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西周的国家格局与商代颇为相似,商代方国林立,西周则有许多诸侯国。然而,商代的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西周的诸侯国则多是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 A. 商王位卑与方国首领地位平等 B. 周王能够完全控制各个诸侯国 C. 商周两代行使王权的强弱差异 D. 血缘关系开始影响国家的政权 ‎【答案】C ‎【解析】商代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纽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离心力;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以血缘为纽带,确定了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国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故选C项。商代方国臣服于商王,商王的地位高于方国首领,不选A项。周代封国虽然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但周代封国有较大的独立性,B项夸大了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选B项。虽然西周诸侯中王族占了大多数,但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血缘关系已经影响了国家政权,所以不选D项。‎ ‎2.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 ‎3.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是由于 A. 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航空时代 B. 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 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D. 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答案】C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工具更新的理解和认识。根据材料“铁路达到顶峰,公路开始发展”可知,近代的交通工具在工业革命后大量使用,故C项说法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航天方面的信息,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人类的隔绝状态开始打破于新航路开辟后,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而加剧,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 ‎4.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 政府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就是读懂材料,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这一举措其实是一种必要的措施,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形势确定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只概括出表面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举措的深层内涵;C选项材料体现不出,不能通过企业合并就判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没落。而且“开始”一说也有错误。‎ ‎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揭露和攻击教会的弊端,提倡将人的价值纳入到神学体系中,为人性和生活的价值在宗教中找到相应的地位。这表明人文主义者 A. 主张宗教改革以创立新教派 B. 积极倡导基督教原始教义 C. 强调人性与宗教原则的结合 D. 试图改变物欲横流的社会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提倡将人的价值纳入到神学体系中,为人性和生活的价值在宗教中找到相应的地位”‎ 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将人的价值与宗教相结合,即强调人性与宗教原则的结合,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对宗教的改革,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人文主义者揭露和攻击教会的弊端”的信息,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对人文的过分推崇造成了社会的物欲横流,故D项错误。‎ ‎6.文革时期,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竟对地主下跪哀求,走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被活活打死。这种改编反映了 A. “双百”方针得到充分贯彻 B. 中国文艺创作迎来发展新契机 C. 文革时期文艺形式丰富多彩 D. 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时期,文学艺术遭到严重破坏,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显然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中信息说法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故A错误;B是改革开放之后;文革时期是八大样板戏,艺术形式单调,故C错误。‎ ‎7.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A ‎【解析】该报告认为计划与市场结合是普遍的趋势,说明该报告对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资本主义国家不应该拘泥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必被计划经济所束缚,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框架,故A项正确。材料中报告探讨的是世界各国运用的经济手段问题,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故B项错误。1990年中国尚未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仍然是计划经济为主,没有必要专门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故C项错误。根据“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可知,报告并不只分析了西方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8.“……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的是 A. 北伐战争的革命洪流 B. 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C. 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D. 人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的豪情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全民族的团结以保卫国家,它反映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的抗战,故本题选C。A、B、D都不符合题意。‎ ‎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 ‎10.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 ‎【解析】C项与题意不符。B、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 ‎11.某班同学对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讨论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得到了许多地主的理解和支持 B.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可能多地维护了地主的利益 C. 1861年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D. 1861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以挽救统治为目的,得到了许多地主的理解和支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主要是维护地主的利益,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1861年改革解放了农奴,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1861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2.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以后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于预。反映出本质问题 A.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生产力发展进行相应调整 C. 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 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摇摆不定,故排除A项;“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不是题意反映的本质问题,故排除C项;题意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的内容,故排除D项。无论是自由放任、凯恩斯主义还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其政策调整都需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在所能容纳的生产关系范围内进行自我调整,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又是欧洲的一部分,它必须关注欧洲大陆战略格局对它产生的任何有利或不利影响。在漫长的中世纪和近代初期,英国曾经历了多次的辉煌,但奇怪的是,它在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跌入衰落的低谷,沦为二流国家。改变英国这种虚弱状态的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工业生产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因此,“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18世纪,英国的外交和战略方案总是随着内政环境、外交猜测和战略机遇的变化,时而偏向于“大陆趋向”,时而偏向于“海洋趋向”。‎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华盛顿在给麦迪逊的一封信中曾说“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惟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汉密尔顿说,“不完美之人”不能制造出“完美之物”,美国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既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崛起特点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制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部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 ‎【答案】(1)特点:从波浪式发展到“光荣革命”后连续加速发展。‎ 原因:①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②英国利用了优越的海洋地理位置,发展海外贸易,建立起强大的海军;③早期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积累了巨额的原始资本;④适时调整经济策略,从实行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⑤推行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在维持欧陆均势的同时全力拓展海外战略空间。‎ ‎(2)原因:①美国邦联体制弊端;②社会矛盾的激化。‎ ‎“良知和智慧”:①联邦制;②分权制衡;③主权在民;④共和制度。‎ ‎“错误和偏见”:①承认奴隶制存在;②种族歧视;③选举权有性别、财产限制。‎ ‎【解析】‎ ‎(1)根据材料“英国曾经历了多次的辉煌,但奇怪的是,它在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跌入衰落的低谷,沦为二流国家。”“‘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 可知英国从起伏到“光荣革命”后的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制度保障、地理优势、经济政策和外交策略分析英国崛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可知“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为《1787年宪法》,其颁布原因结合相关史实作答即可。“良知和智慧”应立足于《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制度原则进行阐述,“错误和偏见”结合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后的遗留问题如种族、奴隶制度、妇女权利进行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全国卷的亮点,也是广大师生最头疼的一道试题。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的出乎所有师生的意料,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能力上说,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反映了黑奴贸易;“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反映了宗教改革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点睛: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立即着手经济法制建设。他深知,想要快速顺利有效地进行经济法制建设,仅靠自己和农商部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上获得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下取得广大工商界的参与和拥护。对于国务院,张謇尽量利用机会宣示和解释自己制定经济法规的设想和方案,以争取获得支持和同情。对于作为法律审核机构的参议院、众议院和法制局,张謇设法沟通,除了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已表示希望两院给予支持外,还在某些重要法规交付审议时,希望参政院和法制局视情况而简化审核程序,尽速审议通过。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如不能吸收则给予解释说服。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如《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就是根据清末资政院在全国各商会讨论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拟订的。‎ ‎《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经农商部邀请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后而制定。其他经济法规的制定,也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工商界的意见。‎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进行经济法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经挤法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作用。‎ ‎【答案】(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 ‎(2)特征:注意协调各方力量;广泛听取意见;关注国情。‎ 作用:有利于改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的基础,为后世经济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时间1913‎ 年,结合所学知识,张謇进行经济法制改革时的时代背景为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急严重,但此时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当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而张謇本人也提倡实业救国;张謇的经济法制改革既结合了本国商业发展的实际,也大量吸收了西方法律思想。‎ ‎(2)特征:根据材料张謇在修订经济法规时注意协调官商各方势力;其在制定经济法律条例时广泛调查,听取政府部门、商人意见,而且在制定法律时尽量根据本国商人实际需要制定,关注本国国情。作用:根据所学,张謇经济法制改革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密不可分,而且其修订法律能照顾本国商人,符合本国国情,因此有利于改善经济秩序,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基础,为后世经济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