的矛盾,并未涉及党派矛盾问题,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3.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许行和孟子的不同主张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由材料中“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劳心者对劳力者的统治是合理的现象”可知,许行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孟子认为脑力劳动者统治体力劳动者是合理的,这说明孟子的主张具有社会分工倾向,C项正确。社会分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A项;B、D两项与史实不符。‎ ‎14.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两汉察举制和曹魏九品中正制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由材料中“乡举里选”“大中正官必须是在中央任职官员”可知,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与察举制相比,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只是否定了地方官向中央推荐选官的权利,并没有否定地方官员的所有特权,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主要注重门第高低,排除D项。‎ ‎15.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泉州九日山石刻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拔由材料中“泉州郡守偕市舶官员”“番船”可知,两宋时期官方为外国船只举办祈风仪式,说明对来船只较为友好,反映岀当时商贸环境较为宽松,D项正确。两宋时期尚未实行闭关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番船”表明是海外贸易,不是内河航运,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 ‎16.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明代社会风尚的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由材料中“风尚诚朴”“皆以俭省为耻”可知,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B、D两项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排除C项。‎ ‎17.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学者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关系的认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C项与戊戌变法没有必然联系;实业救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此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D项。‎ ‎18.答案 命题透析本题以《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的规定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拔根据材料中“1911年11月3日”可知,此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各省纷纷独立,材料中皇权受宪法规定限制、皇族不得岀任总理大臣的规定,意在瓦解革命阵营,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表述与材料相违背。‎ ‎19.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规定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由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可知,这是抗战时期的规定,允许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在边区自由活动,主要目的是团结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以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C项正确。此时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排除A项;B项违背抗战时期的史实;D项与这一时期党的主要目标不符 ‎20.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我国1977-1979年名义GDP和实际增速统计表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1977-197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文革”结東后,社会秩序趋于稳定,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能完整涵盖这三年 ‎2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文化现象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拔由材料可知,伯利克里统治时期,外邦人愿意并且可以到雅典从事创作,这表明当时雅典拥有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他们是人文主义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外邦人不属于雅典公民,无权享受民主政治,排除D项 ‎22.答案A 命题透析夲题以安妮女王写給财政大臣的信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1706年”“支持和任用所有同政府保持一致者”可知,当时英国国王仍掌握着行政权A项正确。此时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排除B项;C、D两项与史实不符 ‎23.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英国作家对苏联的描述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由材料中“1933年初”“共产主义提供着人类文明得以维持的解决办法,而苏联则无限美好”可知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盲目生产导致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大危机之中,该作家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看到解决生产盲目性的办法,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24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言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査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由材料中“欧洲必须‘团结一致’”可知,阿登纳主张欧洲以联合求共同发展,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已促使法德两国和解,C项错误;阿登纳只是主张不能过分依赖美国,并没有提到抵制美国的政治控制,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的准确把握。‎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口增加,农业劳动力增加,耕地却没有增加,因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解决人地矛盾,依据材料每个农业劳动力牛产的粮食却下降可知劳动力增长快于农业经济,A项正确。B项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与其他经济部门对比,无法得出农业的重要性,排除C项。仅凭材料中“每个农业劳动力牛产的粮食”“下降”并不能得出农户收入没有增加,排除D项。故选:A。‎ ‎【点评】命题透析本题以明清时期的农业状况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民众卖东西给英军,是出于获利,并非援助,排除A项;B.材料中民众的态度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能冈此得出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排除B项;C.英军是外敌、外族,清政府是国家政府,清军是中国军队。从材料可知,民众在清军与英军作战时,不把自己当作清朝一方,而是置身事外,这说明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C项正确。D.材料叙述的是民众对鸦片战争的漠不关心态度,但没有体现将个人利益置丁国家利益上,排除D项。故选:C。‎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环境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7.【分析】本题考查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影响。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巾国内地传教,西方列强及传教十借传教加强对巾围的政治、文化侵 略,从而出现众多的反洋教斗争,D项正确。反洋教斗争可以体现对西方宗教的抵制,但不能由此得出民众抵制西方文化,排除A项。反洋教没有发展成全国运动,排除B项。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使巾围半殖民地化,但中国始终没有沦为殖民地,排除C项。故选:D。‎ ‎【点评】本题以1884﹣1900年中国反洋教斗争事件的统计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体难度适中。‎ ‎28.【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掌握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道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道路特点解答即可。‎ ‎【解答】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的发展本身并没有为中国提供足够的实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等条件,在此情况下,来自苏俄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对中国革命有莫大的帮助,早期中共党人选择“以俄为师”,故B项正确。A项中的直接领导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故D项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以学者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道路的把握,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学生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新中国政治、经济、对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且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正确。A、C两项虽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但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B项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和历史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30.【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民法大全》规定父亲罪责由自己承担,不能由儿子承担,这符合责任自负原则,故C项正确。材料与自由民主无关,故A项错误。公正原则,是指要平等对待,裁判的结果不偏不倚、不轻不重、合理,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法律至上,就是法治国家里,法律是第一位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违反法律的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C。‎ ‎【点评】本题以《民法大全》的规定为背景材料考查对罗马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1.【分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和发展。需要掌握苏格拉底、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关于理性主义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追求知识的确定性”“理性……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高级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中“追求知识的确定性”“理性……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高级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表明,三位思想家都认为理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故B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上帝属于唯心主义,理性不能正确认识上帝,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三者对理性主义有一定共识,故D项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以思想家有关理性主义的叙述为背景考查对苏格拉底、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2.【分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法、意、比等8个国家的共产党参加了本国联合政府”“要是美国不支持欧洲进行自助,走向暴政统治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共产党在西欧的影响不断扩大,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点评】本题以马歇尔计划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从公元一年到公元1000年西欧的人均GDP有所下降,中国的人均GDP有所上升,1500﹣1820年间西欧的人均GDP旱上升趋势,并超越中国,2000年西欧、中国、世界GDP都出现上升的趋势但西欧超出中国与世界更大,D项正确。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