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是西周时期的世系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故选B;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C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禅让制是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不符合题意,排除D。‎ ‎2.《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 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 神权与王权结合 ‎【答案】D ‎【解析】‎ 在古代,统治者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卜筮),占卜的官员是神权的代言者。统治者正是这样凭借神权实现其政治目的,故选D项。A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和分封的内容;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到血缘关系。‎ ‎3. 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拓宽了官吏的选拔途径 B. 君主控制用人权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题干中“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的设问,主要从封建社会的用人方面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其中“取代”隐含着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开端,故答案选B。A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4.“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们也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此段材料意在说明唐朝时 A. 分权制衡局面已经形成 B. 三省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 D. 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可知是在强调宰相的权力小,皇帝的权力得到强化,D正确;A偏离材料的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的主旨,排除;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方面的信息,排除B;材料涉及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问题而不涉及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的问题,排除C。故选D。‎ ‎5.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 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选项D正确;明代中后期,部分内阁官员本身品轶较高,选项A排除;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因此无法制约皇权,选项B排除;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明代内阁的主要特点,即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 ‎6.春秋时期发生的楚王问鼎事件实质上说明 A. 楚庄王已成为中原霸主 B. 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 C. 分封制的崩溃 D. 宗法制已不能维护王室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楚王问鼎"的典故,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室之意,实质上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故选C;AB不符合史实,排除;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实质”,联系分封制瓦解的表现分析解答。‎ ‎7.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周王室中周王嫡长子、嫡长孙是大宗,在诸侯国中诸侯嫡长子、嫡长孙是大宗,在卿大夫封地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是大宗,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在周王室中周王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是大宗,其他嫡子在周王室中相对于嫡长子即大宗来说,只能是小宗,①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①的A、B项和说法不全面的C项。‎ ‎8.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 ‎①维护国家统一需要 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适应了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同时也能保护地主土地制度又能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发展,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9.“票拟”是 A. 大臣的奏章 B. 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C. 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 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票拟”是内阁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 ‎ ‎①秦设御史大夫 ‎ ‎②唐设三省六部 ‎ ‎③北宋设参知政事 ‎ ‎④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秦设御史大夫是监察百官,不是分割相权;②唐设三省六部,使相权一分为三,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③北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以达到分割相权目的;④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与相权没有关系。综上可知,起到分割相权的是②③,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下列各项,出现在元代的是 A. 划全国为25个省级行政区 B. 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 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D. 废丞相制、设立三司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 、C为清代;B项是元朝设置;D为明代。‎ ‎12. 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主要是因为 A. 拓宽了官吏的选拔途径 B. 君主控制用人权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题干中“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的设问,主要从封建社会的用人方面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其中“取代”隐含着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开端,故答案选B。A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1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 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 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三省的运转机制”,联系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分析解答。‎ ‎1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 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B. 完善中央集权制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保证决策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宰相同时议政,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A项正确;材料同地方无关,即同中央集权无关,B、C排除;D项不是目的,排除。故选A。‎ ‎1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A. 极力提高皇权 B. 竭力削弱相权 C. 削弱兵力 D. 削弱地方势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可知,宋初通过设置文臣知州、通判、转运使、更戍法等举措,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军政权,同时加强了对地方长官的监察,基本解决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A项和B项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削弱兵力只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之一,而不是突出特点,排除;‎ ‎【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史实类选择题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例如,宋初通过设置文臣知州、通判、转运使、更戍法等举措,典型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16.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A. 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 分割宰相权力 C.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权力,加强君主权力;北宋通过二府三司制来分割相权,加强君主权力,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宋朝是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割相权,A选项排除;六部分理全国政务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C选项排除;D选项是在元朝,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制度多有创新,而且体系完备、影响深远。‎ 材料一 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唐)杜佑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唐太宗 材料三 隋统一全国后,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材料四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进步性。‎ ‎(2)基于材料二的认识,唐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作用。‎ ‎(4)材料四反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哪些举措?如何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 ‎【答案】(1)创新:实行郡县制。‎ 进步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制度:三省六部制度。‎ 优越性: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可以尽可能防止决策失误。‎ ‎(3)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举措: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清设军机处。‎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 ‎【详解】(1)创新:根据“置列郡县”得出实行郡县制。‎ 进步性: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制度:根据“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唐太宗”,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优越性:结合所学,可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等角度分析总结。‎ ‎(3)根据“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经历了1300多年”得出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根据所学,科举制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 ‎(4)举措:根据“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得出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根据“后名军机处”得出清设军机处。‎ 消极影响:结合所学,可从阻碍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等分析总结。‎ ‎18.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材料二中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汉武帝又采取何种措施解决这一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主要特点。‎ ‎【答案】(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2)郡国并行制。‎ 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措施:实行推恩令。‎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4)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得出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影响:根据“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得出有利于国家统一,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根据“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得出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 ‎(2)根据地方行政区划“胶东国”“北海郡”等得出郡国并行制。弊端:可结合汉初“七国之乱”的史实来回答,即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3)特点:根据“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概括得出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回答。‎ ‎(4)综合三则材料,从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等角度分析总结。‎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